mhlee wrote:小弟上星期去了趟勝洋水草,看了一個生態瓶很漂亮, 如果我沒記錯,你這瓶不是生態瓶。好像叫幸福什麼藻的,(記不太起來)勝洋的銷售小姐交代我,天熱時每個星期,換水一次。天冷兩個星期,換一次水。
這個生態瓶有一點類似十、二十多年前國外以前流行的ecoshpere生態球ecosphere生態球當年流行的原因是生態圈計畫也就是人類希望能夠自己人造出可自給自足的生態圈這個計畫好像有延伸到2代還是3代其中模擬的生態圈溫室還設計讓人進去生活但後來應該都是算失敗收場當然尺度那麼大的生態圈計畫中食物鍊及食物網複雜很多要真的達到完整平衡並不容易但是連當作擺飾品的ecoshphere也沒有像當年宣稱的達到永久平衡所以現在介紹都不敢提可以不用照顧壽命約2-3年就需要打開密封的球補給或升級
genius_c wrote:在不喂食的情況下,無...(恕刪) 引用維基:起源生態球 (Ecosphere) 是一細小、封閉的「微型世界」,其環境可支持球內的動植物生存。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火箭推進實驗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進階生命支持計劃 (Advanced Life-support Program) 的科學家漢生 (Dr Joe Hanson) 最先發現細小的鹽水蝦、藻及蝸牛可在一封閉之系統內生存一段很長時間。太空總署在1980年代初開始對此系統發生興趣,此「微型地球」系統可令人們對地球的生物圈有更多的了解,也可為研究太空人在太空長時間生存所須之自給自足社區提供更多的資料。在太空生存的人類需要在生態上控制其環境,使環境能不斷的自我循環。此技術其後在太空總署之技術轉移計劃 (Technology Transfer Program) 中被私人公司 (Ecosphere Associates Inc.) 用以製造生態球。該公司也應用相同的原理製作了半封閉的淡水生態系統。[編輯]原理藻在光合作用下為小蝦和微生物提供氧氣,亦為小蝦提供食物。小蝦的排泄物會被微生物分解,成為微生物和藻的養分。生態球是一個密封的生態系統,就像地球一樣。生態球由透明的玻璃球體組成,內有小蝦、藻類、細菌、經過濾的海水、Gorgonia、小石及空氣 (太空總署的設計內還有小蝸牛)。Gorgonia是無生命的樹枝狀物質。生態球擁有與地球一樣的部份重要成份。生態球中的小石代表地球的土地,有約三分二的水及三分一的空氣,能量來源同樣是陽光,當然還有生命:蝦、藻及細菌。生態球內進行的生態循環代表著簡化了的地球生態循環。光線及水中的二氧化碳讓藻類可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它們也會使用水中的無機營養物,藻類因此是系統中之生產者 (producer);小蝦呼吸用去氧氣,放出二氧化碳,並以藻類及細菌為食物,排出廢物,故此小蝦是消費者 (consumer);細菌則把小蝦之排泄物分解成無機營養物,供藻類使用,所以細菌成為分解者 (decomposer)。Gorgonia及小石為微生物提供藏身處,免被小蝦所吃,也為細菌提供生長地方,讓其能作分解者分解生態系統中之廢物。因此,生態球內的食物及氣體皆可以不斷的循環使用。生態球是密封的,因此你不能加入任何食物或氣體,唯一可進入系統的是光線,整個系統也是靠光線作為能量推動的。----------------------------------------------------------------------------不用餵食因為裡面的藻類菌類足以產生食物,分解排泄物,生物必死是對的...不過是老死的不是餓死的....
maxshadow wrote:引用維基:起源生態球...(恕刪) 我印象中當年生態球野心蠻大的蝦子雖然會老死但在牠2-3年的壽命中可能可以在球中繁殖所以蝦子死了會當食物被分解但是有新蝦子生出所以生態球理論上可以不斷有蝦子也就不用照料但是實際上客戶有不少抱怨因為生態系彼此互動相當複雜多變沒像理想上那麼簡單NASA會參與就是希望研究出太空移民或長距離飛行的可能如果能帶個生態系上另一個星球或在太空飛行中維持著那就有很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