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為自由區、限制區、窒死區和即死區
對於鯽魚
氧含量在4-5mg/L時是自由區
氧含量低於1mg/L即為窒死區
氧含量在自由區時
魚活潑
飼料利用率高
生長快
抗病力強
在限制區時
魚可以長期生存
但飼料利用率慢
生長慢
易患病
窒死區的表現就是浮頭
魚無法在窒死區長期生存
魚缸水一般不會是即死區
氧含量還會對魚缸環境造成影響
氧含量高時
魚缸內是氧化環境
好氧菌起主導作用
有機物的降解可以比較和諧地進行
這時候的水是好水
氧含量低時
魚缸內是還原環境
厭氧菌起主導作用
有機物降解會產生硫化氫之類的毒素
病菌也容易孳生
這時候的水就是壞水
即使有過濾和增氧設備
魚缸中的氧含量仍有可能進入限制區甚至窒死區
氧含量是由增氧過程與耗氧過程共同決定的
魚缸內耗氧機制包括
(1) 魚呼吸
(2) 有機物分解
(3) 藻類、植物呼吸
增氧機制包括
(1) 機械增氧
(2) 光合作用。
當魚的密度高時
氧氣消耗率大於增氧率會造成氧含量下降
所以要控制養殖密度。
有機物分解是另一個重要的耗氧機制
必須指出的是
過濾器內硝化細菌硝化過程的耗氧並不等於有機物降解的耗氧
從公式上看硝化過程的耗氧實際上是比較次要的
環境科學中用化學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兩個參數來表征水中有機物耗氧量
水中有機物含量的問題應該是養魚的一個關鍵問題
一方面
有機物含量高會造成溶解氧含量下降
另一方面
所謂「肥水養大魚」
養金魚的都知道老水養魚才比較好
而老水是有一定有機物含量的水
所以控制有機物含量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
在自然界中
光合作用增氧是主要的機制
草缸中也是如此
很多草缸中水草上會有氧氣泡產生
就是表明水中氧氣已經過飽和了
其實氧過飽和的水並不好
機械增氧是裸缸中增氧的重要手段
但是正如朗朗清風曾經說的
氧氣泵只不過是增加了水表面積
氧氣融入水中仍然是通過擴散進行的
也就是說
充氣的氣泡很大並不等於水中含氧量高
對於靜水養殖
含氧量存在縱向的梯度分布
表面水的含氧量高
接近於飽和溶解度
但是在缸底
由於氧氣擴散速率有限
加上底質中有機物耗氧可能出現低氧區
因此
傳統養殖一般都建議用大開口的淺盆
大開口可以增加氣水界面的面積
淺可以保證氧氣能夠擴散到缸底
暫停才是旅行的意義
請教一下
我的五隻蘭壽裡面
唯一一隻沒變色
也是體型最小的
搶食一直搶不過其他四隻
偶爾搶到了
還會被其他衝過來的魚嚇到
然後又把飼料吐出來
現在把飼料放在正中間餵食專區
其他魚似乎會故意把他隔離開
久而久之讓他都不敢靠近餵食區
有一陣子我用單顆投餌的方式
他還能吃到一點
但是現在其他魚似乎變聰明了
都會一直在他附近徘徊
等我丟一顆飼料下去
馬上衝過來
現在弱小那隻也不敢吃單顆投餌的飼料了
現在變成
我要丟一大堆飼料在餵食區
亂軍之中
他才有機會吃到一顆
而且他吃到一顆就馬上退到盆子的邊緣
不像其他隻都一直在餵食區附近
目前單獨隔離不吃
放兩種飼料也不吃
然後一隻一隻加進去
最後全被另外四隻吃掉
XD......
有什麼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嗎
現在他跟其他四隻體型差距愈來愈大
我有點擔心
要單獨隔離餵食嗎
還是順其自然就好
謝謝
PS:
休息的時候
他們都是五隻一起行動
弱小的那隻並不會離群獨自行動

暫停才是旅行的意義
低 調 享 受 wrote:
請問,是一天換一盆水...(恕刪)
每天早晚各餵食一餐
餐前撈大便
換水前也撈大便
每天換水一個小臉盆
水量約1/4 or 1/5
事先曝氣對溫
如果是用自來水
至少曝氣1~3天
但是我用山泉水 + 過濾水
所以我只有曝氣約4個小時
每週全換水一次(或是定期)
一樣要曝氣對溫
記得把魚撈出來放在舊水裡面
順便刷除不要的褐藻
大概是這樣
我沒有打氣跟過濾
但是我撈便便的同時
會順便把水面上的灰塵撈掉
基本上就是遵從劉景春老先生的養法
但是不曉得這麼老舊的方法
在現代還適不適合
現代有現代的養法
以前是因為科技不到位
才沒辦法用一些器材輔助
最重要的是水體要大
低密度飼養
如果是要比賽
這個養法是不適合的喔
因為水質會太快污染
對魚隻健康不好
建議你如果有心飼養
不要照我的方式
因為蠻冒險的
最好還是有打氣機
多參考其他前輩的養法
因為我只是個新手
不能為我的養法負責
我只是實驗性質而已
畢竟融氧量對魚隻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高污染的金魚
謝謝
暫停才是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