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有些感觸,轉來給大家看看
如不想看直接看最後結論即可
我從身邊的例子得到的心得是,
理「才」(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好工作,提高穩定薪資收入),
不會大富大貴,但衣食無缺沒問題,過上安穩的中產階級人生沒問題;
而理「財」,有可能大富大貴,但這種人所占比例不高,
相反,如果投資力度太大,或者槓桿玩太大,還有可能最後落得什麼都沒有
而且台灣過去幾十年很奇怪,股票、基金、債券...玩什麼都有人賺,
但往往賺不久,或者賺了一點過幾年又賠回去了,反而那些笨笨的只懂買房子的人,
最後往往是最大的贏家
我父母、舅舅和姨丈正好是三組例子,
我舅舅:夫妻倆在新北市開連鎖幼稚園,三十年前台灣小孩很多,
開幼稚園很賺,一年淨收入大約300萬
我父母:父親在出版界當高階主管,母親是高中老師,
賺最多的時候家庭年收入差不多300萬
我姨丈:台灣某大型保險公司的高階主管,當年也差不多年薪300萬
二三十年前,三個家庭年收入都差不多,但是投資理財方式有差,後來就越差越遠了。
舅舅和舅媽是沒讀過什麼書的普通人,很鄉土,什麼投資方式都不曉得,
有了閒錢就只會買房子,台北市的房價太高,就買新北市(台北縣)的,
一間一間買,看到漲了就賣掉換大間的,後來開始買地,
也在大陸買房子、店面,十幾年前大陸房子便宜得要命,
當年別人都勸他們別買大陸的房子,因為有土地使用期限,而且怕被騙,
他們也不管,反正除了買房子其他都不懂,結果買了一堆,
現在漲翻天了,光是在大陸福州和廈門的店面就賺翻了,
光是收租每年就超過2000萬台幣
我父母學歷高,但也不懂太多投資理財,只覺得人還是應該有房子,
所以雖然台北市的房價當時對他們來說也很高,還是咬咬牙買了,
後來也有買大陸的房子和店面,但比較保守,不敢像舅舅買那麼多,
另外就是買一點中華電信之類的股票放著。
結果現在好歹台北有5間房,大陸有3間,全都漲了好幾倍,
現在算算家裡資產也有一兩億,後半生基本不需要擔心了,
就衣食無虞、平凡無奇的中產階級人生這樣。
但也因為投資太保守,當年不敢投太多到大陸房地產而後來扼腕,
例如以前在北京的一間房,2008年時300萬人民幣賣了,
去年回北京一看,那間房掛牌價格1000萬...
我阿姨和姨丈都是金融系畢業(當年叫銀行系),篤信「人不理財,財不理你」原則,
而且學金融的人覺得買房子是最笨的事,於是幾十年都沒買房子,
錢都投進股市、基金、衍生性金融商品去了,然而股海浮沉,賺了又賠,
賠了又不肯放手,幾十年下來基本上顆粒無收,
兩個小孩都送出國,讀到研究所畢業,家裡積蓄都花光了,
偏偏姨丈50多歲被裁員,又生了大病,最後不得不把台南老家的房子賣了來救急,
好在有健保,病是治好了,但是現在兩老60多歲了還在租房子住,
而且因為沒收入,房子越租越小
從我親人這三個例子來看,投資好像很重要,又好像不重要。
我舅舅、舅媽如果不是努力做生意經營幼稚園,不可能有第一桶金投資房地產,
我父母如果沒有高學歷和穩定工作,也不會有現在的安穩人生;
但我父母投資保守,舅舅則敢衝敢買
(雖然他們的投資標的,在很多會理財的鄉民來看大概很可笑),
於是三十年後一家只是中產,另一家則算得上小溫拿了。
另一方面,我姨丈他們如果不是幾十年來投資這投資那,
而是穩穩把薪水存下來,買幾間房子,現在應該會好過很多
當然,ptt很多鄉民天生神力,動不動就年報酬率20%、30%,
每個月幾百萬上下連眼睛都不用眨的。
但我只知道,在台灣除了買房子,
其他投資能夠連續幾十年獲得超額收益的人,真的很少、很少.....
※ 引述《syncc (Simplicity<=Power)》之銘言:
: 很多人都說我的假設太爛
: 我舉個血淋淋的實例好了。
: 我爸陽春教授,不爭名奪利,不搞關係,也不申請國科會經費。
: 一個月酸酸的只有10萬而已。
: 我親戚長庚醫院院長副院長等級,賺的薪水不知道一個月有沒有破70w(以前年代應該有)
: 可是,投資理財後就差了很多。
: 我們用的就是我說的方法:
: 投資房產、以房產貸款、房產貸到的款又投資股市、股市又成功。複利。
: 當初要買青田街的房子想請他買,結果他好像覺得格局不漂亮所以沒投資,結果我爸買了
: 當初我們是SARS買的,現在漲了5倍。金融海嘯又投資房產,現在漲成原價三倍。
: 金融海嘯又押寶股票,賺到一輩子當窮教授也賺不到的薪水。
: 結果醫生親戚投資失利,跑去投資鄉下的房產,現在根本沒漲,之前還縮水。
: 總資產評估起來他們就變成 (也知道,我不好意思說,就是不如我家運氣好賽到了)
: 請問醫生做到院長副院長級,薪水會差嗎? 怎麼最後總資產,反而比窮教授少?
: 當然我覺得人生不是以金錢論,這也沒甚麼好比的,也沒啥好光榮得意的。人生不是看錢
: 而且其實我親戚是個很令人尊敬的醫生,對親戚很照顧付出,很令人敬重的大舅
: 但我覺得他很可惜就是沒在黃金時間點懂得入場投資,不然他一定比我家更有錢百倍。
: 這個例子就是告訴大家,理財的重要性。
: 不要忽略它,以為薪水高就不需要理。其實眼光跟趨勢的判斷,才是能賺大錢的關鍵。
: ※ 引述《syncc (Simplicity<=Power)》之銘言:
: : 假設醫生真的不懂理財好了,22K是那5%成功者,而且職業是朝九晚五可以正常生活的
: : 投資房產、以房產貸款、 不動,不理財
: : 房產貸到的款又投資股市
: : 股市又成功。複利。
: : N想像空間 1295萬
: : -------------------------------------------------------------------------
: : 健康狀態 穩定、生活正常 爆肝、被醫院操到過勞死
: : 工作環境單純,雖然沒升遷 工作環境不好每天面對病人
: : 有時間陪家人小孩 沒時間陪家人小孩
: : 但這是最爛的假設。醫生的起跑點還是比較高,萬一醫生會投資理財就是強上加強
: : 可以提早退休。但我覺得起跑點更高的還是,已經繼承N桶金的二代,腦袋又好又會
: : 投資理財,更恐怖的是還很節省低調(我就認識不少)。這些二代怎麼會笨到要去當
: : 醫生? 理財理事業才是王道。
: : 這句經典,我再同意不過
看了一些案例,即便再有研究再老鳥再有紀律
在這個所謂的投資地方待久了
只要不退場,終究有一天還是要吐回去
有的不僅沒獲利,還賠了不知道幾桶金,美其名曰交學費
而真正能夠靠這些投資工具
例如股票 選擇權這些發家致富翻身的人
又有多少呢
好奇聽聽各位的看法
Alan543 wrote:
淚淚淚大三老爸幫我開戶,
也是要我學會理財.
20幾年過去了..我賠了好幾十萬....
還好我我從不押身家.不然大概跳樓好幾次了.
不過就跟賭博一樣, 贏的想贏更多,輸的想翻本.
沒輸光前很難不繼續玩.
..(恕刪)
20年前....你是你父親給你理財...我還沒這機會勒....我得自己來...
我這樣說才有道理的.....這是十幾年來的經驗總結.......
不管是融資.融券.短線.長線..都怕股災...
股災一來.不管是融資.融券.短線長線..只要一操作失誤....財富馬上減半......
而只有一種不怕股災...就是長期投資....買股票換股利.......這種就是低價買進....然後慢慢等股利就是了........
只有這種..是所有的例外....因為股票就算跌........我等明年換股利總可以吧.
因此股票基本面很重要....
投資理財也無法致富
錯認這兩點的都要賠
真正會讓人致富的是投機和轉機
投機就跟賭博和買樂透的原理是一樣 投機有分有內線消息的投 和瘋狂不要命的投
前者致富機率高 後者一半一半..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轉機是每個人運氣三番五轉 廿年一大轉
誠如樓主的例子,玩股票以為會致富的 最終都是敗在消息不靈通 出手速度太慢
最後敗光光
而傻傻存錢買房的 則因為靠轉機來拉抬身價...
當然也是有可能反轉直下
一般凡人 小弟建議專心致力於本業 如樓主文中的人 把錢存好
努力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有建設性的 廣結善綠
別只是貪圖股市漲跌價差
只要你認真對人,誠心與人相處
自然時機成熟時會有好朋友報給你能讓你轉機致富的事物
如果你目光淺短看不懂的話
那就注定繼續賠
宇宙原則:
人->搞福報聚能量 ->錢自然多起來 (錢只是一種形式 可用來衡量福報能量)
巴菲特->專注本業 賺了錢又慈善 ->錢自然多起來
失敗者->只想獲利賺錢 ->沒福報沒能量哪來的錢? 最後就是一直小賺大賠 停在 "想錢" 的階段
沒有人因為想錢就致富的
都是努力工作,累積一定福份後就神來一筆創新革新 自然而然錢就多起來了
(雖然他們事後寫成功撰記都會寫成自己多利害多屌..殊不知是上天給予的..)
錢多了如果只是自私存用不懂善用最後也是導致親友病死散財居多
人阿,還是專心做人就好,別一天到晚只想賺錢,小心落入"想錢" 的迷思
(以宇宙的原理來說也是滿足你"想錢" 的願望了)
achilles_iverson wrote:
看到一篇文章,有些...(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