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引發熱錢加速流回美國然後,開始升息剪世界各國的羊毛,幸好這個大魔頭沒有上台還收了索羅斯的錢
不然這女魔頭上台可能引起一場世界大戰
預測:川普當選,美聯儲不敢升息了將啟動QE4
川普的三大政策 是1.減稅 2.大量公共建設 3.製造業回流
我們先來分析分析
要減稅會增加國債自赤字
要增加大量公共建設也必須有足夠的財政支出,而製造業回流美本土美元必須貶值
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未來經濟吧
1.美國政府將大量發公債來增加中低階工作崗位,增加公共建設,滿足選民的就業需求
2.由於美國大量供應國債,導致國債殖利率走高,之前寬鬆和超低利率大量發行的垃圾公司債價格將暴跌
3.美聯儲不可能升息 為了避免公司債和融資回購市場崩潰,將可能啟動QE4買下公債壓低利率
4.因為QE4導致美元走貶,剛好達成川普的製造業國際競爭力增加的目標,
一些高端或是中端的高利潤製造業可能回流美本土,以增加中高端就業機會
5.因為美元走貶石油和原物料價格是以美元結算的,物價將上漲,美元指數走低
補充
小小花農 wrote:
邏輯如此直接反應在...(恕刪)
你覺得川普要達到他的短期目標要發多少的國債才夠?
如果直接讓國債赤字每年增加3倍就能很快達到目標?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利率低下是通膨不足所致,還是FED在控制?
不要再講什麼CPI是假的,被政府控制啦,用薪水來看就好。
我在最火熱的科技業,十六年來,入門工程師的薪水漲不到一倍 (6.5萬->10萬)
這表示在高薪行業的通膨,年化通膨率才2.8%,請問全部職業的平均的通膨能有多高?
你上面講得這麼嚴重,我看你先用你的理論解釋一下為什麼國債/GDP比是美國兩倍的日本還沒爆?
日幣還不是交易貨幣,也沒有強大的武力背書,利率一樣低下。
低通膨是生產力遠大於消費力的明證,不是單靠央行就可以控制的。
不然你叫辛巴威政府控制看看?
利率低下是果,QE導致資產價格上漲熱錢進入投機的市場賺快錢,而不進行資本支出投資和研發是長期利率低下的因
這QE導致長期的經濟成長率降低,又QE印更多鈔票,然後實體經濟更得不到發展,勞動生產力德不到提高,實質利率更加的走低
目前葉倫只是用美聯儲Fed未來會加息的"預期管理" 來壓低通膨的預期,就像騙術一樣
一但市場發現美聯儲根本不可能加息,一加息美國企業債和垃圾債市場就會借不到錢而內爆,
企業無法發債券融資回購拉股價或是搞大規模高槓桿企業購併,美股有可能崩盤,
有一個例子是亞馬遜股價和特斯拉等企業經營超高槓桿借錢,超高PE的股票最近大跌
那麼美國大選之後通膨預期就會升高,美元指數會走低
因此美國大選之後11月8日~12月15日之間美聯儲還沒有加息,市場就會知道被欺騙了1整年
原本預期要加息4次,Fed官員還在2016年年初說會加息3~4次
他能用預期管理騙多久就能維持現狀多久
市場目前預計美聯儲12月升息的機率為78%
而就在今年年初市場預期美聯儲4.6.7.9.11.12.月份 FOMC會議後升息2~3次是普遍的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不進行資本支出投資和研發是因為沒有需求。
沒有需求,所以沒人要借錢,所以利率低下。
明明經濟成長率降低過低才QE的。不要倒果為因。
目前勞動生產力不用再提高了,再提高就更多人失業了。
工業化國家的勞動生產力,早已遠大於需求。
你也太會想像了吧?!
要說崩盤,2008年崩過了,結果如何? 世界一樣運作。美元依然堅挺。
況且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資本主義自我清理的一環,
把沒有效率的公司清除,根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每天都在美國上演。
你講的都是自己想像的誇大。那個國家不用顧失業率? 不用顧經濟成長?
哪個國家央行的任務,是硬把利率提高到全國公司倒閉?
還是這就是你這一整套理論的理想世界?
Fed官員說會加息3~4次是那一位? 葉奶奶什麼時候說過了?
1.哪些聯儲官員支持加息4次?今年年初騙到現在
2016年3月

在12月份,美聯儲實行了9年來的首次加息行動。那時,大多數聯儲成員表示,他們預計2016年加息4次。
在2016年年初的美聯儲會議後,多數聯儲成員,即10名成員表示他們預計今年僅加息1至2次。
在美聯儲按照老習慣發表的加息預期點陣圖當中,另外7名匿名成員表示,他們預計今年加息3至4次。
這7位是誰?根據MarketWatch針對聯儲觀察家進行的非正式調查,聯儲觀察家普遍認為,堪薩斯聯儲主席埃斯特-喬治(Esther George)、里士滿聯儲主席傑弗裡-萊克(Jeffrey Lacker)、克利夫蘭聯儲主席洛瑞塔-梅斯特(Loretta Mester)、舊金山聯儲主席約翰-威廉姆斯(28.6, 0.15, 0.53%)(John Williams)這4人希望今年加息4次。
據美聯儲的加息點陣圖,3位聯儲官員希望今年加息3次。MW的調查認為這三位官員分別是聖路易斯聯儲主席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費城聯儲主席帕特里克-哈克爾(Patrick Harker)以及美聯儲副主席斯坦利-費希爾(Stanley Fischer)。也有些經濟學家認為第三人可能是亞特蘭大聯儲主席丹尼斯-洛克哈特,而非費希爾。
本週有5位聯儲官員發表了講話,其中包括舊金山聯儲主席威廉姆斯,里士滿聯儲主席萊克,亞特蘭大聯儲主席洛克哈特,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以及費城聯儲主席哈克爾。
巴克萊經濟學家傑西-赫爾維茨(Jesse Hurwitz)表示,這些人的講話中有個一致的主題,即4月加息不算太早,經濟前景並未嚴重惡化,3月聯儲會議結果被誤解。

2.QE以後誰還要幹苦活類活?直接去炒股炒房賺得更多
QE以後誰去搞資本支出研發和投資,沒有了資本資出和研發長期哪裡有勞動升產率的提高和經濟成長
當大家都這麼幹,去賺快錢投機錢,哪裡有可能有長期利率可言 這就是QE的果
而因果互相回饋和循環 導致了今天扭曲的局面和經濟成長率長期停滯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大陸資本還是有外逃的現象,但是這裡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
美債到期要還錢,對美國有什麼困難?印錢就好了,現在QE不就是把債券買回來,在市場上注入美元嗎?
美債到期收到美元才是印鈔票,你在市場上拋售,那是次級市場,跟美國政府沒半毛錢關係,以目前的經濟狀況,最多是美元利率上揚,而美元隨利率上升而升值。
在現實中,拋美債會導致美元上漲,而非下跌。
已經濟學的角度而言,什麼叫做還錢呢?真正的還錢是拿貨幣換取服務,外國的美元持有人要叫美國還錢,真正的意義就是叫美國人多工作。
在現在這個社會,哪個國家不希望他們的失業率下降?有工作是好事啊!連川普都求之不得,還說台灣搶走美國的工作機會!
所以說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還錢」是大受歡迎的事!
國債到期在印就好,就跟信用卡循環利息是同樣的道理,主權債務貨幣就像一張信用卡,
當他刷爆了內在的信用額度借錢成本就會越來越高,其道理好比以卡養卡
國債的殖利率影響當下發新債的票面利率價格,如果當下市場殖利率是r那麼政府也只能以r的利率發行新債借錢
當美國政府印鈔票,會引起長期物價上漲CPI會增加,
那麼債券投資人會要求在國債收益率R之上加上一筆通膨的溢價,
否則那些債券在公開市場是賣不掉的,當殖利率增加政府當下借新環舊的長期成本也就增加
經濟學公式 實質利率=名目利率-通貨膨漲率
而如果把債券到期從長到短債券天期排列就是收益率曲線,當下的殖利率曲線會影響投資人對未來通膨預期的看法,
以上是動態的收益率曲線和SNP500股市的關係,每當收益率曲線被壓到接近零斜率或負斜率的時候往往是股價相對高點了
實際上美國政府要借新還舊,是QE壓低長債的收益率,代價是會增加短債的收益率短期利率好辦,
控制長期利率就麻煩多了。在回購市場中,最長的回購也不會超過一年,
現在的世界變化如此之快,誰會將債券抵押30年來融資呢?
況且大多數債券的壽命也不可能有這麼長。
那麼美聯儲能不能直接買進長期債券呢?這就是QE的操作了,屬於典型的價格控制,
明顯違反了利率市場化的基本精神,既然資金的長期供求應由市場決定
,中央銀行怎能強行介入?更何況強行介入長期利率市場,等於把央行置於風險承擔者的地位,而不再是風險的管理者。
甚至可以更明確地說,QE和「扭曲操作」更本質的目的不是簡單地印鈔,而是直接控制長期利率的趨勢。
什麼又是扭曲操作呢?當然是為了「扭曲」利率的市場價格,在這裏就是收益率曲線。
在債券市場交易中,每時每刻都在形成債券價格,同時也在形成對應的收益率。
在美國進行QE和「扭曲操作」的過程中,重點是購買中長期債券,其主要目的在於壓低長期利率的趨勢。
所謂的「扭曲操作」,就是美聯儲將持有的短期國債拋出,再換回長期國債的操作,體現在收益率曲線上就是長期利率被向下「扭曲」了。
2007年1月,金融市場對即將來到的危機仍然毫無察覺,1個月的超短期國債的收益率竟然與30年國債相近,
人們似乎並不擔心通脹
從6個月到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一路緩步下滑,好像大家對未來流動性即將出現枯竭的危險毫無防範。
2013年9月的收益率曲線與2007年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短期收益率從半空被直接按在了地面,
這說明瞭美聯儲對短期利率強大而直接的控制力,而期限越長的收益率控制起來越費勁。
10年期國債被壓低了2個百分點,而30年期收益率則僅下降了1個百分點。
QE與扭曲操作對長期利率的壓制還是明顯的,但這是以央行3萬億資產負債的膨脹為代價換來的,
副作用還包括資產價格再度泡沫化,負債規模持續攀升,赤字問題難以緩解,全球經濟資源錯配,
金融市場嚴重失衡,實體經濟復蘇疲軟,就業市場萎靡不振。
abc003 wrote:
人均GDP已經 是...(恕刪)
這是個現今貨幣體系極端病態的事實, 金錢就是債務
貨幣應該是天然的 中央銀行的干預遲早會走到盡頭
如果你以為只要把債務還光問題就解決了,那你就錯了
如果沒有債務,錢就會消失,
如果是利率永遠都是正的,債物永遠比錢的多數學規律就成立
世界上有20兆美元的國債和60兆美元的私人債+企業債+政府公債等債物
但是全地球的美元只有13兆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個超級獨裁者不印鈔票只還債,能夠調動地球上每一塊錢美元總共13兆,
那麼拿去還美國國債還會剩下6兆
如果把債務還光了 那麼抵押品就消失了,錢也就消失了 當地球上每一塊錢都消失了,體系就崩潰
否則貨幣債務體系只能無限指數擴張....這多荒繆
法國曾經有約翰-勞製造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人類的記憶力總是有限的而且永遠學不會教訓
,1929年的大蕭條,2000年的網路泡沫 2007年赤貸風暴
這些事件一再重演本質上就是債務貨幣體系的天然擴張性引起的
每1快錢台幣的發幣基礎有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而美元是以美國國債為抵押品創造的
債務貨幣體系扭曲了今天這樣的局面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上上個世紀的金融觀念當然是錯誤的。
金銀本位的假設就是世界上其他東西都沒有價值,只有金銀有價值。
這種觀念不止沒辦法適應現在的社會,其實也沒辦法適應古代的社會。
用我以前講過的一個例子,
假設一個國家裡面只有1000兩金子,這個國家也只有一座山,山上種了果樹,假設第一年生產了1000個果實,所以一個果實一兩金子,第二年大家覺得只有果子吃,只能吃素很慘,決定養豬,生產了1000頭豬。
可是在金子沒增加的情況之下,必然產生通貨緊縮。
國家生產力越高,通縮的越厲害,大家越來越窮,薪水一年比一年低。
你覺得這種經濟制度你可以接受嗎?
有人以為金本位會影響流動性
在古典金本位時代長期物價下跌人類本身也會修正對利率的預期和對庫存的管理
產生的庇股效應也就是東西變便宜也會讓人多消費
英國於1664年建立物價統計體系,如果把當時的物價基準設定成100,
那麼250年後的1914年,英國的物價指數僅為91
在金本位之下,物價長期通縮,但這並沒有影響英國的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生產率提升與農業時代相比,堪稱是成千上萬倍的提高,
與農業時代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
事實上,經濟繁榮的本質就是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大幅下降,
與之相對應,各種商品的價格本應不斷下跌才能反映生產力的增長。
這一現象在當今的互聯網與電子時代更加明顯,電腦和手機的價格總是不斷下跌,
但這並沒有造成大家持幣等待,而是更頻繁地更新和更大量地購買,
這不正是生產率提高的結果嗎?
這些行業非但沒有因為「價格通縮」就陷入停滯,而是更加迅猛地向前發展。
如果以黃金作為錢的基準,銀行自我創造貨幣的能力將不得不與黃金增量匹配很顯然,
這些產品的價格將會下降。這會產生價格通縮嗎?有可能,但這不構成對經濟的危害。
佈雷噸體系和美元本位之下人類自然會有長期通膨的預期心理
而會要求更高的利率 因為名目利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
人們每天辛苦工作後,將勞動成果託管於銀行,拿到的是一紙收據,
大家原指望在自己退休或無法工作時,能夠用收據取回與當初向社會貢獻相當的勞動成果,
以保證生活品質與從前接近。
但如果收據大幅貶值,這不就等於是掠奪和欺詐嗎?
黃金本身只是一個生產力大小和真實財富的計算器,計算器的大小不會影響計算結果
申論
銀行向社會提供的是貨幣服務,它的收益就是社會為該服務所支付的服務費。社會向銀行託管各類資產,然後獲得託管資產的收據,這些收據就是流通貨幣。貨幣收據對應著託管資產的索取權,人們以貨幣收據在市場中進行支付,當貨幣收據換手之時,意味著其對應的銀行託管資產的所有權也同時易主。
在銀行的託管資產中,最廣為社會接受的資產就是流動性最好的資產,當你拿這種資產在市場中和任何人交易時,所有人都會欣然接受,這種流動性最好的資產就是財富的代表,即真正的錢。因此,貨幣不是錢,而是錢的收據;貨幣也不是財富,而是財富的索取權。
在金本位時代,黃金是真正的錢,銀行是存錢的地方,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就是黃金的收據,任何手持銀行券的人都可以隨時向銀行索要託管的黃金。在1971年金本位被美國廢掉之後,國家法定貨幣取代了黃金,貨幣收據對應的是國家法定貨幣。貨幣收據存在著不同的形式,無論是紙質的儲蓄本,還是塑膠的銀行卡,或者是網上銀行帳戶中的數位,它們的本質都一樣,就是向銀行索要國家法定貨幣的憑證。
如果以黃金作為錢的基準,銀行自我創造貨幣的能力將不得不與黃金增量匹配,而黃金增長與實業增長基本同步。那麼如果實業中的某些領域的增長遠高於黃金,其產品與服務的品質與數量沒有足夠的黃金來支撐交易將會怎樣?很顯然,這些產品的價格將會下降。這會產生價格通縮嗎?有可能,但這不構成對經濟的危害。說到底,黃金只是幫助商品交換時進行比價兌換的「計算器」,計算器的大小不會影響計算結果,因此,商品之間的比價關係與黃金數量無關。當貨幣供應穩定時,貨幣對經濟最終的影響力是「中性」的。
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實際發生的情況也正是如此。英國於1664年建立物價統計體系,如果把當時的物價基準設定成100,那麼250年後的1914年,英國的物價指數僅為91。在金本位之下,物價長期通縮,但這並沒有影響英國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生產率提升與農業時代相比,堪稱是成千上萬倍的提高,商品種類之多,數量之大,與農業時代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事實上,經濟繁榮的本質就是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大幅下降,與之相對應,各種商品的價格本應不斷下跌才能反映生產力的增長。
這一現象在當今的互聯網與電子時代更加明顯,電腦和手機的價格總是不斷下跌,但這並沒有造成大家持幣等待,而是更頻繁地更新和更大量地購買,這不正是生產率提高的結果嗎?這些行業非但沒有因為「價格通縮」就陷入停滯,而是更加迅猛地向前發展。
美國是另外一個實例。1800年美國物價指數為100,到1939年物價指數降為81,在這139年的「通貨緊縮」期間,美國從一個邊緣的殖民地脫胎換骨,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這同樣是在金本位制度之下完成的經濟飛躍。難怪西方有思想家認為,金本位時代才是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
貨幣制度其實就是社會財富分配的契約,貨幣穩則天下公,貨幣亂則天下患。
人們每天辛苦工作後,將勞動成果託管於銀行,拿到的是一紙收據,大家原指望在自己退休或無法工作時,能夠用收據取回與當初向社會貢獻相當的勞動成果,以保證生活品質與從前接近。但如果收據大幅貶值,這不就等於是掠奪和欺詐嗎?在一個社會中,人們可能互不相識,但因為有貨幣契約存在,因此大家能夠彼此信任共同創造更多的財富。假如貨幣貶值,這就踐踏了財富分配的公平原則,製造出全社會深層次的不信任,進而破換社會分工,打擊勞動熱情,鼓勵投機取巧,破壞誠信的基礎,導致交易成本的上升。
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貨幣不誠信,她怎麼可能期待民眾對國家有誠信?又怎麼可能期待民眾之間會存在著誠信?貨幣貶值對一個國家和一個文明的傷害是深遠、持久和難以逆轉的。
當1914年英國脫離金本位之時,大英帝國的命運就已經註定走向衰落;當1971年美國廢除金本位後,她拋棄的是誠信、創造、勤勞、節儉的立國之本,縱容的是貪婪、投機、享樂、奢侈的墮落之風。
2008年的金融危機只是一系列更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的序幕。可悲的是,以美元為代表的貨幣貶值之風正在全世界大行其道,正是貨幣貶值催生出了影子銀行和影子貨幣,而在1971年之前的300年工業化時代,銀行盈利並不需要「銀行的影子」,社會也不需要「貨幣的影子」。
影子貨幣的抵押鏈條越來越長,其內在的張力正在趨於斷裂的極限。2013年6月的世界性錢荒,僅僅是一場更大的金融地震的前兆。
金融全球化已經通過資產的抵押鏈條將各國緊緊地捆綁在一起,這意味著未來的危機將無可避免地成為全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