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為是銀行VIP、帳戶上現金充裕的投資人、最容易被銀行理專鎖定、強力推薦以下這種理財產品:高報酬、固定配息、帳管費打折打到骨折(最低3折)、面對銀行如此禮遇、報酬率遠優於定存、叫人如何不心動!
問題在於: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此的高報酬率、由於是台灣大銀行的主動推薦與強打銷售、又是擁有百年歷史不會倒的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產品發行掛保證、投資人很容易第一時間卸下了警覺心、開始陷入了美好願景與自我憧憬!
所以真正的關鍵在於、雷曼事件之後、投資人是否真的學到了教訓、問題不在於投資銀行或者是金融監管機構!
在2008年有幾個著名的笑話、觸發了「雷曼兄弟」破產事件、導致了全球金融風暴!當時、號稱金控檢查最嚴格的美國、不斷地放話中國的銀行體系不透明、中國的銀行即將面臨破產、導致金融危機!
結果反而是美國的老牌投資銀行、「雷曼兄弟」與「貝爾斯登」、一夕之間倒閉!商業銀行花旗股價岌岌可危、殘值一度只剩下$2.50/股!
全球金融海嘯發源地、源起自號稱金融檢查最嚴格的美國、豈不諷刺!反倒是中國大陸的四萬萬個億、拯救了全球消費信心、挽救了世界金融體系崩解的骨牌效應!
這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和美國投資銀行之間、只不過是穿著的衣服不同、角色扮演不同、本質上卻是師出同門、一脈相承!
換句話說、金融監管機構也只不過是披著羊皮的一頭狼!打著金融監管的大旗、承接著來自銀行體系的巨大商業利益、這才能合理說明了2008年連動債風暴的發生!
這也合理的說明了我朋友(有2位)、為何會將鉅額投資、葬送在遠在南非的債券型基金(月配息、超高報酬率)、結果卻只換來了銀行理專的一句安慰與說明:「陳先生、基金不賣就不算輸!」
如果這是你個人的投資、基金淨值慘跌40%、這堂投資理財付出的學費、是否太過於沈重?倘若這是父母辛苦努力35年後的一筆退休金、看到老人家老淚縱橫、無所終老、那又該是如何令人感到悲憤的一個場景?
這關鍵因素、不在於投資人是否有能力分辨基金的好壞、問題在於銀行提供的資訊是否充滿著所謂的「不對稱」!意思是、投資人所看到與聽到的銀行資訊、往往不是自己認知的那麼一回事、常常造成一厘之差、差之千里、再多的現金也不夠你打水漂!
投資理財有風險、看到水溝要小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