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巴菲特長期贏散戶?●他懂合成繆誤

p33mcv wrote:
你錯了。你講的好像資產是固定的。一個國家的總資產是可以成長的。就像股票不算零和遊戲。


認真和專心仔細思考看完以下本文在講什麼?在回答

先看懂別人在講什麼話的邏輯很重要



交換價值不等於勞動價值和使用價值

資產價值是依託於內在勞動價值 只要人口紅利消失就近似永遠不變的守恆量

可以把全球人口當成一個常數=75億人看待

資產價格的成長遠遠超過經濟成長率

比如整個經濟體投資股票平均一年賺10%

那麼經濟成長率是2%

那麼又會如何? 答案是資本/收入的比值=貝他值以超過國民收入8%的速度指數成長


那麼資本價值/國民收入的比值過高以後將引起資產價格泡沫或者是增長遲緩

長期來看這種資本價格以指數形式成長就會大大超過國民所得的收入,

引起利潤率下降或者勞動資本的分配律提高兩者其中之一的必然結果和經濟規律

皮凱提的資本主義三定律

皮凱提以法國的歷史經濟數據做為立論基礎,推論出資本主義三定律(three laws of capitalism)

1.資本所得與總所得的比值α,等於資本報酬率r乘上資本與總所得的比值β:α=rx β

2.資本與總所得的比值β,等於儲蓄率s與經濟成長率g的比值:β=s/g

3.長期來說,資本報酬率r,大於經濟成長率g:r>g

例如 一國的所得有50%分配到資本家50%分配到勞動者身上 那麼阿法就是0.5

例如一國的資本總價值是總所得的16倍 貝他就是16

例如一個經濟體的平均報酬率是5% 那麼r就是5% 經濟成長率2% g就是2%

又例如 一國的貝他是10 資本報酬r是5% 那麼阿法就是0.5 代表有50%收入分配到工資 50%分配到資本利潤

10*0.05=0.5

現在如果 資本增加速度快於經濟成長率 貝它變成16倍 r如果不變一樣是5%

那麼16*0.05=0.8

0.8代表有80%分配到資本家的利潤 只有20%分配到工資

你想像看如果照你所說一個無限指數成長的資本和一個收入不變的國民所得

就引起必然的剩餘價值率增加 也就是越來越多收入被分配到利潤

但是你這假設完全是錯誤的 你想想看如果g=0 r永遠=5%

β貝他增長到20這社會還能維持下去嗎? 如果資本是總收入的20倍是那麼平均利潤率假如還是5%

20*0.05=100% 那麼α=100%=1代表如果為100%總收入中100%比例是利潤 工資=0% 社會還能維持下去嗎?




簡單來說,皮凱提從歷史經濟數據中發現,資本報酬率r永遠大於經濟成長率g,只要你持有大量資本並加以投資,就能輕易享受到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豐厚果實。

皮凱提指出了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是資本主義的運作原則,也是一項無法改變的「鐵律」,在這項「鐵律」之下,就會自然形成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如想要以平和的方式改善貧富差距,皮凱提提出了每年課徵「資本持有稅」,如每年1%~2%,以及50%~60%的「最適遺產稅」。就像是房屋稅、地價稅一樣,「資本持有稅」年年要繳稅。因為皮凱提認為,資本報酬率動輒5%以上,那麼每年抽個1%~2%的話,這些人當然繳得起,而這個稅制不是釜底抽薪的方法,只能讓資本累積速度稍微減緩。


結論:

1.從古至今,資本累積所造成的貧富差距影響無所不在,世界上有許多改朝換代的例子,都是因為貧富差距過大而引起的。(其結果又是進入另一個財富累積、貧富差距擴大的循環)

2.財富累積的方式有許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透過投資產業,另一種則是透過房地產炒作。產業投資尚能改善人類生活,但房地產炒作就如同是吸血的寄生蟲,將眾人的所得一點一滴吸收殆盡。只要被炒作過的地區,租金、物價各種費用通通都會上漲,這些炒作者吸走大量的財富,卻把成本留下來給眾人分攤(上漲的各種費用),而政府部門卻又視若無睹,這不是件很妙的怪現象嗎?

馬克思利潤率公式
P`=m/(c+v) = m/C大寫
P=M=P`*C=M`V= M/V*V


符號表示
P=利潤
m=剩餘價值
v=勞動工資
c=固定資本
C大寫=總資本=c+v
M`= m/v =剩餘價值率
P`=利潤率
馬克思發現了的LTFPR利潤率長期下降趨勢規律

皮凱提在21世紀資本論提到的資本主義三定律
1.β*r=α (可以從馬克思利潤率公式推導出來)
2.β=S/g (來自索羅增長模型)
3.r>g (皮凱提的研究來自300年歷史經濟數據的經驗)

符號表示啟發式改寫
β= 總資本/國民總所得= C/ Y
Y會等於V+M 即國民總可支配所得=工資+利潤
r=資本收益率=P`利潤率
α=資本所得/國民總所得=m/(v+m)
g=經濟成長率
S=儲蓄率
公式1.可以從馬克思利潤率公式推導而出
r=P`=m/(c+v) 馬克思利潤率公式,又因為β*r =α
所以P`*(c+v)/(v+m)=m/(v+m)移項得到p`=m/(c+v)馬克思利潤率公式



什麼是合成謬誤??

合成謬誤是薩繆爾森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它是一種謬誤,對局部說來是對的東西,僅僅由於它對局部而言是對的,便說它對總體而言也必然是對的。在經濟學領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觀上而言是對的東西,在巨集觀上並不總是對的;反之,在巨集觀上是對的東西,在微觀上可能是十分錯誤的。

  現實生活中「合成謬誤」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雖然某一個人用惦高腳尖的方式來看慶祝遊行,可以讓他看得更清楚一些。但是,如果所有人都這樣做,並不能讓大家如願。雖然一個人使用透視麻將,可以讓他贏錢,但如果向全社會推廣透視麻將,則不會讓所有人贏錢。一戶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學習,考上大學,成了人上人,但家家都這麼做,卻無法如願。這最後一條,可能有些人不贊同。但看看今天大學生、碩士生和工人一起競爭保全和零售業服務員低階崗位,就知道我言不虛。

  經濟學中也有很多這類例子。比方說,一個國家搞出口導向,發了財,但所有國家都拚命出口,卻不僅發不了財,反而會陷入「爭做最差」的陷阱(參見帕利的文章)。當年南韓和新加坡走出口導向式道路,成就了亞洲四小龍奇蹟。李光耀把這些經驗介紹給了中國,也讓中國光景了一番,同時也導致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今天,當西方的消費需求萎縮時,中國的「世界工廠」一片狼藉、慘不忍睹。出口導向式發展已經走入了合成繆誤式陷阱。

  一個資本家剋扣工人工資、殘酷壓榨工人,必然會讓他贏利增多。但是,如果所有資本家都這麼乾,則市場需求萎縮,東西賣不掉,資本主義要陷入泥坑。

西格爾認為沃倫‧巴菲特是一位對「合成謬誤」理解得最好的投資家。當他在1964年買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時,這家紡織企業正處在虧損狀態,困擾公司的主要問題是高額的勞動力成本以及來自於國外的惡性競爭。雖然巴菲特希望公司的管理層制止住虧損的勢頭,但是當管理層向他提交一系列旨在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的計畫時,他又沒有採納過任何一條建議——這是因為他對「合成謬誤」理解得很深刻。巴菲特非常清楚,大多數紡織企業都有能力革新改進,但是最終利益將會以低廉價格的形式流向消費者那裡,並不會給公司帶來更高的利潤。正如他在1985年的年報中所說的:「這預期的報酬最後都證明只是一種幻象,因為我們許多競爭者,不論是國內或者是國外,全都勇於投入相同的資本支出,使得降低的成本被迫全數反應在售價之上,在個別公司看來,每家公司的資本支出計畫看起來都再合理不過,但如果整體觀之,其效益卻完全被抵銷掉而變得很不合理,就好比每個去看遊行隊伍的觀眾,以為自己只要蹎一蹎腳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樣,每多投入一回合,所有的競爭者投注的金額就越高,但投資報酬卻每況愈下。」最後的結果如何?只能「面對一個悲慘的抉擇,大筆的資本支出雖然可以令我們的紡織事業得以存活,但其相對的投資報酬卻是少得可憐,每次投入一筆資金,依然還是要面對國外低成本的強力競爭,若不再繼續投資,將使我們更不具競爭力,即使是與國內同業相比,我總覺得自己就好像伍迪愛倫在他某一部電影中所形容的:『比起歷史上的任何一刻,此時人類面臨抉擇的路口,一條通往絕望的深淵,而另一條則通往毀滅,請大家一起祈禱讓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去作正確的決定。』」
巴菲特也曾想把這家公司賣給別人,但是許多投資者的結論與他相同。最後他只好關閉了所有的紡織業務,但是公司的名稱卻被保留了下來。巴菲特後來還舉了柏林頓公司的反例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柏林頓也是一家紡織企業,與伯克希爾‧哈撒韋不同的是,在巴菲特關閉紡織業務後20年,柏林頓依然在運行,但是柏林頓花費了大約3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卻無法提高利潤的增長。公司股票的表現始終落後於市場。巴菲特說,「看看這些股票持有者糟糕的結局,你會明白許多智慧和精力被一個錯誤的前提指揮時將會發生些什麼。」這個「錯誤的前提」是什麼呢?按照西格爾的說法,就是資本支出。
思維格柵應用--市場先生模型 By 格雷厄姆
很久以前,我的朋友和老師格雷厄姆先生曾論述過市場的波動心態,我覺得對投資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義。你必須想像市場的報價來自一個特別樂於助人的叫作「市場先生」的朋友,他是你私人公司的合夥人。「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現,報出一個即可以買入你的股份又可以賣出他的股份的股份價格,從未失靈。

即使你們擁有的公司具有很穩定的經濟特性,「市場先生」的報價也會有各種可能。因為不幸的是,這個可憐的傢伙有心理脆弱的毛病。有時候,他的心情會非常樂觀,只看得見合夥公司有利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報出非常高的買賣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會盯上他的股份,搶走他即將獲得的利潤。而在另外一些時候,他會變得很沮喪,只看得見合夥公司不利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報出一個非常低的買賣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會將自己的股份脫手給他。

「市場先生」還有另外一個非常討人喜愛的性格:他從不介意別人對他的冷漠。如果他今天的報價不能引起你的興趣,那麼明天他又會重新報出一個價格。交易完全按照你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他越是急躁不安,你越是有利。

但是就像舞會上的灰姑娘,你必須留意一則警告,否則一切又會變回南瓜和老鼠:「市場先生」會服務你,但不會指導你。對我們有意義的,是他的錢包,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有一天他表現的很愚蠢,你完全可以忽略甚至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他的影響,你會很慘。如果你不能確定你比「市場先生」更瞭解你們合夥公司的運作情況,那麼你最好不要參加這場遊戲。就像他們在紙牌裡說的那樣,「如果你玩上30分鐘,還不知道誰最差,那麼你便是最差的一個。」

格雷厄姆先生的「市場先生」寓言,可能在今天大多數職業人士學術人士談論市場有效、動態對沖、貝塔值的現在投資理論面前顯得有些過時。他們對這些理論的興趣令人費解,這些裹著神秘面紗的投資技巧肯定對投資建議的提供者有利。畢竟,僅憑建議你「吃兩片阿司匹林」很難攫取很多名聲和財富。

在我看來,晦澀難懂的公式、計算機程序或者股票價格信號所閃現出的信號,不會導致投資的成功。相反,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必須有良好的公司判斷,同時必須把這種給予對公司的判斷的思想和行為與縈繞在市場中的極易傳染的情緒隔絕開來,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保持與市場隔絕的努力中,我發現將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概念牢記在心對我有極大的幫助。

市場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忽略公司的成功,但最終一定會加以肯定。就像格雷厄姆說的那樣:「短期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長期市場是一台稱重機。」此外,只要公司的內在價值以令人滿意的速度增長,那麼公司的成功被認知的速度就沒那麼重要。實際上,滯後的認知可能是一種有利因素:他給我們提供了以較低成本購買更多優質股票的機會。

當然,有時候股票的價格會高於它的內在價值,這時候我們會賣出我們的持股。而且,有時候我們會賣出一些股價甚至低估的股票,因為我們需要資金投資價格更加低估的公司,或者相信我們自己更瞭解的公司。

但是,我們需要強調,我們不會因為股價的上漲,或者我們已經持有了很長時間而賣掉股票。(在華爾街的格言中,最愚蠢的可能就是,「你不可能在賺錢的時候破產。」)只要公司未來的權益資本收益率令人滿意、管理人員稱職且忠誠、而且市場沒有高估公司的價值,我們就願意無限期地持有任何證券。

什麼是LTFRP?

指平均利潤在資本積累過程中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資本週轉速度的減慢而趨於下降的客觀必然性。亦稱「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是社會生產力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
  引起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因素 資本家為了追逐超額利潤以及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不斷地競相改進生產技術,在愈來愈多的生產環節中用機器來代替手工勞動,這就必然要引起各個生產部門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從而引起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假定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一定時期中,可變資本(v)的絕對量不變(例如始終是100),剩餘價值率(m′)不變(例如始終是100%),資本的周轉速度也不變,但不變資本(c)的絕對量卻不斷增加,從而資本總量也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平均利潤率(p′)下降的傾向:
  
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在上面的例子中,平均利潤率的下降,是假設在剩餘價值率不變的情況下發生的。平均利潤率的下降也可以在剩餘價值率提高的情況下發生。假定剩餘價值率從100%提高到150%,資本有機構成(c:v)同時從60:40提高到80:20,在這樣的情況下,利潤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從40%下降為20%。所以,平均利潤率下降的傾向,決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剝削程度的下降。相反地,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長過程中,剩餘價值率是呈上升趨勢的。
  在平均利潤率呈現下降的過程中,資本家階級所得到的利潤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是資本積累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資本的積累,一方面提高勞動生產力,使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從而利潤率下降;另一方面使社會資本總量擴大,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雖然會相對減少,但是它的絕對量卻會增加。社會資本所吸收的剩餘勞動的絕對量,從而佔有的剩餘價值量或利潤的絕對量也會不斷增加。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增大,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所以馬克思有時又把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稱為利潤率下降和絕對利潤量同時增加的「二重性的規律」。
  阻礙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的因素 平均利潤率的下降,是一個緩慢的曲折的過程,因為有一系列因素阻礙、延緩並抵消利潤率下降規律的作用。這些因素主要是:①資本家提高對勞動的剝削程度,包括延長工作日,提高勞動強度,壓低工資等。延長工作日和提高勞動強度雖然會使每個勞動者所使用的原材料數量增大,然而固定資本使用量卻相對減少,從而提高了利潤率。②不變資本各要素的價值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降低。生產資料的價值的降低,減弱了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延緩了利潤率的下降。③大量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形成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某些部門就採用手工勞動而不採用機器。一些新的生產部門,特別是生產奢侈品的部門,則大量利用相對過剩人口,把生產建立在活勞動的要素佔優勢的基礎上。這些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都比較低,工資低於平均水平,剩餘價值率較高,從而利潤率也較高。④對外貿易的發展。經濟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對外貿易對經濟落後國家採取以下手段獲得巨額利潤:輸入廉價的原材料以降低不變資本價值,輸入廉價的生活資料以降低勞動力價值,從而使利潤率提高;按高於輸出國商品價值的價格出售出口商品,取得較高的利潤率;在國外進行直接投資,利用經濟落後國家工資低、剝削程度較高等有利條件攫取高額利潤。⑤股份資本的增加。股份資本只憑股票取得少於平均利潤的股息,延緩了利潤率的下降。但是,以上這些因素只能延緩利潤率的下降,卻不能取消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平均利潤率下降規律是在一個長時期內表現其作用的趨勢。馬克思說,一般說來,「引起一般利潤率下降的同一些原因,又會產生反作用,阻礙、延緩並且部分地抵消這種下降。……所以,這個規律只是作為一種趨勢發生作用;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況下,並且經過一個長的時期,才會清楚地顯示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66頁)。
  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作用 這個規律的內在矛盾是利潤率下降與利潤量增加的矛盾。即積累率隨著利潤率的下降同積累量反而會增加的矛盾。在利潤率下降的情況下,資本家為抵補利潤率下降的損失,必然加速資本積累,這又使得利潤率進一步下降。在這個規律內在矛盾展開的過程中,暴露出許多資本主義矛盾:
  ①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以及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的矛盾。增加資本積累和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生產剩餘價值。所以,一方面是生產的巨大發展;另一方面是資本家提高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加深了生產發展與消費的狹隘基礎的衝突,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搾取的大量剩餘價值越來越難以實現。
  ②生產擴大和價值增殖的矛盾。在增加資本積累的過程中,發生了互相對抗的因素,在勞動生產率提高、資本增加的同時,可變資本相對減少,利潤率下降。因此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地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現有的價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資本價值。它用無限生產力來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包含著生產資料價值的降低和利潤率的降低,從而使現有資本貶值。
  ③人口過剩與資本過剩的矛盾。在增加資本積累的過程中,資本家為了獲得一定量的利潤以及開辦新的企業所必要的資本的最低限額,隨著利潤率的下降而提高。一部分中小資本失去了這種正常的生產條件,它們不能由利潤量的增加去補償利潤率下降的損失,便成為閒置的過剩資本。造成資本過剩的原因,又要引起人口過剩。在增加資本積累的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引起人口過剩,因此資本過剩和人口過剩是同時並進的,二者是處於對立的兩極上:一方面是失業的資本,另一方面是失業的工人人口。
  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這個規律內部矛盾的展開所促進的上述許多資本主義矛盾的尖銳化,是爆發經濟危機的原因。馬克思說:平均利潤率下降規律「在某一點上和勞動生產力本身的發展發生最強烈的對抗,因而必須不斷地通過危機來克服」,「各種互相對抗的要素之間的衝突週期性地在危機中表現出來。危機永遠只是現有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作用,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侷限性和歷史暫時性。



平均利潤率下降與經濟危機理論
自20世紀後期以來,世界上爆發了大大小小的幾次金融危機,對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利潤率趨勢的不同觀點,也導致了學者們對危機根源及發生機制的不同理解。
首先,讓我們先從平均利潤率下降理論談起。
這一理論首先由馬克思提出,他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資本的自由轉移和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競爭的展開,形成了平均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水平在一定範圍和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定的。但是,平均利潤率水平並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它並不總停留在一個水準上,是一個可變量。從商品經濟的長期發展過程來看,平均利潤率的發展規律是呈下降趨勢的。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各個商品生產者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餘價值或利潤,增強競爭實力,就必須不斷的競相改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引起各個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不斷的提高,結果導致各個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普遍提高,即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隨著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一方面,造成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所佔比重相對減少,是同量資本推動的勞動力減少,剩餘價值或利潤量也隨之減少,因其利潤率水平不斷下降;另一方面,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引起固定資本在總資本中所佔比重增大。固定資本的周轉速度從總體上看是遠遠慢於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的,因此,固定資本比重的增大就會使全部預付資本的平均周轉速度減慢。而資本週轉速度的快慢又和利潤率成正比例關係,也就是說,固定資本比重和數量越大,資本週轉速度越慢,平均利潤率水平也就越低。為了抵消利潤率下降造成的損失,資本家只得提高積累率,增大積累量,從而使總資本急劇地增大,結果使得利潤率下降的同時利潤總量卻增加了。積累的不斷增大、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又會進一步造成利潤率下降的壓力,為了減少這種壓力,資本家只得更多積累。
但是,當我們說到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時,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不能忘記,即剩餘價值率不變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按馬克思的分析,剩餘價值率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必然趨勢,儘管也存在著反趨勢:對於前者存在無產階級的抵抗,後者的提高則受到生產率進步趨勢的反作用。但這些反趨勢都只能暫時通過減緩和使結果多樣化來抑制前兩種趨勢,最終不能阻止或者逆轉這些趨勢。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上述必然趨勢會造成兩個阻礙:一、生產率的提高及其後續作用,使作為資本主義積累指針的利潤率降低。二、生產力發展的另一結果,是隨著作為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的工資在增加值中的份額減少,最終需求也逐步萎縮。最終,馬克思描述的兩大部類間的平衡被破壞,造成了所謂的「價值實現危機」。
馬克思是通過展開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內部矛盾來說明規律與經濟危機之間的聯繫的。但由於前述其理論前提的不成立及不能按常規方式(利潤率下降→投資下降)來解釋,使得馬克思的解釋或論述(充滿了混亂,自相矛盾並)脫離現實。
馬克思的論述存在這樣一種機制:
有機構成提高(資本積累的結果)→利潤率下降→積累加速→利潤率更快地下降→……→各種矛盾的爆發從而形成經濟危機。
上述機制裡最重要的一點是:利潤率的下降為什麼是導致積累的加速而非使積累下降或停止。
以下是馬克思對利潤率的下降導致積累加速的相關論述(《資本論》第三卷):
「利潤率的下降和積累的加速,就二者表示生產力的發展來說,只是同一個過程的不同表現,積累既然引起勞動的大規模集中,從而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所以,又加速利潤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利潤率的下降又加速資本的積累,並且通過對小資本家的剝奪,通過對那些已有一點東西可供剝奪的直接生產者的最後殘餘的剝奪,來加速資本的集中。所以,雖然積累率隨著利潤率的下降而下降,但是積累在量的方面還是會加速進行。」(P269~270)
「利潤率下降,同時,資本量增加,與此並進的是現有資本的貶值,這種貶值阻礙利潤率的下降,刺激資本價值的加速積累」。(P277)
「資本的積累,從價值方面看,由於利潤率下降而延緩下來,但是加速了使用價值的積累,而使用價值的積累,又使積累在價值方面加速進行。」(P278)
資本家之所以不顧一切地積累資本,馬克思是這樣說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而不管價值及其中包含的剩餘價值如何,也不管資本主義生產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現有資本價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資本價值(也就是使這個價值越來越迅速地增加)」。(P278)
這表明,在馬克思看來,不管「剩餘價值如何」,資本家都是要「絕對發展生產力」,即提高資本積累和提高有機構成從上述論述和馬克思對李嘉圖學說的評論中可發現,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似乎是把資本主義這種使命感放在其社會進程序列中表述的。即,按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資本主義必然發展到共產主義,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是物質極大豐富,要實現物質極大豐富,就必須要不斷地、儘可能地發展生產力,而這個使命要在資本主義階段完成(「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是資本的歷史任務和存在理由」)。
通過以上論述,馬克思就說明了按常理難以解釋的「利潤率下降→積累加速」的機制,加上其「積累上升(有機構成上升)→利潤率下降」的理論,從而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個循環最終產生各種矛盾,而各種矛盾的爆發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一般說來,認為80年代以來利潤率維持下降趨勢或並未恢復的學者,一般也肯定危機是馬克思認為的生產過剩危機,並自覺與純粹的消費不足論保持距離;而對利潤率趨勢持相反立場的學者,則多另闢蹊徑,提出對當前危機根源與性質不同見解。利潤率趨勢在當前危機分析中的關鍵地位或「分水嶺」效用,,由克里曼去年在阿根廷的一次學術講座中激烈地表達了出來:
我要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與我對一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觀點的批評有關,這些經濟學家包括熱拉爾•杜梅尼爾、多米尼克•列維、弗雷德•莫斯里和米歇爾•於松等,他們宣稱:利潤率尤其是美國公司的利潤率已經幾乎從80年代初的低點完全恢復過來了。這個問題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關乎我們對當前危機本質的理解。如果這是一次發生在利潤率幾乎完全恢復時期中的大危機,那就意味著這只是一次金融危機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危機,進而意味著需要補救的只是金融體系:我們需要恢復管制,或者需要銀行國有化,而絕非是要去動搖這個社會-經濟體系的根本。於是很多人都投靠到了凱恩斯主義的陣營中,呼籲反對金融資本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本身。
在其專門分析利潤率趨勢的文章中,克里曼認為,雖然數據顯示出最近五年的利潤率明顯上升了,但危機仍然和利潤率下降有關;利潤率下降雖然不是危機的近因,但從長期來看,卻是當前危機關鍵的間接原因(a key indirect cause)。為危機創造條件的利潤率下降,無需持續到危機爆發的時刻,而只需要造成一個極低的利潤率就可以了。因為,在平均利潤率相對較高的時期,那些利潤率低於平均水平的企業也能生存,但一旦平均利潤相對下降,就會造成很大一部分企業的生存危機。在平均利潤率低的時期,即使是利潤率的短期(週期性)波動也會造成相當廣泛的影響。此外,信用制度在當前危機中也有突出作用,利潤率下降引起積累率的下降,進而造成一個或長或短的投機熱和大量無法償付的債務,最終導致危機的爆發,這一切都符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分析。
與克里曼上述觀點頗有相互參照價值的是S.C.伊斯基耶多去年在國際馬克思大會經濟組提交的一篇論文,作者從當前危機出發,對美國戰後利潤率的長期和短期趨勢,利潤率與商業週期、利息率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一方面,伊斯基耶多強調資本主義危機的結構條件或制度特徵方面: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就是資本的不斷增值,因而,利潤率的重要性是不容否認的。另一方面,他承認危機具有週期性,其爆發與利潤率和積累的長期趨勢並沒有直接聯繫,短期經濟現象就可以引發危機;受分配要素影響的短期利潤率波動是當前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而長期來看(30年或者更長),結構性條件仍然發揮決定性作用,利潤率的長期低迷以及新自由主義政策對生產性投資的抑制,是當前危機的結構性背景。與克里曼不同,伊斯基耶多的立場可以說是利潤率間接原因論的第二種形態。
哈曼也提出:當前危機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利潤率的下降壓力。資本主義體系對這一壓力的反應就是通過工資和工作條件的惡化來提高剝削率,但由於缺乏大規模破產這樣的資本破壞,這些反應不足以維持利潤率的原有水平,因此,也造成了生產積累率的長期低下。積累率低下的副作用之一雖然是暫時減緩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壓力,但更重要的是,在剝削率上升期的積累率低下,擴大了資本主義體系生產商品的能力與市場吸收這些商品的能力之間的差距。這種「生產過剩」並不是肇源於「消費不足」本身,而是由於不能以增長的投資品需求替代已失去的消費品需求,即積累不足。由此,「金融化」應運而生,它雖然不能挽救整個體系,但能使個別資本家獲得比生產性投資更高的利潤率,此外,它鼓勵工人和中產階級負債消費,因而創造了短期的消費需求增長。哈曼認為,總地說來,當前危機可以被視為「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及其反趨勢」的共同結果,這些相反趨勢在效果上是有限的——將利潤率從80年代初極低的水平向上抬升,但不足以使積累增長到可以吸收資本主義體系生產出的一切產品的程度。因此,我們可以將哈曼分析框架中的當前危機稱為:源於利潤率下降及生產積累不足的「相對生產過剩危機」。
另一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沙奈也認為當前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
當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是『巨大危機』的一部分,匯聚了眾多的進程。危機持續時間長,因為它以產能的過度積累為基礎,其重要表現形式就是發生在主要國家與部門中的生產過剩。然而,危機爆發的背景是經濟全球化,因此,伴隨著生產過剩的則是虛擬資本、對價值和剩餘價值的期權和『金融衍生品』的巨大積累。危機開始於金融領域。它是肇始於80年代初的以金融或金融化為主導的積累制度的危機。
路易斯•吉爾曾在其系列文章中也與阿蘭•比爾進行過針鋒相對的討論。他也認為,馬克思理解的危機,是積累過剩與商品生產過剩的危機,不是工資過低造成的消費不足危機;當前的危機正是馬克思意義上的生產過剩危機,其金融特徵不能理解為因補償工資不足而尋求擴大家庭部門的債務所致。吉爾認為,對馬克思危機理論,學界存在兩種解釋,一種源於利潤率下降,一種源於產品「實現困難」,後者又分為消費不足與比例失調兩亞類。用比例失調只能解釋資本主義體系的局部危機,危機通過局部調整即可解決,而不需要觸碰制度的根基;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消費不足只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經常性現象,不能用來解釋危機;又如果認為是最終消費的不足導致了生產過剩危機,則是把二者看成同一現實的不同表現,對這種觀點,吉爾的立場與哈曼相似,即應該區分兩種過剩:消費品過剩和生產資料過剩,利潤率下降導致的積累間斷同時造成兩種需求的不足並呈現為總需求不足,而不單單是消費需求不足。關鍵在於,不是市場的失衡導致了危機,而是資本的自行增殖出現了危機。從當前危機的發生機制看,2001到2006年巨大不動產泡沫是投機的結果,住房被不斷地轉變為高回報率的證券,這一投機導致大量對住房建築的投資,從而產生巨大的生產過剩,這絕非是用工資購買力不足而導致的收縮解釋得了的。市場一旦達到飽和,生產過剩就通過住房價格的崩潰和大規模的次貸危機表現出來。
由此觀之,08金融危機的本質也就是生產的過剩,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過剩,但一直被美國欠債消費所掩蓋,當危機爆發後,這種生產過剩的本質就暴露出來,生產過剩的後果就是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等等。生產的過剩不外就是資本積累的過剩。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資本積累會使資本有機構成增加,而利潤率就一定會下降。如果利潤率下降後資本積累停止,那麼,有機構成不再提高,利潤率就不會再繼續下降了,也就不會發生經濟危機。
按照馬克思揭示的平均利潤率下降的資本主義資本積累的必然規律,當平均利潤率迅速趨近於零時,利潤率下降的空間就沒有了,新的生產的正常平衡無法在降低了的利潤率基礎上形成了,資本贏利的動力就喪失了——無利可圖了。那麼,隨之而來的將是資本主義社會總危機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




6建議看一看本書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
大失敗 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
能夠好解釋這個問題找出西方經濟學的缪誤,不管是凱因斯的經濟學還是新自由主義本質上都不能解釋的問題


解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理,
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P'=M/(C+V)
總價值W=C+V+M
P'=利潤率
M=剩餘價值
(C+V)等於所用的資本總量
C是不變資本,V可變資本就是工資, 而C是不變資本例如機器設備和廠房 利潤率P',簡單來講就是所用資本總量和賺到剩餘價值的比率
如果資本家不壓抑V 即提高M/V剩餘價值率, P利潤率會有長期降低的趨勢 因為所用的資本(C+V)中的C不斷提高而分母不斷變大 利潤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C不斷提高的結果使的分母(C+V)變大,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降低了社會總「平均利潤率」 即使V的絕對量不變還是會降低利潤率 而如果美國資本家要壓抑V工資 ,提高剩餘價值率M/V(即剝削率)也是存在美國國內的工會的抗議政治上的阻礙等等因此美國會走向帝國主義從國外輸入剩餘價值和利潤,但是現在中國製造業升級會擠佔他們高端市場的利潤(和剩餘價值份額),就算剩餘價值比率M/V不變 即資本家不壓縮工人的工資比率,總資本(C+V)中的C提高也會降低總利潤,及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長期降低利潤率LTFPR規律的原因 也符合馬克斯的觀點 之所以說LTFRP規律「與常識相違背」,是因為對許多人來說如下觀點似乎在直覺上是顯而易見的,即一個更有效率的資本主義就是一個賺錢更多的資本主義。這一直覺由於如下事實而得到強化,即技術先進的公司比技術落後的公司賺錢更多——通過採用比其競爭者更為先進的技術,單個公司的確提高了它的利潤率。然而,如果說這意味著當整個經濟體的生產力提高,整個經濟體範圍的利潤率也將會提高,那就犯了一個邏輯錯誤——合成謬誤。 這裡我舉幾個類似的例子。在看台上如果你站起來,你會看得更清楚;但如果每個人都站了起來,那麼並不會每個人都看得更清楚。如果你獲得了碩士學位,你將得到一個更好的工作並且掙更多錢;但如果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碩士學位,那麼並不會每個人都得到更好的工作並且掙更多錢。 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是薩繆爾森提出來的。微觀上而言是對的東西,在宏觀上並不總是對的;反之,在宏觀上是對的東西,在微觀上可能是十分錯誤的。如,一戶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學習,考上大學,成了人上人,但家家都這麼做,卻無法如願只能造成學歷的貶值。對個體而言是正確的事情對總體而言可能未必正確。如果不瞭解這一點,一個人就很容易掉進合成謬誤(FallacyofComposition)的陷阱。在日常生活中,合成謬誤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前排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一點而站起來,後排的人也不得不站起來,當所有的人都站起來之後大家都沒有看得更清楚,相反每個人的福利還大為下降。再比如,只有一個家庭購買轎車會大大方便出行,而當所有的家庭都擁有了自己的私家車之後,道路上可能車滿為患。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降低利潤率的主要原因也符合馬克斯的觀點 (但是利潤總量的增加和利潤率降低可以同時存在)

假設生產原來需要兩個工人,現在需要一個,那肯定是因為技術變了。如果勞動時間和工資沒變,那麼有機構成顯然上升了一倍。東西還是賣1000塊,那麼毫無疑問,一開始利潤是會上升的,因為你節省了一個人的工資或者說勞動力價值。但是這時候你的技術在這個時候不普及,別人都用兩個工人,你用一個,自然會賺到。當個別資本家應用新技術使得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他是可以通過暫時不變價格來提高利潤率的,但其他資本家看到這個資本家賺的這麼多,也採用這個技術,然後就是生產這個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降低,售價降低,直到利潤率回歸平均利潤率。在這個過程中假設剩餘價值率不變是為了敘述問題的方便。 不過問題也在這裡,如果假設了剩餘價值率不變,當全社會的資本有機構成c/v提高,那麼平均利潤率就會呈現降低的趨勢。剩餘價值率或者剝削率的提高,在資本論裡是被歸為阻礙利潤率下降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單位生產資料價值因技術進步不斷降低。也就是因為技術進步,不變資本c的價值量也在減少,抵消了因廣泛應用機器而產生的資本有機構成(c/v)的提高,此外還有對外貿易、股份資本等等。但馬克思認為這些因素只能延緩平均利潤率的下降,首先就是剝削率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地步,再提高也只能通過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來提高,比不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關於單位生產資料的價值因勞動生產率提高而降低,從而抵消資本有機構成提高,馬克思的論證思路是這樣的:雖然單個機器價值下降了,但由於機器越來越複雜,整個機器體系的價值是趨於上升的;原材料裡的農業生產資料(比如麻布、酒精)產出時間長,其降價的速度比不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因此單位生產資料的價值的降低只能起到延緩作用,這個論證由於化工工業產品替代了一系列農業產品而失去效力,但經驗證據表明即使化工產品替代了農業產品,生產資料價格的降低速度也快不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速度,平均利潤率還是呈現下降趨勢的,具體的實證分析可參見《大失敗: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 利潤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C不斷提高的結果使的分母(C+V)變大,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只要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到一個程度實體經濟就沒有投資,會湧向高利潤率的金融和房地產等虛擬資本去做非生產性的投資(這是一種資源浪費),因為資本主義完全是靠利潤在驅動的,投資實體經濟沒有低潤率,那麼實體資本累積率就會變慢,而虛擬的資本不斷累積就會造成泡沫 那麼只要一點點如匯率波動,利率波動 企業破產的機率就大增,在1950年代就算是績效不好不賺錢的企業也能維持很高利潤率比較不容易破產,而現在的環境實體經濟幾乎沒有投資喜歡金融投機和各種延伸商品因為回報率更高 這就是因為利潤率太低 投資固定資產回報的周轉率和時間太長 而這種經濟模型是安德魯克萊曼的觀點


許多人不要被資產階級洗腦已經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和洞悉世界的能力了












如果你認真看完我這篇在講什麼


我在這篇文章裡也說明不要把社會現象當作一個個孤立不相關的個體,而是一個整體來思考
掃地阿婆=IT工程師工資●高學歷合成繆誤

資本主義是個零和遊戲的系統,

勞動者個人越努力,就會導致越多數人和「勞動者這個整體」越貧窮,這就是異化的觀念

越努力會導致越貧窮,因為資本主義就是利用剩餘價值(剝削)來積累的和發展自己的內在邏輯矛盾

沒有足夠多的人受苦富人就無法增值自己的資本,資本就無發發展自己經濟就停滯,因為它完全要靠這種壓榨來發展他自己

這就是一個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痛苦上的零和遊戲

如果我努力脫貧成功,那麼其他跟我一樣想要努力脫貧的人就會因為我的行為變的更貧窮

如果我在資本主義體系下努力脫貧成功,那麼別人就更難脫貧更被壓榨


但是地球上能夠剝削的總人口和總勞動力總時間都是有限的,就是75億人

二戰以後70年已經沒有人口紅利,因此依靠人口紅利推動成長已經不可能

而依靠科技研發和投資也會導致長期利潤率下降

世界上有人挨餓受窮不是因為沒有資源或生產力不足,

已開發國家丟到垃圾桶裡的食物足夠養活數十億人

如果把地球當成一個全球化的單一經濟體,這個經濟體內部有40000~59000美元所得的國家

如西歐和北美+日本世界上所有已開發國家人口總合只有8億人 不到10分之1

另外35億人窮到連維持4000美元生活水準的所得都不到 幾十億人沒水沒電

少數人爆富而多數人連生存都是問題

只是因為民族主義把人們分割在不同的兩地,人們看不見世界的整體性 和經濟全球化

例如非洲那些挖血鑽石(獅子山共和國)的引起內戰和屠殺的勞工不可能體會

他們被剝削是因為地球另一端的人需要消費這種奢侈品


同樣的印度工人也不可能體會歐美國家6萬美元的所得差別不是因為他們比別人聰明

而是已開發國家壟斷了高端產業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整體,這套帝國資本主義制度阻礙資本流動 人材流動

到低所得的經濟體裡,而是因為帝國主義的分配問題 導致他們的災難

改變這套系統才是正確的作法,

但是要改變這套系統的前提就是其他人能夠產生整體化的無產階級意識

abc003 wrote:
認真和專心仔細思考...(恕刪)


登記一下

abc003 wrote:
如果你認真看完我這...(恕刪)

文章寫得很長,引用很多公式,聽起來似乎很合邏輯,但都是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得出的結果也會是錯誤的。
今年2018年,全球人口數是接近75億人。根據聯合國估算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數大約會在98億。而這98億人會有75億人的年齡是在15~75歲之間。
第二,現在全球人口有電可以用的佔了80%以上,或許電力並不穩定,但確實是有電的,沒電可用的不到20%,也就是少於15億人,並非如你所說的數十億人無水無電。
第三,年收入4000美金似乎很慘,但是在世界銀行的分類上4000美金以上是屬於中上收入。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把平均日花費2美元定為貧窮線,現在生活在平窮線以下的大約10億人而二十年前這個數字是接近20億人。
從物質層面來看大部分的現代人的生活是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享用的便利越來越多,即使你所推崇的馬克思在當時他可是沒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但是年收有4000美金的家庭通常是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
abc003 wrote:
認真和專心仔細思考看...(恕刪)


感謝分享,大概只看懂10%

佔個位置先
lucky750316 wrote:
文章寫得很長,引用很多公式,聽起來似乎很合邏輯,但都是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得出的結果也會是錯誤的。
今年2018年,全球人口數是接近75億人。根據聯合國估算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數大約會在98億。而這98億人會有75億人的年齡是在15~75歲之間。
第二,現在全球人口有電可以用的佔了80%以上,或許電力並不穩定,但確實是有電的,沒電可用的不到20%,也就是少於15億人,並非如你所說的數十億人無水無電。
第三,年收入4000美金似乎很慘,但是在世界銀行的分類上4000美金以上是屬於中上收入。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把平均日花費2美元定為貧窮線,現在生活在平窮線以下的大約10億人而二十年前這個數字是接近20億人。
從物質層面來看大部分的現代人的生活是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享用的便利越來越多,即使你所推崇的馬克思在當時他可是沒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但是年收有4000美金的家庭通常是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


全球人均GDP雖然是1萬零844美元 但是中位數收入只有4000美元 ,而美國人均高達5萬9

就別說達到全球平均值1萬美元所得了,
一半的人口也就是35~37億沒辦法達到中位數收入



我前面指出過二戰後70年人口紅利減少 近似人口總數是一個常數 或者以極其緩慢的1.1%人口成長率

就算成成長也會因為人口勞化 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結束 而拖慢了資本的經濟成長率

而人口不成長,能夠被人剝削的總人口就太少

無法持續推動資本主義的經濟成長


「僱傭勞動與資本」裡就說過貧窮是相對的,用小房子和宮殿來比喻

資本本身就是一種權力 一種人玩人的遊戲和社會生產關係


僱傭勞動與資本 (1849年著,1891年發表的版本)

  資本越增長,僱傭勞動量就越增長,僱傭工人人數就越增加,一句話,受資本支配的人數就越增多。②我們且假定有這樣一種最有利的情形:隨著生產資本的增加,對勞動的需求也增加了。因而勞動價格即工資也提高了。

  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感到受壓抑。


  工資的任何顯著的增加是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為前提的。


  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會引起財富、奢侈、社會需要和社會享受等同樣迅速的增長。所以,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縱然增長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是相對的。


  工資一般不僅是由我能夠用它交換到的商品數量來決定的。

  工資包含著各種關係。


  首先,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取得一定數量的貨幣。工資是不是單由這個貨幣價格來決定的呢?

  在16世紀,由於在美洲發現了更豐富和更易於開採的礦藏②,歐洲流通的黃金和白銀的數量增加了。因此,黃金和白銀的價值和其他各種商品比較起來就降低了。但是,工人們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到的銀幣數仍和從前一樣。他們的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如舊,然而他們的工資畢竟是降低了,因為他們拿同樣數量的銀幣所交換到的別種商品比以前少了。這是促進16世紀資本增長和資產階級興盛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舉一個別的例子。 1847年冬,由於歉收,最必需的生活資料(面包、肉類、黃油、乾酪等等)大大漲價了。假定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的貨幣量仍和以前一樣。難道他們的工資沒有降低嗎?當然是降低了。他們拿同樣多的貨幣所能換到的面包、肉類等等東西比從前少了。他們的工資降低並不是因為白銀的價值減低了,而是因為生活資料的價值增高了。

  我們最後再假定,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未變,可是一切農產品和工業品由於使用新機器、年成好等等原因而降低了價格。這時,工人拿同樣多的貨幣可以買到更多的各種商品。所以,他們的工資正因為工資的貨幣價值仍然未變而提高了。

  總之,勞動的貨幣價格即名義工資,是和實際工資即用工資實際交換所得的商品量並不一致的。因此,我們談到工資的增加或降低時,不應當僅僅注意到勞動的貨幣價格,僅僅注意到名義工資。

  但是,無論名義工資,即工人把自己賣給資本家所得到的貨幣量,還是實際工資,即工人用這些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量,都不能把工資所包含的各種關係完全表示出來。

  此外,工資首先是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關係來決定的。這就是比較工資、相對工資。

  實際工資所表示的是同其他商品的價格相比的勞動價格,反之,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同積累起來的勞動的價格相比的直接勞動價格,是僱傭勞動和資本的相對價值,是資本家和工人的相互價值。①

① 在1891年的版本中,恩格斯把自「反之,相對工資」以下的一段話改為:「而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與積累起來的勞動,即資本從勞動新創造出來的價值中所取得的份額相比而言的直接勞動在這一價值中所佔的份額。
  上面,在第14頁上,我們說過:「工資不是工人在他所生產的商品中佔有的一份。工資是原有商品中由資本家用以購買一定量的生產性勞動力③的那一部分。」但是,資本家必須從出賣由工人創造的產品的價格中再補償這筆工資。資本家必須這樣做:他在補償這筆工資時,照例要剩下一筆超出他所支出的生產費用的餘額即利潤。工人所生產的商品的銷售價格,對資本家來說可分為三部分:第一,補償他所預付的原料價格和他所預付的工具、機器及其他勞動資料的損耗;第二,補償資本家所預付的工資;第三,這些費用以外的餘額,即資本家的利潤。第一部分只是補償原已存在的價值;很清楚,補償工資的那一部分和構成資本家利潤的餘額完全是從工人勞動所創造出來的並追加到原料上去的新價值中得來的。而在這個意義上說,為了把工資和利潤加以比較,我們可以把兩者都看成是工人的產品中的份額。」①


  實際工資可能仍然未變,甚至可能增加了,可是儘管如此,相對工資卻可能降低了。假定說,一切生活資料跌價三分之二,而日工資只降低了三分之一,比方由3馬克降低到2馬克。這時,雖然工人拿這2馬克可以買到比從前拿3馬克買到的更多的商品,但是他的工資和資本家的利潤相比卻降低了。資本家(比如,一個工廠主)的利潤增加了1馬克,換句話說,資本家拿比以前少的交換價值付給工人,而工人卻必須生產出比以前多的交換價值。資本的份額與勞動的份額相比提高了②。社會財富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更不平均了。資本家用同樣多的資本支配著更大的勞動量。資本家階級支配工人階級的權力增加了,工人的社會地位更低了,比起資本家的地位來又降低了一級。

  究竟什麼是決定工資和利潤在其相互關係上的降低和增加的一般規律呢?

  工資和利潤是互成反比的。資本的份額①即利潤越增加,則勞動的份額②即日工資就越降低;反之亦然。利潤增加多少,工資就降低多少;而利潤降低多少,則工資就增加多少。

  也許有人會駁斥說:資本家贏利可能是由於他拿自己的產品同其他資本家進行了有利的交換,可能是由於開闢了新的市場或者原有市場上的需要驟然增加等等,從而對他的商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所以,一個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可能是由於損害了其他資本家的利益,而與工資即勞動力③的交換價值的漲落無關;或者,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也可能是由於改進了勞動工具,採用了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等等。

  首先必須承認,所得出的結果依然是一樣的,只不過這是經過相反的途徑得出的。固然,利潤的增加不是由於工資的降低,但是工資的降低卻是由於利潤的增加。資本家用同一數量的他人的勞動④,購得了更多的交換價值,而對這個勞動卻沒有多付一文。這就是說,勞動所得的報酬同它使資本家得到的純收入相比卻減少了。

  此外,我們還應提醒,無論商品價格如何波動,每一種商品的平均價格,即它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比例,總是由它的生產費用決定的。因此,資本家相互間的盈虧得失必定在整個資本家階級範圍內互相抵銷。改進機器,在生產中採取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使得在一定的勞動時間內,用同樣數量的勞動和資本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產品,但決不是創造出更多的交換價值。如果我用紡紗機能夠在一小時內生產出比未發明這種機器以前的產量多一倍的紗,比方從前為50磅,現在為100磅,那麼我在一定時間內①用這100磅紗所交換到的商品不會比以前用50磅交換到的多些,因為紗的生產費用減少了一半,或者說,因為現在我用同樣多的生產費用能夠生產出比以前多一倍的產品。

  最後,不管資本家階級即資產階級(一個國家的也好,整個世界市場的也好)相互之間分配生產所得的純收入的比例如何,這個純收入的總額歸根到底只是直接勞動使積累起來的勞動②在總體上增加的那個數額。所以,這個總額是按勞動使資本增加的比例,即按利潤與工資相對而言增加的比例增長的。

  可見,即使我們停留在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係範圍內,也可以知道資本的利益和僱傭勞動的利益是截然對立的。

  資本的迅速增加就等於利潤的迅速增加。而利潤的迅速增加只有在勞動的價格③,相對工資同樣迅速下降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即使實際工資同名義工資即勞動的貨幣價值同時增加,只要實際工資不是和利潤以同一比例增加,相對工資還是可能下降。比如說,在經濟興旺的時期,工資提高5%,而利潤卻提高30%,那麼比較工資即相對工資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了。

  所以,一方面工人的收入隨著資本的迅速增加也有所增加,可是另一方面橫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社會鴻溝也同時擴大,而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勞動對資本的依賴程度也隨著增大。

  所謂資本迅速增加對工人有好處的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把他人的財富增加得越迅速,工人得到的殘羹剩飯就越多,能夠獲得工作和生活下去的工人就越多,依附資本的奴隸人數就增加得越多。

  這樣我們就看出:

   即使最有利於工人階級的情勢,即資本的盡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質生活,也不能消滅工人的利益和資產者的利益即資本家的利益之間的對立狀態。利潤和工資仍然是互成反比的。

  假如資本增加得迅速,工資是可能提高的;可是資本的利潤增加得更迅速無比。工人的物質生活改善了,然而這是以他們的社會地位的降低為代價換來的。橫在他們和資本家之間的社會鴻溝擴大了。

  最後:

  所謂生產資本的盡快增加是對僱傭勞動最有利的條件這種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階級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與它敵對的權力,即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支配它的他人財富,它就被允許在越加有利的條件下重新為增加資產階級財富、重新為增大資本的權力而工作,滿足於為自己鑄造金鎖鏈,讓資產階級用來牽著它走。


感謝,難得一見的深度分享。但其中假設有些已改變,模型中假設人類資源有限(或人口有限)導致經濟最後會走向分配而非創造甚至崩潰⋯這以「房地產」解釋非常合理,但卻忽略了「技術」與「慾望」兩個永遠「用之不竭」的變數!譬如說,網路上的資料無論給多少人用都是無限的、人類想追求生活水準提高慾望也是無止盡的,只要投資的標的能夠精準連結「用之不竭」的資源,長期投資不會崩潰而會致富,這就是巴菲特早期只投資民生產業(連結人類改善生活無窮盡的慾望)、近期則投資蘋果與IBM(連結技術無窮盡進步),而巴菲特對投資房地產沒興趣(這是分配而非創造)。結論,只有投資無窮無盡的產業才有長期獲利,謹供樓主參考,再次感謝。
板主,不好意思,
能否把想表達出來的意思,用300字內分段描述出來?(年紀有了,眼睛不好。)

或是直接貼上投資對帳單。(昨天被當沖的樓閃到眼睛。)

abc003 wrote:
如果你認真看完我這篇...(恕刪)
平心而論6568 wrote:
感謝,難得一見的深度...(恕刪)


又是一個複製貼上魔人,不如乾脆說出你自己的看法,結果沒有

abc003 wrote:
全球人均GDP雖然...(恕刪)


你第一句話就錯誤對比了後面在講什麼也都是錯的。

人均GDP跟人均所得中位數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沒辦法比較的東西你拿來對比
後面再打一堆也是沒有意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