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10A, 應該公信力會比發行量 5 萬本的要夠...
其實這也沒什麼好提的, 做得好不好本就各有評價, 扛著房貸的希望利率要低, 存很多
定存準備買房的, 希望利率要高, 要順姑意或嫂意, 也沒個兩全.
還是老問題, 如果覺得央行沒把民生物價管好, 沒把薪資管好, 有沒有人可以指出, 央
行是什麼工具沒操作好, 才導致這種結果? 總不能只一直罵他獨裁, 卻指不出他犯了什麼
錯吧?
dancingra wrote:
好奇想問, 央行控制台幣 "匯率" 跟 "物價" 的工具有哪些?
-- 增減發行量?
-- 調整儲備?
-- 利率?
-- 準備率?
-- 貼現率?
-- ???
有沒有哪項工具可以直接影響到薪資? 民生必需品物價?
或者只影響台幣對特定貨幣的升/貶, 去操縱對特定貿易對手國的優勢?
從總量的角度說, 流進社會中的貨幣量可以被控制, 但流進社會中的貨幣之用途,
央行能控制到什麼程度? 央行能否增加發行量 50 億, 然後宣稱此 50 億元只準
用於消費支出, 不能流進購買固定資產及金融商品, 以活絡經濟?
印象中只有消費券是很明確被限制用於消費用途, 而消費券最終可以兌換成新台幣.
但一般的新台幣, 央行能控制到什麼程度?
日圓重貶 日中小企業紛破產
安倍經濟弊大於利?日中小企業現破產潮、全年 GDP 恐轉負
即使如此, 我也不認為安倍或日本央行一定有錯, 他敢押一邊, 也知道會有傷痛, 但他們要的
是什麼他們自己清楚. 我們當然也可以批評台灣央行不想顧此失彼, 最終無一事成... 台灣也
可以不顧市場機制及副作用, 用法律制訂各行業及職位的基本薪資, 來作強制控制, 確保人民
收入水平, 但即使如此, 這也不是央行職責 (看看台灣基本薪資 2 萬元是誰在控制的, 總不是
老彭吧?)
kevin-a1 wrote:
X的,這證實了台灣...(恕刪)
這很像是最近網上突然被流行起來的言論
台灣的媒體是「自由」了
但真的越來越看不清楚了
因為沒有公理正義
都是看操作者想要媒體如何發聲
現在好像每一個國家的央行都真的這麼有能力來操控貨幣價格
還能操控國家的產業、生產的價值
而好像央行只要把國家貨幣往高推
民生就富裕了一樣
然而根節點是資源的競爭
與全世界競爭
按這個極簡化的論調來看
我們不應該民選總統
應該要民選央行總裁
又有一種流行的論點
好像開公司當老闆就一定賺很多錢
而且一定會虧負員工等等
請這些人一定要去當老闆造福社會
這二十多年來
太多事被黑的說成白的、白的再說成黑的
什麼事情都可以無止盡地簡化、分化、批評和卸責
就是罵的人沒有責任
當台灣自己無止境地內耗時
世界依然在轉
只是台灣的「整體」競爭力也無止境地在內耗中下降
帶來的是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民生品質的下降:食、衣、住、行、育、樂
因為我們逐漸失去與全世界競爭這些資源的能力和籌碼
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戲的前奏?
但是應該很多人相信
台灣可以很快地超英趕美甩中
反正爽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