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投資理財報告,只有慘字能形容


J1977 wrote:
這也是我特別佩服R大的地方之一
能說服軍公教出身,生性保守而謹慎的父母移交千萬房產運用...(恕刪)


非常簡單
因為他父母自己手上還有8間房子(我猜的)

他講的都真的但沒全講(根本沒必要)




J1977 wrote:
能說服軍公教出身,生性保守而謹慎的父母移交千萬房產運用


這點我也很佩服自己,尤其我父母就學或工作時,跟商學一點邊都沒沾上...

我起碼在這幾年,跟父母說了上百小時的相關金融事宜..包括整套理財系統或計畫...

或是投資標的的性質...其他譬如匯率,升降息甚至金流以及稅務等一般基礎問題....

若是自己都不了解...那還怎麼搞? 總不能跟父母說,你們把房子拿來押幾千萬吧...

然後不要管我做啥吧!! 而且這也代表父母對子女的信賴不是??

我還記得有次家父問我...債券價格和利率為何會成反向??

我大概只花了3分鐘講解,非常簡單的讓家父一下明白...家父現在可是80歲的老人家呢!!



Katong wrote:
R大以前有說過,父母名下的房子拿去銀行抵押借款,如此而已.
並不涉及實際房地產過戶,沒有贈與稅問題.

J1977 wrote:
第一頁R大就自述名下持有台北市不動產2間;外縣市不動產2間;持有N年沒出半毛錢
也就是有過戶事實但贈與;土增和契稅都沒有出


兩位大大,不用猜來猜去....

我目前有4個貸款...用3間房子來押(其中一間押了2個貸款,因為不同年度貸的)

而我目前名下不動產,只有1間那來貸款(其他3間因為太小間,不值錢,無法放貸)

而另外兩間拿來貸款的,一間是家父的(這個比較值錢,辦了2個貸款),另一間是家母的....

至於我名下不動產是當初爸買用我名字買的....最早的在我大學時就買了吧...其實我都不記不得了...

而且房子那時又便宜,也不值錢....沒有牽扯到稅務問題.......

我跟爸媽,之前都是受薪階級也...賺錢很辛苦也....還繳啥贈與稅阿???
(尤其這種可以規劃的稅種)....

Katong wrote:
R大是唯一財產繼承人,早給/晚給,財產實際交給R大只是時間問題,


我也希望如此,哈哈...可是家父也早就幫女兒準備一間房子阿...而且價值是一間抵我2間...

爸媽也說了,房子女兒當然也有分............

J1977 wrote:
收租產生的現金流父母更無意回收使用
而是無償轉成擔保貸款的本息還付


爸媽是給我部分租金還貸(約總租金1/3吧,他們自己留2/3)

但是這是遠不夠我一年所要繳付的本息的...(我貸款6成有寬限期)


J1977 wrote:
支撐了R大在暴跌的匯率下,也完全沒有必要認損換回台幣繳息


這句話比較怪....匯率在1:5的時候,都沒換回了...暴跌下,就有需要換回台幣繳息?

很簡單,缺資金時,多貸個1~200萬....不難的....

現金流控制要靠自己......要視自己的情況....不然再多的後盾,總有一天會倒的.....

J1977 wrote:
家族站在背後做為堅強後盾也是不能不感謝的


這是當然,感謝爸媽年輕時,認真努力攢房子....不然現在就很難搞...

若沒啥房子的話.......最多弄個吃飽穿暖的計畫...還讓你每天沒工作在那邊上01...哈哈

我比較不解的是...分明....全台灣房子這麼多...800萬戶??

會拿來運用的人,真的占少部分.....尤其雙北.....周遭同學朋友的家底不見得比我家少....

而且又不是說一定要貸幾千萬....貸個500萬,20年安穩存個退休金1000多萬...真的不難阿...

可是,窮人思維下,會找千百個理由阻擾自己致富...錢,真的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J1977 wrote:
談到徵信,我就有個...徵信,參考價值是極其有限的(恕刪)


有所謂「貸款保險」之類的商品

聽說這在歐美有的時候跟銀行會強迫借款人購買

把受保債務的評比自動拉高

因為有保險的關係

把次級貸款包裝成A級連動債

再次販售享受高利率

rickchiu wrote:
2016年以前的投...(恕刪)


您這是拜台灣低利而大陸剛好新金融商品竄出,監督尚未完備,所以有機可乘。
早在10餘年前日本低利政策也造就許多渡邊大媽到海外大玩套利遊戲,您倆玩的都是同樣把戲。
英文好像叫Carry trade 。這種遊戲要環境配合,還好您有賺到錢,目前已進入升息循環,利差交易也很難搞了。
ke989 wrote:
我了解到就算徵信有誤,也是在一個被精算過的風險之內,所以呢,也不可能每一個鴻海員工的老婆都罹癌,這是比例統計與機率計算。
豐田是品牌經營造成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但消費者並非權威。...(恕刪)

數學模型是一個只能成立在特定條件下的封閉架構
但經濟與社會是一個開放的渾沌系統
很難確實精算風險
金融海嘯前各種被包裝過的次債也被計算為風險極低
華爾街每個人都同意幾百萬人同時間付不出房貸的機率幾乎為零
但實際發生的事件並非如機率統計所斷言
我自身投資也常用各種估價模型計算個股價值
但我知道只要輸入條件發生變化,輸出數據就會和當初計算的完全不同
因為大數據並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
實行計畫經濟的封閉國家沒有一個成為強國
也是因為根本沒人可以捕捉全部的動態數據
即使有能力捕捉,系統也難以及時反饋
所以像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內部流傳最廣的不是什麼高端的計算系統
而是稱為普世智慧的東西
簡單說就是一個人如果不想斷腳,就不要去戰地雷區踩著草皮玩兒

徵信作業裡有個標準作業流程
稱為KYC (short for Know Your Customer)
而整個KYC最高度關聯的,其實是自身的Risk management
最好的管理不是要求精密計算到沒有差錯,這也不可能做到
而是必須審視我們自身的系統有多少容許差錯的能力(tolerancing)
貨幣制度在廿世紀脫離金本位之後
國家央行對銀行存準率的宏觀調控,也是一種tolerancing意義的體現
差別在於它是強制的
我們自己投資,並沒有強制規範限制自己
不小心心太野了,是很容易玩火玩過頭的

rickchiu wrote:
很簡單,缺資金時,多貸個1~200萬....不難的....

增貸方式借新還舊畢竟是權宜作法
最終數千萬的本金仍然是以台幣形式償還
從投資盈餘中匯回台幣怕是免不了的吧,只是時機問題罷了

rickchiu wrote:
這點我也很佩服自己,尤其我父母就學或工作時,跟商學一點邊都沒沾上...
我起碼在這幾年,跟父母說了上百小時的相關金融事宜..包括整套理財系統或計畫...
或是投資標的的性質...其他譬如匯率,升降息甚至金流以及稅務等一般基礎問題....
若是自己都不了解...那還怎麼搞? 總不能跟父母說,你們把房子拿來押幾千萬吧......(恕刪)

感覺得出來R大對於財務金融的積極與熱情
不考慮考證照走金融業嗎?
績效優異的基金人經理人分紅也是很可觀的
重要的是不用拿自己的錢冒險
J1977 wrote:
數學模型是一個只能成立在特定條件下的封閉架構
但經濟與社會是一個開放的渾沌系統
很難確實精算風險
金融海嘯前各種被包裝過的次債也被計算為風險極低
華爾街每個人都同意幾百萬人同時間付不出房貸的機率幾乎為零
但實際發生的事件並非如機率統計所斷言...(恕刪)

j1977大大,我談的是P2P對借款人個人的徵信調查吶,您別大半夜的扯到系統性風險,您看人家走鋼索,就當作是開眼界看表演嘛,我也很好奇如果未來中國發生金融風爆時,R大走的鋼索會怎樣,他愛表現,勇於刀口舔血,我們愛看,但可別過於入戲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空常去對岸走一走。
ke989 wrote:
我談的是P2P對借款人個人的徵信調查吶,您別大半夜的扯到系統性風險...(恕刪)

好吧,這麼簡單說吧
P2P的徵信,不管您信不信....總之我是不信的
而不管相信或不相信都屬次要
首要的是如果錯了,回頭怎麼救
R大怎麼救法我是看沒有很明白
但是他算過,自己也有信心
就夠了
畢竟成敗自負
請問樓主:
小弟想跟你請教
請問方便留微信??

最近開始賣房子
賣成的話
想換些成RMB
可否教些管道??

謝謝
hello
先講結論:任何投資都有風險 我不是來廣告 但如果在不了解前就說是詐騙 那你還是存台灣的定存就好

要了解P2P這個行業,首先要從大陸的現況和背景來了解。在台灣,隨便一個沒有收入的大學生,都可以辦出好幾張信用卡,總額度幾十萬都沒問題。在大陸,你身價上億,辦張額度5萬的信用卡,被退件的機會仍然很高。在大陸,企業逃稅嚴重,加上傳統農村的收入,很多是沒有收入証明的,也就是大多數人根本沒有信用紀錄。在銀行系統,除了房產抵押以外,幾乎沒有其他的融資管道。個人信貸機會微乎其微,中小企業法人異同,即使你是一間很賺錢的公司。

在台灣,我們用信用卡 在大陸,他們用支付寶 在台灣,我們用月租手機帳號 在大陸,管你什麼身分,手機請先預充值
刷完卡還有一大堆的獎勵 最大的差別,大家看出來了嗎。我們可以預支消費,我們的信用很值錢。在商場上,我們開支票,他們大部分只接受付現匯款。在大陸,即使有錢,也不一定有信用額度。

在這樣的環境下,國企借錢不用找銀行,發發債就好借錢。民營企業,除非你是中國500強,不然借錢仍然到處碰壁。個人的話,除了房產抵押,你只能找媽媽借了。但生命總會找到出路,民間高利借貸自然而生,台灣也沒少過民間高利借貸,而且都是黑道。在大陸,國家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反而是鼓勵這樣的民間借貸,名為(普惠金融),並用法規加以規範,未來主管機關是銀監會(等同台灣金管會)

上張圖吧

你沒看錯,這是一個年收入50萬人民幣的房貸,借款成數不到五成,年利率5.39% 這樣的信用絛件,台灣絕對不會超過1.7%

再來說說收益,舉P2P第一名的平台 陸金所來說(這不是廣告,風險自負)
年化報酬8.4%,債權主要有2個來源,一種是個人信貸,由平安旗下擔保公司擔保。另一種是保單質押借款,抵押品就是借款人在平安的保單。保單質押貸款,風險程度如何??大家自己想。

擔保方平安產險是什麼樣的公司,也許對大陸不熟悉的人不知道。中國前三大的保險公司。市值應該大於國泰人壽~~~~
好吧~~~好像有點太自大了,也許全台灣的保險公司加起來也不一定超過平安,我沒統計,不對不要炮我。

說了這麼多,我想風險程度大家可以判斷了。也許是高風險(每個人對風險程度定義不同)。對我而言,這樣的產品的風險說不定低於台灣的定存。至少不要一開口就說別人是詐騙集團了。

至於有人說,幾年前,如果買台積電,收益也不只版主這麼多。哈哈~~其實幾年前有一家做手機的,前景無限,台股穫利王。你怎麼不買這家??馬後炮人人會。版主的投資,雒然也有不少的風險,但和馬後炮王最大的差別在於--高度可預測性 而不是早知道買什麼就好。

很幸運,半年前看到版主的文章而加入 雖然晚了好多年,但我們的步伐穩步向前,我們的群組,每天交流投資經驗,分享資訊。動動手指,業餘月收入就大於正職年收入了。如果覺得風險很高,真的不要來,大陸是很危險的。放台銀定存就好,今年說不定會加息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