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hird wrote:
就要開始動了。BDI...(恕刪)
R大,您好。4月9日慧洋財務長薛亦駿在證交所法說中,就增資問題有提到,增資的上限是8萬張,但不一定要發行滿8萬張,只要出售船舶獲利能夠支應目前現金需求,甚至不排除不須增資。第一季因為散裝市場過分供過於求,所以船舶出售進度不好,未來市況轉好,仍將出售船舶,改善財務。目前船隊約131艄,公司的規劃,是維持在120多艄的規模,管理上與獲利上都能極大化,所以下半年仍將處分船舶,只要bdi持續上漲,處分就能順利,並賣得好價錢。
至於籌碼混亂,我認為是誤解。依照中央集保的股權分布,慧洋籌碼持續集中在大股東手裡,持有張數跟大股東人數都持續增加。您所謂籌碼混亂,是所謂三大法人進出吧??就我的邏輯,只要股權持續集中,大股東持續增加持股,也有更多人持續成為大股東,那才是籌碼集中的真義(股權穩定,不因股價的微幅波動而被洗出)。至於持有的大股東是自然人還是法人,就籌碼的穩定度而言,一點也不重要,不是嗎??
至於是否要9月後,或是bdi已經大漲一個波段,股價才會動,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股市裡有一句諺語,buy the rumor,sell the news。如果等到9月後,確認壓艙水公約的效益,bdi也漲至兩三千點以後再進場,只怕會買在高點,成為了buy the news的後知後覺者,或稱之為被出貨者,不是嗎?
至於壓艙水與低硫兩環保法規的效應,我認為可從第一季bdi大跌可以見微知著。巴西淡水河谷的鐵礦砂停產,最多是影響海峽型散裝船的需求(占bdi權重的四成),然而,bdi卻自高點滑落逾6成,完全歸因於此因素,完完全全不合邏輯。一定是需求面有減少(巴西鐵礦停產與華人農曆年),再加上供給面大幅增加,才有可能讓運價指數大幅滑落6成。然而2018第4季與2019第1季,散裝新船下水,不但沒有驟增,還比前幾年減少,那何以供給面會大幅增加??我認為,是兩環保公約的效應,讓許多面臨拆解的老船船東,都在進塢維修的最後期限前(同時可能面臨拆解,全世界的船東才是最清楚的人),能出海載貨就儘量出海,才會造成突然之間的供需失衡。
歡迎R大繼續就教,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