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整體 - 營收9,774(年增1,102)、營益296(年增67)、營益率3.03%
中國區 -
PC事業:營收2,877(年減269)、整體營收占比29.4%、營益197(年增8)、整體營益占比66.6%、營益率6.85%
非PC事業:營收983(年增307)、整體營收占比10.1%、營益9(年增45)、整體營益占比3.0%、營益率0.92%
亞太區:營收1,502(年增12)、整體營收占比15.4%、營益25(年增6)、整體營益占比8.4%、營益率1.66%
歐非中東區:營收2,258(年增465)、整體營收占比23.1%、營益35(年增6)、整體營益占比11.8%、營益率1.55%
美國區:營收2,154(年增587)、整體營收占比22.0%、營益30(年增2)、整體營益占比10.1%、營益率1.39%
母國市場貢獻近四成營收與七成的利潤,營益率接近7%,足見Lenovo在中國屬於高利潤運營;更神勇的是營收年減2.7億鎂,營益仍逆勢年增800萬鎂。占營收六成的海外市場,平均營益率約1.5%,顯示品牌溢價不比在中國,殺價競爭是常態,當全球PC龍頭的代價是要的。
包含手機、平板、電視的非PC事業進展飛速,以年增三成營收的速度來到PC事業三分之一的規模,獲利也從去年3600萬鎂赤字翻黑為900萬鎂,雖然營益率僅是破表的0.92%。
出貨量上,1270萬支手機加上230萬台平板,總數上已超越1410萬台PC。77%的平板外銷海外,一直處於獲利狀態。Lenovo平板的出貨量已凌駕雙A各約百萬台規模(不計Asus Nexus 7),顯示在平板上,雙A的品牌認同已落敗。智慧手機九成以上依靠母國市場,驚奇的是在Indonesia當地有12.7%市占; 也跨入India、Russia、Vietnam,只是成果不彰。Lenovo預計未來數季內再進軍另外20個海外市場。
在筆記本成為聯想第二季度營收的最大功臣,奉獻了51%的總利潤,此外儘管全球綜合銷售額下降了12%,但是聯想依然達到了50億美元,上升了8%。在桌面PC出貨環節整個的業內下滑了6%,但是聯想依然做到了1%的增長。
目前Lenovo當地市占第一名的國家計有中國、日本、巴西、德國、俄羅斯。除中國、俄羅斯外,其餘即是靠兼併地頭蛇來快速取得市占,如日本NEC PC業務(2011年,1.75億鎂)、德國Medion(2011年,6.4億鎂)、巴西CCE(2012年,9.34億人民幣)。外助式成長策略成效卓著
Lenovo has been aggressively pushing into smartphones and servers as it seeks alternative channels of income to the shrinking PC market. Lenovo is eager to use a corporate server business as a way to bundle more PCs into packages it sells to customers. That would make low profit margin business like selling computers more lucrative, while competitors like Acer Inc. and Asustek Computer Inc bear the brunt of blows from the downturn in the PC market
Acer和lenovo的性質和結構較為相似,但是戰略不盡相同。
goblinlord wrote:
acer還不如把主要...(恕刪)
利基市場的特色是營收會不大,且成長性也小,還得面對原有的競爭者,對一個年營收千億起跳的廠牌,做一年營收十來億或數十億的市場,就算在這市場獲利也對整體幫助不大
當然這不代表不能改做利基市場,但規模會變得很小,股價在市場起碼短期反應恐怕不會太好
鴻海也有類似狀況,有進入某些利基市場,就算大賣幾億營收,獲利上億好了,但對整個集團一年差不多3兆營收和千億獲利,那實在幾乎看不到
國外企業的經驗倒是往利基或重新出發例子比較多,包含nokia都是賣掉先求股東權益,然後本體變得很小找利基市場或其他市場重新出發,moto也有類似狀況,但這並代表會重新成功,市場也不一定看好和買單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Weiter5494 wrote:
引述財報狗:Lanci去職前的2010年每季EPS皆在1.0~1.5元,去職當季EPS也有0.4元以上。
大大寫的很好很佩服.
從個人觀點宏碁的優勢就是通路行銷, 其他就沒了. 若掏錢買宏碁股票也是看中他這點.
宏碁這幾年差是因為這幾年是產品轉換期, 產品不對通路行銷再好也賣不出去.
要轉型也不是三兩年的事, 而且風險又高, 宏碁現在體弱未必有能力賭這一把.
比較簡單也擅長的策略是保留實力當老二, 比方說Asus出什麼賣的好, 就跟著出一款,
還是把精力放在品管, 行銷, 售後服務改善這些基本功上.
撐過這幾年產品形態穩定, 宏碁或許又會回魂了, 不過前提是要撐得到那時候.
Gateway轄下子公司eMachines因特定電腦型號之軟碟控制器(Floppy Disk Controller)瑕疵問題在美國被提起消費集體訴訟。
10幾年的老案子,Toshiba NB當年樹大招風,因為主機板上 FDD Controller一個小瑕疵,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可能造成磁片上資料損毀,被美國消費者控告,當年就用10億和解...其他品牌廠當時風聲鶴唳,10幾年前都趕緊對檢討換料,避免被美國消費者盯上,重蹈覆轍.
eMachines當年專走低價市場,類似現在acer的經營模式,品質把關較差,竟不小心因這種考古題被美國消費者獅子大開口. 宏碁真的是流年不利.
宏碁看來打算這次把10年來的陳年舊帳和商譽損失,一次算清,並把海外虧損的虛胖人事,瘦身遣散裁撤掉....看來真的是決心痛改前非,要大改造了. 也可能是預先鋪路給談好的新策略夥伴
過去有些公司會故意連續宣布大利空,讓股價大跌,公司經營者和有內線者,藉機低價進場吸收籌碼,幾個月後就出現大轉機,股價大漲.
緯創當年剛上市不久就宣布十幾億打消商譽損失,菲律賓廠和建基虧損,讓股價從$30飆跌到$10幾塊,再宣布業績好消息,股價從$10幾塊漲到$60.
力晶下市前,利空不斷,卻傳聞有不少知情人士利用~$0.3低價大量吃了幾萬張股票,下市後,沒幾個月,就宣布轉型代工成功,每季獲利約$1.5...讓未上市飆到$~4...
英業達去年利空不斷,股價跌到只剩 $8.9.外資不斷看衰...今年又玩大轉機,外資不斷喊進,股價飆到$28..
宏碁這次會不會也想玩豬羊變色這套舊劇本?
股票市場的長空消息,研究報告有時虛虛實實,有內線者才知其真假,真像日本電影"詐欺遊戲",只有高手才有把握獲利,我有時想一想,把錢拿去澳門,會不會靠機率,獲利會好過在詐欺遊戲中廝殺.
Weiter5494 wrote:
台灣獨尊硬體的產業特質,在軟體上的積累本就不多。從廣義的軟體來說,內容、服務,就連最基本的UI,績效確實落後國際水平太多。
從即時通訊早期的MSN、Yahoo messenger, 中期的QQ、Weibo, 到近期的Facebook、Twitter、Line, 台灣是零。再談手機UI,中國第三方開發商的MiUI、Flyme、鎚子,這方面台灣也是零。當年HTC在Android能一炮而紅,除了多年在手機軟體上的投入,同時也是受益於同期的手機代工廠完全沒這方面能力(功能機時代,UI等軟體是原廠一手包辦)。華冠跟華寶硬是花了三年才追上,而擅長於Wintel產品的廣達、仁寶等ODM,也是手無寸鐵,沾不上平板的光。
不是說台灣沒有人才,事實是沒有建立有利的產業環境來孵育軟體人才,軟實力如何無中生有?陳士駿在美國能有Youtube,若是在台灣呢?看看無名小站的下場。長期偏安Wintel PC代工的電子業有如溫水中的青蛙般安逸,在面臨典範轉移的后PC時代,首當其衝,在平板、手機上的影響力頓成重大落差。
..(恕刪)
對於這個我還有3點看法,不知道是否正確,一起討論。
一個是去美國留學和從美國回台灣的人變少,而世界IT的中心在美國,這使得台灣有點遠離了IT的最前線。
另一個是軟體和互聯網行業不僅僅是寫code 還是一種思維方式,比如上面說的MiUI、FB還有Amazon的Kindle等,算不上什麼創新只是一個好的創意,這個創意是需要一種互聯網的思維的。
說起手機來,所謂的智能機的只能也是體現在OS上的,生殺大權其實完全掌握在MS、Apple、Google手中,這3家中MS是典型的軟體公司,Apple是軟硬結合的比較好的公司,Google是互聯網公司。三星幾乎是硬體的集大成者了,依然無法跟Google對抗。
最後還有一個就是台灣的科技環境,這個我不太了解,在大陸有很多本土的和世界各地的風投公司,他們對一些好的創意、想法的幫助很大。阿里巴巴有今天離不開SoftBank的投資,小米的背後更是一堆的風投。
如果把討論延伸,把印度拉進來那就更有意思了,印度是以軟體外包為主,硬體極差,跟台灣正相反。
想法不太成熟,想到哪就寫到哪了,也缺少一些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