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0715 wrote:分紅能分到這麼大一桶...(恕刪) 當以前5年.10年退休講假的?不可否認財報公正透明的重要性但沒有配套的公正說到底還是錯不然人才流失是怎來的?21世紀什麼最貴? 「人才」當競爭力逐漸流失 自身弱的跟什麼一樣軟實力.硬實力什麼都沒有國際上還有人站台灣這? 想太多被吞併剛好而已還在那邊自以為選個只會幹譙習維尼的總統好棒棒要幹譙在座的誰不會?
ohcool wrote:文中的連結2015...(恕刪) 看到您這篇突然想起來好像之前美國對台灣的配股分紅制度有意見因為這會造成不公平競爭(好熟悉的說法)然後巴拉巴拉什麼的分紅就變費用化了不過新聞太久太小記不清了至於聯電……老闆們不是玩古董就是玩女人怪到分紅費用化太牽強了
ohcool wrote:文中的連結2015年MIULA 觀點剛好就是鐵證:這麼多年過去了, 事實證明(恕刪) 以上引用的這一段話只是 網路讀者留言,不是 作者MIULA所述,作者MIULA的觀點 恰與其相反。
lee0715 wrote:...怪到分紅費用化太牽強了...(恕刪) 是不該怪分紅費用化.但在工程師的角度看事情就是:我的勞務沒變, 我的健康一樣損耗.我的年收入變少.我要繳的稅變多.房子及物價愈來愈貴.==> 所以我幹嘛那麼拚? 我已經夠拚了, 肝指數都多高了?==> 既然都是要照實收金額繳那麼多稅, 我去找外商公司算了.人家外商給得出高薪.我也是工程師, 我也拿過未費用化前的員工分紅, 我也不會不同意分紅費用化 (對現金股東要公平 -- 如果把員工分紅視為一種技術入股的話), 但比較心理就是告訴我: 拿得更差了, 被剝奪了.(相對過去, 張數變少了, 繳稅變多了, 或二者都發生)但不是所有工程師都懂財會原理, 他們無法理解這種事的理由,他們感覺就是變差 (甚至是差很多).除非沒有競爭力, 找不到更好工作. 不然當然找給起錢的, 最好直接給高額現金, 不必扭扭捏捏弄個什麼股票或股票選擇權, 乾脆又爽快. 樓上有人說的沒錯, 這就是公司所得的分配問題 -- 又不想帳面上付出高額薪資費用, 又想榨出工程師腦子裏的東西.當年分紅費用化時, 我周遭的同事都是一樣想法:終於可以早點下班...因為這次是一堆人一起下班! 法不治眾呀!(更何況根本是違法加班, 還拖欠加班費 -- 以分紅形式付!)什麼半夜還燈火通明, 沒了啦, 有開燈, 裏面也沒幾隻貓了...
看這篇這麼熱,忍不住來插話不少反對意見都是財會看天下,以為會計是最重要的關鍵不否認財務會計搞好可以幫公司更上層樓只有會計做好公司就會很有競爭力?就很會賺?一支軍隊只有後勤補給,沒有能打的作戰部隊最好是會打勝戰再來愛講外資的,外資就一定很厲害、很會經營?那怎麼不跳下來自己開一家自己獨資賺大錢會投資跟會經營根本就是兩回事,身為股東要求自己的投資回報最大化天經地義但一家公司最重要的競爭核心到底是什麼燒不完的資金?世界第一的會計?如果是一場拳賽,最關鍵的是不是要找個能打的
lee0715 wrote:我覺得與其在台灣抱怨制度不好您要不要跳槽比較快啊?在這裡辯贏了也沒股票拿阿! 沒什麼辯不辯贏的,我告訴你我的例子...我都跳了快 8 年了,我現在年年拿的就是限制型股票,我現在繳的稅比跳槽以前更重(現金薪資給得高就自然有這問題),但實際淨所得比跳槽前更高,台灣公司早就失去我的生產力快 8 年了。當年市場要求分紅費用化後,公司說就改成直接折算成現金,然後我又如此領了幾次,從來沒等到過哪一次領到比我當菜鳥時領的未分紅股票市值一樣多(我那時已經要帶 team 了),更別說我因為被改成領現金要多付多少稅。我當時已是資深人員,公司又不按我過去領的「市值水準」給現金(即使多繳稅我也算了,至少心情上不是覺得被減薪)。外商有時 run 案子也會荒腔走板,沒比台商好到哪,但他們就是給得起錢。我那屆離開時,部門裏一口氣走了5 個資深人員,外商就挺愛 senior,錢他們願給。我不知道你明不明白一個還沒有升到純管理職的 seniorRD 可以減少多少菜鳥在設計上的潛在錯誤,可以在debug 上減少多少時間,這很難量化成貨幣單位,所以財會上看不出來,成會角度甚至也看不出來,因為帳本只記發生的事,而不是記未發生的事(你只要去想,機會成本不是會計科目就懂了)。投資人很多是看財報的人,而不是到公司加班還被減薪的人,這兩種人想法會有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