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網銀進攻~~~傳統金融股要倒大楣

談習慣就好

我是不知道其他人

但手上只有一張信用卡, 還特定限額, 單純只為了網路上買東西

ApplePay, AndroidPay, SamsungPay... 我連裝都懶

LinePay?

當然, 也有可能是因為
1. 偶是中年魯叔
2. 特別講究個人隱私

年輕人的習慣, 我不清楚

但我是現金, 黃金, 美金為主...

備註: 我還是有科技背景
以手機付款的歷史來看
應該是大陸的銀行會先到
有沒有對大陸銀行比較了解的朋友
能分享一下在微信一飛沖天的情況下
大陸銀行股的獲利有沒有節節衰退?
第三階段:微眾銀行微粒貸,微信用戶實現快速借錢
微粒貸定位為互聯網消費貸款產品、是微信用戶快速實現小額貸款的利器。

於 2015 年 9 月在微信 APP 錢包中正式上線,額度在 500 元-20 萬、單筆最高可貸 4 萬元,5 秒鐘可出額度、最快 1 分鐘借款就能即時到帳,其採用的是按日計息 (日息為 0.05%/年化利率為 18%),目前這款產品貸款使用者已超過 2,000 萬人。主要服務客戶是個人和個體經營戶,滿足大眾購物、旅遊、裝修、創業等消費資金需求。

如同大陸某銀行行長所說「微信的管道太強大了,再加上微粒貸這種互聯網化的產品,這種獲客能力暫時沒有哪個互金平台能與之抗衡。」

微眾銀行兩年貸款 4,000 億
微粒貸正是嵌入微信及 QQ 這兩個最大社交軟體之中,再加上其便捷性,便成就了一款極具殺傷力的互聯網個人消費貸產品,短短兩年半時間達到 4,000 億左右的規模。微粒貸以微信管道為入口,將產品嵌入其中,只需登錄微信無需再額外下載 APP。用戶可以在聊天、刷朋友圈的同時就可以順便把錢給借了,非常快捷方便。

微粒貸,無論產品、銷售、風控,幾乎全部都互聯網化,微信和 QQ 這兩大產品通路是其核心優勢,其他金融機構唯有搭建自身的生態圈才能與之抗衡。

第四階段:微眾銀行逐步邁向財富管理市場
微眾銀行堅持無網點 (分行)、輕人力、輕資產模式,承擔著使用者的微小金融需求與傳統金融機構串連起來的任務。

微眾銀行用戶定位為微企業、大眾,公司定位為「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通過大數據、精準行銷、風險管理、科技創新等實現低成本營運,並以便利的場景進行金融融合。

2015 年 8 月微眾銀行悄然上線首款 APP,並且內嵌一個被稱為「活期+」的基金理財產品:當微眾銀行的用戶將現金充值到「活期+」帳戶後,在線支付便可選擇從「活期+」帳戶直接扣款,這讓用戶在享受基金收益的同時也能隨時進行消費支付。

從營銷端來看,隨著微眾銀行卡消費、轉帳等功能的完善,市場普遍預期騰訊體系內的遊戲、音樂、充值、購物、打車等未來也都有可能與貨幣基金結合,實現「理財+消費支付」的混合功能。

從產品端來看,依託微信大數據平台和基金公司在固定收益、量化指數投資的長項,雙方未來很有可能會根據前端場景及用戶屬性進行產品定製與研發,合力開發出更多類型的基金理財產品。

未來建議
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是從幾家網路巨頭參與才開始的,這將反過來逼迫銀行加快應用互聯網創新科技的步伐。而逐漸失去通路優勢的金融機構該何去何從?

以下為 2017 WEF report 提出的相關建議:

1.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will become critical where institutions don’t control the sales/distribution channel:保持產品差異性

互聯網金融公司已經從個人消費貸款破口進攻,有可能將逐步擴展至其他業務如房貸、中小企業貸款、甚至大型企業貸款。如同上述,若此時金融機構已無通路優勢,「保持產品差異性及競爭優勢」將會變得相對重要。

2. 平台擁有 Data、銀行擁有風控專業能力,彼此優勢互補合作
微粒貸上線兩年多,雖然目前的不良率還算低,但是正在持續上升中:2015 年為 0.12%,2016 年為 0.32%,2017 年第二季又上升至 0.49%;而歷經百年發展的金融機構,在經過幾次金融風暴後,於風險控管上已具備相當成熟的專業技術,若與擁有大量數據的平台合作,將可透過降低不良率風險而互利共生。

LINE只不過是複製微信模式,,,現在是第三支付工具跟通訊軟體,轉為網銀,,,傳統銀行汲汲可危




qena wrote:
看了大家的留言,反而覺得要小心砸大錢投資Line Pay的公司。...(恕刪)

也不用過分擔心
像聯邦銀前陣子才發了100億的甲種特別股(2838A),現在手頭現金滿滿
投進去的10%股份換算投資額不到廿億,即便虧損也在承受範圍
只是LINE網銀原本目標百億,卻成為實際資本額只募到47億的奈米銀行....
連取得執照的基本門檻都摸不到
全世界大概只有兩個地方最多人用line,1是日本,2是台灣。
照你的邏輯,其他通訊軟體也會藉由這次機會大舉插旗台灣市場,
話說我們還有個街口支付,可說是如虎添翼。



樓主開樓文自行參閱,

已知:
A. 微信小額支付創始元年。(自行查閱
B. 傳統金融股股價月線。

求,是否兵敗如山倒? ( O/X )

這是Open book的是非題,
這樣還答錯就真的是自己的問題。

反町隆史 wrote:
樓主開樓文自行參閱...(恕刪)



樓主是在談台灣市場
這種事情就像costco的會員制度一樣嘛

為啥人家可以搞毫不囉嗦的退貨制度

為啥人家可以弄出很殺的特價商品

就是跟你收會員費去操作跟回饋嘛

老實說人這種生物 身體是很老實的

大部分的人不會去跟錢過不去

信用卡這種東西 對消費者有利

刷了卡之後不用馬上付現金

還可以累積紅利

感覺就多了點好康空間

但這空間哪來

從商家多扛的手續費來啊

如果從前商家不用交稅

現在為了行動支付不但要老實交稅

成本還要多扛手續費

更不用說信用卡根本還不歡迎某些產業去申請刷卡機

那麼你說說看如果你是老闆 你為什麼會想申請這些東西

只要商家的成本提高

商家的意願就下降

今天台灣的信用卡市場還算普及

是因為發票這東西這麼多年推廣的成效不錯

大家都知道要拿發票 從前會拿發票兌獎

當大家都要拿發票

商家也逃不了營業稅這項目

當大型商場都提供刷卡服務

消費者使用習慣了

商家也只好乖乖吸收那信用卡手續費

其實說穿了不就這樣

不論是台灣還是國外的這麼多pay

誰有那美國時間裝一堆pay的app在手機上

又不是吃飽太閒

而中國的行動支付

說穿了哪有什麼先進好說

就是方便又不用什麼手續費嘛

如果你有一張金融卡

領錢轉帳都不用手續費

你會不會最想用它

看看Uber要交稅之後 還便宜的起來嗎

當然中國的行動支付已成習慣

而台灣的行動支付不管什麼pay

手續費跟刷卡機根本差不多

所以搞到後來

就像前面網友所說

我幹嘛非得去用像微信支付的東西不可

從台灣去想全世界很蠢

從中國去想全世界一樣蠢





enzo69356 wrote:
說真的,人有時太多選...(恕刪)


台灣的行動支付廠商過沒幾年勝者就會出來了,到時除了三大pay,只會有兩三家倖存,不需擔心這個問題。Line pay應該會在倖存名單中,樓主你高興了吧?

屆時行動支付綁信用卡的消費方式定會成為主流,除非那個人不會用智慧手機。畢竟遺失手機比遺失信用卡要安全多了。
dirtypoint wrote:


這層樓還真...(恕刪)


這層樓還真歡樂
對岸的模式
一定要從螞蟻金服的支付寶 來看
要利息有甚麼問題
有個東西是餘額寶
對岸早已發展到 支付保 唯信 包山包海了






且對岸已發展到不是在推廣
而是央媽 打壓 支付寶 唯信支付
怕他們大到不能倒 不受管控了
影響政權




還有人自稱待20年,思維真是天真有趣
—————————————————-
說我對岸待快20年天真有趣啊?


看你的用詞
還央媽呢?裝熟啊?裝內行啊?


不過我看你是搞不清楚狀況,中文閱讀能力有問題嗎?


我們在講的是大陸的微信支付模式在台灣不會成功


你跳針講微信跟支付寶在中國發展多大又多大,跳針跳完了沒呢孩子?


台灣實體的信用卡融入手機電子化、付款月結
支付寶是支付現金


對岸那一套怎麼複製來台灣?
孩子我這樣的中文你可以理解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