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降低才是經濟規律●因為你是商品

kcjeson1969 wrote:
馬克思是立論錯誤的失敗主義,沒經過實際的驗證,更沒有鼓勵積極向上的光明面,會相信的都是一些失敗者,或者想從鬥爭中謀取利益者。相反自由經濟主義鼓勵人們奮發向上,只要有好產品就能獲利,你要有好薪資就要提供好產品,才是應該鼓勵的制度,而對於那些無法從提供勞務獲得基本所需的人們,政府才須介入重分配,滿足人道主義。...(恕刪)


+1..

有自己的論點
不像樓主只會剪貼而已..
剪貼了一堆瑣碎片段
甚至有些相互衝突的文章.
完全沒有提出什麼論點或新知出來..

過時且空想式的失敗馬克思主義.
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潮流中.已經不知道落後多久了..

要談理想國..烏托邦.大同世界...
早在馬克斯幾千年的人就已經唬爛過了
而且境界描述得更真實.更美好..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abc003 wrote:
在我第1頁第1樓的文...(恕刪)


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相關論述是正確的,但對於人了理解卻遠遠不夠,甚至將人"物質化",也就是將自身的需求與情感抽離,試圖透過唯物歷史觀點將人類的發展歷程全盤掌握。

而樓主對於資本家的厭惡已經偏離應有的客觀,等於將資本家同他個人的特質"異化"剝離。這讓資本家成為"消費關係的不對等",這同樣是資本主義的剝奪,只是對象相反而已。這也是老共實施十年文革的重大誤區與失敗經驗。

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都是以唯物論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學說,這將人類的意識侷限在物質的限制之內去了解問題。人作為一種特別的生物,其大腦發育是漸進式的,我們同時具有最原始衝動的深層內核與接受現代化教育的新皮質層。人是透過定義自身的思想而決定自身價值的存在。透過思想價值的使用驗證與溝通交換形成群體的共識,才得以在知識巨人的肩膀上發展科學與技術。

資本主義確有缺失,但無法透過發展共產主義替換。因為共產主義的形式早已存在每個人的血液之中,這便是每個人從出生到成長的歷程。若要解決資本主義的弊病,不是透過階級鬥爭重新分配剩餘價值或者均分生產資料。而是透過教育推動"人的價值",讓每個人在市場交易行為中都具有仁義禮智信的特質,市場經濟才不會因貪婪而失控。並逐步形成社會文化與制度,凝聚為"文明人"的政治共識。這便是我提供的解決方案。一個有機與動態的平衡,讓每人能成為自己,也成就人類的文明。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ANLJ6igCj1NCYTMR4yuAJzkiFbxlYpDB/view?usp=sharing
在全球化的現在,馬克思的資本論基本上應該也不好存活。
念書不是不好但要懂得變通,如果只會照本宣科,剪剪貼貼別人的文章(台灣的一堆碩博士論文大概都是這樣產稱的)。在現今快速的社會氛圍當中應該很快就被out出局。
KCLin0423 wrote:
"人工智慧發展會導致共產主義經濟●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看過了
但是沒看到 人工智慧與共產主義間的邏輯關係
人類的文明發展(包含人工智慧),可以使生產工具更加廉價與容易操作
進而使勞方與資方之間的交流與轉換更加容易
例如
現在很多人可以用小資本在網路開店
又例如,各種電子模組價格的下降,讓更多人可以用更低的資本從事研發成為資方
例如
鋰電池本來就是有的,充電模組很容易就可以買到
這樣就創業成資方了
現在的經濟問題並不在生產工具與相關資訊
而在於資產與資本的炒作行為
最大的問題在房地產,其次是資本對於各種大宗物資的炒作
再再成為勞方與資方間交流轉換的壁壘
也使勞方的實質所得日漸減少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在放任這樣的事



1.生產工具廉價沒有用 因為那是用來取代你的工具,他變得廉價就可以更節省人力 勞動生產力更高效率更高

成本會被降低,成本低企業競爭力加強 ,單個個體企業利潤提高,但總經濟體利潤下降

2.你看不見資本價值的轉移和生產關係的改變,例如美國實體零售 沃爾瑪超市雇傭200萬員工,營收5000億美元

但是亞馬遜只用了40萬人就達到沃爾瑪一半的營收了今年2500億,因為大量採用自動化倉儲和新科技

如果考慮加上未來的無人商店AI效率是會成倍提高的,雇傭人數減少,因為美國零售消費佔GDP比例只有30%

大家每月就只能拿這麼多錢買東西,因為零售消費佔國民所得比例就這麼高

去電商平台上買就不用到實體零售買一樣的東西了,雖然亞馬遜創造了幾十萬新工作

卻減少數百萬舊工作, 效率提高導致 減少舊總類工作數大於>增加新種類工作數

小資本在網路開店一樣要面對市場競爭,而資本主義集中、積累、積聚的趨勢永遠存在,利潤下降

你會有這種錯覺一樣是犯了「合成繆誤」,只看局部而不看整體

因為小資本不能運作的比大資本更有效率 大企業單位成本更低你就會被排擠出市場之外

200 倍本益比的亞馬遜為什麼並沒那麼貴?
個人心得:作者有一個盲點,雖然自由現金流才是真正的利潤率,因為還要考慮資本支出和研發,財報只顯示會計利潤率,但是美國國民所得有限,每個人能拿出的零售消費金額佔GDP的比例是有限的,現在亞馬遜的總市值已經膨脹到比美國所有傳統實體零售業股價總市值的總和還要高包括沃爾瑪、COSTCO等大賣場,但是美國人均消費佔人均GDP比例是有限的,美國消費佔GDP的比例70%,2017美國零售總額約是5兆美元,沃爾瑪營收約5000億美元佔10%,亞馬遜營收1770億美元,可能性1如果民眾購買了亞馬遜的產品就可能取代實體零售通路不會額外購買沃爾瑪的商品,可能性2但是購買沃爾瑪的商品消費者就不會再多拿錢購買電商平台的商品,因此從總體經濟學觀點來看「市場利潤擴張空間是有限的」,即使考慮到亞馬遜勞動生產率比較高大量使用自動化和機器人可以減少人工,但是需要大量投資利潤率本身也提高不多,因此新零售VS舊零售兩者最終必有一敗,亞馬遜可能導致美股泡沫,而且從馬克思利潤率下降規律LTFRP來看勞動生產率提高將造成失業和利潤率下降難怪川普說亞馬遜造成美國失業,沃爾瑪超市有200萬員工和其他連鎖超市大賣場加起來製造了幾百萬美國低階就業崗位,如果亞馬遜無人商店和網購平台成功的話一般高科技公司只需要幾十萬高薪的程序員那就會造成幾百萬人失業,這種現象還體現在鴻海富士康工廠上。補充一點自由現金流本質上就是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的簡單在生產圖示,即維持生產規模不變的資本消耗和折舊率,而亞馬遜利潤率接近0%其實就是馬克思擴大再生產圖示。


我拿網路直播和夾娃娃來說,一堆人以為這是屬於小資本創業

但卻不知道產業是動態發展的 所有人氣不能往上衝的直播主就終將被資本競爭規律給淘汰

3年前隨便什麼人都可以進入市場,賺到一筆相等於工資收入的廣告費,但是隨著競爭和積累 規模擴大+效率提高的趨勢

只有人氣夠高的直播主(累積到數十萬)才能生存,

在科技發展史上,報紙、電報出現和電視出現也有一波創業潮,最終一樣演化成資本集中趨勢

才有可能去雇傭一個專業的分工團隊,電視台裡面的分工人員、 美編、廣告、攝影師等等專業分工

並且在支付了他們龐大團隊的薪水成本之後還有盈餘,那就是「市場規模經濟」

而「分工的擴大」就會提高效率,效率要提高既要求「擴大經營和資本規模的提高」

那會增加資本的「集中程度」這就會提高創業門檻,例如台灣「創業門檻」可能是3400萬台幣創業資本


以下一段是天下雜誌提到的中研院報告
台灣經濟大衰敗,這 20 年發生什麼事?中研院報告揭密
這是在短短 10 年、15 年內發生的。在全世界,我們的規模變化應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
海外競爭,反過頭來影響國內的資本形成!資本集中化的速度,遠比想像中的快,甚至比資本主義歷史上遇到的很多案例都要來得快。
當我們講南韓都是大集團壟斷的同時,台灣並沒有好到哪裡去。鴻海營收佔 GDP 22%,跟三星一模一樣。20 年來,前 10 大企業集中度,由 25% 成長到破四成。
出口也靠大公司,也外銷產值來看,在 1987 年,78% 是中小企業,到了 2004、2005 年台灣中小企業佔外銷部門的比例剩 18%,表示有六成已經大型化了,要不就是中小企業被大型企業吃掉了,要不就是它們本身大型化,超過中小企業門檻(見下表)。





無法接班,不如去創業吧?3,400 萬這個門檻,是目前創業者面對的現實。

台灣所有公司登記平均資本額高達 3,400 萬,30 年來大約成長了 7 倍,從本來所有企業都是幾百萬,變成新企業、倒閉的企業還是幾百萬,但要能存活下來的,非得要有 3,000 多萬的資本。

以上節錄天下雜誌

3.你不是沒看到邏輯關係,而是沒把全文看完

因為這是一篇長達12頁的討論串,許多問題被重複提到 重複詢問

裡面有提到
歷史唯物主義其實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永遠處於「矛盾運動中互相影響的動態系統」

又有提到慈禧太后和火車的例子 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如何不能適應新的生產力而被取代

有提到 狩獵採集如何被農業國家取代

有提到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朝哪個方向發展

有提到在自動化之後生產關係如何演變






以下是跟網友的問答------------------

「共產主義經濟是一種把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的一套制度」 就不會有你說的資本家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性

不會有賽局理論中-囚徒困境的產生,至於如何達到這種狀態 ??底下我會說明


原始社會中的氏族和公社可以是共產主義經濟是因為 ,當時社會生產力不發達 不需要大分工

根據亞當斯密的理論國富論 經濟就是在專業分工之下得到效率的提高

西方的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 說過如下的話 ----------

如果一個人來完成生產鐵釘或針,所有生產步驟他一天可能可以做10個針或鐵釘
(比如找鐵匠製作)

如果把鐵釘的生產拆解成1000個基礎的步驟

讓一群工人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分工合作

人均產量一天可能可以生產1000個鐵釘 相比之前的手工生產10個1人完成所有製程 單位產量提高100倍

人均產量在分工之下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 成本被降低

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戰勝農業時代手工業的原因


但是也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導致勞動者本身不擁有了生產資料

發生「生產資料所有權」和生產者勞動者之間發生的分離現象

在中世紀 許多農民本身就有生產資料 在英國也有許多小農 小店主本身是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可以自己玩成生產和銷售

而分工的效率提高帶來的提升導致「生產資料所有權」掌握在資本家手上 和實際生產者的分離

馬克思就觀察到這種矛盾性的存在

這種制度的未來會如何會產生的結果雖然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了成本

但是也就是資本有機構成會提高 利潤率會在競爭之下變得越來越低

----------------共產經濟如何達到在公有化生產資料條件下的把生產者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結合

首先共產經濟的實行必須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極端發達的國家之內 這是一切的先決條件
(而且到了他的末期無法再繼續擴大在生產 資本有機構成越來越大)

19世紀的馬克思一開始就不認為會在俄國和中國這類國家發生,可能在未來的大英帝國發生

因為這些農業國家「資本有機構成」太低也就是說沒有先進的生產力當時是農業國家

連列寧的導師普列漢諾夫也持這種觀點 (因此後來和列寧分道揚鑣)

而托洛斯基甚至認為俄國根本不可能在國內建成一個發達社會主義 更別提是共產經濟

因此需要不斷輸出革命到西歐 在波蘭卻遇到慘敗

後來史達林把它(托洛斯基)暗殺在墨西哥,而托洛斯基也反對獨裁者即史達林模式的計劃經濟

而史達林是想在一國之內建成共產經濟還且還是在落後的經濟體之內(最終走向的是計劃經濟-即國家資本主義)

但是這模式本身還是必須同資本主義的外部世界性競爭

只有成本最低的和勞動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能在這種經濟競爭中生存下來

冷戰70年的歷史已經證明這一點 一國之內不可能建成共產經濟


如果一個國家把所有勞動者的工作崗位全部換成機器人 歷史上不斷反覆出現的變革

1.在狩獵採集時代人類的生產是分散、共享的原始氏族社會
後來為了發展農業和水利建設出現了中央集權型態的國家
(因為集中大規模生產比分散更有效率 農業的單位土地產量比採集狩獵更高
但卻需要中央集權的國家投入土地改良興修水利如大禹治水 這是經濟基礎改變第一次改變上層建族)

2.例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各國是農業社會,一國的總就業人口農民有90%的人口比例

後來圈地運動導致農民全部失業,並進入了城市進行工業生產 這是經濟基礎的改變導致上層建築和社會組織的改變

3.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的時代和資訊化的時代

製造業本身的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 需要的人工越來越少

因為在一個21世紀的現代化國家 ,服務業有時可以達到81%人口 製造業只占19%人口 農業站1%就業人口

4.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即將發生的變革---------------

服務業就業人口本身可以全面性的被AI人工智慧所取代

想想看22世紀可能出現的狀況,一個國家就業人口最多的低端服務業完全消失

無人車自動駕駛 自動化物流 無人零售商店 大數據醫療 大數據金融分析

因而不需要司機 倉儲物流 不需要零售店員

連高端服務也不需要太多醫生 金融從業人員

總之強人工智慧可能戶吹現而全面性取代人類所有工作種類

在這個社會下勞動生產本身就變成沒有必要

因為生產完全100%自動化 連管理階層的高級工作崗位90%也被自動化

這時候社會普遍大規模失業 就需要無條件基本收入 和生產資料公有化制度

否則社會100%人口都將沒有工作可以做這是一格極端的完全永久性失業狀況

所有收入都將壟斷在資本家手中

至於你說的生產者和資本家的之間的矛盾性這時已經消失了

因為沒有人類去生產

共產經濟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實行會導致「勞動積極性被破壞」

而在一個全不由機器人完成生產的100%失業率社會就不適用這種矛盾性

因為人類根本不需要勞動 生產只需要案一個鈕就自動完成 全球沒有半個人類在進行生產勞動

只是公平的分配機器所生產出來的產品

即使一開始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 最終將演化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

這於這種演化是如何大成的 也可是無產階級大革命 也可能民主制度下重新選舉完成的演化

但是哪條路線走得通 要看當時的資本家肯不肯變革自己

如果資本家堅持讓全球75億人口餓死 自己壟斷所有生產資料 並且不需要任何勞工

那75億人口在資本家眼裡就是多餘的、過剩的就業人口 已經完全不需要 會完全餓死

這種經濟基礎產生的上層建築變革,過剩人口將推動共產經濟





chalupa1 wrote:
然後請不要再引我們的討論文了 謝謝
真的 您很多用語 我很多是看不懂的 很燒腦的


你看不懂就代表你很多基礎不了解就妄加批判 ,這是你需要做功課來理解這些"專有名詞"

經濟學有經濟學專有名詞 你要閱讀其他人文章要先有這些基礎 理解這些"專有名詞"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
就好比一個宗教人士和唯心主義者不懂物理學的人

連國中物理的基礎名詞都不懂,就開始批判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開始批判物理學是反上帝的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專有名詞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什麼

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上層建築的架構如何運行,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生產關係所決定的

生產關係也就是生產的方式

狩獵採集--氏族社會 是一生產關係

農業社會--中央集權國家 是一種生產關係

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現代化共和國 是一種生產關係

高度AI自動化----社會主義經濟

全面AI自動化---共產主義經濟


上層建築

這是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概念

所以才說樓上批判馬克思是空想社會主義和烏托邦是錯誤的

他的分析是基於科學的共產主義經濟就有現實上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只是社會資本有機構成太低 和落後生產力還不能適性先進的社會生產關係就必然會崩潰

如蘇聯解體這樣

如想想在狩獵採集社會強行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會如何??

比如你在1萬年前的原始社會讓1000個部落的人口強行實行資本主義經濟去推動汽車 和智慧型手機生產

但是這種強行推動會導致那1000個部落的經濟崩潰

人還要靠打獵維生 採野果子 社會沒辦法達成規模經濟生產力也不構

但是你激進的改變太過先進的生產關係 卻叫1000部落單位的人口去生產晶圓廠和面板廠

那1000部落人口就算把晶圓廠蓋出來生產了CPU自己卻會活活餓死

他需要打獵 採野果來生存 你去叫他用資本主義生產CPU 汽車

資本主義生產制度就根本不適合當時落後條件下的生產力


必須先發展農業 也就是第二階段還沒走完你就想跳到第三階段

共產主義經濟和發達社會主義經濟也是如此

他的底層就是經濟基礎需要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來支持

不管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普列漢諾夫 等人正統馬克思主義者支持的

至於那些修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不再討論範圍

蘇聯經濟的崩潰是因為它的生產關係太過先進、上層建築太過超前200年而崩潰


而生產力太落後用22世紀的生產力關係方法上層建築去維持19世紀的生產力

共產主義不能適應這樣環境的經濟基礎就是因為太過先進而崩潰(如同我那個狩獵採集社會去強推資本主義生產手機的例子一樣)

要維持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 人均GDP至少要有4-5萬美元這樣的水平

中國就很務實了 知道自己人均才9600美元只能稱自己是初級社會主義國家

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由共產黨一家獨大,不可以有其他黨,
各大企業一律由黨控制,不聽話者被剪羊毛,或意外死亡。

大企業如此,那小老百姓??自己想吧~

規則由黨自由心證,黨讓少數自己人富有,其他人以馬克斯主義教化,來供養這些極少數人,底層工人無未來工資極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是大官非常富有,由於黨規則自由心證,怕未來失勢或意外死亡,都把大錢藏國外,妻小放海外以備不時之需。


kcjeson1969 wrote:
幾個謬誤
第一:勞動力沒有任何價值,除非市場肯買單。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街頭演唱,看會有幾人買單,但周杰倫就不一樣。
第二:勞動力的價值是由市場決定,周杰倫和你就不一樣。所以沒有說工資一定要降低,跟市場的供給需求有關。
第三:資本家從沒剝削勞工,勞工有自由意願,有腳可跑,哪來剝削?不想跑就是你自己的問題。因為通不過勞動市場的試煉,所以只能發牢騷。
第四:勞動力和資本都須經過市場的洗禮,有資本不必然有資本利得,資本投在錯誤的地方,可會血本無歸。資本家須具更高的能力才能保住資本,勞心勞力,可不是想準時下班過爽日子。
第五:勞工和資本家是可流動的,勞工經由努力、學習、經驗可會進升資本家。
馬克思是立論錯誤的失敗主義,沒經過實際的驗證,更沒有鼓勵積極向上的光明面,會相信的都是一些失敗者,或者想從鬥爭中謀取利益者。相反自由經濟主義鼓勵人們奮發向上,只要有好產品就能獲利,你要有好薪資就要提供好產品,才是應該鼓勵的制度,而對於那些無法從提供勞務獲得基本所需的人們,政府才須介入重分配,滿足人道主義。


這幾點我過去也回答過無數次了
第一點,我過去回答過無數次了如果勞動沒有價值資本家就不可能增值他的資本,因為只有勞動能夠創造新價值,資本本身是一種死勞動,死勞動可以轉移價值,但是不能創造價值,因為固定資本消耗會轉移新價值到產品中,需要勞動力來補償固定資本消耗(機器用久會磨損),而勞動力的剩餘價值才能夠擴大和積累資本

新產品的總價值量=勞動力新創造加在產品的價值+固定資本消耗轉移的價值量

這兩者之和創造新產品的價值


這條公式是馬克斯在分析批判「亞當斯密教條」時反覆說的

第二點 交換價值不等於使用價值和勞動價值 我在人工智慧導致共產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那篇文章裡有提過
weird@ wrote:
資本增殖的奧秘在新技術的累加並不是等比例的增加。
再來是這增值的部分在現今並不一定是人類勞動產出。例如AI演算法發明人訂一套規則和提供大量的資訊,由機器去處理後產生了另一套新的規則,而這新規則(新技術)非原AI發明人所能理解。
最後則是這部分的價值應該如何分配?


1.AI演算法也是科學家的一種抽象勞動,新演算法也是來源於舊的算法中的自動學習或類似功能

資本家也可以透過購買專利權,購買科技公司股票雇傭科學家、工程師的抽象勞動被無償佔有

因此才有異化勞動

2.資本主義增值的奧祕就是不斷用「剩餘價值」進行擴大再生產

勞生產率才增加,技術才進步 成本才能不斷降低

3.舉個例子來說明歐美的大型製藥公司在美股S&P500裡的公司價值怎麼創造出來?

只做研發不事生產, 10年營收千倍增

國際藥廠為了降低營運成本,開始將新藥研發委託外面的研究單位,代為分析藥物成分、進行毒理、藥理等早期臨床實驗,因而衍生製藥外包服務業,也成為生技業近年的發展趨勢。

製藥外包服務業替藥廠減少人力,加速新藥研發,這幾年市場成長每年約15%,但是藥品市場其實只成長僅5%,可見製藥外包的潛力商機。

透過中國和印度等國的低工資來壓縮研發成本,這這些國家的碩士畢業生不可能有幾十億的資本去創一間製藥工資

因此只能加入製藥外包的業務給資本家打工,研發的成本被壓縮到極低 更有效率的研發團隊分工合作

最後製藥的專利權和所有權 不歸研發外包公司 也不歸中國和印度科學家和工程師所有

而是歸躺著賺錢「領被動收入」的製藥公司大股東,

可能是「某個躺在沙特阿拉伯王室」並透過「海外基金」海外投資躺著領錢現金流的大股東


也可能是某個歐美的頂級富豪投資其股份,因此科學家越努力就幫助國外資本家賺越多錢

錢越多就可以買越多專利,更加地壓低印度科學家的工資 同時也壓低歐美國家的內需產業研發白領的工資



這就是一種「資本的異化」也是「抽象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異化」

但是我在第7頁也說過了

資本本身是過去的「活勞動」累積的死勞動存量

這種死勞動存量產生了「異化」 不斷的變的價值越來越大

反過頭來回去剝削現在的活勞動,所以勞動者越努力就會越貧窮

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包括AI和機器人和所有一切生產資料

都是過去歷史上活勞動「累積的死勞動存量」


馬克思的異化論

產生這種內在矛盾和異化的原因是生產資料私有制

但是馬克思不不反對消費品的私有,個人物品和消費品是可以私有的

另外這種異化還體現在

低端產業被高端產業剝削

做硬體的被做軟體的剝削

做實業的被做金融的剝削

搞科學的被搞專利的剝削

做製造的被做品牌的剝削

努力創新的被壟斷價格的剝削

搞生產的被搞通路的剝削

努力工作的被做房地產的剝削

掌握知識資本和信息不對稱的剝削

窮國被富國剝削

這都是異化的形式之一

創造價值最多的永遠是前者,佔有價值的永遠是後者

完全的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一種反作用力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的生產關係

weird@ wrote:
其實大多數人的勞動是沒什麼價值的,尤其在資訊時代更明顯,常常是少數人產出極大多數價值。
土地的特殊性不過是天然資源中容易被轉換成可利用的價值, 若科技可克服其他資源的轉換利用,土地就不具什麼特殊性。
假設有個天才創造個人工智慧可以將無限的天然資源(ex太陽能)轉換成人類可以利用的價值,那此人可以說產出了的世界上所有的價值?
生命畢竟有限且人類智慧有著先天差異,但被創造出的人工智慧卻是生命無限且可輕易複製。當此人工智慧的創造人過世後AI產出的價值該如何分配才是公平?


其實這裡牽扯到勞動的質量和數量,簡單的勞動和複雜的勞動

馬克思也說過 科學家研究科學是一種抽象勞動 是價值被低估最多的勞動

不可能用一桿子打翻一船人

有一種非勞動比如房地產業務 金融從業人員 保險業務員 律師 賣淫的GDP

這些占了美國GDP一大半的 非生產性勞動都沒有創造價值 只是轉移剩餘價值


這也是前蘇聯在計算國家產值,

不採用「聯合國國民會計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 」統計GDP的原因

所以蘇聯不計算GDP,

但是蘇聯1980年當時工業產值超過美國 美國加計服務業GDP才超過蘇聯經濟規模

但馬克思認同有一部份是生產性的服務業,給人剪頭髮 老師 醫生 科學家這些都是有產生價值的勞動

還有一點 如果低階工作的勞動沒價值資本家就不會付工資了

工人創造的價值一定要超過資本家購買工人的工資價值才可能有剩餘價值

資本家才願意付費

比如工人給資本家創造1萬元 資本家只付了5000元工資

因此工人才可能有工作做 也就是所謂資本家無償佔有剩餘價值5000

不能說工人就沒創造價值,建議你把基本概念搞懂再來















第三點 關於工作自由,馬克思分析過如下觀點「勞工不屬於某個資本家所有但它屬於整個資本家階級」

奴隸制度和雇傭勞動制的差別在於

其一奴隸制度是永久出賣自己給資產階級,

雇傭勞動一個是是一個月一個月一點點的賣,零碎的出賣自己」,或1小時一小時的出賣自己


其二奴隸是永久屬於奴隸主的,

雇傭勞動制度之下勞動者雖然不是永久屬於某一個資本家,但是他如果不賣給某一位資本家,他也要把自己出賣給其他的資本家

因為「生產資料壟斷在資本家手裡」所以他必須出賣自己

勞動階級不屬於某一個資本家所有,但是「他屬於整個資本家階級所有


雇傭勞動與資本
(1849年著,1891年發表的版本)

總之,勞動力①是一種商品,是由其所有者即僱傭工人出賣給資本的一種商品。他為什麼出賣它呢?為了生活。


  可是,勞動力的表現即②勞動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動,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現。工人正是把這種生命活動出賣給別人,以獲得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可見,工人的生命活動對於他不過是使他能夠生存的一種手段而已。他是為生活而工作的。他甚至不認為勞動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相反,對於他來說,勞動就是犧牲自己的生活。勞動是已由他出賣給別人的一種商品。因此,他的活動的產物也就不是他的活動的目的。工人為自己生產的不是他織成的綢緞,不是他從金礦裡開採出的黃金,也不是他蓋起的高樓大廈。他為自己生產的是工資,而綢緞、黃金、高樓大廈對於他都變成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也許是變成棉布上衣,變成銅幣,變成某處地窖的住所了。一個工人在一晝夜中有12小時在織布、紡紗、鑽孔、研磨、建築、挖掘、打石子、搬運重物等等,他能不能認為這12小時的織布、紡紗、鑽孔、研磨、建築、挖掘、打石子是他的生活的表現,是他的生活呢?恰恰相反,對於他來說,在這種活動停止以後,當他坐在飯桌旁,站在酒店櫃檯前,睡在床上的時候,生活才算開始。在他看來,12小時勞動的意義並不在於織布、紡紗、鑽孔等等,而在於這是掙錢的方法,掙錢使他能吃飯、喝酒、睡覺。如果說蠶兒吐絲作繭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那麼它就可算是一個真正的僱傭工人了。

  勞動力①並不向來就是商品。勞動並不向來就是僱傭勞動,即自由勞動。奴隸就不是把他自己的勞動力①出賣給奴隸主,正如耕牛不是向農民賣工一樣。奴隸連同自己的勞動力①一次而永遠地賣給奴隸的所有者了。奴隸是商品,可以從一個所有者手裡轉到另一個所有者手裡。奴隸本身是商品,但勞動力①卻不是他的商品。農奴只出賣自己的一部分勞動力①。不是他從土地所有者方面領得報酬;相反,是土地所有者從他那裡收取貢賦。農奴是土地的附屬品,替土地所有者生產果實。相反地,自由工人自己出賣自己,並且是零碎地出賣。他每天把自己生命中的8小時、10小時、12小時、15小時拍賣給出錢最多的人,拍賣給原料、勞動工具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即拍賣給資本家。工人既不屬於某個所有者,也不屬於土地,但是他每日生命的8小時、10小時、12小時、15小時卻屬於這些時間的購買者。工人只要願意,就可以離開僱用他的資本家,而資本家也可以隨意辭退工人,只要資本家不能再從工人身上獲得利益或者獲得預期的利益,他就可以辭退工人。但是,工人是以出賣勞動力①為其收入的唯一來源的,如果他不願餓死,就不能離開整個購買者階級即資本家階級。工人不是屬於某一個資本家,而是屬於整個資本家階級②;至於工人給自己尋找一個僱主,即在這個資本家階級③中間尋找一個買者,那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了。



第四點 投資有風險每個人都知道 但是我要告訴你投資學常識 這樣類似的問題我去回答過了

資本家如何「穩定的剝削勞動者」賺取現金流,而可以降低投資風險的辦法


告訴你一點投資學的常識,資產階級是如何不用付出代價,從而穩定剝削勞動者的

價格漲跌的風險是虛擬的
,由「價值投資」取得的現金流才是比較穩定的收益

因價格會圍繞內在價值波動

巴菲特和葛雷厄姆「價值投資」的邏輯就是當價格低估內在價值,偏離內在價值時買進 ,

當然買進時要有一個安全邊際,然後長期持有,至於如何成為市場長期的贏家而規避風險???

當同一筆金額的風險風散在足夠多的投資標的上, 那麼個股的風險就等於沒有

例如100萬單壓一隻個股 跟這100萬分散在500檔個股上 後者風險遠比前者更小

價格漲跌的波動風險則透過「定期定額投資法」買進抵銷掉,

因為在時間上分散投資,且每次買進的金額都相等,每次買進時間間隔也完全相同

長期下來就買在一個價格平均數 ,而賺到穩定的現金流

而鎖住大盤的ETF 就是為這種投資邏輯而設計的

例如T50 SNP500 這類ETF只有整個市場的系統性風險,除非全國所有龍頭企業一口氣倒掉

在更進階一點的投資人,不希望資產價格波動還會採取「風險對沖」的方式

所謂風險對沖就是找「相關係數為負相關」的資產來投資 從而抵銷掉資產價格的波動風險

舉個例子 美元指數和黃金是負相關 當美元漲 黃金就跌 反之亦然

從而抵銷掉價格波動,但是在這種系統性風險發生時如2008年金融海嘯 ,就不管用

因此「大資本家 、大資產階級」只須承擔唯一種風險

就是「系統性風險」,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時有過差點讓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崩潰的風險

往往在經濟週期危機時國家出手去救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和金融機構

否則「資產階級政府」就會看見資本主義崩潰,類似1930年的大蕭條誕生了希特勒和納粹黨的悲劇就會重演

政府出手去救「大到不能倒也反而成為了大資產階級只贏不輸的幫兇






第五點我這這篇文章的第5樓過去回答過了 你可以看看皮凱提關於階級流動性的研究

掃地阿婆=IT工程師工資●高學歷合成繆誤
雖然教育機會平等的確有助改善社會收入不平等

但是皮凱提這種觀點也犯了合成繆誤

因為不論在怎麼提高教育只是在已開發國家內公平分配

只要高端產業還壟斷在已開發國家裡,高階工作機會不可能流到其他國家裡去

例如俄羅斯高等教育很普及 就沒辦法製造大量高端產業的就業機會

少數花高成本培養出來的人材 卻外流到其他國家工作去了

而多數無法出國的大學生就是在國內賺個2~3萬盧布(約1.5萬台幣)的薪水而已


2018不平等世界報告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提

世界不平等報告:平等的教育及薪資,能對抗下層所得不均嗎?

窮人想靠「努力」翻身有多難?1988年出生於新莊工人家庭、以「清寒家庭力爭上游」之姿闖進台大窄門的年輕作家張慧慈,便深深感嘆:「就算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窮人身上還是背了30公斤重的東西……」


機會平等、擇人唯才的官方說法,和現實上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有著驚人落差。圖為麻省理工學院。 圖/路透社

最近幾十年裡,所得與財富分配上層不均升高,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然而,本報告也揭露下方九成人口成長停頓或低迷不振的現象,下層半數人口尤其如此,而美國的情況特別極端。累進所得與財富稅制已不足以對抗這種態勢,獲得更平等的教育,及獲得待遇更優厚的工作,才是關鍵。

本章要探討教育不均和所得不均之間關係的最新發現。

教育不均的決定因素,以及與所得不均的關係

所得與薪資不均,有多大程度是依照每個人的才能與努力公平衡量的結果?家庭資源如何決定家中小孩的機會?


在大部分國家裡,評估這些問題的公開資料仍然很少,但最近的研究有助於解答這個問題。尤其是吉帝(Raj Chetty)、韓德林(Nathaniel Hendren)、柯萊恩(Patrick Kline)、賽斯和騰納(Nicholas Turner)等人,利用美國超過5,000萬子女和父母的行政資料,針對美國的跨世代流動性,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成果。

廣義地說,跨世代流動性指子女經濟成就和父母經濟狀況之間的關係。估計顯示,美國的這種流動性水平比其他國家低:下層20%家庭出身的100個美國小孩中,成年後躋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人不到8位,相較之下,丹麥有12位,加拿大超過13位。

另外還有一個有力的方法,可以說明美國教育不均的程度:依據所得群體來看小孩上大學的百分比。父母屬於下層10%所得群體的100個小孩中,只有30位上大學,父母屬於上層10%所得者的小孩中,上大學的人數達90位。

下圖的發現顯示,機會平等、擇人唯才之類的官方說法,和現實上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平等之間,有著驚人落差。這也顯示,要追求教育機會均等,可能必須設定透明且能夠驗證的目標,同時改革助學與入學制度。


美國小孩上大學比率和父母所得排名之間的關係,1980-1982年間出生。父母屬於...
美國小孩上大學比率和父母所得排名之間的關係,1980-1982年間出生。父母屬於所得分配下層百分之十群體的18至21歲子女,上大學的比率為30%,父母屬於所得分配上層百分之十群體的18至21歲小孩,上大學的比率近90%。來源:Chetty, Hendren, Kline and Saez(2014)。 圖/衛城出版提供

美國的跨世代流動性也是區域性議題

美國的嚴重地域不均也和教育不均有關。在高流動性的地區,出身所得分配下層20%家庭的小孩成人後,有10-20%的機會,晉身上層20%群體,高流動性的地方包括舊金山灣和猶他州的鹽湖城。

在跨世代流動性低落的地方,出身所得分配底層20%家庭的小孩成人後,只有4-5%的機會,晉身上層20%所得群體中。在我們掌握資料的先進經濟體中,沒有一個國家的跨世代流動性這麼低。然而,美國的南方城市如亞特蘭大,或印第安納波里斯和辛辛那提之類的沒落地區,流動率通常就是這麼低。


什麼因素最能解釋這種流動性的地理差異?詳細的分析顯示,種族和隔離在美國扮演重要的角色。一般說來,在擁有較多非裔美國人口的地區,跨世代流動性會比較低。然而,在擁有很多非裔美國人的地區,黑人和白人所得向上的流動性都比較低,顯示種族以外的社會和環境因素,如歷史和制度,可能扮演了某種角色。

空間和社會隔離跟向上的流動性也呈負相關,尤其是較長的通勤時間,會降低在社會階層中向上爬的機會,以及最貧窮個人的空間隔離,會對流動性產生較強烈的不利影響。這顯示較低所得家庭的隔離、抵達工作場所所經驗的困難,都是社會低流動性的重要因素。

地區層級的所得不均、學校品質、社會資本和家庭結構也是重要因素。最貧窮99%個人的所得不均程度較高,跟流動性較低有關。與此同時,中層階級人口較多會刺激向上流動性。公立學校較高的學生支出、較小的班級規模,都會大幅提高社會流動性。較高的社會資本也對流動性有利,例如社區組織參與率高的地區。

最後,家庭結構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住在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婚或不婚成人比率較高的地方,向上的流動性會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把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之後,可以非常有效的解釋社會流動性的型態。五個因素合而為一:通勤時間、最貧窮個人的所得不均、高輟學率、社會資本和單親家庭子女比率,可以解釋美國各地區域向上流動性的76%原因。

美國流動性的地理差異龐大,可結合通勤區層面的社會因素來徹底解釋原因,顯示跨世代流動性大體上是區域性問題。

在高流動性的地區,出身所得分配下層20%家庭的小孩長大後,有10-20%的機會晉...
在高流動性的地區,出身所得分配下層20%家庭的小孩長大後,有10-20%的機會晉身上層。 圖/美聯社

接受優異的高等教育機會特別不均

上面強調的學校素質和向上流動性之間的關係顯示:教育政策、學校組織和入學規則在促進跨世代流動性上,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吉帝、傅利曼(John Friedman)、賽斯、騰納和葉根(Danny Yagan)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描述1999至2013年近15年間,美國大學的跨世代流動性,說明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的程度,也揭露其間有極大的改進空間:如果所有學府在社會流動性方面,能像上層10%的大學一樣有效率,那麼美國的流動性就會變得很完美,小孩的結果會跟他們父母的結果無關。

一所大學的跨世代流動性或許可以定義為:把入學率和成功率兩種因素合而為一。

入學率指這所大學對出身較低所得群體、也就是對出身最窮20%家庭學生開放的程度;成功率指這所大學協助弱勢背景出身學生,此後在一生中晉身更高所得群體的能力。例如,鑑於這些學生出身國民所得分配底層20%家庭,衡量標準或許可以訂為:評估這種學生最後躋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比率。

將這些加在一起,流動率或可定義為:所有來自分配底層20%家庭的學生,最終進入上層20%所得群體的數字。理論上,完美流動社會的流動率應該是4%。美國目前的整體流動率只有1.7%,顯示在為低所得家庭小孩提供公平機會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在預測同一所大學學生將來的所得地位上,家庭所得差異只有很微弱的預測能力。我們發現,在全國性的層面,父母所得強力主宰了未來所得的分配。

然而,在同一所大學裡,父母所得和學生所得間的關係低了5倍。在全美層次,出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學生,最後在分配上,會比出身底層20%的學生高出30個百分位數;但在上菁英大學的學生中,這種落差縮小為平均將近7個百分位數。

美國大學在流動性方面的貢獻,差異很大

美國各大學間對流動性的貢獻差異很大。1980至1982年間出生的哈佛大學學生中,大約有3%出身最貧窮20%家庭,七成出身上層10%家庭。一般說來,在美國最精挑細選的、廣義的長春藤大學中,出身最富有上層1%家庭學生的比率為14.5%,超過出身下層半數人口家庭學生的比率(13.5%)。

這種數字和公立大學形成強烈對比。在洛杉磯格倫代爾社區大學(Glendale Community College)裡,32%的學生出身下層五分之一家庭,只有14%出身上層五分之一家庭。有趣的是,高入學率大學也擁有高成功率,結果類似於精挑細選的大學。

協助很多低收入戶學生躋身所得分配頂層的大學,通常都是歡迎大量低收入戶學生的公立大學,這種學校的存在特別有意義,因為調查顯示,菁英大學可以對出身貧窮背景的學生特別開放,卻不會損害其成果。

長春藤大學即使降低學費、歡迎更多弱勢出身的學生,但這些大學的入學率也只提高了0....
長春藤大學即使降低學費、歡迎更多弱勢出身的學生,但這些大學的入學率也只提高了0.65個百分點。 圖/路透社

流動性趨勢呈現多樣化,整體卻幾乎沒有進步

過去十年來,美國的入學率和成功率有什麼變化?資料讓我們可以追蹤2000至2011年的演變。這段期間裡,低收入戶出身大學生的比率從10.6%,增加到12.8%,這種成長率集中在追求營利的學府和兩年制大學。

廣義的長春藤大學即使多數都降低學費、採取歡迎更多弱勢出身學生的政策,這些最精挑細選的大學的入學率,也只提高了0.65個百分點。這並不表示這些政策沒有用,因為在美國不均升高的前提下,如果沒有這些政策,流動性可能會更形惡化。外在可見的一切是這些因素的淨結合,造成菁英大學的入學率幾乎沒有變化。

流動性的差異顯示,改善窮苦學生接受辦學優異學校教育的機會,可能大幅改善教育對向上流動性的提升。因為低所得家庭出身的學子成功率類似同儕,讓他們上好大學,根本就不能說是擺錯了位置。

截至目前為止,擴大開放的重點大都放在菁英大學上,考慮改變入學標準可能是未來的重要方法,改善入學率、增加高流動率大學的補助,可能也很重要。和菁英大學相比,這些大學以相當低的成本經營,錄取大量低所得家庭出身的學生,已經創造出優異的成果。

小結

這種評估顯示社會隔離是有可能降低的,因此,評估和設計新分發制度,打破學生的社經出身,讓所有學生獲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至為重要的事。就這一點來說,公民可以藉助可靠的資訊,進行透明而民主的辯論。

事實上,保護制度不足以確保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如果公立學校和大學沒有足夠的資源聘請優秀教師、建造優質建築和添購學校用具,就算是最公平的分發制度,對於優質教育的民主化,也幾乎不會有什麼影響。

今日,不論是在新興市場國家還是富裕國家,這方面的巨額公共投資都至為重要。此外,光靠教育政策,並不足以解決下層的不均,支持公平薪資的政策也是關鍵大事。

※ 本文為摘編自《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更多內容請參本書第五篇〈對抗經濟不平等〉。

《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
作者: 阿瓦列多,江瑟,皮凱提,賽斯,祖克曼
譯者:劉道捷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8/08/03
奇怪書到底怎麼唸的,台灣不是都教資本主義嗎!現在怎麼一堆人在擁抱社會主義呢?
難道忘記了蘇聯怎麼垮的?中國為何要改革開放?古巴為何要開放個體戶要與美國和解呢?
越南也勇於接受資本主義呢?
火箭人小胖看起來也要走經濟改革開放路線。
那為何台灣還要走回社會主義呢?

低薪原因是因為生產力沒有提升所致,因為為了選票政府合法賄賂選民。大幅度的抑止產業界價格或補貼,農業就是如此,政府的黑手過度干預市場導致市場被扭曲。
政府不願意接受自由競爭觀念,深怕選民在競爭過程中落敗因而失去選票與執政權。
好笑的是,他們這麼做有長期執政嗎?
這種為了選票與執政權所作的管制,福利,補貼。不只發生在台灣過去歐洲民主先進國家在1960-70-80都犯過同樣錯誤。率先走出來的是英國,後來十年前的德國,現在法國馬克鴻正在改革法國。

台灣要走出低薪與經濟困境唯有大幅度開放與改革。
國營機構全面民營化,金融業全面民營化政府黑手全面退出產業。讓市場自由併購自由定價。
放寬移民政策讓人口老化控制在某範圍內。

這些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法!
如果沒有更廉價的勞動力...基本上台灣最底層的名目工資也會隨通膨而漲...,買台灣東西他無感...去落後國家消費..或買落後國家進口的東西他有感
台灣低薪是因為可以引進更低薪的外勞來做底層的工作...以老闆而言這樣他才能維持更好的收益...如果管理階層也能用較便宜的勞力...一樣的情況也會往中上發展...
abc003 wrote:
1.生產工具廉價沒有用 因為那是用來取代你的工具,他變得廉價就可以更節省人力 勞動生產力更高效率更高
...(恕刪)


生產工具廉價絕對有用
是你不會用
以前一台示波器要多少錢? 現在一台示波器只要 2xxx (必須配合電腦使用)
以前一台APPLE II 要數萬,現在一台樹梅派只要 1xxx,而且你可以用免費軟體寫程式
你可以用他來控制電子設備,例如馬達
用這些工具,你可以發展出一台 簡單的 CNC,3D 列印(你可以去淘寶看看這些產品,是甚麼巨大的資本家做的嗎?)
你會說。。。那車床師傅要被取代
是的,車床師傅會被取代
但是,會使用這些工具的人,很快就可以成為新的資方,發展出新的工具,而且這些工具會更便宜

那車床師傅怎辦?
他可以去學習這些新工具,更有效率生產他們的產品
所以,以前做一整天的工作做100件,現在只要做一次,然後讓電腦重複 99 次
車床師傅更閒了

怎會被取代?!


那你會說,那有更多的車床師傅失業了
是得沒錯
所以,資本主義必伴隨社會主義來關懷這些在競爭上比較弱勢的人
而且,隨著文明的發展,資本的集中,社會主義會有更大的比重

enzolin168 wrote:
奇怪書到底怎麼唸的..現在怎麼一堆人在擁抱社會主義呢?.(恕刪)


社會主義不等於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是一個較大的集合(或是說較廣義的思想),共產主義只是這個集合中的一個元素(或是說教狹義的思想)
不用拿那些失敗的共產主義來反擊社會主義

因為人類有惻隱之心,有悲憫之心,有博愛兼愛之心
所以,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必定伴隨社會主義(例如健保,甚至奢侈稅,富人稅)
只是手段與強度不同而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