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2020 Debt Cycle Will End Soon | Ray Dalio Interview
影片內容
1.美國大舉債(量化寬鬆),低利率造成資產的澎脹(增值),如房價、股票、黃金、國外貨幣(台幣升值)等等
2.但美國低利率,美國國債(國庫卷)投報率低,會造成投資人拋售國債債卷,把錢投資到其他的地方
3.這樣強勢美元的情勢會弱化(這個你們可去找資料,很早以前財經專業人員就預測美元持續走貶,甚至有人放空美元),美元長期走貶其來有據,到底美貶到那裡,貶多久,沒人知道,所以投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啊!
4.投資人拋美元下,美元走貶;美聯儲若升高利率的難處是:大量的個人、公司、國家舉債(甚至舉債投資),若利率升高,就會造成資產貶值,如房價、股票等
5.但永遠不可能一直舉債下去,大印錢的循環會結束,結束的方式就是經濟崩潰。
6.Dalio拿1932年和1971年和2020相比,人家說現在的情勢很像當時的狀況
7.大舉債又不升息(應該說升息會造成很多人付不出錢來,也會惡化經濟),大舉債下來就是經濟崩盤,而這只是歷史的重演罷了
8.目前一般投資人應審慎因應,努力工作,多存錢才是正道。
Jim Rickards how to preserve wealth and make money in challenging times
影片筆記,以下內容都是Jim針對美國現況的觀點 (2021/02/16)
1. 通貨膨脹,買進資產,如黃金、貴金屬、房產、礦產、玉米、黃豆等實體資產 (德國inflation king)。
2. 通貨緊縮,放空股票賺錢 (美國總統甘迺迪的爸爸),持有現金 。
3. 經濟衰退(recession)定義:連兩季經濟率負成長,2020第一季和2020第二季符合,但2020第三季經濟正成長,所以目前已脫離經濟衰退。
4. 經濟蕭條(depression)定義:經濟雖然正成長但維持低成長率的情況。比如長期維持在4%、3%、2%或1%以下,2020第三季或第四季雖然經濟為正成長,但2020前二季是衰退的,所以2020第三季及第四季的正成長,無法和2019年經濟正成長相比。要到2023年,美國經濟才能回復到2019年當年的經濟水準;要到2025年,美國才會恢復到2019年的低失業率。他說因為2020年第一季和第二季是衰退的,所以2020第三季及第四季經濟成長計算分母由100變成69,分母變小下,即便得出正成長率,還是比不上分母為100的2019年經濟成長率。難怪他說美國有可能面臨經濟通縮。
5. 美國雖然大印幣,但中國肺炎影響下,美國城市封閉,失業率變高,人民不敢花錢(省錢不花),這可能引起通貨緊縮。如果通貨緊縮,個人、公司或國家會還不起負債(個人、公司或國家會破產),對美國不利;通貨膨脹才能解決通縮。如果通貨膨脹個人、公司或國家才還得起負債,才不會破產。
6. 分母 denominator / 分子 numerator
7. 大舉債不會引起通膨,貨幣交易的流動速度(velocity of money)才是通膨的原因。過去二十年以來,貨幣流通速度一直下降。如 舉債7兆美元X貨幣流通速度0 等於( = ) 0成長率 。所以影響通膨的是貨幣流通速度,而非大舉債。
8. a. Carmen M. Reinhart, Kenneth Rogoff (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危機史 作者) 長期追蹤研究 (舉債) 除以 (GDP) 比率 對經濟成長率的影響
在一定的條件下,舉債越低,獲得的經濟成長率較有效率。
(如舉債1元,花1元,獲得 1.5 元的經濟成長率)
舉債越高,獲得的經濟成長率越沒效率,甚至可能負成長。
(如舉債1元,花1元,只得0.95或0.90的成長率。)
b. 民主黨政府, 無視 (負債 / GDP)比率太高的問題,認為舉債越多越好
川普宣誓時負債比為106%;拜登上任後 負債比 將達 135%。而日本負債比高達250%。從日本的例子來看,舉債過度不只不會增加經濟成長,反而會造成經濟負成長,造成經濟緊縮。民主黨政府採用 現代貨幣理論 (Modern Monetary Theory) (無視 負債 除以 GDP 比率)極可能把美國帶往通貨緊縮這條路(如果Jim Richards推論正確的話)。
9.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所以沒效,跟貨幣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有關;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所以沒效,是 (負債) 除以 (GDP) 比率太高。
PS內容有點難,可能有錯,之後會再增補及修改
了解理財專家推論的過程,而非他們買了什麼。
定義
貨幣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測量經濟活動中貨幣轉手交易的比率,簡言之,一塊錢換手的次數有多快。通常經濟活動裡貨幣流通速度越快,表示貨幣轉手次數越多,經濟體質較健全,相較之下,貨幣流通速度變慢就表示經濟活動趨緩。貨幣流通速度變快表示商業活動是向上的正景氣循環,如此一來,東西價格變貴,通膨比率變高。
舉例說明貨幣流通速度:
在小規模的單純經濟體中,有雜貨商、牧場主、和農家三個個體,雜貨商手裡有50元,他用50元向牧場主批肉來賣,牧場主再拿這50元向農家買穀物來養牲畜,農家再拿這50元向雜貨商買食物養家。起先的50元在轉手交易三次下,購買價值150元的商品。這個經濟體的貨幣流通速度是 3 , 3 是貨幣供應(50元)的轉手次數。貨幣流通速度 = GNP / 國家總貨幣供應(M1 & M2) 投資人可以用這數值來衡量一個經濟體的體質優劣。
2. 了解美國政府採用的 現代貨幣理論 (MMT)
大義:
主權政府無視國家稅收,大量舉債(無視負債比)提供服務和購買商品,促進經濟成長,再花一、二十年的國家稅收慢慢還款。
1. 經濟指標》GDP、GNP(GNI)經濟成長率是什麼?公式計算、如何查詢
https://rich01.com/what-is-gdp-vs-gnp/
From 私產經濟學與倫理學
2. 現代貨幣理論(MMT):既非現代、也非貨幣、更非理論
https://www.chainnews.com/zh-hant/articles/249819118488.htm
3. 貨幣供應 (Money Supply)、貨幣供應量(Monetary Aggregates)?
PS. 這是我的財經知識筆記。
PS. 媒體洗腦政治和經濟是分家的,但真相是,政治與經濟永遠分不了家,經濟是受制於政治的。美國的財政政策正是社會主義的財政政策。經濟是共產黨滲透及掌控政治的手段。
PS. 中共經由旺旺買中天、買旺旺保(2816),那台灣人看不到的地方泛紅勢力買了多少銀行、金控、人壽公司呢?卜蜂或富邦金之前要買下 日盛金(已是中資掌控),也是台面上的事。我個人遇到集體跟蹤到現在,我發現比起中天或中廣,台灣泛紅勢力滲透經濟才是最恐怖的,因為掌控經濟就握有生殺大權。
10:002021/02/09 時報資訊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
日本央行9日最新數據顯示,日本元月市面流通貨幣與銀行存款均以創紀錄的速度在成長,這表示疫情發展撲朔迷離下,公司行號與日本家庭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各個手握大把現金而不敢花錢。
近來公布的日本經濟數據顯示,日本景氣復甦的動力,似乎已熄火停滯不前,加上元月推出的緊急狀態又要延到三月才可能結束,這對日本孱弱經濟環境又給予重重的一擊。
日本銀行數據顯示,元月份日本M3貨幣供給,也就是流通中貨幣與金融機構存款,年增率為7.8%,創下有史以來最大增幅。除了M3新高外,同時M2年增率為9.4%也是新高紀錄。M1年增14.2%更是在高檔水位。
日本央行表示,日本元月銀行存款增加15.5%,而流通在外現金也多了5.7%。
經濟學者認為,沒人知道疫情未來發展會如何,公司行號與民眾家庭雙雙在未雨綢繆下,都將現金放著不敢用。況且目前日本還在實施緊急狀態,估計三月初才能恢復往昔日常。
為救經濟,日本央行在2020年也多次獻計,包括成立新的貸款平台,希望讓公司行號維持穩定現金流,以防萬一周轉不靈。
貨幣供給中,M1狹義貨幣,除了現金外,還包括公司行號的流動資金,可視為一種現實購買力。至於M2廣義貨幣,還又包含了很多存款等,是現實加上潛在購買力的表徵。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209001302-260410?chdtv
2. 日本 9 月貨幣供給量 M3 創歷史新高,增幅史上最大
作者 MoneyDJ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0 月 13 日 9:50
因新冠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日本企業 / 個人持續增加存款,提振日本貨幣供給量代表性指標 M3 創下史上最大增幅、金額也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根據日本央行(日銀、BOJ)13 日公布的貨幣供給量(Money Stock)數據顯示,2020 年 9 月代表性指標M3(現金+存款+準貨幣+CD) 較去年同月大增 7.4% 至 1,466.0 兆日圓,增幅較前一個月(2020 年 8 月)擴大 0.3 個百分點,創 2004 年 4 月開始進行統計以來史上最大增幅、金額也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貨幣供給量是顯示透過金融機構融資等方式流向企業、個人的貨幣數量。
日本媒體報導,日本 M3 增幅、金額創歷史新高,主要是因為受疫情影響、日本企業 / 個人持續增加存款。
就 M3 的細項來看,現金(流通中的貨幣)較去年同月成長 5.7% 至 107.8 兆日圓;活期存款大增 15.5% 至 806.0 兆日圓,增幅史上最大、金額歷史新高;包含定期存款在內的準貨幣(Quasi-money)下滑 2.1% 至 523.3 兆日圓;存單(Certificates of Deposit;CDs)下滑 4.1% 至 28.9 兆日圓。
另外,9 月日本M2(M3 扣除郵局等機構的存款額) 較去年同月大增 9.0% 至 1,123.1 兆日圓,增幅為史上最大、金額創歷史新高。
9 月日本於 M3 中追加投資信託、國債等項目的「廣義貨幣流動性(Broadly-defined Liquidity)」較去年同月上揚 5.6% 至 1,912.9 兆日圓,增幅為史上最大、金額創歷史新高;其中,國債減少 0.9% 至 23.0 兆日圓、投資信託成長 4.5% 至 90.2 兆日圓。
日銀 10 月 12 日公布統計數據指出,因日本民眾大多將政府為因應疫情而發放的 10 萬日圓現金存起來未拿出去消費,因此 2020 年 9 月日本全國銀行(都銀+地方銀行)存款餘額較去年同月大增 9.0% 至 793 兆 3,629 億日圓,創開始進行統計以來史上最大增幅。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0/10/13/japan-september-money-supply/
樓主註:日本企業、人民不敢花錢,表示貨幣流通速度變慢,經濟成長趨緩,但政府釋出過多流動資金跑到市場,不斷造成股票、房價、貴金屬、原物料等商品往上漲。

Why Grantham Says the Next Crash Will Rival 1929, 2000
影片內容:
1. 川普任期將屆滿前,Grantham警告股市面臨漫天的大泡沫危機;而今,他擔心更多的紓困方案應因武漢肺炎疫情只會讓泡沫越吹越大,美國聯準會釋出的流動資金,也無法制止泡沫破滅危機。
這場金錢遊戲,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高投資信心,來維持泡沫的時間,但,這難以持久。縱觀歷史書,如今投資信心已接近瘋狂,你很難再推高投資信心。
2. 聯準會主席 13任 Alan Greenspan (1981–1989); 14任 Ben Bernanke (2001–2009)
15任 Janet Yellen (2009–2017); 16任 Jerome Powell (2017–2021)
你說2009年3月開始走牛市,這史上最長的牛市走到今日已充份成熱,市場信心史無前例地狂熱,照你說的,絕無僅有的大泡沫已吹到極致。
牛市維持這麼久,卻没嚇跑投資人信心,並不常見,卻是現況。只有濟經體質健全,聯準善意地出手援助,才會有前述的狀況。
這次全球經濟受創,為了救助經濟,聯準會過度地出手援助,政府無止盡地善心善舉(各種社會福利、紓困方案之類),政府和聯準會過頭的善行有道德風險 (moral hazard)。這樣的道德風險始於1990年代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 相應之下,信心逐步攀升,直到民眾做出人生最志得意滿的投資行為。人們借更多錢投入市場,相信市場,常理看來,聯準會站在你那邊時,你不可能輸。1990年代葛林斯潘這麼說時,有些人抱持懷疑態度;柏南奇出面說時,還有人不信;而今幾乎沒人懷疑聯準會的作法。幾乎所有人相信,聯準會站在你那邊時,股票會永遠上漲。
3. 人們眼裡所見的某些現象,事後明眼看來,你會說鐵定有泡沫危機。
例 1
2019年 2月單月交易 800 億股 股票 (一年來穩定成長)
2020年11月單月交易 3800 億股 股票 (漲4倍)
2020年12月單月交易 1.15 兆股 股票 (漲3倍)
我無法告訴你2021年1月單月會有多少交易量。
例 2 Grantham 買 QuatumnScape ( 生產電動車固態鋰金屬電池 )
這家公司上市股價是 10 元 ,之後大漲 130%,市值高於通用汽車( GM )和國際牌 (Panasonic),它不是一間壞公司,也表明未來 4 年無法生產電池,沒銷售、沒利潤,市值卻高於通用公司。即使在1929年也沒這麼誇張,2000年也沒這樣的事。恩科 ( Cisco ) 是家相常嚴謹的全球性公司,股價也沒誇張地亂漲。
1929年因為全球貿易而陷入經濟大蕭條,股市跌幅最重。
2000年股市跌只50%,並較快回升的原因是聯準會釋出資金,插手援助。
1982年,美國長期國債利率有16%,聯準會當然可以提供很多的援助。為了助長牛市,美國長期國債利率由16%降成 12%;為了再助長牛市,長期國債利率由 12% 降為 8%;為了再助長牛市,長期國債利率由 8% 降為 4%。現在長期國債利率已來到 2.5%。你要知道造成股市豐收,解救股市的原因是聯準會不斷地把長債利率往下壓低。來到史上最低長債利率,你手上根本沒什麼籌碼上談判桌,不是嗎?
就傳統貨幣理論的觀點,是這樣沒錯。
無視真實世界,認為有貨幣就能創造實質財富,這樣的基本論調,讓人覺得本末倒置。試想,疫情更嚴重,經濟搖搖欲墜,聯準會肯定使出一切方法,這麼做真的能解救經濟系統嗎? 最終得回到經濟系統的基本面,那就是總就業人數、總資本支出、和就業人口的教育水準,這才是真實世界。說到紙錢世界,紅利終究會用光。
4. 假如沒有武漢肺炎,泡沫危機會發生嗎?
肺炎疫情爆發,造成聯準會和政府過度開支票,雖然過度,也許不得不這麼做。不管如何,政府援助前所未有,藥效很強。若沒爆發疫情,沒人知道泡沫會不會破,過去11年的牛市周期,泡沫一直沒破。三年前幾乎要破時,投資信心衰退,股市下跌,泡沫才沒破。牛市可能無邊無盡,你不知道它會走多長,走多高。說到熊市,你一定記得日本。1989年,日本股價漲到 65 倍本益比,在此之前本益比不超過 25 倍,周期發展至此,熊在半夜熱醒。這是牛市終點的典型徵兆。日本牛市週期的最後熱潮,如今在你我周遭發生。
5. 中間內容跟上面意思類似,先略過不看,先看通膨。
6. 除了現金、價值股、和新興市場股票,投資人還可把資金往那放?
我也擔心通膨問題,你若以為自己活在一個不管實質生產、只要印紙幣就好的世界,終究不得不回頭面對二十年來未曾發生的通膨問題。全球印錢,必走向通膨。我不禁注意到全球各種商品,特別是民生原物料、貴金屬,價格攀升。商品價格漲,市場就業人數下降、變零、甚至負成長,這些把路鋪往通膨。我們不只面臨泡沫危機;眼下全球經濟站在通膨面前,它會壓低長期獲利成長率 ( 樓主個人推測的意思:通膨商品變高,收益率變低,複利時間拉長)。
7. 不管泡沫危機,在零利率、紓困案、生產力降低、和通膨的局勢裡,資金如何做到最好的配置?
第一,這很難;第二,多樣化資產配置優點頗多;第三,新興市場低成長股票價廉物美,你若要買股票,這是最佳去處。我認為,共享綠色經濟的獲益會比前兩項好,再生能源、綠能發電系統、電動車等相關行業不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會有豐碩的營收。這要花費上兆資金來去除全球二氣化碳消耗系統,也會成為每個人投資配置的大宗。如果你一定要持有美國股票,你就買這個。你要找氣候變遷基金的話,我樂於告訴大家,GMO剛好有一支綠能基金目前成效不錯。經過二十年的時間,去年民眾終於意識到環境議題的嚴重性,紛紛把資金投入綠能產業。
8. 您投資過黃金,越來越多投資人看好比特幣、或其他加密幣,你認同嗎?
比特幣未來價值多少股利現金流? 答案是零。它永遠不會付你股利現金流,你若肚子餓,它能吃嗎? 不能。下個笨蛋願意接手,比特幣才有價值。它一個單位可值好幾百萬 (美元),如果你找得到人接手的話。
黃金難道不是這樣,發不出股利現金流,也不能吃?
黃金這樣的特質,可以稍稍澆熄你投資黃金的滿腔熱情。但歷經1200年的測試,黃金流通容易,比特幣的流通還有待未來幾年的驗證;再來,黃金有些優點,它的獨特處在不鏽蝕,每樣黃金製成品仍流通於市場。這些隨手拈來的優點,正是比特幣所欠缺的。當然我投資黃金也擔心它不能吃,也發不出股利現金流。相較於比特幣,黃金有上述兩項優勢。
比特幣百分百靠信心支持。市場價格再往走的信心有限,試想一張股票除了靠信心支撐,什麼基本面也沒有,那會發生什麼事?
9. 多年來,你關切經濟不公,也出書談過此事,你認為矯正此事的正確方法為何?
我認為增加道德風險 ( moral harzard ),推行大印幣的財政政策,會造成財富收入不公的惡果。藉由推高資產價格,第一,房價高太高,股票價格對照未來股利或EPS,溢價太高,造成投資新手難以入場,甚至無法入場;第二,財富累績長期複利效果變小,資產年成長6%,經過12年財富增長 1 倍;但資產價格貴一倍,年成長減半為 3 %。你帳面資產確實變多,年成長卻減為 3 %,經過 24 年財富才能增長 1倍。經過48年複利效果,複利成效為 6% 的 4 分 1。貧富差距越變越大。資產價格越高,複利效果越低。未入場的新手根本難以入場投資,這意味富者越富,早入場者入手價格低,複利效果大;窮人的錢變薄,因為政府沒有增加生產、創迼商品內在價格。
政府支出是另一回事。如果不全民開免支票,而是加碼公共基礎建設,尤其是綠能建設,你是從事必要性的基礎建設,又能減少全球碳排放,不就一石二鳥。如果不這麼做,你不難想像未來一、二十年全球生態系統受到毀壞,文明社會變動盪不安。政府必須做綠能建設,這會成為美事一樁,因為在各方面它會帶來許多高社會回饋。推行節能減碳設施,全民受益。你在全國寒冷地區建造抗寒建築,減少能源使用,社會成本減低,以社會層面來看,綠能建設投報率驚人。與其購買中國產品 (stuffed dogs?),多投入綠能建設,才是正途。
我當然希望接手的拜登政府大力推行公共支出項目,重點放在修補橋、道路是很好,但建造綠能基礎建設,風力、太陽能電力保存研究,訓練、再訓練綠色人力資源,這要花上數十兆美元,做好這塊,回饋報酬高,最終會拯救我們渡過難關( save our bacon? save our baker?)。
face value 債卷票面價值;面值;面額
price to book ratio 股票淨值比
price to cash flow ratio 股價/現金流比;市現率
price to sales ratio 股價營收比 ;市銷率
price to earning ratio (PE) 本益比
dot com bust 1990年代網際網路泡沬
moral hazard 道德風險 (保戶詐保;投資人魯莽行動)
animal spirits 投資人投資信心過頭
to have something in the bank (片) to have something ready and prepared
illusion v.s. delusion v.s. allusion 錯覺 v.s. 幻覺 v.s. 暗喻;暗示
on one's knee: In a weakened or desperate state; in a condition or state of decline or near ruin.
rein in (動) 約束;制止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words-at-play/do-you-rein-in-or-reign-in-something
redemption 固定收益股票、債卷、基金到期前贖回(贖回價>票面值) 或 到期贖回(到期價=票面值)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r/redemption.asp
dying ( 形 ) : The dying days or dying minutes of a state of affairs or an activity are its last days or minutes.
disaster of epic proportions (片) : Cliché a very large disaster. (Often jocular.)
at the back of one's mind : held as an idea in your mind, but not thought about frequently
emblematic (adj.) representing a particular person, group, or idea
precurse ( literary ) to foreshadow or be a precursor of, to herald
precursor (n.) 先行指標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or existed before another thing, especially if it either developed into it or had an influence on it
out of the woodwork 出身寒微 out of obscurity or a place of seclusion
efficient grid 節能減碳設施
insulated home 抗寒建築
democracy v.s. autocracy 民主 v.s. 專制
Treasury : (美國)財政部
Fed : (美國)聯準會
PS 我不是財經專業,如果有錯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