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父 wrote:
還是要等到戰爭才能救經濟?
倒是還沒有這麼悲觀。
如果歷史會重複,從經濟大蕭條到開打,才7-8年
現在美國軍力獨強,也沒有開打的條件。
打經濟戰有可能,打傳統戰爭? 目前感覺不到。
另一方面來說,如果股市是經濟的櫥窗,現在要考慮的是
是否未來金融業的獲利會大幅下降。
如果大陸持續開放,各家銀行登陸,我想學費可能初期得要繳一些,
大部分銀行都會有短期下降的風險。弄得不好的銀行也有可能很慘。
但是我想大部份的銀行的獲利應該是慢慢向上走的。
最近兩則新聞:
1. 日前央行把貸款成數由五成提高到六成。
2. 印菲外勞最低工資上漲。
台灣貸款成數比美國低得多。所以我並不覺得房地產貸款未來會是問題。
台灣的問題是名目工資太低。十年前的泡沫時期,台灣缺席了,
這是因為台灣和大陸的商業整合比其他國家好,所以台灣以降低成本的方式
使貨幣購買力上升,而名目薪資不變的方式來解決兩岸整合的問題。
雖然這不是個好辦法,但面對一個同文同種的大型經濟體,是遲早的事。
名目薪資這部份的問題,應該要慢慢補上來。
如果台幣能眨回35,再加上未來幾年美國基本工資的調整,
台美之間的薪資差距會變得很大。
台灣或許回不到80年代的出口盛況,但應該會好很多。
再來談台股目前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目前台股在反應的是後蘋果時代的成長憂慮
手機供應鏈的成長已經趨緩,而本來有機會的物聯網和生技都還接不上來
再加上大陸的競爭和人民幣的貶值,這種心理因素才是台股目前下跌的理由
台灣過去20年靠著PC產業,一直做微小化,渡過筆電,手機和平板。
接下來要怎麼應用這項優勢是個關鍵。
如果上面這兩種產業接不下去,那就只有車用市場看起來比較有機會
自動化駕駛的需求應該是非常大的應用。
Google的自動車,台廠最好是能打入供應鏈,不然前途堪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