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浪人 wrote:
其實跟統計台股9000是相對高點一樣
均線也是一種統計
訊號是例如,做多的話,股價漲過半年線開始做,到跌破季線賣出
做空的話相反
樓主可以驗證一下這樣的盈虧(包含停損)
之前推薦那本機械操作法,就是不要去猜
多怎麼變空的,市場自然會給訊號
覺得9000點偏高,覺得xxx...都是感覺跟預測
長空也是要有訊號確認再下手比較安全...
我是有看過有人用經濟指標(ex進出口順逆差)做進出的,也是可以
有訊號進出才叫紀律吧
要回應這兩篇的話,大概就要從技術分析說起。內容可能會很長。
在進入股市後的8~10年,小弟是程式設計師。當時第三波也有賣一些我的作品。因為有本業在,所以只算玩票。直到公司結束,並且接觸摩根期貨後才認真起來(20年前)。又一年後台指期成立。
小弟算是當時使用電腦做期貨技術分析的少數人。因此取得了很大的優勢。譬如我用800萬為底玩20口,獲利還蠻穩定的,每月約可達到30萬以上。
後來使用的人漸多,就會發覺任何技術指標都有鈍化期,甚至有些時段是虧錢的。
還好自己可以設計程式,所以舉凡能量化為程式的都列入長期的測試和追蹤長達10年以上。不只參考過去的,還得通過未來數年的考驗。不若目前網友在用的程式大多只採用過往的最佳化而已。所以要說各種技術指標的比較、選擇、優勢與演變,我算是蠻清楚了。
隨著用的人越來越多,一塊餅越多人分,甚至會被有心人做為反向的誘導。使用技術指標的優勢已經黯淡很多,同樣20口以前每月可有30萬以上,現在5萬都不到,風險還很高。做期貨就不如去長抱股票分股利了。
所以這8年來我就慢慢地放棄用技術指標。其實不是放棄用指標,應該說是放棄用電腦可以設計出而常用的技術指標。那是甚麼?
【量】,量是比較非連續性的,所以難以量化。量是很難搞懂的,懂的人真的會發,不過真懂得的好像我還沒遇到。那些老師們最喜歡動不動就談”量”,因為說錯了也沒人知道。
【時間波】大家都只在意價格,而忽視了時間的波動。
【線型的走勢】這要自我訓練,常把右邊遮起來預測。久了就有一定的功力。
以上只是舉例(還有很多未列出的),或許可以說是憑感覺。好像錯身而過的一位女士,不需要用尺去量,憑感覺就可以在不到半秒的時間內,分辨出年紀和美醜。
所以有經過訓練統合的”感覺”其實也是技術指標的一種,只是它不被數據化。
如果使用感覺就可做的,那就不須做數據的分析,也就不會一堆人使用相同的指標,做相同的進出動作。
以前我用程式20口每月獲利30萬(還是最佳的時期),現在用人的感覺3口可以獲利15萬。看來感覺還比較強。不久前世光的節目舉辦比賽,好像也是人打敗了程式。只是用感覺操作很耗時間、眼力和體力。
要練到能獲利的感覺,也真要有一段很長的經驗。不過如果沒有試著脫離依賴程式分析的話,就不可能達到這個境界。
話說回來,那我當初9080進場時,是猜的嗎?
大家都說等”訊號”出現。我想每個人手上都有很多種技術指標,6日均線、20日均線、突破點、KD還是MACD? 每一種指標出現的訊號都不會一樣。大家也都只能選1~2種罷了。那為何選這種?是不是猜的?
當大家選定眾技術指標的其中一種當依據時,這個選擇的動作不就是"猜"的嗎?
9080進場是長線的感覺沒錯(但也不是盲動),紅色供應鏈的威脅甚麼時候發酵,誰也說不準。不太有可能哪一個技術分析會告訴我,有關紅色供應鏈的強弱變化。甚麼時候才是進場點。就算知道,也是馬後了。既然是長線,就不必去計較那2.3個月或是4.5百點。
認真說,9080進場長抱,除了感覺其實還有後面的設計和意義。以後再說,不然文太長了。
happywork01 wrote:
要回應這兩篇的話,...(恕刪)
小弟也是程式設計師,板主可能太迷技術分析。
台指期要獲利不難,2010年至今累積獲利1千萬左右。
整棟樓看下來大部份都圍繞著技術分析打轉。
白銀小弟也有交易到,白銀我認為週期較長,所以在交易的同時也要考慮海外所得600萬的問題,畢竟轉倉虧損是無法抵扣的。
如果萬點是高點,那不到30年前的千點也是超級高點。
先了解指數期貨和商品期貨的本質。
時間是有價值的,不論現貨或期貨。
真的不懂交易就買0050吧,長期下來如果沒有勝過這個績效,就小小投資找新方式,畢竟每次都是小小投機或小小投資,是無法致富的,因為賺的可能只占整體資產的一小部份,而報酬率的計算方式也是以整體的資產看,定存也是投資的一種。
所以還不如讓大筆的資產找好的投資機會,整體資產穩健的增長,後期才有辦法致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