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降低才是經濟規律●因為你是商品


KCLin0423 wrote:
社會主義不等於共產...(恕刪)


一堆連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分不清楚而已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一堆連經濟制度和政治...(恕刪)


因為這門課叫做"政治經濟學",以唯物歷史觀點為核心,下層生產關係(經濟)影響上層建築(政治/文化等等)。還蠻有趣的!您有空多來逛逛!
nickmice wrote:
因為這門課叫做'政...(恕刪)


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基本定義都不清楚了,哪來的能力推論下層生產關係(經濟)影響上層建築(政治/文化等等)

已經非常懶得發言和回覆了,想賺錢的絕大多數只要知道買啥立刻會賺
而更深一點論述的沒幾個寫的東西比較有深度的
樓主開了好幾個主題,標題都算值得探討,但他引用的東西整體就怪怪的,對錯混在一起,常開頭的不錯,然後就歪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abc003 wrote:
工資不過是資本家購買「勞動力這種商品」的價格而已


一開始破題就錯了,工資不是用來購買人的勞動力而是購買你的產出。人本身是彈性製造工廠,可不是一隻簡單的機器手臂,所以會有很特別的產出。樓主一開始破題就錯的一蹋糊塗了,剩下引申的自然都是廢文。

今日如果人的產出是單純的勞動力,那動力機器大量產出更便宜,這時人自然就被機器替代。
紡織業去看過嗎?你去看看紡一塊布要多少人,這還不是現在才這樣而是工業革命後百年前就這樣了。
也是因為在這種時空環境下,你的神明馬克思才發表那荒謬絕倫的"資本論"。

結論:吃共產黨屎長大的,腦袋都是裝屎。
KCLin0423 wrote:
生產工具廉價絕對有用
是你不會用
以前一台示波器要多少錢? 現在一台示波器只要 2xxx (必須配合電腦使用)
以前一台APPLE II 要數萬,現在一台樹梅派只要 1xxx,而且你可以用免費軟體寫程式
你可以用他來控制電子設備,例如馬達
用這些工具,你可以發展出一台 簡單的 CNC,3D 列印(你可以去淘寶看看這些產品,是甚麼巨大的資本家做的嗎?)
你會說。。。那車床師傅要被取代
是的,車床師傅會被取代
但是,會使用這些工具的人,很快就可以成為新的資方,發展出新的工具,而且這些工具會更便宜
那車床師傅怎辦?
他可以去學習這些新工具,更有效率生產他們的產品
所以,以前做一整天的工作做100件,現在只要做一次,然後讓電腦重複 99 次
車床師傅更閒了
怎會被取代?!
那你會說,那有更多的車床師傅失業了
是得沒錯
所以,資本主義必伴隨社會主義來關懷這些在競爭上比較弱勢的人
而且,隨著文明的發展,資本的集中,社會主義會有更大的比重


你要重新思考現代的失業持續時間更長 ,後果更為嚴重

在資本主義體系分工深化的情況下,科技進步造成的結構性失業不是短期失業

馬克思那個年代19世紀中葉,簡單機械的操作工人如果失業,在經濟週期恢復時可以找到另外一種工作


有一種失業是結構性失業,某些行業正擴張,另一些則衰退,造成部分工人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失業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而「現代資本主義市場分工和細化程度很深」的時候結構性失業就會很持久,

甚至長達「一個人一輩子可工作時間大半段」的生命週期

舉個例子

你想想看一個放射科醫學專家、乳癌科診端專家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在醫學系讀8年 寫論文 做研究

在累積大量工作經驗培養,長期的培養成本非常高的

要培養這種複雜勞動力,需要上百萬的時間機會成本和經濟成本,他的再生產週期非常長

現在出現了一種深度學習演算法,再給病人看診時用深度學習演算法相關軟體診斷

這樣以前醫生要花幾小時一天處理很多病人,而電腦效率很高能讓同一位醫生能在同一時間看診更多病人

假設說提高了30倍,那麼市場需求病人數量不變,整個市場需求的病人數量就這麼多

所以用深度學習軟體+人類醫生合作,以從前1/30的醫生數量就能夠看診和原來數量一樣多的病人

那麼另外30分之29的醫生被排除再了勞動市場之外,然後他們剛好是30~40歲這個年紀

你叫他們改行當AI工程師,好吧就算他們有能力學習,但是相關工作經驗是積累的

當你去面試一個工作的時候能否被率取是看「在該領域有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否則不可能被錄用,

這種失業,除了去掃廁所當保全還能幹嘛? 台灣讀生物科技系、太陽能光電、核工系、航太系很慘的例子就是如此

這時候失業時間會很長很持久,就算他們花大量時間把之前的專業廢棄不用,重新學習完成 已經是50歲左右,

然後如果他們沒有資本就是在等著被餓死

另外的例子,飛行員、某些金融專業人員高薪白領一樣可以被機器取代

不是只有藍領可以被取代而以
台灣向後退 wrote:
一開始破題就錯了,工資不是用來購買人的勞動力而是購買你的產出。人本身是彈性製造工廠,可不是一隻簡單的機器手臂,所以會有很特別的產出。樓主一開始破題就錯的一蹋糊塗了,剩下引申的自然都是廢文。
今日如果人的產出是單純的勞動力,那動力機器大量產出更便宜,這時人自然就被機器替代。
紡織業去看過嗎?你去看看紡一塊布要多少人,這還不是現在才這樣而是工業革命後百年前就這樣了。
也是因為在這種時空環境下,你的神明馬克思才發表那荒謬絕倫的"資本論"。
結論:吃共產黨屎長大的,腦袋都是裝屎。


邏輯分析

工資購買的價格是勞動力的再生產成本(生活資料價格),就是工資本身

勞動力的新增價值(產出)卻是 工資+利潤

工資+利潤 >大於工資購買價格本身

如果沒有任何詐欺的話,一個更小的購買價值,如何產生一個更大的價值?


資本家用一個比工人新增加值的更小的價值(工資)來購買他

這部分的價值增值就是利潤來源,利潤就是資本家無償佔有勞工的剩餘價值

那你可以反駁說資本自己可以創造價值阿?

很抱歉馬克思也分析批判過這種狀況

資本的本體」不是指名義的貨幣或是數字,否則政府只要印鈔無中生有財富,而是具有實體的機器 設備 廠房 等等實體有用的東西

資本本體(capital proper),它由生產工具組成,包括最原始的斧頭、刀、犁,到最精密的機床、

最大的發電機或粒子回旋加速器,或者設備最先進的工廠。

固定資本消耗誰來補償?

簡而言之機器壞了要修理他的消耗誰來補償 、誰來創造出機器本身? 答案是工人的勞動

只有勞動能創造一切的價值,而勞動力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


答案很明顯了,工人的勞動創造出一切的資本,這是邏輯分析得出的結論


abc003 wrote:
你要重新思考現代的失...(恕刪)


不明白你怎可以寫那麼多
你的問題我前面以經回達過了

BTW
物理界有個頂級期刊 PRL
它規定只能寫四頁
Nature,Science 多是一兩頁
KCLin0423 wrote:
不明白你怎可以寫那麼多
你的問題我前面以經回達過了
BTW
物理界有個頂級期刊 PRL
它規定只能寫四頁
Nature,Science 多是一兩頁


因為很多人問的是基本的問題

而且是重複詢問

而且每個問題都是不同的基礎問題

簡言言之就是要系統化學習馬克思才可能真正批判理解他的理論。

斷章取義是不行的

包括唯物史觀、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異化論、階級鬥爭理論、.....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系統化的「科學社會主義」
abc003 wrote:
因為很多人問的是基本...(恕刪)

就以你的title來說吧
並不是所有的商品都一直跌
大部分的商品符合供需原理

那如果某些勞務是過剩的怎辦
所以資本主義必伴隨社會主義,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前面以經說過

簡單講完!

BTW
人類社會是個複雜系統,更加上一些精神上的因素,隨時間的演進,產生更多的思想
人類社會無法用一各思想完全統合
所謂聖人不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我們只能隨時代的浪潮,配合人類的本性,修正我們的社會運做
東西放在市場上競價, 走的就是市場經濟模式, 勞動力市場的價格決定就是市
場力量的結果, 說勞動力是商品也沒什麼不對, 不過是名詞上的差別罷了.
目前的社會運作就是把勞動力放在市場上, 由市場機制(或市場失靈)來運作.

如果說要談什麼人道主義、人權天賦這些理論, 認為人人皆有平等生活品質之
權利, 故而不採市場機制, 而採配給制, 去做到人人皆有工作, 人人皆有屋
住, 皆有飯吃, 人人必然為我, 而我亦為人人服務... 只要大家能樂意接受,
那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但那就沒什麼工資不工資的問題, 形式上的工資也不過
只是一種分配的結果, 與勞動產出之品質數量無涉. 因為它基於一種人權與
平等的概念, 並不是對你產出質量的回饋.

勞動產出之質與量有相當程度與勞動者本身的修練與資質有關, 並不是單純像
一匹馬力兩匹馬力那樣單純, 而自馬克思那年代, 蒸氣機與內燃機興起後, 只
要燒燒煤跟水, 動不動就有幾十匹上百匹馬力可以用, 那還要養一堆蠻力工人
做什麼? 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問題就是低階工人低薪甚至失業. 代之者, 是很
會操作機器、製造機器、跟保養機器的人, 則取得工作機會.

例如現今四處都在寫程式, 十幾年下來, 一些較低技術的碼農現在也就是低薪
的情況, 這是供過於求的必然現象, 因為工資是市場機制決定, 而當你的勞動
產出有了更低成本的替代品, 你就會像十八世紀的工人一樣. 因為現下社會運
作規則中, 勞動力不是配給制, 而是市場制.

除了碼農, 還有很多職業都是類似. 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 純體力實打實的工
作不多了, 機器代勞了不少, 而能有效率操作機器的人成了新一代的勞工, 因
為科技進步, 勞動力轉型, 事實上人類產出的質與量顯著進步, 所有人生活都
改善了. 結構性失業並不是那麼容易改善, 因為人們的能力養成需要很長的時
間才能完成, 有時甚至要跨過一到兩個世代以上才能完成. 看看十八世紀到
二十世紀中葉花了多少年, 蠻力勞工少了多少, 而全球各產業總體產值上升了
多少, 足見生產力的結構是變了, 變得更資本密集而非勞力密集. 而當然走到
今日二十一世紀初, 有些事情已然是到了極限, 某些新的問題也浮上檯面了...

我倒沒有下結論勞動力究竟該由市場制或由配給制來達成資源平衡, 但一般來說,
且不談工資高低... 適才適任、人盡其才是最佳產出的原則, 配給制要能做到這
一點, 也沒什麼不好; 但不幸的是, 工作機會崗位數跟 "適才" 勞動人口數的比
例向來就很難一致, 我相信勞動力採配給制跟採市場制都不會是個完美的結果.
甚至進一步說, 配給制也可能做出一個跟市場制一模一樣的人力資源配置結果,
差別是工資決定這回事就不是市場機制.

問題在於: 工資直接影響勞動意願與品質, 以及利潤影響廠商生產銷售的意願,
而利潤又等於收入減去支出, 支出又包含了工資一項, 這是環環相扣的. 所以即
便配給制做出跟市場制一模一樣的資源配置, 那... 能有相同, 或甚至超越市場
制的產出嗎? 而且必須是 always 超越! 不然... 這樣的做法可能反而總產出
下降, 那麼總產出下降後, 工薪能否持續維持人人皆高是個問題.

只要公平問題浮上來, 但又無法解釋時, 就個體來說有以下兩種可能的心理:
1. 我跟他一樣努力, 產出一樣多也一樣好, 為什麼他可以有房有車, 我就沒有?
2. 我比他做得更多更好, 為什麼我跟他有的是一樣的房跟車?
第 1 點是自由化的社會會有矛盾, 第 2 點是強制分配(某一程度也可以算計劃
經濟)會有的矛盾, 各有利弊罷了, 沒什麼全能完美制度. 這些個體問題聚集數
量大起來時, 自然就形成一股大的社會問題, 端看有掌控社會資源與制度能力的
人 (一般就是政府) 有沒有智慧了.

既是各有利弊, 實不宜一面倒只鼓吹一邊而撻伐另一邊, 恐不客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