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德雪特 wrote:
可以請問一下,資本公積是什麼嗎?
我上網查了一下,還是看不懂說明,是除了公司本業盈餘以外的獲利?
為何中華電會有這麼多資本公積可以拿來配現金股利呢?
以下文章轉貼自台灣會計記帳網
我們都知道,作生意 要有 "本錢" 的觀念,這樣才容易知道到底是 "賺了錢" 還是 "虧了本"。而不管是"賺了錢"、還是"虧了本",其結果都應由老闆來承受,所以
股東權益="本錢"+"保留盈餘"+"其它權益"
大家應該要先有這種概念。這一篇,我們先來把"本錢" 的觀念給搞定,後續再來搞定 "保留盈餘" 和 "其它權益",這3個要素都弄懂後,你應該就能清楚區分 股東權益的內涵及意義,不會再被會計科目名稱給搞混了。
"本錢",就是老闆(股東)自已掏腰包拿出來給公司用的 "錢"(經濟資源)。在股份有限公司裏,"本錢"又可區分為 "股本" 和 "資本公積"。而"股本"比較好理解,我們的重點要放在"資本公積"上面。
資本公積的英文叫作 "Additional Paid In Capital",簡稱為APIC。從英文來看,一眼就可以看出,它是指老闆 "額外" 拿給公司的錢。而何謂 "額外"呢? 就是老闆拿錢出來,但是沒有拿到等額 "股票" 的部分。
舉例來說:
邦尼拿了150萬出來開公司,拿到了面額為10元的股票10萬張,10萬張、1張面額10元,所以邦尼拿到了面值100萬的股票,那"多花"的50萬,就是所謂的 "資本公積" 了。"資本公積" 的來源有很多種,所以應該要註記它們的來源種類。
在上例中,資本公積是源自於股票的溢價發行(面額10元,賣15元),所以應註記為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除了 "股本溢價" 之外,常見的 "資本公積" 來源還有:庫藏股交易、認股權、股東捐贈等等...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公司 和 股東 間往來 的 收付差額 ,都是股東投入資源給公司,但卻未得到相應股本的部分...所以才會叫作 "額外(Additional)投入(Paid-in)的資本(Capital), APIC " ,中文就叫作 "資本公積"。
綜上所述,
股本+資本公積=投入資本(本錢)
這個投入資本就叫作 "本錢"。
會計上,"本錢" 和 "保留盈餘"、"其它權益" 必須嚴格區分。
------------------------------------------------------------------------------
你用93元買1股中華電
其中10元是股本(資本額)
還有83元就是資本公積
了解吧
至於保留盈餘指公司歷年來累積之純益,未以現金或其他資產方式分配給股東,轉為資本或資本公積者,或歷年虧損未經以資本公積彌補者。
中華電每年配息9成
剩下一成就是保留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