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884 wrote:回樓上自由兄其實它...(恕刪) 我的歐元高收基金四年來平均每年6%以上,匯損就懶得算,反正配息就當旅遊基金。所以今年趁英鎊澳幣低點就買一些,放在高收益債基,也是準備當作旅遊基金。
目前是定期定額的美元計價之高收益債!反正匯率波動也懶得理,台幣強單位就買的多,美元強配息換台幣也變多,所以一來一往好像也沒差,然後再把配息的在投進去慢慢成長,雖然比股票慢但至少目前看起來還算穩健,累計配息也算是不小的數字。定期定額感覺比較能分散風險~~看著配息逐月增加也是不錯。
大家會認同底下這種說法嗎?再來,債券本金到期日又被推遲到2018年以後,到2020年為高峰,配合此次升息循環,高收益債大跌危機很可能就在這三年當中,距離2008大跌剛好也相距約10年!所以,未來幾年只要看到銀行銀根趨緊,我會建議就算是想長期持有者,最好也是跑一趟,至少也要減碼,避開一次大跌,等於多賺好幾年的配息!http://cycjim.pixnet.net/blog/post/205630603-%e5%a6%82%e4%bd%95%e9%81%bf%e9%96%8b%e9%ab%98%e6%94%b6%e7%9b%8a%e5%82%b5%e7%9a%84%e5%a4%a7%e8%b7%8c%ef%bc%9f
mozxcv wrote:大家會認同底下這種...(恕刪) 通常我都是看債券指數再加上股市相對的高低點來判斷扣款金額及是否要作獲利了結的動作以目前的債券指數來看,確實淨值是偏高點了(殖利率在相對低點),利差也縮小很多(跟以前相較),原本定期不定額的扣款都巳調至最低扣款金額另外再加上美股不斷創新高(很久沒有一個像樣的拉回下跌),我也很懷疑美股還能持續再漲多久我巳考慮要將手中的美高收債基先行跑一趟出掉(資金調節),待有一個像樣的大跌再接回至於非美高收債基及其它非高收債基先行留存,繼續領配息,靜觀其變再作後續動作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3306551&p=1http://cycjim.pixnet.net/blog/post/43950372
前面有大大談到南非避險的高收益基金,讓我想去碰碰一些以前會怕的事。其實以前我也會怕高收益債,甚至還怪理專介紹給我,想起真有趣。投資需要研究,有時需要實驗,研究是理論,實驗是小規模測試自己的想法與容受度。幾年前看到債基有美元與非美(以歐元為例)計價,那時就開始注意兩件事會影響基金淨值。一個是匯率,也藉是美元歐元的匯率。一個是基金所涵蓋標的物的幣別,也就是標的物是美元計價還是歐元計價。如果兩者都是美元,那大概就不會有意外,如果有所不一就有趣了。屏除避險的技術,美元基金歐元標的物與歐元基金歐元標的物,美元基金美元標的物與歐元基金美元標的物。這些不同的組合就會反映在淨值,有時會差很大。以我買聯博美收來看,因其標的物應多為美元計價,美元計價最單純。我有一筆是美元計價的。我最近趁英鎊與澳幣相對美元(或台幣)處於低點。(我已經習慣用美元來定非美貨幣價格,不是用台幣。)此時因美元高,所以的基金淨值(英澳)會高估,以後當英鎊與澳幣漲時基金淨值(英澳)會往下,尤其我是拿配息的。這是我的推論,先不談避險,不知對不對?那我為什麼買?因為英鎊與澳幣是歷史低點買來放著,放著利息不大,只好投資。投資英鎊計價英鎊標的物嗎?應該有,但懶得找反正找一個放心的投資工具就好。而其產生的利息就當旅遊基金,不管出去玩得的時候英鎊是強或弱,都是利息。至於本金呢?管他的,英國又不會倒,聯博應該不會倒。這是我的鴕鳥投資哲學,不見得適用每個人。
mozxcv wrote:大家會認同底下這種...(恕刪) 我也是依據債券指數與利差來判斷高低點,現在的確是高點。但是操作上,應該不會跑,因為跑了也不知等多久買回來,這時間的利息與轉換成本損失了。因為不知自己判斷準不準。判斷是判斷,操作是操作,有時很難說,一時心動就按了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