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Piace wrote:
這個說法是正確的,的(恕刪)


你走火入魔了!

練武之人都有練就巔峰武學的渴望,而在練武的過程中,講究的是基本功慢慢的累積,不斷的成長,最終達到大師級的境界。

所謂「走火入魔」就是在武學修為增加的過程中,發現看似捷徑的快速修煉方式,修行者急欲達成目標而選擇魔道。

我言盡於此,能不能領悟看你自己了。
tany3472 wrote:
你走火入魔了!練武之(恕刪)

那來的捷徑?
我看的是最跟本的,財報跟K 線。
看了好幾十年還在看。
何謂正確的道路,請說說看?
我每天建議人家,財報慢慢來,日積月累。從沒想到有人會覺得我走捷徑。
積極管理不是捷徑,只是一種方式。
十成資金投入,也不必想成捷徑。反而是減法,簡單化。

沒興趣成大師, 請勿誤解。
僅是娛樂,腦力激盪,增加知識。
這麼有趣的娛樂,又可以增廣見聞,又有收入,不必想成洪水猛獸,想成苦差事。
練功會走火入魔,但我是在娛樂啊~

投資股票,就像運動員,就像程式設計師,要腦力,体力,是有一定極限的,年紀到了,還是要退下,讓年輕人去發揮 。大師不存在。
T大大說的捷徑好像是指操作股票的部份,感覺M大大比較像在股市打電動,如果長線投資應該不用這麼多操作
MiPiace wrote:
那來的捷徑? 我看的...(恕刪)
sicin wrote:
T大大說的捷徑好像是(恕刪)

完全正確,我是當魔獸玩。
長缐短線,都是一樣一條缐,時間單位不同而已,其他差不多。
股市熱絡,時間軸壓縮了,可以選擇快速反應。
當然選擇以不變應萬變,只取股息,也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依自己能力喜好去選擇,控制好風險利潤就好。

我管理三個帳號,方法都不同,我女兒的,幾乎是長缐只進不出,獲利也是很正常的。
不同方式操作,一段時間操作下來,做個比較,是個很好的實驗。
依照實驗結果,去比較特性,優缺點,我覺得是有收穫的。
MiPiace wrote:
那來的捷徑? 我看的(恕刪)


您就當我是網路酸民,
路過胡説八道,
不要介意,不要放心上,
如有得罪,請多見諒。
tany3472 wrote:
您就當我是網路酸民,(恕刪)

不覺得你是酸民
只是搞不淸楚你的真正邏輯和對股市的看法。
方法是可以不同的,可以討論的。
MiPiace wrote:
長線 vs 波段 vs 短線
================
對於投資工具,我抱持比較寬容的心態看待。
期貨,選擇權,相對於現股,
很像是寫電腦程式設計時,現股像底層比較低階的程式,期貨選擇權像把低階的現股包起來,提供你更有效率,方便的介面。
期貨,選擇權本身,風險沒有比較高,因為低成本,交易時間長,可以隨時多空操作,善用的話,是降低風險,而不是增加風險。
會增加風險,起因於使用者能力不足。
但台股個股的期貨,選擇權,交易量不夠,流通量不足,這就可惜了。
目前期貨權選擇還是以指數比較好用,
個股部份,只有少數量大一點的,個股近月期貨有些還勉強可以操作。

短線,波段,長線,我的認知也是一樣,沒有那一個是比較好的,全看個人能力喜好而定。
--------
長線投資,通常是基本面分析為主,技術操作為輔。
用基本面定價,找出價格嚴重低估的股票買入,領股息或等待定價滿足點到。
長線的優勢是成本低,好的股票,通常是會持續賺錢,所以長線最簡單,也最容易賺錢。
比較大的問題是選股,選股選錯又放長線會面臨大損失,是最大的風險。
--------
波段投資,可以是基本面選股,也可以是技術面選股,偏技術面操作,買入的目的是賺差價。
優勢是成本比長線高一些而已,中短期可以獲得比較高的報酬。
缺點是錯失長線賺更多的機會,成本也比長線高一些。
如果選股能力很強,技術操作也強,那波段操作可以配合靈活的資金配置,達到最佳的獲利。
---------
短線,可以是基本面選股,也可以是技術面選股。全用技術面操作,賺取一小段價差。
短線最大的劣勢是成本高。然後也難賺到大錢,除非你技術高超。
短線避開了長線的風險跟獲利,這是優點,也是缺點。
短線的最佳使用方式,一種是你善用技術分析在某一隻個股,然後進出都保持賺錢; 另一種是你長期觀看一隻個股,對它的起伏有很好的敏感度,可以一直買賣賺差價。
-------

各種投資工具,是相輔相成的,不互斥。
你可以股票,期權並用
一樣的,也可以短中長線並用。

長線投資者,你可以選一隻熟的不能再熟的股票操短線,純娛樂,順便保持對價格敏感度,但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賺賠。
長線投資者,你可以在一隻利多明確,沒發酵的個股,加大部位,賺一個波段再賣出; 或利用技術分析賺一個波段。
波段投資者,選價值型成長股操作,用基本面或技術面切入的個股,如果波段獲利時機沒來,你可以視為長線投資領利息,順便等待好機會到來。這應該我最常用的策略。
短線投資者,選一隻價值股長投,來來回回大比例的賺差價。

長缐波段短線的比較,我在 #48F 貼過,都是自己的體會,不是抄來的。
對於工具方法,我採比較自由的方式。
我兒子投資從選擇權入門,我還貼了Louis2133 選擇權當沖的大樓,給他參考。有專業,有很好的心得就值得觀摩學習。

沒有什麼魔道不魔道,純粹是你專不專精,能不能有效控制獲利風險而己。

PS:
我研究期指期間,去查了國內期貨商的市佔,程式交易界面及普及性,無意中發現群益期獲利在成長,買了一些,後來不知什麼原因,獲利開始掉,最後基本面停損出清,總結是賺的,有趣的插曲。

6月的交易額破記錄,破9位數,真是靠北,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
交易量大也不是好事,對券商,政府倒是好事,就當成是樂捐了。
獲利也不錯,因把帳上的獲利全部清零了。
重新佈局,一來一往,就創造出天量。這個量,應該不太會再次打破了。

再來的行情預測:
進入第三季旺季來臨,Q2 業績,目前大部分看起來,可能都不錯,Q3/Q4 感覺也是看好。
利率在低檔。
人氣還沒退散。
QE 還沒收縮。
也許 FED 升息也沒那麼快來臨。
Delta 病毒讓各國的復元時間延後。但也開始要慢慢解封。
綠能,IoT, 5G, 電車,新顯示幕技術,WFH, 等各種科技轉換,同時到來。
總和起來,
比較大的利空是指數高,通膨高,勞動力不足,供需失衡。
其他重要的景氣,利率,人氣,游資,感覺都是對股市有利。
所以也許第五波是震盪驚驚慢慢漲,然後被突發狀況迅速打下來。然後就這樣反復。
直到某個高點後,無力上攻,再呈現平盤或往下震盪整理。
隨便亂猜,心中沒任何定見,就只是猜一下,比較好規劃未來操作的方法。

持股還是高檔,僅維持一部份錢換股操作時用。
操作的盤感消失了,所以操作也不是很順。
把每次交易量縮小,慢慢微調,去感覺每隻股的股性。
電子股而言。現在的情況,技術分析不是太好用。很大一部分走箱形,追高殺低反而會套牢,反而要低接高賣。
有些要追高殺低,有些要低買高賣,這樣就難操作,所以採小量交易,慢慢再去感覺股性,等到有把握,再調整 部位。
接下來最重要的是先看看6月營收 ,比較好估今年可能的獲利。看完營收再來調整股票。



深入一點說明我操作晶技的過程:
1. K 線圖從左邊看起,綠圈是買進點,藍圈是賣出點,一次量約100張.
2. 第一個綠圈買入點58元附近,當時估當年eps4.5元,隔年(今年)至少5元,又含息,基本面清楚,不會套牢,技術面又是絕佳的買點,底部非常完整。
3. 第一個藍色賣出點,82元,目標價已滿足,技術面連續上影線走低,所以出清。
4. 第二個綠色買點已經經空手4個多月了(中途偶有短線保持盤感),為何重新買入,這段期間的營收變化,獲利,消息面,明年的eps 預估往上調,技術面又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底部。77 左右買進,目標價已經設到100以上了,也是買了 100張。
5. 第二個藍色賣點,約 117元,這一點,是被 FED的談話跟 delta.病毒嚇到的,加上我持股太高了,不安的氣氛就全出了。但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準備就殺出,上一波高點120以上有個壓力帶,K 線又連續上影線,感覺無力過壓力點,就這樣全出了。

我的文,會給人殺進殺出的錯覺,但事實上沒有。我大部分時間是在看財報,法說,看營收變化,毛利變化,資本支出,新產能上線時間,未來的產能擴產時間,同時還要去看台積電,環球晶,聯發科的法說,確定半導體的CAGR. 還有去看日本大廠的產能擴充情況,確定供需狀況。一年期間,只作了兩波,在基本面完全無慮,技術面很安全的情況下才出手,直接最大部位買入賣出。

財報是 領先指標,對成長股的操作而言,財報的預測是最重要的,既然拿來預測,就是領先指標,要花很多的時間去查資料,分析,再作預測。
也許對價值投資者而言,財報是落後指標。
但對我而言,是領先指標。
我不是用歷史的 EPS, 去估未來合理的股價,這樣做是落後指標了,
我是拿目前的財報去推估未來的財報,估未來eps, 訂目標價,這樣才有領先指標的意義,這也是財報真正重點。
財報不是死資料,是個活體,是個故事,你要有辦法從死數字分析找出活動態。
在基本面技術面完全有把握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心情寧靜的情況下下很大的押注。
MiPiace wrote:
財報不是死資料,是個活體,是個故事,你要有辦法從死數字分析找出活動態。
在基本面技術面完全有把握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心情寧靜的情況下下很大的押注。

M大的文章越來越精彩,是經過奮鬥歷程的心靈結晶,彌足珍貴。
來路是必須自己走過,光聽別人說風景是無法體會的,我能完全領會M大的心得。
股市裡就如在賽馬群中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2分之1,賠率是1賠3的馬。
MiPiace
謝謝英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