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父 wrote:
我又出來了 不意...(恕刪)
三子父大的看法謹慎,我想這是好的。但單就台新金而言,我個人的解讀是:
1. 台新金去年靠TRF賺很多,但是今年沒有這部分可以賺,
不過扣除這部分,台新金的獲利與業務表現並無明顯衰退。
事實上,市場上本來就有共識認為金融業(特別是銀行)今年表現很難比去年強,
但並不能因此輕易解讀為,明年肯定會繼續衰退。
2. 細看台新金在金融海嘯以後的表現,會發現台新金有一個趨勢,
就是上半年獲利通常高於下半年,這可能跟營業、稅務、提列等有關,
這種情形並不單發生在台新金,部分金融股也有這種情形。
3. 三子父大的推論比較像是反推法:獲利這麼好卻沒有相對應的股價,
所以反面推論其中恐有詐(存在未公開資訊)。不能說這樣的推論是錯的,
只是就事實上而言,目前看不到更堅實與積極的證據來佐證。
4. 許多購買銀行股的投資人,本來就不是單看一年或兩年的表現,
縱使在金融海嘯前買入銀行股,只要長期持有,到現在通常也都有不錯獲利。
所以台新金適不適合持有?我想也跟每個人的投資策略有關。
5. 台新金不同於壽險股,壽險公司的獲利主要來自於投資收益。
景氣反轉時,投資組合價值變動的風險,台新金是相對較低的。
台新金主要靠手續費獲利,這部分最糟糕就是沒賺錢,風險相對較低。
至於放款部分,房貸非台新金主力,遇到房地產崩盤時,受傷有限,
海外授信也不多,要說風險,應該比其他大型金控低,這些都可以在財報裡看到。
6. 台新金的beta值幾乎等於1,也就是說,以總體經濟解釋台新金股價走勢也許更適當。
不只長期如此,以過去半年的走勢論,台新金沒有明顯落後大盤表現。
事實上,如果這半年來有透過期貨避險大盤指數,持有台新金的投資人反而有獲利。
7. 金融業跟DRAM產業本質差異甚大,一是服務業,一是製造業。
金融業獎金制度彈性大,景氣不好時,支出有效收斂;此外,金融業沒有固定設備折舊,
沒有東西賣不出去的存貨折舊,技術競爭也不是這麼明顯,
最後,金融業的服務多數屬於非貿易財,又有特許經營的色彩,所以不用直接面對國際競爭,
這點更完勝DRAM產業,所以兩者所面對的營業風險,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
我認為台新金的根本問題有兩個,第一是彰銀問題,第二是成長性不佳。
當然這兩個問題是交互影響的,尤其是後者,台新金營業成長前景可說是排名金控後段。
獲利排在台新金前面的富邦、國泰、兆豐、中信、玉山每一家都看得到成長動能。
台新金成長前景不明,所以縱有高獲利,但缺少成長創造的溢酬,股價就矮了一大截。
我認同三子父大對於市場的謹慎態度,也對於各央行印鈔票的做法頗為擔憂,
目前狀況(到處撒鈔票)史上僅有,各方看法分歧,我也持保守態度,但單就長期投資台新金,
風險有限,股價低估,持續配息的勝率不低。
風險有限,股價低估,持續配息的勝率不低。
風險有限,股價低估,持續配息的勝率不低。
以上分享,諒各位專家與前輩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