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胖胖胖 wrote:
如果您的憂慮是比亞迪...(恕刪)
感謝您的分享,讓敝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國與它國最大的差別點,在於政府的政策,絕大多數都是在已經準備好,決定執行時才會對外公佈,且公佈之後是確實執行直至完成或達成目標!鮮少像歐、美、亞其它國家習慣先放出風聲試探市場反應,如前陣子中國突然宣布批准近七千億人民幣的基礎建設計畫,不管是市場心理或是實質層面,都能極大的消化頹靡已久的水泥、鋼鐵業的報價與庫存,並可以預見的將使相關萎靡不振產業重新回到正軌。
中國也許不能扶植出一間公司,直接超越國際一流企業,短時間內可能也無法製造出勝過頂尖技術國家的產品品質,但就如同大陸鋼鐵業,品質比不上中鋼、更別說日本的新日鋼,但中國的產量就如同人口一樣恐怖,過度生產的龐大數量,仍造成國際鋼價多年來的空頭走勢。更別說在大陸太陽能廠無錫尚德破產之前,就讓歐洲太陽能大廠REC Wafer提早倒閉。
在國際貨貿如此發達的年代,產能過剩、去化產能,有時候去化的不是自己的產能,比的都是口袋的深度,縱使市場上有千個、萬個競爭對手,只要撐到最後,當其他競爭對手一一倒下,整個市場全屬於存活下來的那一個。強大政府扶植的恐怖點即為此。
就敝人粗淺的了解,鴻海目前的主要獲利來源除了組裝代工外,就是組裝代工單連帶的零組件產品收入,如軟板、連接器、機殼等,以敝人貧乏所知,似乎僅比亞迪有足夠能力建構如此大規模的競爭能力,當然就目前所能得到的市場訊息,比亞迪近年來的重心、隨著政府政策而放在電動車上,但在家電與電子代工領域,似乎也未見停手的打算,前兩年富士康的營收大幅下滑,似乎有一部分就是因為比亞迪的競爭搶單。
就目前來說,鴻海的產業整合優勢還是還是無人能及,唯一可能的擔憂就是中國政府的態度是否會再度轉向電子製造業,如前所述,中國政府的政策常常使人措手不及。當然,這僅是盡可能的設想未來的所有可能,預先思考做好決策,在現階段就為了根本沒發生的事情而恐慌是杞人憂天的,在合理價位時,敝人仍會持續買進並持有鴻海股票,再隨著市場一步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