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家的保險我已經混亂到完全不知所云,不管做再多的表格都沒有用,因為動不動就會有新的隱藏保單出現。最後自己去考保險員資格希望可以稍微阻擋媽咪超愛買"人情"保險的程度。
上網看了一些大家的評語,保障動則500多萬的,有這麼高唷! 我這張只有100萬。
最近工作停掉稍微有點時間想研究一下這支保單,簡直氣的暴跳如雷,在房間走來走去。

投資型保單真的不是投資外行人要考慮買的,內行投資人也不會考慮這個。
家母說人家是專業!!!像你這種外行都可以賺錢,何況是專業的人

這保單上面真的有很多騙人的字眼,專騙我媽這種相信"專業"的人。
有次我媽很驕傲地說 你看上面寫的投資88萬 --> 目前是96萬 是不是很厲害!
大娘啊! 每個月扣款已經從你戶頭扣走要100萬了阿! 且你還不同意停扣!!
反正已經上了賊床就認了,高額的前置費用、挑的基金都都賠錢、每個月扣100元的管理費..我都接受。
但是這兩天發現一件超氣...(也可能是我修養不好)
每個月的100元管理費居然不是完全從台幣帳戶扣,而是每當基金都要扣單位數。
保險公司的確沒有佔便宜,因為是按照比例,每款基金的淨值來扣單位數。
問題是!! 不就是靠單位數來賺錢! 經年累月的扣單位數,那等淨值往上飆的時候,不就賺不到?
重點是業務員都聽不懂我在講甚麼,還要我好聲好氣的跟她解釋 (因為都是我媽認識的人),最後叫我自己打電話到0809反應,
例子: 舉股票這種比較親民 成本 買1000股 - 20 元
等到要繳管理費,假設要扣掉10元台幣 (每個月)
若單價漲到40元 - 扣 0.25股 40*0.25=10
若單價跌到10元 - 扣 1 股 10*1= 10
所以越跌股數扣越多,假設1年都跌在10元,一年後漲到40元 賣掉
A) 40*1000-20*1000(成本)-10*12(管理費)=19880
B) 40* 988-20*1000(成本)=19520
以上兩種方式就差了1.8%
這次我會發現就是因為操作了兩支基金,想說明明花了70萬,為何投資成本會慢慢縮水呢?
不要說靠淨值上漲...ULB中的基金都偏向穩健,業務員說也有RR5的。就差沒有吼她到底有沒有看看全世界。台灣有核可的基金都是有稍微過濾後的。這些基金漲幅有限,還不停的扣單位數....。
最後就卡在了已經花了這麼高的基金購買成本,不買都對不起自己,且賠的基金要怎麼呢?
跟媽咪解釋完說以後不要在買了都在賠錢,放銀行都還有1.3% 利息。媽咪只悠悠的說妳不要為了這種小事生氣....



風險的種類
(1)利率風險:利率的變動導致實際報酬變化的風險。
(2)市場風險:足以影響金融市場全面性得衝擊的因素產生的風險。
(3)購買力風險:影響全面性的金融市場,其來源為特定的通貨膨脹。
(4)事業風險:個別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
(5)財務風險:企業使用負債融資,成本過高而產生的風險。
(6)流動性風險:指資產買入後,不易脫手的風險
系統風險:無法透過多角化分散掉的風險。
非系統風險:可在多角化過程中被分散掉的風險。
(7) 家庭財務缺口與自我生活責任風險:身故或收入中斷時必要的準備金
財務工具大致上有分:短期工具、中期工具、長期工具
看重當下現金價值的人、跟看長期效益的人、需求是不一樣的
財務共有三角特性 流動性、增值性、安全性
分別代表銀行(流動)、證卷期貨商(增值)、保險公司(安全)

投資型保單一直以來有高達七種以上結構
簡單分類可以分為 前收型與後收型與混合型
樓主買到的是前收型 正確的功能是用來規劃高額壽險保障使用
組合上為1+定期壽險 2.基金部位
扣除定期壽險成本後剩下的全部進去投資基金
居然有壽險 就要用保險的角度來看待了
每月3000元、看年紀2X歲的每月3000元台幣買個一千~2千萬台幣壽險保障不是問題
優點保單可以有1.高壽險 +2.豁免功能、就目前看過的工具中最長的可以豁免未來30年
有哪種理財工具能有豁免的效益呢?


同樣可以保有有豁免功能存在、另一個優點就是流動性功能、簡單說就是可以貸款、一般來說銀行買基金是不能貸款的
分享個人觀點不管用什麼工具都好、先不用管成本、而是要成為贏家
重點是獲利能力、假設獲利50%、成本5%你還會在意那5%嗎? 難道成本低的工具就一定能賺錢?
、每種理財工具都有他的成本存在、純投資不該買壽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