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觀點看「投資型保單」

我也有一張投資型保單

不過當初是因為保險方面才買的
不知道這有沒有什麼問題 麻煩各位大哥幫我看一下


年繳12000

保障內容有變額壽險 96萬
定期特定傷病帳戶型保險附約 40萬 (有18項...)

如果換成定期險的壽險 跟 定期特定傷病 會較OK嗎?
家母買的是ULB,96年度開始,每個月2萬,每年24萬。
對我們家的保險我已經混亂到完全不知所云,不管做再多的表格都沒有用,因為動不動就會有新的隱藏保單出現。最後自己去考保險員資格希望可以稍微阻擋媽咪超愛買"人情"保險的程度。

上網看了一些大家的評語,保障動則500多萬的,有這麼高唷! 我這張只有100萬。

最近工作停掉稍微有點時間想研究一下這支保單,簡直氣的暴跳如雷,在房間走來走去。

投資型保單真的不是投資外行人要考慮買的,內行投資人也不會考慮這個。

家母說人家是專業!!!像你這種外行都可以賺錢,何況是專業的人

這保單上面真的有很多騙人的字眼,專騙我媽這種相信"專業"的人。

有次我媽很驕傲地說 你看上面寫的投資88萬 --> 目前是96萬 是不是很厲害!
大娘啊! 每個月扣款已經從你戶頭扣走要100萬了阿! 且你還不同意停扣!!

反正已經上了賊床就認了,高額的前置費用、挑的基金都都賠錢、每個月扣100元的管理費..我都接受。

但是這兩天發現一件超氣...(也可能是我修養不好)

每個月的100元管理費居然不是完全從台幣帳戶扣,而是每當基金都要扣單位數。
保險公司的確沒有佔便宜,因為是按照比例,每款基金的淨值來扣單位數。
問題是!! 不就是靠單位數來賺錢! 經年累月的扣單位數,那等淨值往上飆的時候,不就賺不到?
重點是業務員都聽不懂我在講甚麼,還要我好聲好氣的跟她解釋 (因為都是我媽認識的人),最後叫我自己打電話到0809反應,

例子: 舉股票這種比較親民 成本 買1000股 - 20 元

等到要繳管理費,假設要扣掉10元台幣 (每個月)
若單價漲到40元 - 扣 0.25股 40*0.25=10
若單價跌到10元 - 扣 1 股 10*1= 10

所以越跌股數扣越多,假設1年都跌在10元,一年後漲到40元 賣掉
A) 40*1000-20*1000(成本)-10*12(管理費)=19880
B) 40* 988-20*1000(成本)=19520
以上兩種方式就差了1.8%

這次我會發現就是因為操作了兩支基金,想說明明花了70萬,為何投資成本會慢慢縮水呢?

不要說靠淨值上漲...ULB中的基金都偏向穩健,業務員說也有RR5的。就差沒有吼她到底有沒有看看全世界。台灣有核可的基金都是有稍微過濾後的。這些基金漲幅有限,還不停的扣單位數....。

最後就卡在了已經花了這麼高的基金購買成本,不買都對不起自己,且賠的基金要怎麼呢?

跟媽咪解釋完說以後不要在買了都在賠錢,放銀行都還有1.3% 利息。媽咪只悠悠的說妳不要為了這種小事生氣.... 難道真的是我太計較?
















投資型保單很簡單阿......

就是高保費低保障......

保障沒個1千萬...算啥保障??

家裡支柱掛掉,孤兒寡母沒謀生能力的話...

沒個上千萬,嗷嗷待哺小孩該如何活到自立??

然後本來自己買基金的,透過保險公司再賺一手...

享受高額手續費,買到基金也不見得比較強...

这就是投資型保單..........
最近檢視保單

96年也買了安泰人壽靈活理財變額保險乙型

至今也繳了快8年,每月繳2000元,保額為4百多萬

最近看了下保單

累計所繳保險費約18萬元

前置附加費用約4萬元

累計投資保費約14萬元

累計保單行政和保險成本費約2萬元

扣除上列的2萬元投資成本約12萬

目前保單帳戶價值約10萬 (報酬率將近-18%)

如果是用累積所繳保費來算賠了將近一半

由於去年有另外保實支實付的醫療險/意外險,約1萬元/年

最近想把這個投資型保單給停掉

不知可以不再續繳或贖回,用保單帳戶價值去扣保單行政和保險成本費(約300元/月)

這樣還有壽險4百萬? 或是把投資標的轉換繼續繳?






nickkk wrote:
最近檢視保單96年...(恕刪)


因為投資型保單的基金標的已經被選過了


多頭格局下,漲的慢,跌的也不快

我的心得,利用免手續費,一年至少要轉換個兩三次,盡量挑三個月內開始起漲的(人家吃肉你喝湯),國外基金公司(國內的很容易跌的很快)


這樣來回操作,我自己是從-10%到現在付出總金額打平而已(之前的保險成本與前置費用等於是保險公司幫你出)

根據保險公司計算的累積還原報酬率........54.47%.............只能看著心酸,其實比定存還糟糕......


想多賺錢? 難哦

而我金額很小總額才50W(定時實額,三年前決定停止扣款跟他耗),保額也不大才250W


理想的 【投資組合的策略】需要同時規避以下風險

風險的種類
(1)利率風險:利率的變動導致實際報酬變化的風險。
(2)市場風險:足以影響金融市場全面性得衝擊的因素產生的風險。
(3)購買力風險:影響全面性的金融市場,其來源為特定的通貨膨脹。
(4)事業風險:個別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
(5)財務風險:企業使用負債融資,成本過高而產生的風險。
(6)流動性風險:指資產買入後,不易脫手的風險

系統風險:無法透過多角化分散掉的風險。
非系統風險:可在多角化過程中被分散掉的風險。

(7) 家庭財務缺口與自我生活責任風險:身故或收入中斷時必要的準備金

財務工具大致上有分:短期工具、中期工具、長期工具
看重當下現金價值的人、跟看長期效益的人、需求是不一樣的

財務共有三角特性 流動性、增值性、安全性

分別代表銀行(流動)、證卷期貨商(增值)、保險公司(安全)


投資型保單一直以來有高達七種以上結構
簡單分類可以分為 前收型與後收型與混合型

樓主買到的是前收型 正確的功能是用來規劃高額壽險保障使用
組合上為1+定期壽險 2.基金部位

扣除定期壽險成本後剩下的全部進去投資基金

居然有壽險 就要用保險的角度來看待了
每月3000元、看年紀2X歲的每月3000元台幣買個一千~2千萬台幣壽險保障不是問題

優點保單可以有1.高壽險 +2.豁免功能、就目前看過的工具中最長的可以豁免未來30年
有哪種理財工具能有豁免的效益呢?


提問1.你需求是什麼? 如果只是投資、怎麼會去買保障?假設樓主主要需求是投資怎會浪費錢去買保障?
提問2.怎麼不用以投資功能為主無壽險的投資型保單"變額年金"、
同樣可以保有有豁免功能存在、另一個優點就是流動性功能、簡單說就是可以貸款、一般來說銀行買基金是不能貸款的

分享個人觀點不管用什麼工具都好、先不用管成本、而是要成為贏家
重點是獲利能力、假設獲利50%、成本5%你還會在意那5%嗎? 難道成本低的工具就一定能賺錢?
、每種理財工具都有他的成本存在、純投資不該買壽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