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四年大家背上17萬7千的債務與利息。

dee83631 wrote:
反觀我們 , 什麼都發展 , 什麼都只有發展一點.....沒有重點的發展就是浪費資源.....

沒錯!
現在回來當官的還是那一群喊一些XXOO中心。
很難擺脫之前的想法,現在還要搞航空城、海港城。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
http://www.crossstrait.org/
現在要搞一中共同市場。
我的預計日後就是物價相同、薪資相同、工作機會相同的一中共同市場

自己創品牌是比較有出路,目前很難擺脫代工的命運。

--
剛剛看到

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下,大陸最大鋼鐵基地─唐山鋼鐵鄰近周遭三百多家民營鋼廠,全部倒閉。從唐山北站到唐鋼半個多小時路程中,沿途鑫航鋼鐵、榮泰鋼鐵、盛達H型鋼廠等,已完全沒開工跡象,往日繁榮如南柯一夢。
中國第四季訂單掉了50%.
--

可預期中國內需市場可能將急凍,難怪他們要花超四兆人民幣來處理內需。
如果失業潮在中國蔓延之後巨大社會問題將起。民主問題也將挑戰共產黨的領導。
因為人人有飯吃是中國行政的最高指導原則 。
但是我看他們情勢也不樂觀。

萬一中國內需也垮了,台灣恐怕也不太樂觀。
現在台灣是鎖在中國 .
這邊台灣佔出口比重約23%以上目前大量出超是從這邊賺。


這邊可能另外開一區來討論未來中國的經濟狀況。
去中國設廠不是台灣的專利
intel/sony/moto/nokia....自己都在中國設廠了

群聚效應跟代工主客戶的要求怎麼都不見人說呢?
過去六年多少世界的資源被中國吸納 台灣多數是來製造業設廠 賺的是辛苦錢
想想你要看f1/nba/世界第一流的歌劇/明星....等在上海都隨你挑
我們就算蓋了f1賽道 人家願意授權願意來嗎? 這不是一廂情願的事

台灣大可要求所有企業不得離台設廠
但是你的代工老大會理你嗎? 你不作自然有人愛作
單子就給別人得了
老闆活不下去之後 公司沒了 員工就有工作嗎?

說產業升級說自有品牌
大家捫心自問 我們有像韓國人一樣的愛國心 非韓國車比例小於10%市佔率嗎?
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支持國貨 就別打高空要廠商要愛國了



llinsh wrote:
製造業設廠...(恕刪)

這就是台灣先天弱勢的地方
相較歐美日品牌大廠,台灣到大陸多為代工為主的製造業
早期是中小企業 近年是中大企業
成就了高失業率與低實質薪資

產業升級 自有品牌一定要走
舉韓國為例會不會太偏頗?
全世界大概只有韓國人愛用國貨
愛到你說的國產車市占九成以上

另外汽車業也是不好例子
人家有本錢搞know how 從設計到製造都自己來
我們只能搞授權製造
說不愛用國貨 國產車還不是滿街跑

所以想辦法搞know how 吧
當然說的簡單 做起來難
企業沒那個魄力與本錢
就要政府拿出魄力與本錢推企業去搞
而國內 唉~ 好像都是企業推著政府亂搞





llinsh wrote:
說產業升級說自有品牌
大家捫心自問 我們有像韓國人一樣的愛國心 非韓國車比例小於10%市佔率嗎?
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支持國貨 就別打高空要廠商要愛國了


其實這個有一點是行政手段,不完全都是愛國心。韓國人自己都說是因為政府會查稅。
所以也一種獎勵措施...

雖然韓國是自己的品牌,車子的相關know-how是來自日本的技術合作。
韓國商社與日本商社合作是很早就有的事情。
當年某些零件是用就是使用日本零件。還有一些日本股份存在。
當然後來與德國買一些技術與專利
既然提到韓國 , 那我們就來談談韓國人怎麼扶植他們的大公司的.....

其實也很簡單 , 就是不記血本的拿錢給大企業燒罷了......
韓國政府從1980年代開始扶植三星 , 大宇之類的大型公司.....
其營業項目從消費性電子 , 鋼鐵 , 到汽車 , 造船 , 百貨公司等等幾乎無所不包....
而且韓國當時的各項技術都還在起步階段 , 他們怎麼能同時發展這麼多?

原因是因為政府的支持 , 即便三星 , 大宇一年虧損超過1億美金 , 負債比超過50%
, 但是政府仍然不計血本的繼續要求銀行放款給這些大公司....這邊看出問題了嗎?

對 , 虧損就是全民買單 , 而且不是虧一年二年而已 , 這一虧就是五年十年.....
台灣的人民願意用這種近乎開外掛的模式支持大公司嗎.......

而且這樣的模式再經濟成長率高的時期 , 就顯的有點吃力了......
一但碰上類似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時.............

不過人家韓國企業可是有爭氣 , 至少一間大公司都能有一項有世界級競爭力的產業 , 現代有重工與汽車 , 三星有Dram與LCD , LG有家電與手機.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也花了幾十年扶植的汽車業........連內銷都有問題了 , 外銷?

成長是痛苦的 , 人家歐美也是花了不少心血才建立這些品牌的.....
看看日本這40年來的經濟人家是怎麼走的 , 松下電器一開始就是個很大的品牌嗎?
人家也是經過好幾十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阿.........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 代工再怎麼利害 , 你也是吃不到最賺錢的那塊 , 不然acer , Benq , Giant , Garmin為何要打品牌?

所以產業不升級人民活的下去嗎?還是可以活下去 , 但是人民所得就是難以再升........我們以前是從國民所得數百美元-->數千美元-->突破一萬美元 , 到現在的一萬五千美元 , 這些都是靠代工起來的 , 要想要突破二萬美元甚至是三萬美元........請參考現在有這個能力的國家他們的特色吧.......(喝茶)
出來混 , 遲早要還的
樓上說的有道理 但我們得想想
要嘛說代工業是價值鏈中最不具附加價值的一環
但是政府扶植就被變成圖利財團 或是全民負擔負債不公義

要嘛說作品牌產業升級才有特色
這點還是要政府政策加持跟扶持
所以還是要全民有先負債的心理準備

新興國家通常都比較辛苦的是 當地國民還是認為外來和尚會念經的比例高些
所以舶來品 最好是歐美日品牌的 比較有信心 良性惡性循環生生不息

若有能力把品牌做好 誰願意只賺5%的代工錢
不去賺50%毛利率的品牌錢
llinsh wrote:
樓上說的有道理 但我們得想想
要嘛說代工業是價值鏈中最不具附加價值的一環
但是政府扶植就被變成圖利財團 或是全民負擔負債不公義

要嘛說作品牌產業升級才有特色
這點還是要政府政策加持跟扶持
所以還是要全民有先負債的心理準備

新興國家通常都比較辛苦的是 當地國民還是認為外來和尚會念經的比例高些
所以舶來品 最好是歐美日品牌的 比較有信心 良性惡性循環生生不息

若有能力把品牌做好 誰願意只賺5%的代工錢
不去賺50%毛利率的品牌錢...(恕刪)


問題在於政府的方向呢?政府到底要台灣怎樣發展?

所以小弟認為政府要做的是建立一個適合發展的經營環境 , 至於廠商要發展品牌還是要發展代工 , 那是廠商自己的問題.....沒競爭力的公司就倒吧.....這樣大家就會知道政府是玩真的....沒有希望的公司就堆循市場機制吧.....

當然 , 如果我們要學韓國的作法那就另當別論了......

看看日本 , 人家在1980~1990年代的Dram把美國貨打到幾乎是躺在地上 , 他們這個時候的情形像不像台灣之前的Dram?那日本現在呢?人家早就換成數位產業了 , 看看數位相機與DLSR吧......

而我們在1980年代政府決定要走電子資訊業之後 , 也是集中資源全力發展......而最近幾年 , 到了要做另一個決定的時間點了.......

出來混 , 遲早要還的
現在每個國家都是舉債搞振興經濟
台灣舉債的金額比起外國少得多
而且預算法有舉債上限
真相是
現在各級政府借的錢幾乎都已到舉債上限了
所以就別擔心以後還會借多少錢
因為已經無法可借

swinhoe_temp wrote:
不一樣喔 人家資本雄厚 台灣不能比的
歐美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已經累積不少資本
他們掌握礦產能源等自然資源
人力技術等資源也很可觀

說要東山再起 歐美等國是輕而易舉
日本就稍微弱勢點 只有人力技術優勢 其他還是要仰人鼻息
台灣呢?

舉債不是壞事
但是要花在刀口上
幫助產業升級 提升人力水準
在教育與技術上下功夫
必要時 直接買技術(含人才)回來
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恕刪)



如果連他們都要舉債救銀行了
那比他們更弱的我們 又有什麼更好的招式?
他們技術 人力 資源都遠在我們之上
還是要使用全民都會罵爆的舉債政策 倒錢給銀行
那我們要用什麼政策來挽救 投資海外金融商品的銀行
跟收不到海外訂單的外銷公司?

如果大家能為比歐美各方面更弱的台灣
提出比擁有大量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歐美各國
更好的不用舉債的政策
我相信 這位網友一定馬上成為下屆諾貝爾獎呼聲最高的人
因為他的策略連比歐美都差的台灣都能挽救
更何況是具備各種優勢的歐美
歐美各國一定爭相放棄他們的舉債砸錢策略
高薪延攬這位網友去拯救他們的經濟

另外你說的都是中長期的政策
問題是中長期的政策什麼時候才會發酵?
五年到十年吧
在那之前 沒有短期政策
很多公司行號早就倒了吧

其實現在股市 景氣這麼差
或者有人就是在彩色光譜上看不對眼
所以只要罵了就滿足一下心裡的鬱悶
這點我能體會

如果經濟政策能夠馬上見效
那麼大家都不會有意見的就是如你所說的
1.幫助產業升級 提升人力水準
2.在教育與技術上下功夫
3.必要時 直接買技術(含人才)回來

從產業升級 人才培育 到產品推出
到收到訂單 拿到錢
再怎麼飛快也要三年以上的時間吧
所以現在的不景氣
如果這些都做到了
最快還是要等三到四年後才會因為這樣的政策受益
那時候不知道已經倒了幾萬家公司了吧
大家還是一樣會把現在的當家罵到暴

短期政策
大家酸說 治標不治本 舉債亂花錢
長期政策
現在也不會看到成效 對於股市也一點幫助也沒有

但社會內需的急凍 來自於大多數的投資者在這半年不管海外或國內都受重傷
所以他們自砍了自己平日的開銷

要寄望現在股市起死回生
政府發布的任何中長期政策都沒有用
因為中長期效果看不出來
有人說產業升級 多做研發
研發要砸錢 砸人
但是公司現在都拿不到訂單 要怎麼再砸錢砸人?
當然就是政府要拿錢出來 給民間去做
政府要拿錢出來 就是現在所謂的舉債
但是現在的舉債 也只能讓民間公司勉強溫飽
又怎麼能讓他們拿多餘的錢研發? 舉更多的債
研發很花錢的 大家不知道嗎?
百分之九十研發經費不是做不出產品 就是產品沒有競爭力
那大家又要罵 亂花錢

所以歸納到最後
不管現在的藥方是好藥方壞藥方短藥方長藥方
1. 短藥方-->治標不治本
2. 長藥方-->藥效三年後才看得到
3. 好藥方-->說實在的 現在能提出好藥方又立即見效的政策的人 有機會角逐諾貝爾獎 而且他也同時擊敗
所有之前拿到諾貝爾獎的學家
4. 壞藥方-->這不用講 只要看不到股市上漲 大家都會把1,2,3歸類到4

所以只有3才能讓股市 逆現在國際局勢上漲
但我不以為3會首先出現在台灣
因為如果真能做到
那台灣立刻成為全球經濟的明燈

hello
macacafly wrote:
如果連他們都要舉債救...(恕刪)


感覺整篇文 , 是在為現在的政府卸責...

你若不喜歡我的評論 , 煩請務必跳過 .
說明:您已被停權至2009-03-27 22:06 。 累計停權次數 : 7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