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za213 wrote:
從頭到尾都說一個月回診一次..哪邊看到一個禮拜回診一次
如果一個禮拜回診一次
醫生的收入應該會低很多( 差不多剩下四分之一)
我也不是醫生..我是病人..我這樣問只是想知道您的想法哪來?
因為一樣是醫生的話...難免有失公道阿..有賺那麼多錢的應該也沒時間上來吧
只是這樣..幹麻這麼偏激 ??不需要這麼生氣吧..哈哈
那裡看出我生氣ˋ氣憤ˋ偏激呀??

我也沒說你一個星期回診一次呀!!
你又說到一個禮拜回診一次醫師收入會低很多????剩四分之一???
這又是怎樣算出來的????

你的數據真的太過理想化了唷!!!
講的好像每個醫師都月入幾十萬一樣!
各行各業都有他不為人知的苦~~~
不要只看到人家光鮮亮麗面 就忽略人家背後所付出的努力!!
遠方山谷吹來的清風應該讓人很舒服這句話......我笑了!!!

好啦~~~其實也沒什麼好爭的啦!!!小弟也只是單純討論並不想筆戰!!多包含嚕!!
zaza213 wrote:
大大是牙醫嗎?我有在...(恕刪)
這個計算有點問題。基本上您的參數不是很正確。10萬是北部成人矯正的治療費用吧?如果是小朋友,或是在中南部就會不同。
看一次半小時這個參數也不見得正確,矯正一般小調整5分鐘,黏合或分離至少要半小時。而且沒有牙醫師八小時看診時間中,可以連續一直工作的。
也沒有牙醫師兩年可以有320個新病人。一般沒有在區域以上醫院看診,不作GP,植牙,只作矯正的開業醫師,一個月有五個新病人,一年60個新患者就已經是萬幸了。
而且牙醫師與內科醫師不同,內科醫師一診可以看三四十位病人,牙醫師並沒有那樣的體力。
小弟用自己的方式來幫醫師的薪水是否合理作個計算,讓大家參考看看。
我們用北部某大國立醫學中心第一年VS,沒有/不得在外開業兼差,薪水就是十萬元上下來比較。
一般醫師很順利,沒有延遲或候缺的訓練過程是大學7年+R3年+CR1年=11年。相當於是一般人念到博士的時間(大學4年+碩士2年+博士4年)。
一般新任助理教授,或是博士後研究員,本薪+計畫主持人費+合作審查收入,大約是七萬元。
小弟在這裡加入一個風險計算。我們假設一位醫師執業30年(30歲當上VS,到六十多歲退休)。其中出過一次醫療疏失致死患者過世,賠償金是400萬。所以一個月大概要多一萬塊的風險。7萬+1萬=8萬,從這裡看起來,似乎醫師收入是很高的。
但是這裡是假設在只有一次醫療疏失的基礎。如果去問每一位醫師,在他們執業過程中,絕對不會只有一次這樣的問題。尤其是外/骨/產/神經/心臟等這些每次在生死線上搏鬥的科別,風險必定更高,更別提那些很難處理,原因不明,只能作支持療法,或是用盡檢查依然只能推測的疾病。醫師們是靠著合作、指導、討論,一層一層減低這些風險,保障患者的生命。
而上述的計算,還沒有加入醫師的職業危害風險,比如內科醫師常遇到的感染,牙醫師的下背痛,更沒有計入他們在上班以外,對於後輩指導、研究、衛教的效益及貢獻,因為我們都認為那都是理所當然。
從這邊看起來,似乎醫師待遇的計算,開始難以精確量化了。然而小弟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討論這個事情。
家父是牙醫師,姨丈是小兒科醫師,表姊是皮膚科醫師。家母、家舅,還有阿姨之前也都在同一家教學醫院裡工作。
SARS風暴那一陣子,家裡每天都提心吊膽,深怕老爸今天一出門就再也回不來了。在病源體未明、傳染途徑不知的迷霧中,你怎麼知道下一張開啟的嘴巴,會不會奪走你的生命?
阿姨更妙,她在姨丈的公事包裡塞進一大包紙內褲,免得突然下令封院,沒內褲可換。
這些早已淡忘、不為人知的甘苦,豈是多少薪水可以計算?
談談工作之外好了,家父跟其他醫學中心裡的醫師+老師一樣,身兼臨床診療、教學、研究三職,每天忙得團團轉兒。我們家很少有時間全家出遊,也沒有週末,因為週末是他院裡看診的高峰。
我每天不會遺漏的景色就是家父窩在診療椅與書桌上的背影。小弟高中的時候,因為上學跟補習,常常一整個禮拜跟他沒說過幾句話,只有我上桌吃飯,家父離桌時聊兩句。只有到近來,我上研究所離家近些,家父年紀也大了,減少工作量,才有比較多時間相處。
這些狀況,恐怕不是朝九晚五的朋友們可以想像的。
傳統醫師待遇真的是好,經濟及社會地位兼顧。但是近來健保越來越嚴苛,給付被砍,申覆纏身已是司空見慣。前陣子還有已經發下給醫師的給付金全部追回,還要外加利息上繳的事情。據說以後健保要控制在醫師的待遇每個月在十五萬上下了,比起科技業工程師,或是商業界人士,這又可以算是好待遇嗎?很多醫師都考慮去大陸開業了。
但是你問每個真正的好醫師,他們一定都會告訴你,作為一個醫師最高的價值不在於領多少錢,而是能否為人們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
就像家父說過的,只要每個離開他門診的女孩子,改變容貌後都能夠帶著微笑,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那就是他身為醫者最好的回報。
除了醫師、牙醫師以外,醫療行業裡還有更多護理師、復健師、醫檢師等也在承擔風險,卻也更需要鼓勵的人們在努力。
講了這許多,只希望大家能夠對醫療這個職業,有更多的體諒及更多鼓勵。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