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有幾個 id 確定是醫師啦.

敗家怪醫, mouthwood, oral-b 都是.
其他應該都不是.

另外醫師的收入應該也是 M 字型,
病人有往名醫集中的趨勢.

通常開業賺不賺錢跟學識沒有太大的關係,
跟會不會做人比較有關係.

有些嘴巴很甜的醫師賺得就很多, 有的 xx 留學回來的就不怎麼樣.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Aquila wrote:
倚老賣老?隨便!用自...(恕刪)

沒關係..可以好好討論一下.請息怒..
公式半殘?煩請指正
才不會讓小弟一直出糗

其實現在就是對人數有意見
因為我預約都客滿所以我預估有這麼多人..應該不會不合理啦

每個行業都有賺錢的跟不賺錢的
當然賺比較少的比較多..
所以我說的也是可能是特例
有可能賺更多
也有可能賺更少

我沒認識很多醫生
但我也不會因為我週遭朋友都是月收入超過20萬的
就覺得社會上大家的收入都是這樣啦..
??
zaza213 wrote:
從頭到尾都說一個月回診一次..哪邊看到一個禮拜回診一次
如果一個禮拜回診一次
醫生的收入應該會低很多( 差不多剩下四分之一)

我也不是醫生..我是病人..我這樣問只是想知道您的想法哪來?
因為一樣是醫生的話...難免有失公道阿..有賺那麼多錢的應該也沒時間上來吧
只是這樣..幹麻這麼偏激 ??不需要這麼生氣吧..哈哈

那裡看出我生氣ˋ氣憤ˋ偏激呀??

我也沒說你一個星期回診一次呀!!
你又說到一個禮拜回診一次醫師收入會低很多????剩四分之一???
這又是怎樣算出來的????

你的數據真的太過理想化了唷!!!
講的好像每個醫師都月入幾十萬一樣!
各行各業都有他不為人知的苦~~~
不要只看到人家光鮮亮麗面 就忽略人家背後所付出的努力!!

遠方山谷吹來的清風應該讓人很舒服這句話......我笑了!!!
好啦~~~其實也沒什麼好爭的啦!!!小弟也只是單純討論並不想筆戰!!多包含嚕!!


遠方山谷吹來的清風 wrote:
看完你的回覆整個無言...(恕刪)

個人感覺..不好意思..

因為一個禮拜回診一次
跟一個月回診一次
人數會差四倍啦
一個月有四個禮拜
就間單的數學阿

到底哪邊理想阿? 又不說..一直說理想化理想化..
我遇到的就是這樣阿..
不然看那滿滿的預約表..人是從哪來啦..
幫我解釋一下疑惑啦
你的問題在於不知道牙醫不會是「專做矯正」,其他的小問題也是要看的。
補牙可以做幾年?洗牙多久要洗一次?嘴巴破點藥會有高額補助嗎?裝牙套的
售後服務(比如說掉了)也是要預約的呀,他敢收錢嗎?

矯正一類的長期金額不能套用在所有的收入上面,這點已有人回了你還是看不懂。
原來如此..
大家只是針對我的回應部分而已

我的出發點一開始只是要反應板大的問題
板大說醫生的薪水越來越低了
也有的人說不可能有4-50萬
我才提出來我有遇過這樣的醫生並提出這樣的分析
或許是個例..但還是有的
??
zaza213 wrote:
大大是牙醫嗎?我有在...(恕刪)


這個計算有點問題。基本上您的參數不是很正確。10萬是北部成人矯正的治療費用吧?如果是小朋友,或是在中南部就會不同。

看一次半小時這個參數也不見得正確,矯正一般小調整5分鐘,黏合或分離至少要半小時。而且沒有牙醫師八小時看診時間中,可以連續一直工作的。

也沒有牙醫師兩年可以有320個新病人。一般沒有在區域以上醫院看診,不作GP,植牙,只作矯正的開業醫師,一個月有五個新病人,一年60個新患者就已經是萬幸了。

而且牙醫師與內科醫師不同,內科醫師一診可以看三四十位病人,牙醫師並沒有那樣的體力。

小弟用自己的方式來幫醫師的薪水是否合理作個計算,讓大家參考看看。

我們用北部某大國立醫學中心第一年VS,沒有/不得在外開業兼差,薪水就是十萬元上下來比較。

一般醫師很順利,沒有延遲或候缺的訓練過程是大學7年+R3年+CR1年=11年。相當於是一般人念到博士的時間(大學4年+碩士2年+博士4年)。

一般新任助理教授,或是博士後研究員,本薪+計畫主持人費+合作審查收入,大約是七萬元。

小弟在這裡加入一個風險計算。我們假設一位醫師執業30年(30歲當上VS,到六十多歲退休)。其中出過一次醫療疏失致死患者過世,賠償金是400萬。所以一個月大概要多一萬塊的風險。7萬+1萬=8萬,從這裡看起來,似乎醫師收入是很高的。

但是這裡是假設在只有一次醫療疏失的基礎。如果去問每一位醫師,在他們執業過程中,絕對不會只有一次這樣的問題。尤其是外/骨/產/神經/心臟等這些每次在生死線上搏鬥的科別,風險必定更高,更別提那些很難處理,原因不明,只能作支持療法,或是用盡檢查依然只能推測的疾病。醫師們是靠著合作、指導、討論,一層一層減低這些風險,保障患者的生命。

而上述的計算,還沒有加入醫師的職業危害風險,比如內科醫師常遇到的感染,牙醫師的下背痛,更沒有計入他們在上班以外,對於後輩指導、研究、衛教的效益及貢獻,因為我們都認為那都是理所當然。

從這邊看起來,似乎醫師待遇的計算,開始難以精確量化了。然而小弟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討論這個事情。

家父是牙醫師,姨丈是小兒科醫師,表姊是皮膚科醫師。家母、家舅,還有阿姨之前也都在同一家教學醫院裡工作。

SARS風暴那一陣子,家裡每天都提心吊膽,深怕老爸今天一出門就再也回不來了。在病源體未明、傳染途徑不知的迷霧中,你怎麼知道下一張開啟的嘴巴,會不會奪走你的生命?

阿姨更妙,她在姨丈的公事包裡塞進一大包紙內褲,免得突然下令封院,沒內褲可換。

這些早已淡忘、不為人知的甘苦,豈是多少薪水可以計算?

談談工作之外好了,家父跟其他醫學中心裡的醫師+老師一樣,身兼臨床診療、教學、研究三職,每天忙得團團轉兒。我們家很少有時間全家出遊,也沒有週末,因為週末是他院裡看診的高峰。

我每天不會遺漏的景色就是家父窩在診療椅與書桌上的背影。小弟高中的時候,因為上學跟補習,常常一整個禮拜跟他沒說過幾句話,只有我上桌吃飯,家父離桌時聊兩句。只有到近來,我上研究所離家近些,家父年紀也大了,減少工作量,才有比較多時間相處。

這些狀況,恐怕不是朝九晚五的朋友們可以想像的。

傳統醫師待遇真的是好,經濟及社會地位兼顧。但是近來健保越來越嚴苛,給付被砍,申覆纏身已是司空見慣。前陣子還有已經發下給醫師的給付金全部追回,還要外加利息上繳的事情。據說以後健保要控制在醫師的待遇每個月在十五萬上下了,比起科技業工程師,或是商業界人士,這又可以算是好待遇嗎?很多醫師都考慮去大陸開業了。

但是你問每個真正的好醫師,他們一定都會告訴你,作為一個醫師最高的價值不在於領多少錢,而是能否為人們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

就像家父說過的,只要每個離開他門診的女孩子,改變容貌後都能夠帶著微笑,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那就是他身為醫者最好的回報。

除了醫師、牙醫師以外,醫療行業裡還有更多護理師、復健師、醫檢師等也在承擔風險,卻也更需要鼓勵的人們在努力。

講了這許多,只希望大家能夠對醫療這個職業,有更多的體諒及更多鼓勵。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zaza213 wrote:
沒關係..可以好好討...

每個行業都有賺錢的跟不賺錢的
當然賺比較少的比較多..
所以我說的也是可能是特例
有可能賺更多
也有可能賺更少

(恕刪)


醫生賺的多,但科技業的龍頭配股也不少,說起來一定讓當年不屑唸理工的醫師扼腕!

小弟在研究機構任職,去年因家中因素決定婉拒某總字輩的求才!
今天看水果日報,說該公司員工配股平均27500K(位數我沒打錯),去年要我時股價才160,現在已破400,不過我也沒後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錢不代表一切!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chrischiyu wrote:
這個計算有點問題。基...(恕刪)

我弟矯正20萬
我朋友有16萬的也有12萬的
也有一個6萬的一個8萬的
所以我用10萬來估計啦

我去調矯正器
有的時候要花一個多小時
有時後換換橡皮筋就好了大概10-15分鐘
不是每次都要黏矯正器
每次每個人都約半小時都幾乎客滿
我大都約比較接近打烊的時間
因為也不容易有延遲的情形發生
所以我用半小時來算

其他的風險,職業傷害..各行各業都有
??
之前聽說有住院醫師租房子, 在 SARS 期間被房東勒令三天內滾蛋.

還好有的醫院有宿舍, 沒有宿舍的醫院大概就要準備當街友了.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