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來的人 wrote:
小第就引言44樓:
其實 這篇文章一開始就題意不明
拿現貨跟期貨比 根本不同的東西 怎麼比?..
後來又變成等值的0050跟160萬全額合約價值操作一口期貨..
我只是想強調 160萬操作一口大台 不是100%沒人會那樣做.但拿160萬做一口大台 根本完全失去期貨的意義了呀...
然後有人提到轉倉轉到天荒地老 這更瞎 有誰會抱一口大台一路轉倉一整年?..
再來 有誰會抱一口大台輸贏幾千點都不動?..
台股 常一整年可能漲跌不到一千點..拿160萬玩一口大台幹嘛?..
台股有幾個年度一年漲跌超過3000點?...3000點=60萬...整天多抱100萬去賭那不會動的5000點幹嘛?..
所以 我說理論歸理論 理論跟實戰有時候是完全不相干的...
何不乾脆叫交易所訂定一口大台保證金160萬才能玩算了...
期貨就是讓人利用高槓桿的財務操作去避險(或投機) 所以 才會訂定出一個合理的保證金..
如果 保證金定160萬十足合約價值 就不叫期貨了..
期貨跟現股,您會說它們是不同的,是因為您只專注在它們不同的地方。對我來說,它們卻是相同的,當月期貨只有在結算那天的最後一段時間,和現股幾乎點數相同,這個幾乎,就已經足夠我利用它們是「相同」的特性了。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會妄言期貨和現股是真正一樣的東西,即使我運用了它們重疊的一些特性。每個人對任何一件事,都只會挑自己想看的角度去看它。一對雙胞胎,也不會所有的事情完全一模一樣,硬要只專注不同的地方,眼中自然只能看得到不同的地方,重點是,從那些不同的地方,能獲利嗎? 如果,找出一些雷同的地方,而且可以拿來應用然後獲利,何樂而不為?
總是有人一定要自我限制,期權就只能「高」槓杆操作,而不能低或無槓杆使用,而且還總要自認為「正宗」,真是讓人不解。您認為只能高槓杆不然就不要用期權是您的信念與選擇,不過,別人喜歡怎麼用,那也是別人的選擇。
並非所有用台指期貨的人,都只能做當日或當月的輸贏。靠轉倉本來就可以把最終決勝負的時間延後,我的期貨多單一向都是轉倉到賺錢了才出場,時間也許數日,也許數周,也許數月,甚至超過一年,更可能因此錯過不少機會成本,但那又如何? 最終只要是獲利的,差別只是賺多賺少和要花多少時間去賺這筆獲利的差異而以。技術或運氣好一點也許回報高些,但只要目標只是獲利,且也能達到,其實也沒什麼好不知足的。在我初識期貨時,曾讀過有人問,「一年當沖賺 100% 和波段賺 100%,誰強?」同是賺 100%,當沖波段挑自己爽的用就好,何需限定只能用一個方法? 方法,都是人想出來的。
我並不是不懂期權可以高槓杆的使用,只是,陣亡的也往往是那些用著高槓杆的人。而我自己的資金規劃,即便不用上任何槓杆或是只用極小的槓杆,所得的回收我也已經滿足,又何必一定要強迫自己只追求回收的最大化,硬要用讓自己會感到危險的槓杆比例。更何況當初這文是回給一個連期權都沒碰過的人,我自然是用無槓杆來解釋期貨可以取代現股。而事實也是如此。
世間所有的金融商品,都會有人可以想出其他人所想不到的使用方式,我所信的真理只有一條,就是,「能賺錢的方法就是對的方法,能賺錢又能確保自己不會被趕出場的方法,就是比僅是對的方法,又強上一點點。」至於,要怎麼做,「只有想像力,才是能創造出來的方法的極限」。當然了,這也只是我個人的信念與選擇,別人同不同意,我其實並不在乎,也不妨礙我從這個市場上不斷的取得微薄的獲利。每個人所分享的解讀,合不合理,我想看的人心中自有一把尺可以衡量。
外星來的人 wrote:
你去查查2/6的期權受災戶
那一位公務員包租變成倒欠五仟萬元
這沒什麼好查的,那個人就是用了過大的槓杆,在倉位逆勢的當下,不夠保證金才下課的。那天沒被趕出場且還能獲利的人,大有人在。讓那個人受傷的主因是他所用的槓杆過大,又處在逆勢,造成保證金不足因而斷頭。如果他不要用那麼大的槓杆,盤中不要斷頭,到今天是勝是敗還很難說。不過,他選擇了用高槓杆操作,撐不過那天危機的當下,剩下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簡言之,他的策略有個必亡的罩門,那個罩門來自於槓杆。那天,市場從他的死穴按了下去。他並非唯一一個槓杆為死穴的人,歷史上也從來不缺乏這種人。
外星來的人 wrote:
期權你有銀山金山也不夠賠給市場贏家
不管做什麼事,如果不能成為贏家,有銀山金山也不夠賠,並非只有期權如此。不然,難道您從未碰到,做股票,做房地產或做生意失敗的人嗎? 重點是,無論選擇了要做什麼,自己一定要能成為贏家,那才值得去做。對工具充足的認識,對市場正確的判斷,對法規完全的熟悉,對資源妥善的規劃,本來就都是造就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份。還是,這世間真的有什麼東西可以做,對這些贏家素質可以全然無視,而且還能無腦的賺大錢? 最少,我是還沒找到這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