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記錯的話,台新金目前的特別股非公開發行,股東只有十幾人(全數為法人),到期應該是原價買回。台新金目前沒有發行新股的計畫,應該沒有護盤的動機吧?sssb wrote:3月底特別股到期,公司應該會暗自護住股價不會讓股價跌得太難看,除非是整個金融都崩的情況就護不住了
過年期間,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大幅上揚,接近收復6.5信心關卡(如附圖)。前陣子瀰漫著金融股崩盤的論點,現在看來,如果沒有特別變化,人民幣TRF的問題似乎不足為懼,中國經濟成長減速對於台新金的風險亦在可控制範圍。台新金在今年一月獲利EPS 0.18元,比去年同期略增。如果彰銀官司勝訴,台新金的淨值將直逼14.5元。目前全球金融股本益比都相當低,過去一年的股價都大幅下滑,從這個角度看來,台新金並沒有比其他外國金融股便宜多少,但外國金融股眼前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更大,特別是歐洲銀行業的獲利顯著惡化,逾放比又偏高。台灣從去年第二季起經濟就快速惡化,不同於歐洲銀行業的挑戰正要展開,台新金的本益比與逾放比應該是相對穩定,更不用說跟中國的銀行業相比。所以考量目前台新金面對的風險,股價似乎都被低估。附帶一提,Bloomberg 今天報導 Dimon(JPMorgan CEO)把一整年的薪水押下去加碼自家股票,一日獲利6千萬台幣,新聞下的結語是 "Stocks Falling Insiders Buying"。吳董不是也說台新金股票價格受委屈嗎?應該要學 Dimon 以行動支持自家公司才對(笑)
過年期間 金融業的大風暴是德國的德意志銀行,驚傳大幅虧損感覺這新聞是刻意放出來的 因為該銀行股價已經跌了50%底部看到的利空,通常不是最後買點,也不會是賣點了。但是,但是 仔細看過德意志銀行的獲利狀況,這幾年是王老五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這代表大型銀行的獲利空間,隨著QE而變小了各位 想買金融股的人,可曾想過,這代表對台新的影響是?.....拍照兄 出來給個提示吧
Deutsche Bank除了受德國央行與歐洲央行監管,它還是G20規管的全球30大系統性重要銀行之一.Deutsche Bank要提高資本適足率,過去幾年完成一輪又一輪的現金增資來補充資本.這個大幅現金增資現象在各大銀行也是普遍都有,股本膨脹許多,帳面EPS看起來就比較不理想.除了BIS的Basel III以外,它還必須在Basel III之上,對第一級資本增提2%.它目前的第一級資本(CET1)高達12.52%,比全台灣所有的銀行都高.事實上,2015的全年營收超過2014,non-interest expenses 同比2014增加,營利是有衰退.大幅虧損的主因很清楚,CEO statement說得很清楚.因應BIS的Basel III對於風險性資產的風險加權係數提升,消耗的資本增加,因此,該公司全面縮減固定收益部門,以及退出投資銀行業務.以上的業務重組帶來大量的一次性費用,例如大幅裁員資遣費,眾多背著黃金降落傘的高管要加發提前解除勞動合同費用,提前在市場上出售尚未到期的固定收益投資,為投行業務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平倉.接著該行與美國與英國法院/金融監理機構就多項訴訟達成和解,要付出大筆和解費.總的來說,該行本業獲利是有衰退,2015的大幅虧損是導因於一次性的業務重組與法律案件和解.這些法律案件的源頭(固定收益與投資銀行業務)將被大幅縮減與關閉,法律案件和解以後也不再掛在帳上成為未知數,該行日後積專注在消金與企金業務.股價從財報發佈當天(Feb 9)看財報數據的投資人拼命狂砍到14.78,隔天細讀財報的投資人進場買股.到上周的(Feb 12)17.38,短短四天回彈了近18%.Deutsche Bank的前景看起來比較像是利空出盡.以下是來自官網的法說會簡報.
Katong大相當專業,真強者!小弟今天剛好也特別查了德銀的相關細節,看到的主要說法幾乎與Katong大完全相同,也是指向一次性提列。特別是訴訟(操縱利率案)相關支出,包含罰款與賠償,即佔虧損的7成。其實德銀近三年已繳超過120億歐元訴訟相關費用,如果不知道這段故事,自然會得到『這幾年都獲利很差』的表面結論。全球金融業股價低迷是事實,BIS對銀行業的要求一直提高也是事實,但單就近半年而言,我認為關鍵是市場擔心有系統性風險,從版上彌漫著『提不出證據卻一片看衰金融股』氛圍即足證明。很多風險影響確實尚未釐清,全球景氣走勢,頁岩油企業呆帳,產油國主權基金拋售持股都是原因。其中最讓我難以判斷的是負利率對銀行獲利的影響(雖然短期影響有限),希望版上眾強者提供見解,謝謝!附註:Basel的規範提高會吃掉銀行業的每股獲利能力,但它不是一次到位,銀行有時間可以緩衝,所以這幾年台灣的金控都偏好股票股利。這些發展反應了銀行監理機制一直進步,風險承擔能力一直提高,可惜大家還是拿2008年跟2016年相提並論,以為銀行業都沒在進步嗎?不過,台新金的CET1 Ratio很差,這是它的大缺點(嘆)Katong wrote:Deutsche B...(恕刪)
三子父 wrote:各位 想買金融股的人,可曾想過,這代表對台新的影響是?.....拍照兄 出來給個提示吧 Katong wrote:Deutsche Bank...(恕刪) Katong 大大比我專業多了,俺就不出來胡說八道了
我並不是有多深入的研究與分析能力.各行各業規模龐大的跨國企業所有動向,都會有一大群知名能人在關注.每季財報出爐以後,上CNBC,Bloomberg,或者是Financial times網站都會有許多文章在解析財報內容.CNBC與Bloomberg電視更有分析師與知名財經猛人在受訪.接著再上各公司官網下載簡潔的 "announcement"與 "prsentation"對照看看.我僅僅只是聽到與看到的東西轉載而已.y1231 wrote:可惜大家還是拿2008年跟2016年相提並論 我一時記不起來是誰說的,總之今時今日全球金融業的資本適足率是史無前例創新高.換句話說,吸收虧損與可持續經營的能力也達到史無前例最高.ECB與FED對歐美各大行一次又一次的極端壓力測試,外加Basel III的緊箍咒,以及G20全面規管全球30大系統性銀行,要再發生2008-2009的火燒連環船的災難可說是機會微乎其微.至於ECB與FED對一級與二級大行強加那些措施,三言兩語是扯不完.總之,結論是這樣的...金融業的穩定度極高.全球金融業的主順位債與次順位債安全性極高,這一點可以從債劵殖利率看出來.也就是說投資人對大型金融業債劵的安全性沒有疑慮.一家金融業者要能持續營運,senior unsecured 與 subordinated debt必須履約.JP Morgan與 HSBC Holdings 在FSB的排名並列第一,是全球最重要的系統性銀行.舉例來說,它的主順位債(還有8年3個月到期),殖利率只有2.98%如果是10年期的債,殖利率還會更低,但我的交易商架上沒有,無法舉例.而美國10年期國債(美元0風險的指標)殖利率只有1.77%JP Morgan的8年期債與美國10年期國債的差距只有區區1.21%如果是JP Morgan的10年債來比,與美國10年期債的差距將會低於1%國際市場投資人幾乎將JP Morgan的公司債視為美國國債在定價交易.但各位是股票投資人,債劵穩定度與您無關.金融業的獲利空間是越來越小.首先是資本適足率提升(股本也變大),每項經營的業務因為風險加權係數提高,所消耗的資本也增加.相對於過去,隨便舉例:可能100元資本可做300元生意,現在可能只能做200元生意.過去國際大行專注的投資銀行業務紛紛縮減與退出,就是一個極度明顯的例子.對於金融業的股票投資人來說,金融業過去的美好年代可能很難重現.Basel III的資本適足率是漸進式提升,到2019年要達標.往後幾年國際與國內銀行仍然將必須設法提高資本適足率(也就是增加營運成本)-如果有賺錢可以派發股票股利-如果沒賺錢就要辦理一輪又一輪的現金增資-去槓桿化的實行減債(買回主次順位債劵)-退出消耗資本較多的業務(e.g.fixed income,investment banking)(在過去是比較賺錢的業務)正常情況下,同一個債體來說,短期債劵殖利率必然低於長期債劵.過去一百年裡, 每次大衰退以前都有一個現象,也就是短債與償債的殖利率倒掛,白話一點說:市場投資人寧願花更多錢去取得更低殖利率的長期債劵,也不願意花更少錢去取得殖利率更高的短期債劵.也就是說市場投資人寧可少賺錢,也要把錢停泊在長期債劵裡,極度不看好未來.美元是避險貨幣,美國國債是美元0風險指標,這傳達出全球主要投資機構對未來的看法.其中有幾次衰退雖然沒有倒掛,但差距都縮小到不到1%.這個現象上週已經出現過一次.2年期國債(國庫劵)與10年期國債(國庫劵)差距約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