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我就先來簡單聊一下,我個人認為「經濟」是怎麼回事。
板上肯定有很多大神,就當分享交流,如果汙了您的眼睛先說聲抱歉。
----------------
有一句老話「有土斯有財」
為什麼呢?
不是因為土地就這麼多,所以會保值還會漲價。
而是因為土地可以「生產」,可以產出「農作物」(產品),接著交易,然後「獲利」(姑且不論交易不一定都會有獲利這件事)。
一個家庭,要怎樣才會有錢(經濟變好)呢?
要家庭成員都努力工作(生產),賺錢回來。
那麼一個國家,要怎麼才會有錢(經濟變好)呢?
那就是每個企業,乃至每個國民,都努力的工作(生產),創造「產出」,再藉此獲利。
土地只是一個淺顯的例子,但生產有很多形式。「土地」要是確切地來說,只是生產需要的「資源」。
雞生蛋、乳牛產奶,也是「生產」。
機器製造產品,也是「生產」。
作家寫書,也是「生產」。
程式設計師寫程式,也是「生產」。
搬家工人幫客戶搬家,也是「生產」。
生產的形式很多種,從直觀上的產出貨物,到勞動力的提供、服務的提供、創意的發想這些比較抽象的形式,都是「生產」的一種形式。
這些生產行為所產出的產品之間的交換,就形成了「交易」,從中間就可能產生「獲利」,然後這就形成了「經濟活動」。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熱不熱絡,關鍵在於「生產」的種類、數量,還有「交易」行為的發生率。
「產品」越多元,能滿足的需求越多,那麼「交易」就會越熱絡,可能產生的「獲利」也就越多。
接著,把產生的獲利再拿回去生產,「產品」變得更多更多元,產生更多的「交際」以及更多的「獲利」,一個經濟體就是這樣不斷成長。
當上面這種循環處於正向循環時,「產品」「交易」「獲利」,都會越來越高,我們就會說,「經濟」越來越好了。
而當這個循環停滯,甚至負向成長時,「產品」「交易」「獲利」,都會越來越少,我們就會說,「經濟」越來越差了。
所謂「經濟」,我認為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
上面分享了一下所謂「經濟」是怎麼一回事,可以發現,「生產」對於經濟活動的重要性。
基本上,「沒有生產,就沒有經濟活動。」
「生產」對於經濟這麼重要,那接下來我們研究一下「生產」這件事情。
「生產」需要的是甚麼呢?就是資源。
剛剛提到的「土地」是一種資源,
「礦產」也是一種資源,
「動物」也是一種資源,
「原物料」、「機器設備」、「漂亮的風景」、「特殊的文化」乃至於「人」,都是一種資源。
今天如果你想要找工作或是創業(生產),你會先檢視自己有什麼能力或是手邊有什麼資源可以利用。
相同的,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首先要生產;要生產,就要視乎於擁有什麼樣的「資源」,來決定其「產品」。
所以諸君可以觀察,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大多數生產的,都是「農產品」「礦產原物料」「零組件」「勞動力」。
因為這些國家有土地、有礦產,且開發度低;
人力資源多,且低廉。
另外就是,這些國家的人民比較窮困,對於工作的接受度以及需求比較大,願意從事勞動生產。所以40年前台灣經濟起飛、
然後中國大陸、新加坡、南韓、南非、泰國、越南、印尼...
所謂起飛,一方面是因為本來就是比較小的經濟體,另一方面就是大家的生產意願高。
然後我們回來看看台灣吧,寶島,沒有什麼礦產資源,土地小。
以前還有勞動力低廉這個優勢,現在也沒了,工資對上對下都沒有競爭力。
你身邊有多少朋友,不事生產,在家當米蟲?
年輕人找工作挑東嫌西,卻又不增加自己的能力?
或是某些朋友,在國內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條件,跑去國外工作(生產)?
然後看看中小企業,不試圖發展,只想依靠政府政策,避免競爭維持現況?
再看看大企業,大舉外移,大筆資金到其他國家投資,在其他國家生產,但賺回來的利潤卻沒有回到台灣?
政策和環境不佳,又造成了多少外資撤退?
我們要把錢賺回台灣來,而不是把外資擋在外面,又把產業往外移,那麼剩下來在台灣的,會是什麼?老人、小孩、舊村落?
然後你會發現,台灣的生產力越來越差,
而經濟這個東西是一種息息相關的循環,其中一項要素的起伏,是會帶動其他要素跟著起伏的,所以連帶著交易變少(市場變小),獲利變差,然後走向負循環。
所以台灣的經濟越來越差。
當資源受制於人的時候,產業發展起來就很困難。
因為資源的限制,台灣可以發展的產業,就是觀光、服務業、設計創意、高端科技...等
其實就是政府喊很久的產業轉型,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準,舊有的生產方式一定會不適用,舊有的優勢可能也會變得不存在或甚至變成劣勢,所以必須要轉型。
當台灣製造變成韓國製造、中國製造、印尼製造、越南製造時,你就不能還想著用台灣錢淹腳目那個時代的方式來生產,你要提供的商品,應該根據本身的優勢來轉變。
光觀是台灣很好發展的項目,但是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就不多說了,
醫療服務、金融服務、技術服務也會是台灣很好的發展項目,但是台灣這方面的人才現在都去了哪?
台灣農業很厲害,技術數一數二,但是土地就這麼大,一年能賣多少農產品出去?如果不能保持技術領先,當其他國家農業技術跟上之後,你又有什麼競爭力?
蘭花王國怎麼崩壞的?只會重演,沒有例外。
生產力下降是台灣經濟很嚴重的問題,在市場上面你提供不了有競爭力、有需求的產品,那麼就只有被市場淘汰。
尤其現在是國際社會,所以生產力不是今天比明天好就算好,而是要比周遭國家更成長才算好。當四周的國家都在大幅成長時,你小幅進步或是持平都算是衰退。
----------------------
前面提到「經濟」與「生產」「交易」「獲利」都息息相關,而且彼此是會互相影響的。
那麼討論完生產,當然不能忘記「交易」「獲利」,這邊統稱為「市場」好了。
有了產品,沒有市場,那麼也是空談,沒有意義。有市場,才有「需求」,你能提供的產品越多,就越能滿足越多的「需求」,當然就能得到更多的「獲利」,讓經濟體產生正循環。
而「市場」的大小,決定了「需求」的多寡,也直接決定了「交易量」和「獲利量」的多寡。
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企業家、政府說要把「市場」做大,為的就是製造更多的交易,創造更多的獲利,簡單說就是賺更多的錢。
前要用來幹嘛呢?當然就是買東西。
各位一定覺得是廢話,
但這邊說的買東西不是單指消費,而是用來創造更多的「生產」。
前面我們有提到「生產」的重要性,而生產需要的就是「資源」,直接的資源例如礦產、原物料、山水風景,到間接的資源例如勞動力、人才、設備都是資源,
而且通通都是可交易的,也就是,用錢買的到。
所以要把一個經濟體發展的越來越大,越來越活絡,「吸金」是必須的,要吸金,就要創造條件,讓別人願意「投資」。
經濟體要發展,一定是一個產業帶動一個產業,不斷的用獲利擴大市場,製造需求,生產更多的產品,製造更多的需求,創造更大的市場,如此循環。
我們想像一下小朋友玩沙子,在沙坑裡面畫一個圈,然後在裡面堆沙堡、堆高樓,期間總是會有沙子跑出去圈外,
這時候如果不讓別的小朋友帶沙子來你的圈圈裏面蓋沙堡,或是把圈圈放大,那麼遲早有一天玩到沒得玩。
經濟體也是這樣,如果你只在一個範圍裡面玩,只會越玩越少,越玩越小。
資源和資金都只會漸漸外流,但如果開放市場,讓別的國家的資金進來投資,或是與其他國家簽貿易協定把市場變大,那麼才有辦法玩下去。
畢竟「內需」總有飽和的時候,「資源」總有用完的一天。
但開放市場肯定就會遇到衝擊和挑戰,也有可能會造成國內的資源過度消耗,所以政府們會用政策來避免這些事情,例如選擇有優勢產業的開放,保護沒有優勢的產業避免倒閉,
但是過度的保護只會造成安逸的心態和停滯,反而失去競爭力。
然後我們看一下台灣。
自己該發展的沒有發展,卻嚷嚷著要西進、南進,結果產業外移、人才外流、貿易協定簽不出來,市場越做越小。
因為意識型態和內鬥而錯失的機會太多了,多到不只讓別人迎頭趕上,還一舉超越。
-----------------------
講這麼多,有耐心看完的人我想沒幾個,哈哈。
耐心看完的可能會說,你還不是沒提出個解決辦法?
這年頭,找問題的人多,提供解決方案的人少,不巧我就是提不出方案的那種。
小弟我懂得粗淺,所以才說是分享,也是希望板上能有大神能提供些精闢的見解讓小弟長長知識。
打太多字我都累了。
感謝閱讀。
copy2588 wrote:
我是七年級生進去職場...(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