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u23 wrote:
對,我之前有看到v大分享這段過程,由於我自己也是類似的經歷,很明白這樣的模式是可遇不可求或難以複製,所以才會覺得一般的散戶採取「指數投資+個股投資」或者「純指數投資」,至少比較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哈哈。

的確!每個人的經驗是不能複製的,成不成要看上天的意思,
還是「指數投資+個股投資」或「純指數投資」比較保險與穩健。


PS.薪資高,如果延遲享受,把沒有必要的花費省下來,
除了指數投資外,把那些原本要花掉的錢拿來做其他投資,
賠了也無損,因為那些錢原本就是要花掉的,
賺了,可以續投入ETF或其他投資,增加資產。
(我們當初曾吃苦瓜吃了好長一段時間~哈~)
pigstand wrote:
VT沒有對美元做匯率(恕刪)

所謂自然避險,
就是[沒有]避險
放任匯兌損益隨勢浮沉
因為最後結果是好是壞
沒有人知道
連壽險業避險部位都嚴重不足了
更何況一般散戶
台幣照這個趨勢走下去
年底恐怕又有一堆上市公司EPS會被匯損嚴重侵蝕
pigstand wrote:
預計之後會用到,所以...(恕刪)

至少看個三五年是一定要的
重要的是把過程列舉出來
讓一般人有個參考、依循的方向
頻率不用太高
一個月PO一次就好
pigstand wrote:
關於匯率避險,可以參(恕刪)

VT的美國市場資產高達55%
嚴格來說還是有55無法天然避險
1000萬裡面有550沒避險
2021 全力VT
pigstand wrote:
關於匯率避險,可以參(恕刪)

自然避險指的是應收和應負外幣的計價貨幣相同
例如廠商從美國進口原料,
加工後成品又賣到美國
收支都用美元
等額部分的匯兌損益會自行抵銷絕大部分
所以叫做[自然避險]
但實務上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
蓋進出之間的時間點不一樣
所以計價成本必不相同
即便同額也會有匯差產生
只是金額占比較小
故實務上避險策略
乃是以應收減去應負帳款之間的淨額(部位)作為操作的依據
所以我才會說
所謂自然避險,
就是[沒有]避險
不信你去Googl一下宏碁的財務長講過的話
然後看看這家公司歷年來的匯損有多可怕
============================================
你用新台幣換成美金去買美股的ETF
未來的收入(應收帳款)就是美金而已
就像國內的壽險業大舉投資海外資產
跟一般投資人一樣
只有美金的應收帳款
沒有美元的負債
根本沒有自然避險這麼一回事
擁有多少外幣資產
不做避險規劃
匯兌風險就是百分百

當然 很多人不懂或者是鴕鳥心態
就跟股票套牢一樣
不賣就不賠
同理
將來不換回新台幣
就永遠不會有匯率風險
但是壽險業就不能假裝看不到
而必須提列鉅額的匯損
=========================
綠角舉的例子
實際上隱含三個貨幣之間的[交叉匯率]風險
其複雜程度
絕對超過非專業人士所能理解
以後有機會再說
水中火 wrote:
自然避險指的是應收和(恕刪)





水中火 wrote:  你用新台幣換成美金去買美股的ETF
未來的收入(應收帳款)就是美金而已...(恕刪)

我的狀況比較特殊一點,大部分美金是從開曼匯到香港的,並不是用台幣去換的喔
當資產包含多種貨幣資產時,其實沒有必要再花費成本去做匯率避險了
pigstand wrote:
我的狀況比較特殊一點(恕刪)

實際上p大的美金買了VT後,早就投資到數十種貨幣的組合了
因為VT投資了約50國8000支個股
投資VT也就相當於持有了一籃子的貨幣
匯率的風險早就被分散掉了。
更何況,
如果依小弟的投資計畫,投入時會分十幾年每年換一次美金,
退休後,再分二十幾年每年提領一次換回台幣。
匯率風險更是可以無視。

反之,就算是只投資台股的個股,在如今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反而更容易受到匯率的波動而影響其獲利跟股價。
例如c大的兆豐金就可能持有大量美元資產,匯率風險對它的影響(例如1765樓提到鉅額的匯損)就會更大。
LemonZ wrote:
實際上p大的美金買了VT...(恕刪)


雖然是一籃子的貨幣 但美元比例佔一半以上。

但很多人一輩子只有買台股 只有新台幣難道就不是一種風險?

不過 我覺得風險管理意思到就好啦,分散來分散去 人生實在太累
不用算太準
2021 全力VT
xpotter wrote:
但很多人一輩子只有買台股 只有新台幣難道就不是一種風險?
不過 我覺得風險管理意思到就好啦,分散來分散去 人生實在太累
不用算太準

風險和機會是一體兩面的事,不了解的叫風險,了解的叫機會,
就看大家怎麼運用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7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