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長期投資交流園地

weber2654 wrote:
千說萬說,台新金總算想處理彰銀; 可惜慢了些

政府又不原價買回,只能從市場賣出?還有第二條路嗎?每天賣1萬張,一年就賣光了,也很快,快刀斬亂麻,不要每天打官司,歹戲拖棚.台新賣了,那些奉政府之命進場買進的,如兆豐等,也可以一起賣清,全部回歸市場機制.

想要董事席次,應該拿出真金白銀吧!
分手或許是好事🤔
jerry9933 wrote:
想要董事席次,應該拿(恕刪)

工會的終極目標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誰比較能提供此條件,當然是官股經營,所以它傾向支持官股掌握經營權,這很正常
fostery wrote:
工會的終極目標就是錢(恕刪)


同意。我以前及我內人以前服務的公司,工會頭都快速昇遷至部門主管。

員工有像我們一樣在存公司股,聲量才可高些。
多年來我幾乎從不關心股市,只關心營運團隊,這才是投資的真諦。良好的團隊是逆境中尋覓商機,絕境中尋求轉機。
cjguo wrote:
仍有8位數的股息收入

千萬元的股息,
哇!以4%算,至少2.5億元本金.…
a14927 wrote:
千萬元的股息,哇!以4(恕刪)

有千萬元股息的人
它的股票殖利率不會只有4趴這麼低啦
這種大戶通常持股成本低,才會抱得久
我猜有5-7趴的殖利率
自刪
今天 報載 蔣爸 有點倦勤 以前 天下雜誌的文章 寫得很棒 蠻傳神的

蔣尚義帶領陸廠進攻7奈米 承認與台積電 「略有重疊」
前台積電共同營運長蔣尚義曾承諾「絕不做與老東家台積電競爭或傷害台積電的事」,但是由他出任CEO的武漢弘芯首度公告技術藍圖,竟然宣布要進軍7奈米以下製程。「這基本上就是和台積競爭,」一位半導體業大老驚訝地指出。業界地位崇高、子弟兵眾多的「蔣爸」,到底在想什麼? 從蔣尚義前往武漢之前,與《天下》兩個小時的獨家訪談,或可一窺他的內心世界。


文 陳良榕 天下Web only
2019-09-16
6月底,今年73歲的前台積電共同營運長、長年掌管台積研發兵符的蔣尚義出任武漢弘芯CEO,震驚台灣半導體業。

武漢弘芯一公告,蔣尚義隨後在中國大陸網路媒體訪問時澄清,「他絕不做與老東家台積電競爭或傷害台積電的事,」並表示,原先武漢弘芯規劃做晶圓代工時,便頻頻找他,他都拒絕,直到武漢弘芯轉型新的商業模式,與台積電不是競爭關係,他才答應合作。

所謂「新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目前人在武漢的蔣尚義,回覆《天下》詢問時指出,稱之為「系統代工」。

兩位台灣半導體業資深人士,以及中國半導體業老將、前中芯共同創辦人謝志峰都認為,「系統代工」的技術內涵接近蔣尚義過去在台積主導的先進封裝(或稱為晶圓級封裝技術)。

一位與蔣尚義熟識的資深半導體業者表示,蔣尚義在台積的最後階段,著力最多的就是先進封裝。

「原先做先進封裝的部門,都要解散了,蔣尚義回鍋,才把這些人叫回來,」一位前台積主管說。

未來全球半導體熱點,就在先進封裝
之後,台積開發出得以從三星手中搶走iPhone處理器訂單的InFO技術,以及用在Nvidia深度學習晶片的CoWoS技術,奠定台積近幾年的榮景。

廣告

「他到武漢,就繼續做先進封裝,」資深半導體業者說。

蔣尚義在中國出席技術論壇時,也強調先進封裝將是未來全球半導體熱點。因為摩爾定律已經逼近極限,但系統端的效率提升還有很大改進空間,可透過先進封裝技術,解決電路板上各晶片單元各自為政問題。

他認為,因為開發經費日益高昂,用到最先進半導體製程的大眾產品會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小型多元化的產品,可能不再是在少數大廠手中。」這也是弘芯最看好的應用市場。

蔣尚義表示,「系統代工」業務(與台積)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如果台積願意的話。」

「他可以從台積進wafer(晶圓),」謝志峰也認為,弘芯最合理的走向,是如同日月光、矽品,扮演台積的協力廠。

武漢弘芯進軍IC製造,直接與台積電競爭?
然而,蔣尚義接下來告訴《天下》的,卻跌破業界的眼鏡。他表示,武漢弘芯除了晶圓級封裝,也會做「IC製造」。

廣告

根據9月初,武漢弘芯官方網站更新的資訊:「武漢弘芯專案總投資額約200億美元」,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預計建成14奈米邏輯工藝生產線,總產能達每月3萬片。預計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首次測試片流片

二、預計建成7奈米以下邏輯工藝生產線,總產能達每月3萬片,預計2020年開始研發。

三、預計建成晶圓級先進封裝生產線

「這基本上就是和台積競爭,」一位半導體業大老驚訝地說。

他指出,待人寬厚,人稱「蔣爸」的蔣尚義,在台積累積的「人望」,遠非現在中芯擔任執行長的前台積研發處長梁孟松可比。

一旦蔣尚義招手,台積的離退資深研發高手,可能掀起投靠潮,「這些人錢都賺夠了,純粹為了『幫蔣爸的忙』,」這位半導體業大老指出。


蔣尚義掌管武漢弘芯之後,眼前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從零開始,打造出完整的研發、營運團隊,蓋出廠、讓工廠動起來。(黃明堂攝)

技術與規模仍遠遠落後,不會對台積電構成威脅
蔣尚義向《天下》承認,IC製造業務和台積「略有重疊」。但他認為,弘芯規模小很多,技術也落後7、8年,不會對台積構成威脅。

廣告

台積2018年總產能為每月100萬片12吋晶圓約當量,即便武漢弘芯規劃產能全數完工、投產,也僅及台積的6%規模。

而且,擺在蔣尚義眼前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從零開始,打造出一個完整的研發、營運團隊,蓋出廠、讓工廠動起來。

「現在那裡(武漢弘芯)廠房都還沒蓋,一片荒地,」熟悉中國半導體產業狀況的謝志峰說,「還只是個想法而已。」

一位美商分析師指出,有傳言,弘芯有意直接購買美商格羅方德的14奈米技術平台。但在當前中美貿易戰的敵對氛圍下,成事難度極高。

掌管武漢弘芯,有無競業禁止的問題?
許多人都難以相信,常被形容為「無欲無求」的蔣尚義,怎麼可能退休後去打造「第二個中芯」,直接對上老東家?

廣告

「他很優雅的,怎麼可能搞成像梁孟松那樣被(台積)追殺,不可能啦,」謝志峰說。

「我相信他一定有跟台積打過招呼,台積默許、甚至同意都有可能。」一位前台積主管指出。

他的理由是,台積需要用「某些方式」,來滿足中國發展自主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壓力,「不然,台積在中國的處境,可能會更艱辛,」他說。

《天下》詢問台積,蔣尚義掌管武漢弘芯,有無競業禁止的問題?

台積代理發言人、企業訊息處資深處長孫又文表示,台積不評論蔣尚義的決定,「我們也不知道他去的新公司要做什麼。」

業界議論紛紛之時,《天下》記者不禁回想到,今年5月底的一幕。

曾加入角逐接班人行列,卻在第二年退休
蔣尚義到武漢報到不久前,曾經回台灣處理家事。當時《天下》記者曾與他約在永康商圈的咖啡館談了兩個小時,分享他在台積的研發經歷。

廣告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坐下之後,竟然主動提起他手偶爾會不自主地顫動的症狀。他說,這是家族遺傳,祖母、爸爸、自己、兒子都有,他年輕的時候手就不穩。

早在10年前,蔣尚義還在台積的時候,很多部屬、同事都見過他在會議時,症狀輕幅發作的樣子。

2013,是蔣尚義職場生涯的最高峰,與小他將近10歲的劉德音、魏哲家出任共同營運長,加入角逐接班人的行列,但他卻在第二年宣布退休。(延伸閱讀:退出台積電接班/無欲的舵手 蔣尚義)

不少資深業者評論此事,都覺得蔣尚義的年紀,是他無緣接班的主因,而且常會補上一句:「你看他手都會抖了。」(意思是認為他可能因年邁得了巴金森症。)

但很少人知道、他過去也很少主動說明,蔣尚義身上可能是一種常見遺傳性疾病,雖症狀類似,卻與巴金森症毫無關係,也不會導致腦功能退化。

「他的頭腦一直都很清晰,」一位前台積主管說。

從蔣尚義這段「我沒病」宣言以及之後兩小時訪談之中,侃侃而談的他掌管台積團隊幾個重要轉折與里程碑,或許可以更加理解,這位73歲的長者為何願意背負不少故舊的不解,也要在對岸掌管一間草創階段的晶圓廠。(延伸閱讀:《獨家》中芯獨董風波 蔣尚義回應關鍵問題)

以下是主要採訪內容:



問:你2009年回台積電重掌研發兵符,直到2013年在共同營運長任內退休。業界認為,這段期間你催生了台積在先進封裝領域如InFO、CoWoS等重要技術的誕生。可否談一下這個過程?

答:2009年,董事長叫我回去。因為我離開了3年,回去以後我就跟研發單位瞭解一下,重新規劃我們該做什麼?

我跟董事長說,我想做兩個新的東西,其中有一個就是先進封裝。

他告訴我說,我們老早就評估過,我們不要做封裝。我跟他說,我講的方法不一樣,他很厲害,聽了一個小時,他就答應了。

我覺得是台積研發能夠做的起來,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董事長非常支持。而且他的決定非常明快。他問我要多少人,我說加400個人,其實很多。但他一個小時就答應。

我看中了當時的資深處長余振華,他是我非常欣賞的一個技術主管,我把我最有興趣的東西交給他做。

結果他是很厲害,我就告訴他,我們要做矽中介層(interposer),這東西就是用矽去取代基板,不太好做,但是他一年就做出來。我們就去找客戶,找了半天都沒有人要。後來一個大客戶的副總告訴我,你這個東西,要1平方毫米賣1分錢美元,我才要。

產品要做得夠好,但價格不能太貴
我們那個東西,當初要賣大概6分到7分錢美元。到後來我才知道,為什麼要賣1分錢他才要買?一個理由,他當時用舊技術是1分錢。

我學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你賣東西給人家,如果只是性能好很多,但是價錢比較貴,他很難接受。

一定要價錢不會比較貴,但是性能好一些。他才可以接受,連貴一點點,他都不願意接受。所以要賣東西,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規則,要做得好。但是價錢不能夠太貴。便宜當然更好。

所以我就回來就跟余振華說,這個6分、7分不行了,要搞一個1分的。對,就搞出一個InFO,後來就大賣。


蔣尚義到台積電報到的第一天,當時的董事長張忠謀便當面告訴他,台積電必須要當technology leader(技術領導者),不論是人力或資金,只要蔣尚義開口,張忠謀從未拒絕過,全力支持蔣尚義。(邱劍英攝)

問:你原先在當時如日中天的美國惠普擔任研發主管,在1997年回台加入台積,那時台積的技術水準如何?後來是怎麼追上世界半導體列強?

答:那個時候台積電很賺錢,但那是他的商業模式賺錢。技術還是比較落後,跟今天大陸半導體業的情況差不多,大概落後(世界一流業者)2到3代。

我記得當時(張忠謀)董事長他自己當總經理,他是我老闆。我第一天報到見他,他就告訴我說,我們要當technology leader(技術領導者)。

我記得很清楚,我跟他說,當leader很貴的,要花很多錢,你要有很大的團隊。我們當時120個人,跟我們的經費完完全全不能當leader。

你跟IBM跟Intel比,大概差10倍都不止。我就很婉轉的跟他說,我們如果當fast fellower,就是當老二了,你所有的經費大概只要三分之一就好了。

從落後2~3代,到成為技術領導者
結果被他訓一頓,他覺得我怎麼這麼沒有出息。後來回想起來,我給董事長第一個印象其實是蠻負面的,怎麼會提出這個方法,一點出息都沒有。

我真的是很佩服他,我當時完完全全覺得我們的規模怎麼能夠當leader,因為跟我在國外看到的相比,我們的人力物力差很多、很多。

現在回想起來,這是他的一個心態。所以他就說台積遲早當leader,不是明天就要當。而且回想起來,我也很意外,真的可以做到。

我離開HP時,市值排名大概全世界20多名,當時台積市值跟HP差很遠,看都看不見,我離開時,台積市值超過HP。(根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2019全球市值百大企業排名」,台積電,以市值2060億美元,名列全球第37大企業)

這段時間內,我要做什麼事情,如果人不夠、錢不夠,去跟他要,他幾乎沒有拒絕過。

很誠實的講,結果變成我自己壓力很大。萬一我做不出來,我不能夠怪他,因為我問他要錢、要東西從來沒有說也不行。(延伸閱讀:新張忠謀時代 五大將攻下四千億江山)

問:你帶領的團隊,曾經沒做出來過嗎?印象中,台積這段時間好像每個技術戰役都獲勝,而且每次面臨關鍵技術選擇,例如130奈米的低介電材料、28奈米的栅極製程選擇,都做出正確決定而甩開對手。

答:大的大概沒有了,小的一定有。

我們開始讓大家覺得,台積好像有一點苗頭是130奈米。我們之前完全是名不見經傳的一個技術團隊,我們突然變成copper low-k(低介電銅製程)第一家量產的公司,所以讓人刮目相看。當時,台積電是全世界第一個能夠在市場上商業銷售的產品,比英特爾還早。


蔣尚義任職台積電期間,帶領研發團隊突破重重困難,讓台積電站上世界半導體列強的地位。他離開時,台積電的市值已經超過HP。

做出正確決定,是因為失敗的經驗
我們選對了低介電材質,不是因為我們有多厲害,而是因為我們我們吃了一次虧,然後我們在前一代技術180奈米的時候,出了一種新的低介電的材料,叫做HSQ。

這個材料在研發的階段表現非常好,什麼問題都看不出來,可靠性也很好,都能夠通過驗證。但是一進量產,量大以後才看出問題,就是他有可靠性的問題。但你不做大量,完全看不出來。

我們180奈米選擇用HSQ,然後開始量產就爆出問題,完了,搞得天翻地覆了。我記得很清楚,陽曆年的時候我們趕工搞得一塌糊塗,大家沒有假期,搞得昏頭轉向的來補救。

因為吃了一次虧,所以130奈米,IBM選擇與HSQ採用類似技術的SiLK材料,我們就不要。我不知道,他知不知道我們在180奈米的失敗經驗。但即使他知道,也根本不把我們看到眼裡,因為低介電銅製程,IBM比我們更早研發十幾年。

結果他沒辦法生產,我們可以生產。

IBM就是跟我們在180奈米一樣的經驗,也是最後才發現,就很慘。他那時有一個技術聯盟,包括聯電那幾家全部都跟他走錯了。

問:台積的技術研發,曾經得到政府的幫助嗎?

答:我去了以後看不到任何(來自政府的)幫助。早期可能他們從RCA弄了一些技術來,對,可能有政府的影子在裡頭。但是我去了以後,我沒有看到什麼。第一代的技術有來從飛利浦技轉,提供專利保護傘。我去以後,就沒有從飛利浦技轉了。

前台積副董事長曾繁城的貢獻很大。台灣以前沒有半導體這個行業,你做研發一定要有相當的經驗才可以。我去台積的時候,前面幾年研發部門副經理以上的,全都是從國外請回來的,很多人是曾繁城請的。

早期階段的台積電,就像是民族熔爐
他很有心,美國重要的半導體會議,他都會去,就在裡頭認識人,我跟他就是這樣認識的,我到台積也是他找來的。

早期我們研發部門裡頭要緊的人,全是國外來的,每個公司都有。有IBM的、有貝爾實驗室的、德儀的、英特爾的。惠普就蔡力行跟我。

台積那個階段像是民族熔爐一樣,每個公司的模式不一樣,但都有它的長處,我們都可以有所瞭解、學習,對日後有很大幫助。

那個時候美國有個半導體業界組織SEMATECH,我是台積派去的董事。

這個地方很好,那時候像摩托羅拉、德儀都是我們的大客戶,他們派去的董事通常都是我們跟他做生意。我在董事會裡跟他們可以比較輕鬆的聊聊,他們比較不是拿客戶的嘴臉來對我。

有一次我們吃飯的時候聊起來,有人對我說,我們要兩年才能開發一代技術,你台積怎麼一年一代這麼快?他接著問,你是不是有客戶轉移技術給你,才能這麼快?

講這話的那個人,其實有蠻明顯的惡意。從他的表情、肢體語言來看,言外之意是:你是不是偷客戶的技術?

我就跟他們說,我們研發一個技術,通常是要好幾個循環(cycle)。

什麼是一個循環?我先是用電腦去模擬,算到模擬不能算的時候,再去「下片」,實際生產晶片,針對要知道的幾個的問題,晶片跑出來了以後去量,看有沒有達到我要的標準。沒有達到標準的話,我就分析為什麼?然後再改進,再去下下一代產品。

台積電3成功大關鍵:工程師拼勁、領導者遠見、吸納全球人才
我自己的工作經驗絕大多數在美國,那時候才回來台灣兩三年。我跟他們說,美國怎麼做我很清楚,我告訴你,我在台灣研發的晶圓跑得比你快3倍。就算你比我聰明兩倍,我還是打敗你。

因為即便你比我聰明,你只需要3個循環就找出問題,我需要6個循環。可是我的一個循環比你快3倍。整個加起來,我還是打敗你。

他聽了就問,你憑什麼這麼快?

我就用美國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跟他們說,你知道嗎?我們台灣大學生畢業都要服兵役了,我就當過兵,你可能沒當過兵,我來告訴你當兵怎麼樣。

當兵晚上要輪流站衛兵。我如果輪2點到3點,1點45分的時候前面那個衛兵把我叫醒,那我就換了軍裝,戴著鋼盔、戴著槍,兩點鐘接他的班。到了2點45分,我再把下一個叫醒,他接我的班,我回去睡覺。

我們工程師當完兵到公司,我叫他晚上加班,他覺得理所當然,就跟當兵一樣嘛,他也不會抱怨。我說,你的研發工程師,你叫他晚上來加班看看,他不會加班的。

所以我的研發晶圓,一天跑24小時,你只跑8小時,我當然比你快3倍。這很合理,他聽了啞口無言。

當時坐在旁邊聽的,還有我一個大客戶的高層,他管那個公司所有的研發跟生產,權力很大。我講完,自己也忘了。我下次去拜訪這個高層的時候,他帶我到另外一個地方。

一打開門有一個長桌,大概坐了20幾個人,他說,我把全世界的廠長統統找來了,你上次在SEMATECH講的話,講的太好了,你再講給他們聽一次。

他說,我一直跟他們這樣講,研發就是要24小時這樣幹,他們都不相信,所以他們晚上都不加班。

我只好再講一次。

所以台積研發能夠起來,最重要是它的拼勁,再加上大帥他的vision,還有曾繁城很重要,研發的人都是他帶來的。(責任編輯:吳凱琳)
vul34622 wrote:
今天 報載 蔣爸 有(恕刪)


不同看法。14奈米到7奈米有好幾個世代;台積電已在準備3奈米的試產了。這中間是幾年的好功夫、大投資及無盡的專利。台積電不可能私下有任何默契,會被股東告的。這篇訪問我是看了覺得無奈。

美國如果半導體設備禁運,未來再加上製造系統軟體禁用,動不得也。

離開頂尖公司三年,武功早廢壹半。


*****[自由]
武漢弘芯半導體成立於二○一七年十一月,因延攬從台積電二度退休的蔣尚義而受到業界矚目;去年底更盛大舉行ASML(艾司摩爾)設備進廠儀式,準備建置十四奈米生產線,等於是剛加入半導體業的新軍,就企圖心十足地直搗先進製程。

武漢弘芯總投資金額達二百億美元,持股九成的最大股東為北京光量藍圖科技公司;這家公司監事李雪豔是弘芯的董事長,傳有軍方背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2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