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群創的預估面板供需比是做在Omdia的參考資料上面,那麼就得看看Omdia的圖是怎麼怎麼做的,可能會比較清楚脈絡。同時群創也引用Omdia的驅動IC供需比以及報紙來支持他們IC緊俏的說法。


下圖是約莫一個月前Omdia關於大尺寸供需的投影片

首先,所謂的供給,上面採yielded capacity,想說的故事是零組件的短缺限制有效產能,因此,Omdia也附上了零組件的供需比。
Omdia七月初預測供需比在第三季竄升,主要來自於需求下降(應該是解封那一套說法),以及有效供給因為零組件短缺的緩解而增加。
目前在街上聽到是大尺吋需求仍強,但是IC的短缺似乎沒有得到緩解。另外群創拋了一個似乎參會研究員沒怎麼聽過的事:有家玻璃廠歲修,將逐步影響玻璃供給,預計在新舊交替的節點限制面板供給。
AGC、NEG跟康寧的法說似乎沒提到都沒提到自己要歲修這塊。但是從康寧對於玻璃需求緊俏講法似乎可以呼應:
We believe the pricing environment will remain favorable going forward. Three factors will continue to drive this. First, we expect glass supply to remain short to tight in the upcoming quarters; second, our competitors continue to face profitability challenges at current pricing levels; and third, display glass manufacturing requires periodic investments in existing capacity to maintain operations.
康寧認為現在價格水平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他的兢爭對手們卻還面臨利潤率的挑戰。有一個可能就是呼應群創所說的-競爭對手良率不佳,而良率不佳的原因根據群創的說法是疫情關係,歲修遭到延後。
而歲修這項就是康寧提到第三點,中文的翻譯:玻璃製造需要定期投資到既有產能以維持運營。這不就是歲修嗎?(或者稱維持性資本支出)。那康寧自己一定會做啊,幹嘛特別提這個?我猜可能是暗指競爭對手因為某些原因讓這項延遲了,但這是必須要做的,所以如果未來幾個月開始排歲修,將會限制玻璃的有效供給,玻璃價格將會得到支撐。
===
IC吃緊的時間可能超過Omdia預期,然後玻璃供給應該是不在預期之內。不知道經過一個月,這個Omdia glut ratio的供給側預估變得如何? 需求就是大尺吋化、走高端、消轉商,疫情反覆也難說。
就看對整體供需、產業判斷對不對,以及友達的策略能否與趨勢對接囉?
(友達元大假定是45%,我猜他估的方法就是董仔說的下限加5%,如彭董引用歷史配發率在40%到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