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泰銘指出,此次股權調整是由公司長期發展的角度出發,未來將藉由加速高階產品開發、策略調整及深入歐美市場,使國巨成為全球被動元件領導供應商,提供客戶更完整的產品及服務;「併購天王」此次「自己併自己」的動作,確實有別於過去追求短期業績暴增的合併效果,眼光放的「更長、更遠」了。
============================
這個外資可能是自己嗎?,而這四個月外資大買11萬張,讓股價只漲18%,也就是花16億慢慢買,大股東用外資的名買的嗎?
還是這個外資就是自己?
記得如果是大股東進出自己的公司要公告的
如果大股東變成外資的話就不用公告?這要查證一下,說不定這個公司真的一張都沒買???
joey0415 wrote:
大股東在這個價位上想要買回,或者這只想要在16元買回,應該是相當不看好自己公司的未來
抑或???
...(恕刪)
國巨跟陳老闆的風評好不好是一回事
投資人似乎很喜歡用坑殺、掏空、陰謀論之類的評論來看這類的案子?
其實MBO(management buy-out)/LBO (leverage buy-out)會出現的最大原因就是公司價值被低估,低估到公司大股東或管理階層發現只需要花不多的錢就可以把這個公司買下來當自己的。而當這個公司或其所處產業相對穩定,能有持續不斷的淨現金流入來償還負債,這個誘因就出現了。
我用這個公司的資產去借個錢、把股票買回來,再用這個公司穩定的現金流去還當初借的錢。因為價值被低估的關係,所以我當初借的錢也不多,可能不出個三五年我的借款就還得差不多了。如此一來,同樣是一家一年賺三四十億的公司,三五年內我從只能按持股比分錢的大股東,變成完全擁有這個公司、每年賺的錢都歸我,何樂而不為? 但當然這種案子沒有大股東或管理階層的同意是沒辦法進行的
這種案子的出現非旦不是公司不看好自己的未來,反而是公司對自己的未來相當有信心
加上一直不受市場青睞,股價便宜得要命
要怪可能得怪市場不給它一個合理的市值(or本益比)
這種玩法根本就不高明!!!
先用公司的資金>>>併購其他公司>>>等公司因市佔擴大出現利潤>>>再用私人基金併購原公司>>>申請下市>>>董事會公告減資>>>高額無償配股息>>>再重新上市>>>
反正不是減資就是私募.股權要先洗乾淨!!
上市前就會先現金配息.資金很快就會回收!!!反正又不花自己的錢!還不是都是原公司的錢!
3年後--接下來..就玩跟郭董一樣的遊戲!!!差別..只是看.有沒有像郭董玩的這麼大而已!!



人有三種贏家模式無法複製:
別人的出生。
別人老爸有錢。
別人有遺產繼承!
別把老輸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