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觀點看「投資型保單」

tendo.chen wrote:
樓上的保額有那麼少嗎?
我的投資型保單是跟樓主的一樣,
小弟月繳5000,一年60000,保額有600萬,
太太月繳3000,一年36000,保額有504萬,
姑且不說投資型保單好壞,年繳40000保額怎會只有,100萬?

保險項目 保險金額 保障期滿日 保險費 契約狀態
ULB 安泰人壽靈活理財變額保險乙型 6,000,000.00元. 終身 5,000.00有效

另外版主只提到如何損益平衡,卻沒有想到保單給你(或家人)帶來的保障,
既然是保單,應該先檢視保障是否符合自己需求,再決定是否解約吧⋯
對我而言,現在第六年了,之後前置費用已不需再繳,苦盡甘來,
每月只要
保險成本-657 + 保單行政管理(維持)費-100 = 交易總金額-757(合年繳9084)
不到1萬元就能有600萬的身故保障,這就是我想要的!


謝謝tendo.chen的指教

我的分析已經提到我是以「投資」的觀點
非從壽險角度討論
更何況我有另一張終身壽險
我的需求並不是需要一張「有投資風險」的壽險保單,而是投資需求的投資型保單
對我來說,這張保單的前置費用,保險成本跟行政管理費都是投資風險的一部份
當然我的報酬率算法要一起算進去,
保險公司就是在這點最容易混淆的地方讓投資新手以為報酬率很高
因為保險公司把前置費用當作一項自己的手續費,不計入投資,因此報酬率看起來比較好看
但其實要合理報酬率,包括前置費用的賺回,我至少得維持11.58%才能損益平衡(壓力好大,風險更高)
而你的保險成本這麼高,我相信報酬率也得更高
請好好認真的從投資的角度檢討你的保單,你就會發現這個數字不是那麼簡單

別忘了,大多數人並不是僅繳最低的保險費跟行政費用
而是持續繳要投資基金的保費+保險費
若你有認真檢討你的保單收取費用方式
你會發現保險跟投資的費用是兩回事,保鵝跟你的季繳保費是沒有關連的
這點就會成為業務員把兩者混回一談的「投資型保單」
這張壽險並不給付任何醫療費用,只有在身故後才能獲得理賠,當事人活著用不到
既然這樣,對保戶來說,重點本來就是在投資
若你的壽險以這張保單為主,請你去問問任何一個懂保險的人這樣做好嗎?
人死了,獲得理賠,如果出事還死不了,你要繳的醫療費用可不少,搞不好還超過100萬
請問這樣的保單你還會說繳少少錢,得到較高的保障?

另外,保險成本才是決定你的保額額度
我月繳約100元,因此是100萬元
有趣的是,最近兩天我在檢討我的保單時
在我簽合約書時是468萬元,但我收到的投資組合現況的保險額度
卻是在我簽約後的第二年變成100萬元
老實說這麼久的時間,我也忘記當初我曾經改過保險額度
已去電客服,請保險公司給我更改額度的證明,包括我的同意簽名
也許是我真的忘記了





mart1 wrote:
投資型保單可當成純投資或純保險。
但絕對不要想要二者兼具。

當純保險就是要「浪費錢」的,保額可以拉很高;拉很高字面很爽。
但保險公司與業務員也很爽,因為保額愈高保費愈貴,投資愈少。
說穿了根本不適合初入社會與收入不高者購買。
年輕人主要應該買較便宜的意外險(看社會版的意外那麼多),
和較低額的壽險與醫療搭配。
那適合什麼人買?答案是有節稅需求的有錢人。(最好自己人又當業務員)

至於當純投資,我買過。因為我有親人作保險。
一種保險業務員不會拿出來賣的產品。這產品說真的不錯。
「保額固定」的投資型,我買的「保額」只是每年能最大投資的「金額」。
因為保額不大,1、2萬就全打發掉了;之後就有免費轉換基金的權力。
當然會有年度投資限制與管理費、保險費。
但幾年後「投資金額」大於保額後,那只是零頭花費。用收益債券基金就能cover了。
不過後來扣成本還小賺幾萬後我也解約了,因為好的基金難找,不如買0050。

說那麼多除業務員,大部份的人一定聽不懂我在說什麼。
總之不要買投資型商品就對了,你「不可能」會買到好的投資型商品。
業務員推薦的一定是能賺最多的,你的保額決定保險公司與業務員的「收益」。
我買的那種他們根本沒賺頭還要服務一堆。況且他們的「投資專業」是不夠的。
買意外險>壽險>醫療,這樣的觀念比重才對;投資另外算。


謝謝mart1的指教
你說的沒錯,我當初就是甚麼都不懂
業務員一下子跟我說了一堆投資型保單的好處
老實說根本一知半解,我相信很多新手也是如此
而且還把壽險跟投資混在一起談,真是荒謬
從我算出我的報酬率需要11.58%的維持,
對保戶來說根本是高風險高保費的保單
對保險公司來說卻是收一些錢賺利息,保戶還要感謝保險公司

你的觀點我也知道一件事
原來這個保單適合「有節稅需求的有錢人」




ayz847 wrote:
抱歉!我承認我並沒有詳細閱讀你所列出的數字細目。
我只是很單純的想法── 投資理財,中間人越少越划算。怎麼說?
0.存定存。沒有中間人。
1.買股票。中間人有券商(買賣手續費)+政府(交易稅)。
2.跟投信買基金。中間人除上述外,再加上投信(申購費+經理費+保管費)。
3.跟銀行買基金。中間人除上述外,再加上銀行(信託管理費)。
4.投資型保單買基金。中間人除上述外,再加上保險公司(業務員佣金+前置費+帳戶管理費+其他我不知...)
5.如果是境外基金,還要加上買進賣出外幣的差價。

當然,中間人可能有給你某些助益(譬如幫你篩選標的...等),但要考慮該中間人收取之費用相較於給你的助益,划不划算?也不是一眛排斥拒絕。

用最粗俗的話來講,
所有投資理財活動都有運氣的成份,都可以說是賭。
如果一定要賭,那就找抽頭比較輕的賭場。


就是因為沒有詳細閱讀我的保單的數字細目跟分析
你可能會覺得我低估了這張「投資型保單」對保戶的價值
麻煩請你好好讀一下,不讀我也沒辦法了

就像你說的,投資都有運氣成份,可以說是賭
但投資跟賭,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是可以有意識經營的,一個是有意識隨機的
兩者所靠的運氣成份就不同,投資可能是20%,但賭卻是90%以上
既然投資不是完全靠運氣,那麼就得經營
問題是我的業務員並不真正關心我的報酬率跟篩選標的
而且總是建議我不要動投資組合,
只會建議都不要動,這個錢也太好賺了吧?
我也會說都不要動阿,等到我問該怎麼經營,就說「不知道,是保戶自己的權益」

等到賠了,才說最後決定者都在保戶身上(這是我的業務員跟客服親口說的)
當初憑著一股熱情跟信任買下這張保單
最後都說是保戶自己的問題,
我也只能說我太天真了才買下這張保單

最後提醒一件事
我的保險公司的客服人員跟我說
規定一般業務員是不會給保戶指定投資組合,
也就是說,業務員幫保戶做的建議,輸贏都不是保險公司的責任
都是業務員自己的建議,好像是多出來的服務,可笑吧?



Archifragment wrote:
謝謝mart1的指教...(恕刪)

投資型保險很早我就買了,前2年才解掉。
以後買的收益好像也會課到稅了,況且政府大幅調降遺產稅。
有錢人避稅的管道本來就一堆,現在保險避稅的功能很差了。
牛丸就是牛丸,撒尿蝦就是撒尿蝦,為什麼要把它們混在一起呢?

投資型保單是我覺得最無賴的發明,因為投資的損益就跟保險公司無關了(有保本的不算,可是也不好找就是了)

以前保險公司為了要賣你一張保單得要想辦法賺錢,因為他在賣你的時候就跟你說報酬是多少

為了要付給你的2%、3%甚至是5%的報酬得要到處去找牛肉

現在美其名讓客戶可以自行選擇想投資的標的,而將尋找牛肉的任務就丟給客戶!

而且讓你選的還不知道是牛肉還是雞毛鴨血哩!

而且還可以先收取營運費用,真是爽啊!

結果有了損失投資人生氣、業務員無奈,只有保險公司事可以不關己的笑呵呵!

除了比較傳統的醫療、防癌、意外看個人的考量及能力來購買

買投資型保單還不如自己去投資算了!
powerchen58 wrote:
回覆文章私人訊息引用連結載入圖片引言收藏評分回報
版大 您好:
我想這份保單,在您當下購買時,應該是沒有那末多的問題的
我的想法是,選保險公司.選業務員.選商品是重要的,公司所推的商品,基本上都要考量公司獲利與客戶成本等等問題,我想也不是一種商品可選-只是您當下是重保障還是重投資,哪一個對你比較重要吧了,像我家的商品也有那種只有扣行政成本80~100元,基金保管費每月100元的,所以買商品前自己的須求考量與做功課是相對重要


謝謝powerchen58的指教
所以我說.....這份保單對投資新手非常危險
很多人在年輕時並不一定懂自己的需求考量,連怎麼做功課都無從做起
當時資訊又還不是很透明,「投資型保單」剛推出
根本還不知道這個商品的風險,更遑論評估自己的需求
我知道很多人像你這位朋友對投資有涉獵
但老實說我的工作並不允許我有多餘的時間去看投資組合
不要老是從你自己的角度看事情,請從第三者來看,評估實際的狀況
尤其是你認為相對重要的需求考量跟做功課
對投資新手來說,「投資型保單」相對危險


powerchen58 wrote:
到銀行買基金與跟保險公司買投資型商品,基本上是保險公司費用較少,但你買的是有壽險成本的商品,所以感覺起來被扣很多,前置費用是用來付擔公司的各項成本支出-當然保含您的壽險與公司人事等費用(基本上公司是不會虧錢,但換個角度,您是公司的老闆,我想您也會這樣做),您的保單應該有段時間了,不然前置費用不會這樣重,也就是說那時的公司沒有賣這類商品的經驗值,但怕賠錢,所以就....),但是我想這可以用"適時轉換標的"與"適時贖回與進場"賺回來,但我想這兩項您都沒做


是的,我都沒有好好做,是我自己的問題

各位發現了沒?最後都是保戶自己的問題,保險公司都沒問題

因為我的業務員總是建議我不要動,真正動過一次是在換了業務員之後動的
換了業務員之後,也總是建議不要動
請問對投資新手來說,如何“適時”轉換跟贖回?只能任人宰割,說得那麼好聽
還有,你說的前置費用,我的業務員跟我說
這是保險公司在幫保戶投資基金時需要的手續費
那麼我想請問,為何在總累計投資報酬率裡,卻把這項排除?
你的基金投資不可能不去考量9.5%的手續費,不是嗎?
這不是虎X,是什麼?
不要替保險公司說前置費用的好話,我不是保險公司老闆,我當然以投資觀點來分析
這項費用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已經在我的文中貼上合約書的定義
請你公正的幫我看一下
還是我沒看出你的言下之意:保險公司就是用前置費用削錢,而且表面上不用負責任何責任,零風險?


powerchen58 wrote:
業務員只是會賣商品還是會做功課這跟你們的權益有關,應為賺錢時沒事,但景氣不好時呢?-如果業務員會適時告知客戶進出場時機與轉換標的,我想客戶的抱怨會少很多,我的客戶群有公司老闆到夜市攤販都有,她們的投資標的都不同,很難轉換他的思考模式,所以每週要看十支的基金(平均),(所以在買商品挑選標的物時-我就給予建議了,不然我真的無法顧100多檔的標的),這一波讓他小賺就不會對我抱怨了,畢竟景氣不好阿,但他們賺很多時也不會感謝我,無言........(這不是重點),我的想法很簡單,幫客戶守好錢,那是他們的辛苦錢


我的考慮不是因為我的報酬率變低
你可能是保險業務員,是比較好的那一種,但對我來說還差一大截
我的分析在於這張保單,保戶需要維持多少的累計報酬率才能收支平衡
而不是因為我的低報酬率,我來這邊抱怨
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真,我甚至願意把我的業務員改成你,由你來幫忙
問題是,請你幫忙我維持至少16.58%的報酬率
如果這對你來說是一個壓力,對投資保戶何嘗不是加倍的壓力?

powerchen58 wrote:
您投資標的物其中有一檔是"拉美",前幾年應該是賺錢的,至巴西大選後就開始一路緩跌,當然原因很多,但各家投信公司的拉美基金都以巴西為主,投資比例較重,但巴西的原物料與農產是好的,這國家儲了有農產輸出,原物料(礦產),更有石油,所以長期看好,但短時間看景氣,因為對我來說明年才是考驗(歐債),這樣說就像買股票一樣,你看到某家公司財報很漂亮,各項指標都OK,法說會中公司的經營者很有宏觀思考,但明年一定會賺嗎?我想你應該很清楚,還是要做功課

且這張保單已經九年了,我想也不會多扣壽險成本,建議您從現在開始學習投資,把這當成功課與借鏡就好,我的想法是這兩年景氣不好,正是學習的好時機

多聽.多看.多問-自己做功課才是投資不敗的王道



謝謝你的建議
還是要做功課,但是我沒做,我的業務員可能有做,但不專業
我得不到很好的評估建議
我也不是商場經濟領域,我是設計師,更沒有經濟管理頭腦

你的建議更是...怎麼說,很大的模糊地帶,真是典型業務員或理財顧問的說法
對我這種投資新手來說,根本無從討論起
只能鼻子被抓著跑
我這麼問你好了,長期看這隻拉美基金,長期的時間是多久?
到時長期時間一到,報酬率不如你現在說的那麼好,那麼又說是景氣的問題或保戶不做功課?
別鬧了,投資就是投資,就是要有報酬率,基金也不是長期就看好,大賠的人多的是
不要只說好的不說壞的
更何況這張保單必須要16.58%以上的報酬率才打平
要保戶拿這張保單來學習,我真的建議,請不要這麼對投資新手或一般人推銷「投資型保單」
要學習如何投資,買這個保單不是上上策


最後想請問這位朋友
是否願意幫忙我維持我的報酬率達到16.58%以上?
我的業務員可以換成你,但是這樣的轉換是沒有服務費的喔~(這樣提醒你懂了嗎?)











其實這件事情可以想的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
請問全世界最有錢的巴菲特真的全部是靠股票獲利的嗎
如果有仔細看過的話,他的獲利是從保險業務來的
也就是套利

再來國X等保險一棟蓋的比一棟高錢從哪裡來
再怎麼算都算不過精算師的

所以結論保基本的或有問題在保就好了

由統計學去算全台灣出事率除以多少錢可以賺錢這是精算師的精隨

多數的人士輸家只有少數人是贏家
至於少數人是誰就不便說了

沒買過投資型保單

前置費用, 值得你我深思!

w10065 wrote:
牛丸就是牛丸,撒尿蝦...(恕刪)


保險公司真的很爽

tk7810lin wrote:
其實這件事情可以想的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
請問全世界最有錢的巴菲特真的全部是靠股票獲利的嗎
如果有仔細看過的話,他的獲利是從保險業務來的
也就是套利


請問什麼是套利?謝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