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eman wrote:
  從另一棟樓獨立出...(恕刪)

"上述持股的線型則反而是有短底跡象,有機會即將築底完成。"
=>
誤以為你 只用技術面操作,

個人認為小型股籌碼面影響居多,
你說基本面也沒錯,但基本面流出來時,大多已經大漲很多了。

買進點容易,
賣出點難評估,
很難只賣到最高點啦,
建議採移點停損或配合MA操作,才不會抱上又抱下。

但如果你不在乎抱上抱下,就沒差了。

大立光一向財報很好,
但一般人資金部位 沒法投資這樣的票,看看就好,
這種高價股外資大多已經好程式停損,一直上可以繼續賺,
跌下來開溜很快,
一般散戶沒這能力。

佔九成以上已買股資金(已買股資金又只佔現金不到3成)的其中一檔小型股,
押9成這種做法,
不知該說什麼,台灣股票上千檔,
適度分散5-10檔,
不過每個人投資習性 策略不同,也許你的獲利的確會倍增 看對的話

"可在大盤走空時期持股減碼,當有大回檔就有資金可以低接,而不用再投入新資金增加風險。在大環境不景氣時,不需要出清賣掉手上業績仍然在持續暢旺的生意,如果能確認它的業績確實在持續暢旺的過程。"

另提醒一點,
除非對公司很熟,能得知獲利成長消息,
不然 這種股票 大多是翻臉翻得很快,
股價早領先基本面,

走空減碼,視走空程度,如果會回檔50%以上,還不如反手空單;確認回升之後再佈局,
這對一般人來說 可能嗎?
你可能認為這只是短線回檔,
中短線股價只有神能知道吧,
我個人認為 隨時都要有股市崩跌的退場或進場策略,
再來就是人性的考驗
如果你的標的 真的如你所說 獲利 成長 都很好,
反正跌下來 應該加碼吧?
重點是你的策略,股價漲跌不是我們能得知的

另外小型股的財報,一般散戶能否真的看出端倪,需要高深程度,
通常股價事先反映完基本面,
利多不漲,你可解讀沒被關注到,同時也要想想為何利多不漲?是不是有看不到的利空?

"確定營收和獲利會長期成長這點才是最難的,畢竟根據統計,中小企業存活率並不高,但若是成立,有太多股票幫你證明此點(合理年限內最終解套獲利),包括大股本的台積電,2330今年讓歷年買進並持有的股東都沒虧到本金。"

=>基本上同意,
但一般人要從財報上得知,股價早已領漲許多,
有的人看籌碼追價,有的人技術面追價,得知後再追價有點危時已晚,
我個人不喜這樣,
而且即使是台積電半導體產業,也是會有減緩的時候,
100多的台積電會一直上看200?已連5年成長的台積電,個人持抱留態度
100多的台積電 絕對不會是低點,
而且外資本身已有6-7成,少量幾萬張就能提升自己獲利 何樂不為?
當然若看好 可能小量試單,
產業龍頭 建議都是買在 衰退末端 外資賣超停止時,小幅買超,
知易行難

ps1 各個產業 PE由市場決定,跟電信股比並不適如,殖利率也是,
同時得注意是 你說的否能持續獲利才是重點,不然賺了股息 更多是賠了價差

PS: 我常在想,2412那棟樓的人,很多都練成了逆勢入市,那為什麼不把這種精神用到有前景的小型股呢?
=>
這原因很多,
1. 財報真實性,主要是獲利,電信業中短期 還是穩穩賺
2. 小型股有飆股沒錯,更多是落難股。

PS2: 空倉等待對大型股、景氣循環股會適用,但對於一路成長股,有時候就是找不到進入點,你可能會錯失它一路成長的機會。像我現在一年多了,前面提到的去年年中就賣掉的屬於景氣循環的汽車零組件股都還沒崩回來(如果不還原除權息,最近終於快到了),我已經中年了,人生不允許漫長等待還不知道是否等得到(想像200賣掉大立光的人要等多久?),真的等到了是否還可以買(短中期內還會回復成長嗎?如hTC)還是個相當大的問題。
=>
這種股真的要玩 小量試單吧,一路成長 也有可能一路衰退,
要不你心臟夠大,
賺自己賺得到的就好,
你也知道股市裡8成賠錢,已經贏了8成的人了
沒什麼好不知足的,
HTC smartphone產業 要回到1千塊已上 幾乎不可能了,手機競爭這麼幾烈。

股價評估可能 (殖利率 PE EPS)來決定,
你當然可以由獲利提升->EPS增加,或看好度PE ,股價買盤上升,
我個人自知本事有限,要從PE eps得知真的難,真的手癢 小量試單,設好停損點。
寧願選擇獲利可以穩定,不大要求高成長,每年5-10%,買在股價低檔 殖利率6%以上,PE 10以下
運氣好 也會有額外報酬,殖利率3%以下 視情況調整
的確 這中間更多是等待


pineman wrote:
  從另一棟樓獨立出...(恕刪)
qwer1 wrote:
佔九成以上已買股資金(已買股資金又只佔現金不到3成)的其中一檔小型股,
押9成這種做法...(恕刪)


  希望q大回文時能把引言用引言標示框起來,以便和自己的發言區隔,比較好閱讀。

  我解釋一下,我好像有在2412大樓有提過,我的分散是在不同商品分散,股票只是其中一檔商品。現金也是一檔商品(不同幣別算不同商品)。我還持有其他商品部位。我在2412大樓主張的是不要把全部身家(總可變現資產,亦即不含自住房屋)壓在單一檔,我並沒有違反我的說法。股票資產減損,並不會導致總可變現資產等比例減損。

  另外,我說了我持有的小型股本益比比電信股低、殖利率還比電信股高、營收獲利穩定成長中,未來就看與本業相關的轉投資子公司是否有機會開始獲利。反正還是要持續關注,真正當一家公司的股東其實和自己作生意或者入股朋友成長中的企業差不多,你永遠難以預料接下來是賺錢還是虧錢,但是當下確實賺錢,未來展望良好,入股價還算合理,就入股了。

  至於你問我為什麼利多不漲?我不是說我買進後有漲到2x%了嗎?小型股就是這樣,主要的股價操控力量很多時候是主力,很少主力想當長期股東。主力也拉不動權值股,所以喜歡進出小型股。大部分的主力買進了後就是要在短時間內獲利,買進賣出之間就是一次波動,最大的問題就是主力賣出後有沒有基本面投資人的支撐,目前我看來是有,當然也可能看錯,然後未來幾週若大盤又崩盤,也是會有挑戰就是了。
小弟想請教一下樓主
如果您以基本面來研究個股
那如何去研判目前您所持股的價位是便宜or昂貴or合理??
小弟本來也是對技術分析有一點概念之後,想轉為研究基本面
但發現用最基本的比較方式=歷史的同年度EPS和股價
有些個股實在難以比較,例如某年EPS1塊,股價20,某年EPS 0.5塊,股價卻可以到快40的價位
實在搞不懂標準在哪
kk700516 wrote:
小弟想請教一下樓主
如果您以基本面來研究個股
那如何去研判目前您所持股的價位是便宜or昂貴or合理??
小弟本來也是對技術分析有一點概念之後,想轉為研究基本面
但發現用最基本的比較方式=歷史的同年度EPS和股價
有些個股實在難以比較,例如某年EPS1塊,股價20,某年EPS 0.5塊,股價卻可以到快40的價位
實在搞不懂標準在哪


  我沒有內線,也沒有特異功能,所以我能做的最多只是研判某檔股票是否處於產業循環上升期的早期。散戶一般能知道產業循環向上都已經相對晚了,更何況要在早期介入,本來就有一定難度。

  所以通常你看到EPS 0.5股價快40時,大家應該都知道利多是什麼,或者根本就只是為飆而飆,我就不會去碰了,即使像為升之類本益比很高還一路飆,那不屬於我這散戶的能力範圍。該去注意的是股價在低檔區,有底部型態,產業族群(不是只有該個股)有景氣上升跡象,那麼就值得在該族群中找出穩定成長股(歷年EPS/股息較為穩定,現金流量表正常,財報和股東會資料詳讀,有機會知道公司是否有可能的成長動力來源),如果手癢再搭配一兩檔爆發力強的股。至於若去年就選到大立光,如何一路抱到2000,那是更高深的課題,超出本文和我的能力範圍。我是有賺到設定的波段就好,至少波段要漲超過30%,也就是6%x5年的股息才考慮部分調節,這個才足以讓我放棄後面可能的長期繼續成長,也才符合停損的風報比(假設定10%停損,風報比是1:3),而直接把5年股息一次領掉,因為5年內很高機率會再有一次循環。

  通常穩定性和成長性很難兼得,但每檔股票的低檔區這兩者有較高機會同時成立,當這兩者同時成立,投資會是相對較為安全的。但是低檔有時一低還會有更低,所以要設停損。

pineman wrote:
  我沒有內線,也沒...
我是有賺到設定的波段就好,至少波段要漲超過30%,也就是6%x5年的股息才考慮部分調節,這個才足以讓我放棄後面可能的長期繼續成長,
(恕刪)


我不知道你的小型成長股您自己預估應有的報酬率為多少?
若是只漲過30%就調節,那其實跟一般穩健股的方式沒差多少,
承受更大的風險卻沒得到更多的報酬,
還不如買更穩健的個股,

不過風險這東西本來就很難評估,也許您完全100%了解你的中小型股
那風險就很小了,

我自己穩健的個股也是預期5-10%,若超過30%以上,
可移動停利或配合MA停利,
在多頭的時候,您以為漲夠了,其實會漲到嚇死你
空頭也是

pineman wrote:
我說了我持有的小型股本益比比電信股低、殖利率還比電信股高、
(恕刪)


只是提醒你
不同類型產業,比較本益比其實沒多大意義,
小型股 除非超過5年以上,不然殖利率 也只是參考用,
你沒法知道2-3年後是否殖利率跟你預期的一樣
kk700516 wrote:
如果您以基本面來研究個股
那如何去研判目前您所持股的價位是便宜or昂貴or合理??...(恕刪)

雖然我不碰小型股,但可回答你的問題
決定要買1支股票前,要看甚麼指標來做為參考依據?何時買才對?
臺灣證券交易所提供給股民知道在哪個價位買入最具有投資價值
台灣證券交易所網站=查詢個股(現在股價)的投資價值
http://www.twse.com.tw/ch/trading/exchange/BWIBBU/BWIBBU.php
..套入年月與股票代碼,點查詢,出現(本益比)(殖利率)(股價淨值比)
..收盤價天天變,股數變,季報1年變4次,股利年年變,SO,3個指標就天天變
..配股/股利>30%的股票,不適用此網站公式,股數膨脹3個指標失真
因為股數膨脹A稀釋股價/EPS/股利,B(本益比)在除權後下調變很差
便宜的股價=(本益比<15)+(殖利率>6.6%)+(淨值比<1.5 ),
合理的股價=(本益比<20)+(殖利率>5.0%)+(淨值比<2.0 ),
昂貴的股價=(本益比>30)+(殖利率<3.3%)+(淨值比>3.5 )
qwer1 wrote:
...(恕刪)只是提醒你
不同類型產業,比較本益比其實沒多大意義,
小型股 除非超過5年以上,不然殖利率 也只是參考用,
你沒法知道2-3年後是否殖利率跟你預期的一樣


  先不論炒作飆股,穩定股和循環股,本益比都有參考性,看如何用而以。
  你的最後一句很重要,我在2412樓其實也是在講這一點。只是很多人認為這不會發生在他們的愛股身上。
  我只稍微小小修正一下,通常如果大環境不變,有時殖利率反而不會變,會變的是EPS和股價。所以為什麼我一直強調營收獲利成長性,真正難估的是這點,不是殖利率。

pineman wrote:
  先不論炒作飆股,...(恕刪)


對於花店來說,甚至三雄
每個人當然有其個別多空思考,
我只想說 營收 獲利 沒特別重大衰退之下,
除非經營層面有特殊考量,
每年都還可以配得出應有的現金時,
每年 年年都能有5-10% 投資報酬率時,仍不失為一個好標的。
你當然可以求更高報酬,
但每人資金部位、判斷、眼光 投資個性 是否能承受?
每個人都知道複利的厲害,
有誰可以年年換股持續的獲利複利下去?

當然若好學生有變邊緣人時,仍是得留心注意,
可能確定的是只有變動、變化就是唯一不變的,
只是這機率對電信股來說有多大?
來到時有擬好策略就好,對任何股票投資都一樣

qwer1 wrote:
承受更大的風險卻沒得到更多的報酬,
還不如買更穩健的個股,
"穩健"這兩個字有些籠統,是業績穩健,還是財務穩健,還是其他?q大是否舉例一下什麼是穩健的股?

假如是業績穩健或是財務穩健,那小型股裡面也有很多符合的,大型股裡面也有很多不符合的,所以我是認為,不能說小型股就不是穩健股。至於成長股,那也沒有分小型還是大型,只要產業是向上的,營收是擴增的,都是成長股,鴻海跟台積電就是大型成長股的例子。其他條件一樣的話,一樣的本益比,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不選營收有成長機會的股。

qwer1 wrote:
不同類型產業,比較本益比其實沒多大意義,
小型股 除非超過5年以上,不然殖利率 也只是參考用,
你沒法知道2-3年後是否殖利率跟你預期的一樣
這個我也有不同看法,不同類型的資產,譬如股票跟房地產,比較本益比沒有意義,但是一樣都是股票,公司的經營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做生意賺錢,為什麼不能比較?開一間公司,一樣投資100萬,一間每年賺10萬,一間每年賺20萬,為何不能比較?產業別不同為何要給予不同的本益比?對我來說,我只有個別公司會針對成長性、財務安全性、營收穩定性、抗景氣能力、經營者...等等,會給予不同的"合理"本益比,我不會針對不同產業而有所區別,畢竟熱門產業裡也有倒閉的公司,夕陽產業裡也有獲利成長的好公司。

再來,我認為過去的殖利率都是參考用的,不管是小型股還是大型股,未來2、3年會怎樣,只有神可以知道,連公司的經營者都沒辦法。營收是否穩定,跟大型小型無關,跟營收的來源與競爭環境有關,一般來說,營收來源越分散,單一產品、區域等變動的影響就小,產業中同質性的公司越多、越競爭,那營收的起伏就越大。有時候公司營運規模不是越大越好,宏碁就是一例,幾年前不斷的攻城掠地,內部資源跟不上,現在反而嚐到惡果。

提到電信股中華電,幾年前也是我的主力持股,不過8、90塊以上就出清換股了,不是他不好,是他太好,太多人喜歡了,所以殖利率太低讓我不喜歡。我的另一支主力股,小型穩健的4205中華食,穩健程度不輸中華電(我認為啦),16塊開始建立部位,25塊大筆加碼,放到今年,40塊以上全數出清換股,一樣他沒有不好,可是好像也沒有很多人喜歡,但是40塊這種價格,又是讓我不太滿意。再好的股票,價格不好,怎樣都好不起來。

近年來我已經換掉很多我手中的穩健股了,我只能說大家太喜歡穩健股了,願意給他們15倍甚至20倍的本益比,他們願意我可不願意,市場上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穩健股,我只願意給10倍本益比,有成長機會的,12、3倍還可以,超過的就留給別的需要的人吧。
ejan1969 wrote:
"穩健"這兩個字有些...(恕刪)


我不是什麼q大啦,歡迎大家討論討論,
我也不見得是完全對的,

ejan1969 wrote:
我是認為,不能說小型股就不是穩健股。至於成長股,那也沒有分小型還是大型,只要產業是向上的,營收是擴增的,都是成長股,鴻海跟台積電就是大型成長股的例子。其他條件一樣的話,一樣的本益比,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不選營收有成長機會的股。


首先 我這邊不是原作,不確是他這邊指的"小型股"是 股本小,還是成交量小?
一般認為 視為股本小好了。

況且我也不清楚p大指的小型股是怎樣類型的,
我個人習慣從台灣50 台灣100裡面 來選,能累積到前150,
至少也經得起時間考驗,
但 裡面有沒有老鼠屎? 絕對有 比率而言會少很多

名不見經傳的"小型股"裡 有沒有會飆的股?
絕對有,但向下沈淪的股咧? 恐怕更多
需要花更多精神研究,
而且小公司 年數如果少 或是 財報正確性
都需要人去解讀,
小型股要抱到大立光的機率有多少?
選到大立光能賺到尾的機率有多少?
更多的是紅了幾個月 1-2年 後 向下沈淪
我做不到....
像蘇xx平民股神 能一直換飆股,那種觀察力 跟心理素質,
我也做不到....
如果你覺得你眼光夠利 手腳夠快,
的確 可以投資

穩健 我指的是每年獲利 營收 都差不多,
甚者 獲利 營收都小幅成長,
你可以自己定義5年內 10年內都eps 都為正,或為多少,
2008時 經營團隊 可為能渡過,
2008時 eps,是否還配得出現金?
未來不可知,過去績效僅供參考,
我是是說 站在存股的角度上,
一般投資人抱"小型股"過股災的能力跟2412之流的來比
每個人投資個性部位都不同,
玩小型股 如何安然渡過股災? 這種心理素質非常人
相反如果 每年都能固定現金股息進來
買在6%以上 16年就0成本
買在10%以上 10年就0成本
這種角度 價差自然來,沒來就收股息,

ejan1969 wrote:
不同類型的資產,譬如股票跟房地產,比較本益比沒有意義,但是一樣都是股票,公司的經營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做生意賺錢,為什麼不能比較?

本益比 某方面來說代表看好度,
你自己也說了

ejan1969 wrote:
產業別不同為何要給予不同的本益比?對我來說,我只有個別公司會針對成長性、財務安全性、營收穩定性、抗景氣能力、經營者...等等,會給予不同的"合理"本益比,我不會針對不同產業而有所區別,畢竟熱門產業裡也有倒閉的公司,夕陽產業裡也有獲利成長的好公司。


鴻海本益比約10倍? 中華電約16-17倍?
有些營建股只有個位數?
這樣比較對一般投資人意義在那? 會因為營建股低就是買?
所以我說不同產業 比較沒什麼意義的點在這,
還是你認為有意義的點?
個人認為反而大盤pbr pe會比較有意義一點

投資手法夠靈活的話,一直換股操作 也可以,
但每個產業的"合理"本益比 這東西是很耐人尋味的,
你當然可以買進你覺得低於 合理本益比的,到合理或超出時賣出,
一般散戶投資人對於每個產業 有辦法 做到這種判斷 ?
我很懷疑..
當然 高出PE合理很多或殖利率夠低 我也贊成減碼,
你是要一隻會不斷下蛋的雞?
還是這隻雞 會 一直長大? (雞有可能一直長大嗎?)
兩者 投資人 自己去選擇吧
qwer1 wrote:
"上述持股的線型則反...(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