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金融股有點像一個工程師,原本年薪100萬,績效不錯,隔年年薪變120萬了(成長20%),可惜的是先前買了很多金融股,目前損益負80萬...沒讓別人知道,當然如果稱過去,搞不好股票就少賠或不賠錢,撐不過去就麻煩了,這樣比喻有貼切嗎?
風向球就是看今年配息率現在新聞和總座的喊話都參考就好,甚至當反指標都行TRF事件,政府要負最大責任卻都推給業者和客戶(啥,專業投資人,屁啦,不過是名稱高級的賭徒)財報上要看的不是逾放相關而是衍生性商品部位。但有些損益是不容易看到的。外資? 我想有的他也看不到啦。現階段應該就是資金抽離是助跌為主因(不是唯一)法說會也不是甚麼都給他看啊。有一個比較可信的是美金部位越大者,對他的股價信心可以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