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me0223 wrote:
終身醫療十年期
一年2.5萬
十年25萬
請問那家的?繳第幾年了?
停掉...她還有其它醫療險嗎?
是我會停儲蓄險
因為再保的醫療只會愈來愈貴
而儲蓄險不會再買了
這張醫療險太誇張了,新光的健康百分百
已繳四年,花了十萬
住院手術理賠3000,門診手術理賠1000,住院一天理賠+營養金=1500
如果今天不幸開刀住院一個禮拜,理賠金額為13500
我一年保費就繳25000,有差這13500嗎?
如果20年後開刀住院一個禮拜,我是不知道20年後的13500能幹嘛啦
後面還有六年要繳15萬,15萬都能住院100天了,而且現在醫療制度不太可能能住長時間的,才住幾天醫院就趕你出院了
所以就乾脆停損了
還是買定期的實支實付比較划算
不過單從計算機部份去看預定利率這件事 似乎不能完全說對(如果自己按計算機就可以輕易算出來,那保險精算部門還需要存在嗎?^^")
樓主的女友兩份儲蓄險一定都有保單的對吧^^
保單一定會載明當客戶繳費至何時 若解約可領回多少 繳清可領回多少 甚至期滿後每年的增值幅度是多少的
不會完全沒有任何資訊的 任何一家保險公司都是一樣的 那才是準的(就像試算表是一樣的,不然業務銷售時怎麼跟客戶說呢)
而儲蓄險規劃 不能只從IRR值去看 那只是一個觀察的選項 就像您說的 儲蓄險只要提前解約 損失的一定是客戶怎麼算都一樣
而定存就是頂多損失掉利息部分 並不影響本金 這是兩者最大的差別
您或許可以問問女友 當初為何購買這兩張儲蓄險呢? 說不定女友初衷是有想要出國留學甚至旅遊的計畫呀^^
(若是人情保就另當別論了= =")
儲蓄險不能跟股票投資(即便是存股) 來互相比較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者
因為一個是屬於保本 一個則是屬於有潛在的獲利
儲蓄險的確無法像股票有未來的獲益可能性 但相對的保險也是比較沒風險的 所以才說保險是保本金融商品跟投資是完全屬性不同
您也提到通膨問題 通膨的確是問題 這小弟也不否認 就像10年前的100元跟現在的100元價值一定不同 道理是一樣的
可是這樣的問題 不只存在於保險 各種理財方式都會受影響 即便是定存 存股 基金
通膨是每個人都無法處理的問題 是整體金融市場的變化導致
而終身醫療險 這點小弟完全認同您說的
這小弟之前也跟壇上許多資深壇友討論過 終身醫療險規劃在現行的醫療體系下能發揮保障的效益值的確不高 但由於是終身險
保費也相對高 加上又是定額給付 因此實支實付醫療險甚至雙實支實付醫療險才是現在多數業界業務很主推的醫療險商品
但也非說終身醫療險是完全不需要存在的 畢竟每個客戶的需求及認知上不同 不能一概而論
且目前您也提到女友這份醫療險已經繳費四年了 說真的除非解約 不然真的很頭痛
因為無法減額繳清 可是解約 那繳的四年保費全部付諸流水了
但若持續再繳後面六年 似乎也意義不大@@"
這完全就看您跟女友怎麼斟酌了
PS: 個人淺見分享而已
K.C影 wrote:
樓主 以計算機計算這樣@@ 畢竟針對自己的保單好好檢視一下是好事
不過單從計算機部份去看預定利率這件事 似乎不能完全說對(如果自己按計算機就可以輕易算出來,那保險精算部門還需要存在嗎?^^")
樓主的女友兩份儲蓄險一定都有保單的對吧^^
保單一定會載明當客戶繳費至何時 若解約可領回多少 繳清可領回多少 甚至期滿後每年的增值幅度是多少的
不會完全沒有任何資訊的 任何一家保險公司都是一樣的 那才是準的(就像試算表是一樣的,不然業務銷售時怎麼跟客戶說呢)
而儲蓄險規劃 不能只從IRR值去看 那只是一個觀察的選項 就像您說的 儲蓄險只要提前解約 損失的一定是客戶怎麼算都一樣
而定存就是頂多損失掉利息部分 並不影響本金 這是兩者最大的差別
您或許可以問問女友 當初為何購買這兩張儲蓄險呢? 說不定女友初衷是有想要出國留學甚至旅遊的計畫呀^^
(若是人情保就另當別論了= =")
儲蓄險不能跟股票投資(即便是存股) 來互相比較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者
因為一個是屬於保本 一個則是屬於有潛在的獲利
儲蓄險的確無法像股票有未來的獲益可能性 但相對的保險也是比較沒風險的 所以才說保險是保本金融商品跟投資是完全屬性不同
您也提到通膨問題 通膨的確是問題 這小弟也不否認 就像10年前的100元跟現在的100元價值一定不同 道理是一樣的
可是這樣的問題 不只存在於保險 各種理財方式都會受影響 即便是定存 存股 基金
通膨是每個人都無法處理的問題 是整體金融市場的變化導致
而終身醫療險 這點小弟完全認同您說的
這小弟之前也跟壇上許多資深壇友討論過 終身醫療險規劃在現行的醫療體系下能發揮保障的效益值的確不高 但由於是終身險
保費也相對高 加上又是定額給付 因此實支實付醫療險甚至雙實支實付醫療險才是現在多數業界業務很主推的醫療險商品
但也非說終身醫療險是完全不需要存在的 畢竟每個客戶的需求及認知上不同 不能一概而論
且目前您也提到女友這份醫療險已經繳費四年了 說真的除非解約 不然真的很頭痛
因為無法減額繳清 可是解約 那繳的四年保費全部付諸流水了
但若持續再繳後面六年 似乎也意義不大@@"
這完全就看您跟女友怎麼斟酌了
PS: 個人淺見分享而已
感謝你的細心回覆
我先說明一下我女友目前的狀況
目前年收入約40萬,一年繳的保費,定期+終身+儲蓄約17萬
基本上每個月處於月光狀態(她很省,但是保費負擔真的太大)
以這樣的狀況來看,儲蓄險對於她的風險是比購買定存股還大的(假設玉山金、中華電)
如果急需用錢,因為她的銀行戶頭沒幾毛,勢必得儲蓄險解約用來支付費用,需要損失不少解約金
定存股也有風險,但相對之下比較小
另外為什麼她會買這麼多儲蓄險呢...就是被所謂的預告利率給搞混了,保單上面寫2.75%跟4%,她誤以為預告利率跟定存利率是一樣的東西
還有一點就是她沒想到,假設今天失業了,她銀行戶頭是沒錢的,要去哪邊找錢出來繳這每年17萬的保費,簡單的說就是沒有先做風險評估
現在是因為跟我在一起,吃飯、房租我都有幫她支付,生活品質才好一些
我們年紀也到了,差不多要準備結婚生小孩,生活開銷之後大增,每年還要繳這些保費真的很硬
Kevin3091 wrote:
目前年收入約40萬,一年繳的保費,定期+終身+儲蓄約17萬
我用自身經驗給你作一些參考
我老婆婚前是投保 南山一家
定期(終壽出單+定期醫療.定期手術險.意外)+終身防癌+儲蓄險+美金外幣20年期
她當時年薪大概6X萬 總繳保費也是17萬/年
當時還沒結婚,我認為這樣負擔太大勸她不要買,結果我還被刮,
(總之就是業務去她家洗她跟她媽腦,大概是女人就是要自己有規劃、存自己的錢這類的,跟我說她們都想清楚了)
繳了2年多約莫是婚後沒多久,我再跟她提這個問題,這次她自覺長期吃不消,於是我就著手處理了。
終壽出單的定期只砍掉意外換產險+團保,再加保定壽附約,防癌砍掉改其它重疾險(最近要再加強定期防癌),
儲蓄險拿解約金認賠(大概只拿回30%左右)、美金外幣停繳改減額繳清(這個後來想想應該要改展期定期)。
接下來我老婆懷孕,工作停了四年,生產可申請的理賠也都沒有少,
如果沒有作調整,那些年這筆錢是不是可能變成我繳?

那這幾年帶朋友家人歐、日、港的旅遊回憶應該就都不會成行了

不少業務員都會說,儲蓄險這類的險種不能放在雙十原則的額度裡、也不能把它跟一般投資商品比較,
但我的想法是:財務規劃、保險規劃皆是繞著錢跑,每一毛錢都有它的時間價值,到底有什麼商品不能比?
單就人身風險的避險手段,不談及避稅、遺產規劃等,
以目前的環境還是得以階段性需求去做規劃,每數年作檢視調整。
回到您女友規劃調整的部份,事實上過多的保費支出本身就已經造成財務風險了,
原是用來避險的工具反而造成曝險,
因為你提到先確定解約終身醫療,那建議要把不足部分用定期的補上,
外幣若無長期使用或投資需求,買長年期險種有匯率風險,
再不堪也至少必須撐過閉鎖期,所以我當時選擇減額繳清,
你女友一長期一短期,如果已繳期數不多,建議至少要處理長年期的。
Kevin3091 wrote:
感謝你的細心回覆我...(恕刪)
恩 您這樣想 小弟覺得很合理
因為您考慮到 要結婚了
自然而然在金錢上的支出要更謹慎評估
或許當初女友也許真的是因為預定利率 宣告利率的混淆而買錯了
這非您女友的錯 也不是您目前想調整甚至解約的不對
而是當初的業務的錯 因為他沒讓客戶完全了解進而害的您跟女友目前的資金卡死問題> <
也許您目前真的該仔細跟女友討論並考慮將女友的儲蓄險保單 做減額的動作了
畢竟提前解約 如您所言 真的損失太多了
而醫療險的部分 小弟也得誠實跟您說 四年的保費或許真的該停損 就乾脆~~~~~


當然四年保費隨水流了 很心疼
只能說您跟女友即將結婚了
保險的規劃真的要更謹慎 將錢花刀口上
也期望您跟女友之後能遇到真心了解您們兩位保障需求及資產配置上的規畫而建議的好業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