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公平貿易」?工資就不平等了


abc003 wrote:
所以川普完全沒資格...(恕刪)


台灣海外金融資產2016年後達到2.7兆美元●創歷史新高

這是這篇的續篇
台灣財富排名690萬人是月光族230萬人有超3千萬資產

分享一個資料 資料來源於安聯世界財富報告

台灣人均海外金融資產已經達到10萬美元,總價值已經達到2.7兆美元

比起7年前成長了100%還多

包括外幣、股票、債券等海外的金融資產,如果加上本島的17萬美元人均財富

是不是有27萬美元的人均資產?


單位十億歐元 歐元/美元匯率=1.16

主權國家的外部資產列表

台灣經常帳戶盈餘達到每年800億美元的流量 為台灣GDP的13.83%


幾乎達到中國1/2

經常帳盈餘=貿易順差+資本帳的投資順差+轉移支付金額

真真是超級誇張的事情 但是沒有經濟制裁


經常帳盈餘佔GDP的比重 台灣每年800億美元 GDP卻只有5600億

來自瑞士信貸的資料 世界各國每名成人的人均財富









各大洲的財富分布比例



全球前8富豪財富>50%地球人財富總和!

全球前8富豪財富>超過50%地球人財富總和!

全球貧富的鴻溝一年比一年大,根據英國NGO樂施會(Oxfam)發表的最新報告,過去一年內全球的貧富差距可能再創新高,以比爾.蓋茲、「股神」巴菲特為首的全球前8大富豪,其坐擁的資產總和,竟然比全球50%的底層人口還要多。

樂施會表示,儘管去年的趨勢與2015年的報告大致相同,意即全球金字塔頂尖1%所掌握的資源,仍比其他99%的財富總和來得多;不過在2015年,全球50%底層人口所能支配的財富,約等於全球前67大富豪的資產總和;但到了2016,天秤兩端的差距卻更為懸殊——過半人口擁有的所有資產,竟比不上全球前8名富豪的名下財富。



報告中的「8大富豪」,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美國,淨資產750億美金),流行服飾Zara集團創辦人奧特加(西班牙,670億),「股神」巴菲特(美國,608億),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史林(墨西哥,500億),Amazon的貝佐斯(美國,452億),臉書的祖克柏(美國,446億),甲骨文的埃利森(美國,436億),以及前紐約市長、彭博媒體集團的彭博(美國,400億)。

然而貧富差距在一年內加劇,是富豪更有錢?還是窮人變更窮呢?樂施會表示,之所以從「67人打一半地球人」,惡化到「8人就夠了」,是因為在過去一年內,研究團隊發現中國與印度的貧窮人口比原先估計得更多、他們擁有的財富也較預估「更為窘迫」,因此在修正數據之後,天秤上的數字才會高速失衡。

著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法國經濟學者皮凱堤(Thomas Piketty)曾舉美國為例,指過去30年間,美國社會底層的50%人口,其實質收入增長率「近趨為0」;但同時,美國金字塔尖的1%,收入增長卻超過300%。

樂施會表示,貧富差距所形成的階級,將越來越難翻轉;未來20年內,全球前500大富豪傳給自己的繼承者們的財富,總值或將超過2.1兆美元——這一數字,將比印度的年總GDP還要多。

報告指出,資源分配的結構之所以失調,其中的主因包括了稅制的不公、企業失控的逐利文化,與惡性循環的裙帶資本主義...等等。而分配失序下的社會怨懟,於2016年間也延燒成政治上的不安新浪潮,並透過英國脫歐公投、川普當選等事件,於已開發中國家中一一引爆。
就以經常帳餘額來說

中國的貿易經常帳佔GDP比例 並沒有比德國 台灣 韓國 更多


經常帳=資本帳(投資賺的錢)+貿易帳(貿易賺的錢)+轉移支付金額(海外打工)

以下是經常帳餘額




經常帳盈餘佔GDP的比重 台灣每年800億美元 GDP卻只有5600億

你可以參考這裡List of countries by wealth per adul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wealth_per_adult
瑞士信貸 安聯國際等 甚至是各國的政府都有統計資本存量稱為國民財富統計、 統計中國人均資本存量在2萬美元左右 中產階級人口10%,大多是北上廣有房產的, 美國人均資本存量38萬美元資產 ,中產有幾十萬美元資產很正常,而且均勻分佈在股票和金融資產+房產不只偏重房地產,已開發國家中產占人口比例50%,大學畢業生比例中國10% 中國約有1.4億大學生 即使已24~35歲青年來說最多也只有25% 西歐、日本、美國 甚至俄羅斯都是50%大學生佔總人口比例得益於前蘇聯的教育政策(即使俄羅斯也是開發中國家),以各國每千人汽車自有率來說美國是每千人910人輛汽車佔90%一個家庭3部汽車很正常,日本59%、歐洲是50% 韓國是45% 台灣為35% 中國是15%每千人154輛汽車,但是如果中國要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石油消耗量可能會增加3倍,人均GDP方面約9000美元以PPP計價一攬子商品來說約1.5萬 美國是6萬 歐洲是3~4萬 收入水平差距以購買力計算也有3~4倍,各方面指標都顯示中國是開發中國家,
每名成人的平均數和中位數總財富的國家名單含股票 房產 金融資產等

每名成人平均財富由國家2017年

是指由國家以上$ 200,000(十一月2017)每位成人平均總財富[1]
國家/地區 平均財富
冰島 $587,649
瑞士 $537,599
澳大利亞 $402,603
美國 $388,585
新西蘭 $337,441
挪威 $320,475
盧森堡 $313,687
丹麥 $281,542
比利時 $278,139
英國 $278,038
新加坡 $268,776
法國 $263,339
瑞典 $260,667
加拿大 $259,271
愛爾蘭 $248,466
日本 $225,057
意大利 $223,572
奧地利 $221,456
荷蘭 $204,045
德國 $203,946

通過瑞士信貸(2017)列表[1]
排序 國家 總財富(10億美元) (USD) 每名成人平均財富(USD)每名成人中位數財富
60 冰島 144 587,649 444,999
13 瑞士 3,630 537,599 229,059
9 澳大利亞 7,329 402,603 195,417
1 美國 95,960 388,585 55,876
北美 101,005 374,869 59,127
27 新西蘭 1,162 337,441 147,593
24 挪威 1,283 320,475 130,543
61 盧森堡 141 313,687 167,664
23 丹麥 1,286 281,542 87,231
17 比利時 2,453 278,139 161,589
4 英國 14,073 278,038 102,641
25 新加坡 1,199 268,776 108,850
6 法國 12,969 263,399 119,720
18 瑞典 1,994 260,667 45,235
8 加拿大 7,407 259,271 91,058
32 愛爾蘭 853 248,466 84,592
3 日本 23,682 225,057 123,724
7 意大利 10,853 223,572 124,636
22 奧地利 1,562 221,456 57,534
15 荷蘭 2,692 204,045 94,373
5 德國 13,714 203,946 47,091
29 以色列 1,054 198,406 78,244
26 Hong Kong 1,193 193,248 46,079
14 Taiwan 3,568 188,081 87,257

10 韓國 6,987 160,609 67,934
37 芬蘭 686 159,098 57,850
歐洲 79,639 135,163 14,851
12 西班牙 4,845 129,578 63,369
90 馬耳他 41 119,802 67,980
30 希臘 1,007 111,684 54,665
53 卡塔爾 218 102,517 71,118
71 塞浦路斯 92 102,384 20,902
49 科威特 292 97,304 37,788
35 葡萄牙 750 89,437 38,242
39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603 78,803 19,712
66 斯洛文尼亞 105 62,920 42,195
世界 280,289 56,541 3,582
36 智利 687 52,829 20,141
45 捷克共和國 440 51,472 23,083
56 利比亞 181 45,103 24,510
84 愛沙尼亞 45 43,158 27,522
115 文萊 13 43,151 14,064
117 巴哈馬 12 41,203 9,806
69 烏拉圭 100 40,376 20,376
48 匈牙利 312 39,813 30,111
94 毛里求斯 36 38,937 23,035
33 沙特阿拉伯 772 35,042 11,555
65 阿曼 114 34,592 10,461
98 巴林 34 30,803 8,561
67 哥斯達黎加 104 30,240 13,370
31 波蘭 859 28,057 10,302
64 斯洛伐克 121 27,842 20,717
85 拉脫維亞 44 27,631 17,828
76 立陶宛 64 27,507 17,931
2 中國 29,000 26,872 6,689
43 秘魯 545 26,729 8,483
73 克羅地亞 86 25,756 18,058
70 黎巴嫩 99 24,161 6,452
78 巴拿馬 61 23,340 8,239
158 多米尼加 1 22,871 6,371
44 馬來西亞 477 22,804 7,087
147 安提瓜和巴布達 2 22,490 6,529
21 墨西哥 1,835 22,346 8,737
135 巴巴多斯 5 22,098 8,433
34 南非 761 21,849 5,136
28 土耳其 1,068 20,061 5,087
127 黑山 9 19,607 13,981
79 格魯吉亞 57 19,430 9,874
38 哥倫比亞 643 19,354 7,461
拉丁美洲 8,107 19,049 5,159
41 阿根廷 561 18,966 7,411
160 格林納達 1 17,523 4,625
16 巴西 2,545 17,485 4,591
68 保加利亞 101 17,394 11,782
19 俄國 1,888 16,773 3,919
51 羅馬尼亞 256 16,344 8,282
105 納米比亞 21 16,101 3,216
63 突尼斯 123 15,540 7,161
110 加蓬 17 15,168 7,367
81 薩爾瓦多 57 14,443 6,906
154 聖盧西亞 2 14,296 7,497
114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4 14,028 7,579
57 埃及 178 13,165 855
75 約旦 68 13,099 6,014
62 厄瓜多爾 132 12,844 5,644
104 蒙古 24 12,530 7,526
但是這種模式是建立在帝國主義養貴族工人,例如最近我不是藥神電影,印度仿製藥比正版藥便宜8倍是因為歐美專利權壟斷,研發資本是從別人那裏「榨取的剩餘價值」,美國人民出得起正版藥錢才有資格活? 開發中國家例如印度人就沒資格存活? 為什麼美國工人工資比較高?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
1.西班牙的模式 直接搶劫和殺光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黃金、白銀剝奪他們的土地


2.後來進化到大英帝國模式,從非洲輸入黑奴隸到北美去種植棉花,然後廉價原料出口到英國去強化英國本土的工業資本 然後再傾銷產品回殖民地,完成這種壟斷優勢強化的迴圈

3.最終這套英國模式面臨德國的競爭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英國霸權隨之落幕
但現在卻是資本主義3.0的美國模式,這是一種美元和軍事結合掩蓋起來的霸權和帝國主義 透過金融+科技手段不斷剪全世界羊毛來達成
帝國主義國家的特色就是
1.高度集中化的趨勢形成壟斷壟斷優勢變成的一種阻礙競爭的手段,幾家大型跨國企業壟斷了產業市佔率的大型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家
2.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結合形成金融資本
3.對外資本輸出成了主要利潤來源,本身只做非生產性勞動例如金融服務業 和高附加價值產業少量的勞動 就可以對其他國家向收取貢付一樣,印美鈔源源不斷的輸入商品 這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
樓主是在01寫論文嗎?寫這麼多都沒人回,我來支持你!辛苦了
abc003 wrote:
台灣海外金融資產2016...(恕刪)

abc003 wrote:
1.美國在19世紀就是靠偷大英帝國技術和貿易保護主義崛起的
當時19世紀英國禁止工業車床出口到美國 美國就派商業間諜去偷大英帝國技術
如果要提產業保護 那麼美國也是在用軍事預算補貼波音的民航工業
2.研發的預算必須來自市場的壟斷 就拿航空工業來說
波音和空巴壟斷了全球市場份額 沒有市場份額和獲利你拿甚麼東西研發技術 必然是在惡性循環之中永遠被已開發國家剝削
就拿台韓的半導體工業來說 沒有市場占有率和技術就沒有利潤 沒有利潤就不可能再投資到研發和資本支出當中
3.那是中國的眼光比較長遠
知道要用一帶一路拉拔一下第三世界國家,減少他們被歐美帝國主義的剝削
最終才可能打破帝國主義的壟斷模式
所以川普完全沒資格談「公平貿易」光「兩國資本工資就相差5~6倍」還談平等貿易?
你看看你看看這和開發中國家工資差多少倍?
比印度高快20倍 比中國高6倍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7年印度人均GDP僅1983美元,印度人均年工資2000美元
美國平均為59000美元 最低年工資27000美元 中位數工資至少也有4萬美元以上
甚麼叫民主?
已開發國家8億人口只佔全球10%
控制全球80%財富 統治世界的65億人口算是民主嗎?



偷東西講得這麼理所當然也是中國特色了 反正臉皮厚 你奈我何 什麼都用
一句中國特色就可以蓋過去 不用遵守規則
現在不給偷了 我等著看中國可以研發出什麼東西來 不要偷不到技術 東西就
做不出來

講到客機就好笑 中國幾十年前就想要做 因為耗資巨大就沒有繼續堅持 沒有戰略
眼光 錯過歷史機遇 這個難不成也要怪西方 中國的c919客機搞多久了 花了多少錢
技術都轉讓了 現在能上市了嗎 領導要不要試搭看看 鼓舞一下航空業士氣 中國的
戰機發動機 還要跟俄羅斯買 因為自己做得太爛 這要不要也怪普惠公司沒有技術轉讓
害中國連發動機都做不出來 制度有問題 科研能力低落 全部是拿來主義 沒有偷來的技術
獨立研究幾乎不可能

然後中芯國家支持 投了多少錢 挖角多少人才 政府給了多少優惠 怎麼跟台積電差距
越來越大了 台積電可沒有這麼多優惠耶 怎麼弄了一堆人才去中國 差距反而越來越大
然後又要牽拖台韓廠商占走市場 讓中芯無法生存 當初政府都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嗎
什麼都不知道亂投資 這叫無知 管理水平不行 這叫無能

一帶一路就是中國帝國主義的延伸 還有什麼資格說西方國家 西方國家就是剝削 中國就不是
剝削了嗎 然後灑錢講成是遠見 這就是標準的中國式詭辯 反正都可以找的到理由
還好外面國家也不是傻子 一帶一路國家紛紛翻臉 這些錢肉包子打狗 有去無回
這都是領導的遠見


通篇都是在怪西方國家 自己的國的問題隻字不提 沒關係 可以盡量怪 世界在持續前進
跟不上的就會被淘汰 那中共會不會被淘汰 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沉思行者 wrote:
偷東西講得這麼理所當然也是中國特色了 反正臉皮厚 你奈我何 什麼都用
一句中國特色就可以蓋過去 不用遵守規則
現在不給偷了 我等著看中國可以研發出什麼東西來 不要偷不到技術 東西就
做不出來
講到客機就好笑 中國幾十年前就想要做 因為耗資巨大就沒有繼續堅持 沒有戰略
眼光 錯過歷史機遇 這個難不成也要怪西方 中國的c919客機搞多久了 花了多少錢
技術都轉讓了 現在能上市了嗎 領導要不要試搭看看 鼓舞一下航空業士氣 中國的
戰機發動機 還要跟俄羅斯買 因為自己做得太爛 這要不要也怪普惠公司沒有技術轉讓
害中國連發動機都做不出來 制度有問題 科研能力低落 全部是拿來主義 沒有偷來的技術
獨立研究幾乎不可能
然後中芯國家支持 投了多少錢 挖角多少人才 政府給了多少優惠 怎麼跟台積電差距
越來越大了 台積電可沒有這麼多優惠耶 怎麼弄了一堆人才去中國 差距反而越來越大
然後又要牽拖台韓廠商佔走市場 讓中芯無法生存 當初政府都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嗎
什麼都不知道亂投資 這叫無知 管理水平不行 這叫無能
一帶一路就是中國帝國主義的延伸 還有什麼資格說西方國家 西方國家就是剝削 中國就不是
剝削了嗎 然後灑錢講成是遠見 這就是標準的中國式詭辯 反正都可以找的到理由
還好外面國家也不是傻子 一帶一路國家紛紛翻臉 這些錢肉包子打狗 有去無回
這都是領導的遠見
通篇都是在怪西方國家 自己的國的問題隻字不提 沒關係 可以儘量怪 世界在持續前進
跟不上的就會被淘汰 那中共會不會被淘汰 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川普所謂的貿易規則不過就是如此「即雙重標準」


當條件有利於我就搞自由貿易,當條件不利於我就搞保護主義重新構造世界貿易規則退出WTO

關於人權也是相同的雙重標準 科索沃戰爭就是如此

北約就是一群帝國主義國家90年代摧毀南斯拉夫支持科索沃獨立, 後來又摧毀了利比亞 現在自己又製造一堆難民,弄得別人家破人亡自己還不買帳,蘇聯解體時北約當時就承諾應該解散 ,但是後來黃了沒解散還東擴,分裂南斯拉夫,也就是侵略本性不改,烏克蘭危機時還支持納粹主義去屠殺烏東平民死傷5萬多人,包括在利比亞製造內戰,敘利亞製造顏色革命,大量證據和影片被西方刪除和用洗腦的財團媒體給蓋掉或選擇性報導,反而還在敘利亞製造一個白頭盔假訊息來誤導視聽,現在難民來了反而把自己製造的難民給趕走,就是一個假人道主義者+真帝國主義者

怎麼不檢討難民是誰製造的?難民就是美國和西方一直支持恐怖份子包括努斯拉陣線去推翻阿薩德政權造成的,還金援白頭盔拍假電影,製造假訊息誤導全球視聽, 在烏克蘭也是一樣西方支持邁丹顏色革命製造了5萬多平民死傷造成頓巴斯的獨立

從2014年邁丹開始烏克蘭政府就是違憲上台的,使用群眾暴力推翻政權上台的,上台還用軍隊和屠殺頓巴斯平民,大量證據證明BM-21多管火箭砲炮彈常常故意落在餐廳 學校 住宅區裡 而且是刻意對平民的無差別攻擊,包括支持班德拉(納粹主義)傭兵還有烏東之前發現大量屍體被掩埋的萬人坑 整個村子被屠殺 包括許多小女孩,這個陳文茜從來不會報導過只會聽西方在那裏洗腦,還包括上台後政府支持納粹把一顆人頭寄送到反對派的家中母親這樣的事情,而對於當初政變上台的政府根本不調查,烏克蘭違反明斯克協議幾十次甚至有多名烏東高官被恐怖攻擊殺死,例如汽車炸彈和路邊炸彈,這個西方媒體從來沒譴責過烏克蘭政府,只看到陳文茜再說俄羅斯違反明斯克協議,就跟白頭盔一樣大量西方造假新聞掩蓋了真相一樣,至於那個英國中毒案件,瑞士實驗室調查結果顯示根本就是美國和英國情報局的毒物,包括敘利亞3次生化武器攻擊事件,西方都是這樣造假,等到1-2個月調查結果出來之後往往沒人關注,所以才說這些西方媒體90%左右的新聞都有誤導性,75%是假新聞,50%左右是嚴重顛倒是非黑白
這是明擺著的事實 不必狡辯
2014年烏克蘭邁丹西方稱和平示威遊行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PpnPgww6w
年烏克蘭邁丹和平遊行示威 卻出現大規模武裝奪取政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rvLKq-NVI
2014年和平示威遊行的民眾射殺警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TCDY4nc6A
http://rinoalove2586.blogspot.com/2015/01/2015.html
美國國會通過武器支援烏克蘭 2015年烏克蘭還在大規模轟炸頓內次克市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wKeoRJqt8
被烏軍轟炸的兒童(慎點)
http://cs14109.vk.me/c622725/v622725772/17e2b/Sr57zTIqBNQ.jpg
這個世界瘋了!醒醒吧人們!頓涅茨克正在被摧殘!孩子在被屠殺!」
http://rinoalove2586.blogspot.com/2016/02/blog-post.html
西方媒體的信息戰和妖魔化俄羅斯,恐俄症歷史的研究整理(更新)


1.美國在19世紀就是靠偷大英帝國技術和貿易保護主義崛起的

當時19世紀英國禁止工業車床出口到美國 美國就派商業間諜去偷大英帝國技術

如果要提產業保護 那麼美國也是在用軍事預算補貼波音的民航工業

2.研發的預算必須來自市場的壟斷 就拿航空工業來說

波音和空巴壟斷了全球市場份額 沒有市場份額和獲利你拿甚麼東西研發技術 必然是在惡性循環之中永遠被已開發國家剝削

就拿台韓美的半導體工業來說 沒有市場占有率和技術就沒有利潤 沒有利潤就不可能再投資到研發和資本支出當中

3.那是中國的眼光比較長遠

知道要用一帶一路拉拔一下第三世界國家,減少他們被歐美帝國主義的剝削

最終才可能打破帝國主義的壟斷模式

所以川普完全沒資格談「公平貿易」光「兩國資本工資就相差5~6倍」還談平等貿易?




你看看你看看這和開發中國家工資差多少倍?

比印度高快20倍 比中國高6倍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7年印度人均GDP僅1983美元,印度人均年工資2000美元

美國平均為59000美元 最低年工資27000美元 中位數工資至少也有4萬美元以上


甚麼叫民主?

已開發國家8億人口只佔全球10%
控制全球80%財富 統治世界的65億人口算是民主嗎?

abc003 wrote:
你想想你去職場和王永慶兒子競爭什麼時候公平競爭過了?...(恕刪)


跟王永慶兒子競爭大不了是賠錢
跟太子黨競爭可是會要了命
亞當斯密已經知道市場分工的規模會影響到生產效率 也就是「規模經濟性」分工越細化成本越低,這個馬克思也知道,社會主義革命的國家人口的多寡和市場規模的大小會影響到發展的前景,永遠不可能再小國家的經濟體內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經濟的分工體系,否則只會造成類似北韓那樣的悲慘結果,前蘇聯大約有3億人口,但西方不論控制的人口即市場規模最大和有資本機構成都超過東方,俄國一開始的資本有機構成就沒這麼高,另外帝國主義國家壟斷了生產資料和高附加價值產業還有金融體系的剝削,並用那些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本國的底層形成「勞工貴族」,勞工貴族團結在資本家內部被民族主義和唯心主義所洗腦,因此也很難輸入革命到發達國家內部,例如我舉出的「美國麥當勞工人比印度麥當勞工人工資高20倍」的例子就可以看的出來絕對有跨國剩餘價值轉移過程.也就是帝國主義. 另外普列漢諾夫的觀點和列寧有所不同

但是這種情況最近正在瓦解 ,從中美貿易戰中可以觀察出來,高技術產業正在擴散到開發中國家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例如中國的2025計畫,也就是減少了美國能夠分配到的剩餘價值,因此底層的工人貴族才會去支持川普搞民粹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最終貿易戰博弈的結果假如是美國失敗很可能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從外國榨取的剩餘價值量變少,這種情況下美國社會內部矛盾會加大,然後出現資產階級難以分配他們國家內部的底層足夠的剩餘價值這狀況帝國主義會解體,甚至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會減少,就有可能發生內部革命



普列漢諾夫和列寧關於在俄國能否實行社會主義的爭論

Plekhanov and Lenin's Debate on Whether the Socialism Can Be Put into Practice in Russia

內容提要:十月革命前夕,普列漢諾夫與列寧曾經就資本主義落後的俄國能否立即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展開過激烈的爭論。普列漢諾夫秉持歷史決定論的立場,主張俄國革命必須嚴格遵循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循序漸進地演變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規律,認為俄國當前的任務是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大力發展生產力,而不是立刻實施社會主義。而列寧則主張在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不失時機地將革命引向社會主義,由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在這場爭論中,就成功地奪取政權、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言,列寧無疑是勝利者。而從後來社會主義實踐的進程來說,普列漢諾夫的一些觀點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不無啟示意義。

關 鍵 詞: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十月革命/民主

一、引言

眾所周知,如何才能在一個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即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這對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秉持歷史決定論的立場,主張社會主義必須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因此,對那些經濟文化落後的非資本主義國家而言,社會主義只是其最終的必然歸宿而不是近期的前景,其當前的迫切任務是努力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待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社會主義的任務才能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由於馬克思主義創立的時代絕大多數國家還處在前資本主義階段,所以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一方面激烈地批判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卻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功績。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這種態度為後繼的革命家和馬克思主義者對待資本主義的立場提供了不同的選擇,更何況,晚年的馬克思在回答上述問題時確實與早期相比顯得有些猶豫和謹慎,不似早年那麼堅定。不過,在後來首先成功實現社會主義革命而當時經濟文化卻十分落後的俄國,表現出急於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人,主要是後來那些被稱為民粹主義者的革命者而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相反,俄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包括後來較晚才改變觀點的列寧在內)倒是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非常實際,甚至可能是由於俄國相比於西歐的極端落後而表現得比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這個問題上更為謹慎。在這方面,普列漢諾夫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人物,而且他這方面的觀點自始至終沒有改變過。正是由於這一點,引申出了他的許多其他方面的觀點,並最終導致他與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分道揚鑣,在馬克思主義發展上最終被定格為「機會主義者」、「時代落伍者」。因此,仔細研究普列漢諾夫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及他與列寧的爭論並給予儘量不帶偏見的客觀評價,不僅對於普氏本人的思想和政治定位十分重要,而且對於有關社會主義的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認識和解決也非常必要。

二、落後的俄國能否立刻實行社會主義?

基於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和相關具體理論,並考慮到俄國經濟文化落後的實際狀況,普列漢諾夫對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實現社會主義的態度和立場應該說非常明確、毫不含糊:當前俄國社會的現狀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嚴重不足,因此實行社會主義的條件還極不成熟,還需要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在其開始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後發表的著名的《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1883年)一文中普列漢諾夫指出:「社會主義的組織,正如任何其他的組織一樣,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基礎。而這樣的基礎在現代的俄國是沒有的。人民生活的舊基礎是太狹隘,種類太不相同而片面了……生產的客觀社會諸條件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有社會主義組織的程度……」①在同年撰寫的《社會民主主義「勞動解放社」綱領》中,他也指出:「當代的俄國所遭受的……不僅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痛苦,而且也有這一發展不夠的痛苦。」②後一說法,他在以後還多次重複過。根據對社會主義和俄國社會現實的這一認識,普列漢諾夫進而指出:「我們完全不害怕資本主義的發展。我們堅決地相信資本主義越是有力地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越是大大地尖銳化,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就越會臨近。」③「如果我們不願意背叛我們所代表的那個革命階級的利益,那麼我們應當毫無例外地堅決抵抗一切停止歷史車輪的企圖,換句話說,也就是堅決抵抗一切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企圖。」④「凡是已經有可能用另一種更高的生產關係來代替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地方,我們就力求消滅資產階級生產關係;凡是我們只能在這種關係和過時的前資產階級生產關係之間作一選擇的地方,我們則為它掃清道路。」⑤因此,俄國社會主義者當前的迫切任務不是立即實行社會主義變革,而是儘力為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掃清障礙,建立民主和自由的政治制度:「一方面是爭取政治自由的鬥爭,另一方面是使工人階級準備去扮演它的將來獨立的和進攻的角色,據我們的意見,在現時所可能『規定的黨的任務』,就是這樣的。想把推翻專制制度和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兩種實質上不同的事情聯結為一,想在進行革命鬥爭時把社會發展的這兩個環節在的歷史中合而為一——就是等於把前者和後者到來的時刻都推遲」⑥。

基於這樣的認識,普列漢諾夫堅決主張俄國革命應分兩步走:革命的最近目標是推翻專制制度,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保障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基本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同時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水準,待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達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時,再準備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並最終在俄國實現共產主義。考慮到俄國社會的極端落後,普列漢諾夫在提出上述革命的終極策略時,總是不忘強調這一革命策略不能僅僅被理解為一種邏輯的劃分,而應特別注意其時間性,即兩個革命階段之間必須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間隔,而決不能「畢其功於一役」。用他的話說就是「社會主義的勝利不能同專制制度的崩潰同時並舉」⑦。因此,他堅決反對當時俄國革命陣營中為相當一部分人所熱衷的那種「不斷革命」的「左」傾論調。

從這一革命的總策略出發,普列漢諾夫認為,在俄國革命的第一階段即民主革命階段,社會民主黨人的基本策略是必須與俄國社會中一切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人結成同盟,只有這樣民主革命才有成功的可能。針對當時革命隊伍中普遍存在的對資產階級的恐懼和不信任心理,普列漢諾夫認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指出的那種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尖銳對立的情形,只是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才會有的現象,而並不是落後的俄國社會的現實。在他看來,在俄國意欲實現民主革命的現階段,資產階級不但不是革命的障礙,反而是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因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利益並不是永遠對立的,二者至少在民主革命中是一致的。所以二者在革命中結成統一戰線是完全有可能的,關鍵是社會民主黨人的策略是否對頭。因此,在民主革命過程中,完全不必過分擔心和害怕資產階級。當然,像所有馬克思主義者一樣,普列漢諾夫也沒有過高估計資產階級的革命性:「這種一致性決不會達到同一性的地步:資產階級要同舊制度的各種殘餘勢力和睦相處比起無產階級來容易得不能相提並論。德國資產階級即為一例。」⑧因此,「我們的策略隨時隨地也都應當這樣,當資產階級作為革命階級同舊制度進行鬥爭的時候,我們同它一起走。當資產階級放慢腳步,當它不再是革命階級的時候,我們就批評它」⑨。

在20世紀初之前,列寧基本贊同普列漢諾夫的上述看法,不過,後來列寧的觀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他看來,普列漢諾夫的觀點書生氣十足,完全不能適應俄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已經墮落為機會主義了。列寧的這種判斷來源於他此時對資本主義的一個新的認定:與早期不同,20世紀以後的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這個階段的資本主義是「腐朽的」、「垂死的」,是沒有任何進步性可言的。當然,列寧也承認這樣的判斷是就整個世界範圍內的資本主義而言,他從來沒有否認過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裡資本主義還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作為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當然不會忘記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實現社會主義條件的教誨,在20世紀初之前,他也曾經多次以此為理論依據駁斥過俄國一些民粹主義者的社會主義空想⑩。那時候,與普列漢諾夫相似,列寧表現得像是一個堅定的「西歐派」。不過,列寧畢竟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特別是一個革命策略大師,「與時俱進」、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革命時機是像他這樣的革命者的天性,於是他主張(至遲在二月革命後不久),在資本主義雖不如西方國家發達但確已達到相當水平的俄國,不失時機地推翻專制制度並實現社會主義。如果不這樣做,就是對歷史和人民的犯罪。實際上,早在1905年俄國第一次革命時,當時剛剛形成不久的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就已經初步形成了這樣的想法,只不過鑑於當時的形勢和布爾什維克的力量,這樣的想法還完全不可能付諸實施,弱小的布爾什維克也沒有公開亮出這樣的旗幟。後來革命失敗,使列寧意識到無論是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還是社會主義的實現都還是一個非常遙遠的事情。然而,歷史確實充滿弔詭和偶然性,第一次革命僅僅過去十餘年,布爾什維克的機會就不期而至,於是機敏的列寧力排眾議、不失時機地率領布爾什維克一舉奪得了政權,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這裡必須指出,列寧觀點的改變不能僅僅歸結為外部環境變化的刺激和他善於調整和改變自己觀點的個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邏輯的制約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這就是,雖然馬克思終其一生始終肯定社會主義的實現和最終成功必須依賴於資本主義的一定發展,因而它始終鄙棄民粹主義的那種空想社會主義,但馬克思並沒有明確說明(實際上也不可能說明)他所說的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一定」的資本主義前提究竟是什麼?是否有精確的指標即資本主義究竟要發展到一個什麼樣的具體水平才能考慮實現社會主義的可能性?正如列寧所說:「誰也說不出這個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為這在各個西歐國家都是不同的。」(11)在列寧看來,既然資本主義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遲早會被拋棄,那麼,我們就算稍稍提早一點拋棄這個過時的廢物,至少不是什麼歷史罪過,還很可能是一樁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何況等革命者掌權後再來補資本主義生產力落後這一課也為時不晚!就像列寧所說的,就算俄國目前暫時還不具備實行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和文明前提,但「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在為這種文明創造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然後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你們在哪些書本上讀到過,通常的歷史順序是不容許或不可能有這類改變的呢」(12)?所以,客觀地說,即便以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原理來衡量,我們也難以得出列寧的觀點和行動一定是錯誤的結論。

列寧之所以發生這種後來被證明具有極為深遠的歷史影響的變化,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他思想深處有兩種相互衝突的觀點。「一方面,列寧根據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以及俄國無產階級的覺悟和組織程度,認為俄國當前的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俄國社會缺乏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革命將加強資本主義的統治,革命後俄國將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列寧有時又認為,工農民主專政之後無產階級有可能在一定的條件(按:無產階級的覺悟和組織程度的提高及歐洲革命的勝利並援助俄國革命)下通過鬥爭把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後列寧發揮的正是這後一思想。但是在這之前,在列寧的思想中佔主導地位的還是前一想法。」(13)「在關於工農民主專政前途的第一種考慮(按:即資本主義前途)中,對俄國客觀條件的尊重無疑佔了上風。……而在後一種設想(按:即社會主義前途)中,俄國『客觀條件』的不足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能動性和國際無產階級的援助……所克服,因此在這種思路中政治鬥爭、無產階級在革命時期的能動性就被提到首位,通向社會主義之路上物質條件的匱乏可以由這種能動性的發揮而得到克服。」(14)另外,列寧之所以在二月革命後很快放棄以前的觀點,主張將資產階級革命立刻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原因還在於:由於列寧只是把工農民主專政看作完成俄國民主革命的一個工具,那麼在革命完成之後革命者就自然面臨著這一工具的存廢問題,從而尖銳地提出了非資產階級的革命政權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關係問題。馬克思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原理早已告訴人們,在和平發展時期,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之上是不能存在一個工農政權的,因而在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即工農民主專政建立後的進一步選擇只能是:或者是工農民主專政轉化為資產階級專政,或者是(在西方無產階級的幫助下)這一專政快速轉向無產階級專政。在1917年以前,列寧傾向於認為前者是俄國革命的前途,但二月革命爆發不久,列寧的看法改變了(15)。

其實,就連普列漢諾夫這樣「穩健」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難以真正抵擋住社會主義美好前景的誘惑。他的如下這段話無疑可看成是對被他視為「激進」的布爾什維克的讓步:「但是這兩個時刻(按:指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接近是取決於我們的。我們應當傚法德國共產主義者的光輝榜樣,他們如《共產黨宣言》所說的,『當資產階級還採取革命行動時,同資產階級一起去反對君主專制』,同時,『一分鐘也不停止在工人中間努力培養儘量明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間敵對情形的意識』。當這樣做時,共產黨人是要使『德國資產階級革命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直接序幕』。」(16)既然俄國資本主義已經有「一定」的發展(這是布爾什維克和反對他們的人都一致認可的),那我們何必過分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的個別詞句(何況這些詞句有些也是含糊不清的)從而束縛住自己的手腳呢?

可普列漢諾夫究竟不是列寧,他更像是一個學究氣十足的理論家,他一生不僅很少變化而且似乎對列寧式的「善變」不屑一顧。他以不同的詞句反覆申述同一個觀點:「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還遠沒有發揮出來。更確切一些說:與其說我們吃資本主義的苦頭,不如說我們吃資本主義不夠發達的苦頭。」(17)「以馬克思的學說為依據的社會主義政策當然有自己的邏輯。如果一國的資本主義尚未達到阻礙本國生產力發展的那個高級階段,那麼號召城鄉工人和最貧苦的農民推翻資本主義就是荒謬的。」(18)俄國並沒有做好走向社會主義的準備,「這是神聖的真理,只有不可救藥的空想主義者才能拒絕它」(19)。政權轉入社會主義者手中「無非是『無產階級和農民的專政』。勞動群眾還沒有實行這種專政的準備。正像恩格斯指出過的,對於任何一個特定的階級來說,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在它還沒有充分發展而不能適當的利用政權的時候就得到政權: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它一定要遭到慘重的失敗。至於勞動群眾,那麼,如果它奪取政權,它的失敗也會是必然的,因為大家知道,俄國現在正遭受空前的經濟破壞。……俄國歷史還沒有磨好將來要用它烤成社會主義餡餅的那種麵粉,因此當它還沒有磨好這種麵粉的時候,為了勞動者本身的利益必須讓資產階級參加國家管理。……資產階級參加國家管理,在目前這個十分特殊的時期是特別必要的」(20)。

三、對普列漢諾夫和列寧上述爭論的評價及這一爭論對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啟示

作為不帶偏見的歷史研究者,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普列漢諾夫當時對在俄國實現社會主義的認識呢?今天這可能依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再給普氏貼上過去那種本身就含糊不清的意識形態標籤——「機會主義」的做法是難以被稱為客觀的研究了。因為只要我們仔細研究當時俄國的國際國內形勢,就不難真切地感受到普列漢諾夫如此謹慎的原因。實際上,當時如此謹小慎微的不僅是普列漢諾夫和孟什維克這樣的「穩健派」,就連在一向被視為「激進」的布爾什維克內部,許多人也對在二月革命後不久就奪取政權和實現社會主義充滿疑慮和不安。對此,列寧的回答(21)一開始還顯得比較謹慎,他一方面正面反駁加米涅夫等人關於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尚未完成的觀點,指出從革命的含義是指國家政權從一個階級手裡轉到另一個階級手裡來說,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已經完成。而且,「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否已經完成?」這一問題提得不正確:因為在理論上,這樣抽象地、簡單地提問題,忽視了極其複雜的現實狀況;而在實踐上,這是向「小資產階級的革命性」舉手投降。現實情況是,政權轉移到了資產階級手中,這可以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成,同時除了現實的政府外還存在著一個附屬政府,即蘇維埃,這也是一個政府,而加米涅夫的「資產階級革命還沒有完成」這一老布爾什維克的公式沒有包括這種現實。另一方面,他回擊對他的冒險主義的指責說:「在我的提綱中,絕對保險一點也沒有跳過尚未失去作用的農民運動或整個小資產階級運動,一點也沒有由工人政府『奪取政權』的兒戲,一點也沒有布朗基主義的冒險行動,因為我直接提到了巴黎公社的經驗。……這種經驗完全排斥布朗基主義,完全根據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充分保證大多數人實行直接的、絕對的統治和發揮群眾的積極性。」(22)但很快列寧就改變了看法(保證布爾什維克不奪取政權的《論策略書》寫作於1917年4月8—13日之間,而改變觀點的《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任務》的寫作時間是同年4月10日):「不推翻資本的權力,不把國家政權轉到另一個階級即無產階級手中,就不能跳出帝國主義戰爭,不能爭得民主的非強制的和約。」(23)1917年6月上旬在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列寧更是斬釘截鐵地指出:「任何一個政黨都不會放棄這樣做(按:指掌握全部政權),我們的黨也不放棄這樣做,它每一分鐘都準備掌握全部政權。」(24)不過,隨著後來蘇俄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後,列寧的觀點似乎有了一些變化。在其最後著作之一的《論革命(評尼‧蘇漢諾夫的札記)》一文中,列寧承認,十月革命前俄國在社會經濟關係方面還沒有完全做好實施社會主義的準備,只是由於當時俄國社會的矛盾異常尖銳,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那種革命形勢的人民,在毫無出路的情況下,只能奮起鬥爭,奪取政權。但革命的成功使得他們能夠利用這一政權著手創造和發展文明,並「開始走向社會主義」(25)。甚至還在此前四年多就寫成的《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一文中,他指出:「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這個名稱是表明蘇維埃政權有決心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而決不是表明新的經濟制度就是社會主義制度。」(26)

二月革命後,列寧和普列漢諾夫關於俄國革命的爭論實際上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無產階級應不應該繼續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奪取政權;二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是否成熟,社會主義者是否應該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迅速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不過在普列漢諾夫看來,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如果俄國無產階級在二月革命後馬上繼續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奪取政權,那就是實施社會主義革命,而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在他看來當時還遠未成熟,所以他斷然否認當前革命轉變的可能性。這方面他的理論公式很簡單,就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社會主義(革命)。而列寧的看法則不同,十月起義發生前,列寧和俄國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一樣,承認俄國近期的革命將是資產階級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對俄國而言還是比較遙遠的未來。但與普列漢諾夫不同的是,在大多數場合下(特別是為了反駁普列漢諾夫等人對他想「提早」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指責時)列寧是將上述兩個問題分開對待的:先奪取政權,再創造條件實現社會主義。也就是說,在列寧看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並不意味著立刻實現了社會主義,或者奪取政權本身就是社會主義革命。前面已說過,《四月提綱》提出時,列寧並沒有明確提出奪取政權的要求,更沒有把奪取政權後要建立的巴黎公社式的新型國家看作是社會主義的。那麼,十月革命成功後的情況又如何呢?從列寧那時公開發表的文章和演講來看,起初他只是稱這一革命為「工農革命」或「工人、士兵、農民的革命」,而沒有將其界定為社會主義革命。「從1917年革命事件一開始,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就明白了俄國尚未為直接『實施社會主義』作好準備。但是他們奪取政權不是為了直接實現社會主義變革,而是為了完成民主變革。」(27)「在十月起義的進程中,並沒有特彆強調這場正在進行的革命的社會主義性質。與後來的許多宣傳用的套話和聲明相反,起義當天——10月25日(11月7日)——說的是『布爾什維克始終認為必要的工農革命(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本文作者注),已經成功了。」(28)托洛茨基在描述列寧當時的立場時指出,這一立場導致的結論是「在只有工人階級佔統治地位的情況下,才能完成民主革命」(29)。這就是說,在列寧看來,雖然已經發生了二月革命,但這一革命是不徹底的民主革命,沒有實現他早在1905年革命時就提出的「工農民主專政」的理想,所以必須繼續革命,使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奪得政權,才能真正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這就是列寧著名的「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當然,對十月革命性質的界定,列寧的看法不久就發生了改變,明確肯定它屬於社會主義革命。後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說法就成為公認的、流行的觀點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變,道理不難理解:雖然十月革命前列寧明確反對托洛茨基激進的「不斷革命論」,但一旦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後,情況就可能有所改變,之前如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這一被認為似乎是難以踰越的界限,現在可能變得不那麼不可企及了(30)。就像托洛茨基所說的:「無產階級一旦掌握政權,『最低』和『最高』綱領(按:指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界限便立刻不存在了」,因為「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和它在經濟上受奴役的地位是不相容的。不論無產階級是在什麼政治旗幟下取得政權,它都必須走上社會主義政策的道路」(31)。從邏輯上說,托洛茨基的觀點並沒有必然性,列寧區分革命的兩個階段或主張「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革命」在邏輯上是可能的,但從後來各社會主義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托洛茨基的看法確實是符合實際情況的。這是因為,雖然從理論上說革命可分為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但這兩個階段之間的時間間隔有多長列寧並沒有明確說明,這就使這一「兩個革命階段」的理論具有相當大的彈性,為後來以種種理由縮短這一進程或認為社會主義革命時機已經成熟預留了空間。列寧本人雖然經常強調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不應該過早地實行社會主義,但同時他也有另一方面的思想,即一旦時機成熟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把資產階級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只不過在二月革命爆發前,前一方面的思想表現得比較突出,後一方面的思想比較隱晦。但二月革命發生以後,列寧逐漸改變了觀點,要求俄國社會民主黨迅速奪取政權,並將資產階級革命不失時機地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這樣的轉變固然有其政治敏銳這一因素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視列寧思想中早已存在的這後一傾向的潛在影響。

一方面,在上述問題上,相比於列寧政治上的高度敏銳和靈活性,普列漢諾夫確實顯得比較呆板和教條,列寧對他在這方面的批評是正確的。而且從無產階級的利益出發,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本身也無可厚非。如果像普列漢諾夫和孟什維克這些自認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那樣,死抱著「無產階級只能在資本主義鞏固的基礎上才能奪取政權,才能實行社會主義」這樣的觀點不放,那恐怕社會主義永遠沒有成功的那一天(按照這種「社會主義條件論」來看,最具備實行社會主義條件的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卻至今也沒有實現社會主義)。因此,如下一段話是比較公允的:「孟什維克始終不渝地忠於他們的信仰,這種品格確實是一種值得稱讚的品質。但是,他們的學說有嚴重缺陷,孟什維克運動因此而衰落下去,終於銷聲匿跡。有組織的無產階級可以在不發達的俄國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而奮鬥,而自己不想去奪取政權,這種見解在理論上似乎有道理,但在實際上是非常不現實的。要是沒有工人階級大規模地參與的話,資產階級革命就不可能進行,那麼期望無產階級把自己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願望壓在心底,難道合理嗎?可曾有過什麼階級為革命出過力,然後自願退讓,讓別的階級去獲取革命的大部分果實?」(32)

另一方面,從後來社會主義的實踐來看,普列漢諾夫對在俄國實現社會主義條件的認識也有其合理之處和一定的啟示意義。首先,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後,包括列寧在內的許多馬克思主義者都認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已經完成,革命者應該繼續前進,將革命不斷向深處引導。即使不能馬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或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但現在至少已經具備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最基本條件,所以應該立即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然後再進一步創造條件,實現社會主義。十月革命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發動的。應該說,革命確實獲得了成功,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然而從社會主義近一百年的實踐過程來看,當初的革命者在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這些事關重大的問題上的看法是有些過於樂觀了。在這方面,普列漢諾夫雖然反對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立即實行社會主義轉變,從而被視為機會主義者,但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說,在他的這種反對中隱藏著這樣一個今天看來非常值得重視的意見,那就是:二月革命雖然成功地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但這並不意味著民主革命就已經真的大功告成了。對像俄國這樣的資本主義不發達、資產階級民主本來就很薄弱甚至完全闕如的落後國家來說,社會主義者在奪取政權以後,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民主革命已經徹底完成、資產階級民主已經徹底過時,從而急於向社會主義過渡。相反,與那些具有比較長期和深厚的民主傳統的國家相比,落後國家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和加強民主政治建設。這是我們今天反思以往的社會主義實踐時所應獲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經驗教訓。的確,從歷史來看,「在一個充滿著『領地』、『封邑』、『小公爵』、『獨斷專行』和『家族統治』的社會裡發動一場反對資本主義的『階級鬥爭』,在一個無論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都處於第四等級地位的中世紀社會裡發動反對近代文明的『革命』,會造成什麼結果?『文化大革命』那場『反修防修』的浩劫說明了這一切」(33)。

其次,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的最終政治目標無疑是要在俄國社會實現社會主義,但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者或歷史唯物主義者,他又深深地相信,歷史的發展必須循序漸進,不可單憑某一個階級或黨派甚至個人的主觀好惡而隨意跨越那些本不可以輕易跨越的歷史階段。在他看來,資本主義就是這樣的歷史階段。與列寧及以後的馬克思主義者有所不同的是,普列漢諾夫所謂「資本主義不可跨越」,不僅指資本主義的大生產不可跨越——即使社會主義革命在落後國家勝利了,也必須補上資本主義大生產缺失這一課,否則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列寧和布爾什維克也同意;而且也指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可以為無產階級專政所加以借鑑和利用,這點至少十月革命後的列寧是不會贊同的。特別是考慮到長期的封建專制歷史使俄國社會極度缺乏民主和自由,普列漢諾夫特別重視這個問題。當然,和所有馬克思主義者一樣,普列漢諾夫談論民主和自由都是在「資產階級民主和自由相比封建主義的專制是個巨大的歷史進步,但終歸會被未來更先進的社會主義所代替」這一歷史決定論的理論架構中進行的。只不過,比較而言,普列漢諾夫更多地談到前者,與列寧相比他顯然更多地注意到俄國缺乏民主和自由的傳統(後者在談到俄國社會的落後時,似乎更關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內容),並且還認為二月革命後的俄國應該允許資本主義有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因為既然俄國社會已經走向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又暫時不能被超越,那談論資本主義民主已經過時、社會主義民主比資本主義民主更優越在他看來就是不適當的,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當務之急應該是在俄國社會儘快地補上民主自由缺失這一課。

如此看來,雖然在普列漢諾夫眼裡,資產階級民主並不像有人認為的那樣有害和恐怖,反而對俄國這樣的落後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有益的東西,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普列漢諾夫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始終都沒有遊離於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框架之外,始終都是在社會主義革命的最高利益前提下進行的。他多次強調的一句話「革命的成功是最高的法律」(34)就是這個意思。「要順利地為社會主義而鬥爭,必須有政治自由。」(35)「爭取政治自由應該是,而且只能是為在多少遙遠的未來實現社會主義革命作準備的必要條件之一。」(36)正因為這樣,他也沒少像一般馬克思主義者那樣抨擊資本主義的民主和自由,認為自由、平等和博愛這些口號的價值只是形式上的,因而是冠冕堂皇的,批評這個口號「一百多年,這個出色的口號最好不過地同經濟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剝削群眾的現象和平地相處」(37)。更是因為這樣,他才會要求對民主應有所限制:「革命的成功是最高的法律。而如果為了革命的成功需要暫時限制一下某個民主原則的作用,那麼在這種限制面前停步不前就會是罪過的。」(38)姑且不論普列漢諾夫的上述看法是否正確,但他對民主和自由的認識和強調,對我們反思幾十年來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教訓,對建設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是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值得我們今天加以注意。

站在今天的立場上,我們固然不能因為後來蘇聯解體、蘇共失去執政地位而事後諸葛亮般地指責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當初選擇社會主義是錯誤的,是冒險主義;同樣,對普列漢諾夫反對在俄國立即實行社會主義,因而反對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這件事,我們也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是將其斥之為「落後者」、「機會主義」而簡單了事。今天看來,普列漢諾夫關於革命應有步驟、分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在革命過程中革命者不可急於求成等觀點還是相當有預見性的。我們看到,在革命漫長的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無論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者,還是以共產黨人為代表的共產主義者,他們都具備堅忍不拔的革命毅力和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前赴後繼、義無反顧地奔向他們心中神聖的革命目標。但歷史地看,他們當中許多人當初都犯了一個共同的毛病,即革命的「急性病」。無論是孫中山的「畢其功於一役」,還是毛澤東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都是這種革命急性病的典型表現,其後果已如「大躍進」這樣的歷史悲劇所一再證明。與此不同的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以「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重新審視革命和建設等事關重大的問題,於是行動的目標變得實在了,路線、方針、政策變得切實可行了,表面上看目標似乎降低了,建設速度也降下來了,但由於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反而取得了扎紮實實的成效。

①②⑥《普列漢諾夫文選》,張光明編,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2、14、79頁。

③④⑤⑦《普列漢諾夫機會主義文選(上冊)》,虛榮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4年版,第172、174、305、126頁。

⑧⑨《普列漢諾夫機會主義文選(下冊)》,虛榮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5年版,第227、66頁。

⑩直到二月革命發生時,在1917年3月中旬回國前夕,列寧還對瑞士工人說:「俄國是一個農民國家,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之一。在這個國家裡,社會主義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勝利。」(《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頁。)

(11)《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頁。

(12)《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8頁。

(13)(14)(15)曹浩瀚:《列寧革命思想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第96—97、97、165頁。

(16)《普列漢諾夫文選》,張光明編,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9頁。

(17)(18)(19)(20)《在祖國的一年—— 一九一七 — 一九一八年言論全集》,王蔭廷、楊永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203、23—24、203、207頁。

(21)這裡有必要說明,與過去人們普遍的看法有所不同,筆者發現在列寧著名的「四月提綱」中並沒有明確提出由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的設想,更沒有提出立刻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問題,相反,列寧認為:「我們的直接任務並不是『實施』社會主義,而只是立刻過渡到由工人代表蘇維埃監督社會的產品生產和分配。」(《列寧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頁。)該提綱中比較激進的地方只是:不給臨時政府以任何支持,工人代表蘇維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不要議會制共和國,一切土地收歸國有,等等。

(22)(23)《列寧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7頁。

(24)(26)《列寧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21頁。

(25)參見《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778頁。

(27)(28)(29)[俄]阿‧帕‧布堅科:《蘇聯歷史的現實悲劇》,載李宗禹主編《國外學者論斯大林模式(下)》,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版,第637、638頁、637頁注(23)。

(30)何況十月革命至少還是「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革命」,而不是舊式的資產階級革命,即介於舊式資產階級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革命階段,它實行的不是資產階級專政,而是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的專政,甚至直接就是純粹的無產階級專政。

(31)[俄]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蔡漢敖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6年版,第63、62頁。

(32)[俄]亞伯拉罕‧阿謝爾編:《俄國革命中的孟什維克》,石菊英、余瑞先譯,中共中央黨校科研辦公室1985年發行,第40頁。其實孟什維克有時也表現得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教條,他們曾經有如下主張:「雖然我們一定要經歷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序曲的民主革命,但是這兩場革命可能不像西方那樣,被一段長時期的和平發展分割開來。假如內戰延長,作為民主革命而開始的革命,很可能就會轉變成社會主義革命。無論如何,我們切不可忽視這種可能性。社會民主黨同空想的無政府主義相反,始終認為,俄國不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就不可能躍進到社會主義階段。但是,我們並沒有想要規定出這兩者之間的確切間隔時間。世界資本主義在繼續發展,資本主義條件開始在改變俄國的舊秩序。在這種情況下,歷史越是延緩專制制度崩潰的時間,人們就越有理由期望從民主革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見前書第63頁。)

(33)金雁、卞悟:《農村公社、改革與革命——村社傳統與俄國現代化之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版,第321頁。

(34)《普列漢諾夫文選》,張光明編,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頁。

(35)《普列漢諾夫機會主義文選(下冊)》,虛榮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5年版,第3頁。

(36)《在祖國的一年—— 一九一七— 一九一八年言論全集》,王蔭廷、楊永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22—23頁。

(37)《普列漢諾夫機會主義文選(下冊)》,虛榮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5年版,第417頁。

(38)《普列漢諾夫文選》,張光明編,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