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神路亞 wrote:
哈灰狼兄不是小弟和...(恕刪)
我可不這麼認為
因為
一個國中小屁孩看到iphone問世時很心動 發現產品具有極高吸引力
存到零用錢就想買
此時他爸媽給他一筆錢讓他買AAPL 告訴該屁孩說
AAPL在你身上 路邊看到任何人拿著iphone 他都能為你創造更多零用錢
屁孩開心的說好 AAPL太好了
接著這屁孩又稍微觀察到 我喜歡iphone的同時 我也會很喜愛macbook
我買完iphone有閒錢 我還想要買macbook 甚至好想要全家都apple products
這段過程中 該屁孩只是把AAPL當作每年會生四次零用錢的物品
過了好幾年 屁孩發現蘋果的手機越來越貴 貴到買不下去
而且使用起來也沒什麼差異 對蘋果變心了 發現自己也不想買apple products時
他決定把AAPL賣掉
這段時間造成的效益真是龐大 連屁孩都做得到
甚至迷妹喜歡samsung 他們用類似理由投資samsung electronics in KOSDAQ
同樣也能獲得很大的利潤 而且迷妹績效比華爾街大老還高 你看這迷妹多強
同樣的屁孩迷妹事蹟可以放在costco, tesla, coca-cola, mmm, mcdonald, nike, adidas, etc.
甚至台積電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看他
當我們念書的時候發現那些數物化很有一套的人 後來去念台大電機
問他們說 你們畢業後兩條出路可以走 UMC or TSMC? 會發現大部分都TSMC
這時就可以想說 既然台灣最厲害的一群人都跑去TSMC 那TSMC應該注定是一流行業
用這種理由去買TSMC都能賺錢
不懂為什麼一堆人都不用這種方式買股票 有很多明明在學校教書
卻跑去買什麼電路板PCB 面板廠 化學廠的股票 把一筆錢放在不熟的領域上真是可怕
我想到都怕那些人都不會怕 那到底是誰的問題 而且這種可怕的事情時常發生
tbyellow wrote:
他敘述道一間公司在股票市場上市集資,
然後產出產品(有形無形皆可,簡單舉例電腦面板),
資金透過生產行為產出了價值(產品),公司將產出的價值售出賺取資金,消費者花錢購入產品享受產品帶來的價值。
現在第二間公司進來生產&競爭,
兩間公司競爭的結果導致商品價格下降,
資金的生產產出的價值對兩間公司皆下降,
那資金透過生產所帶來的價值跑到哪去了?
簡單來說就是跑到對消費者身上了(隨著逐年競爭消費者可以享受更大更便宜的螢幕),
所以投資面板公司獲得的獲益,可能還比不上花錢消費買螢幕所帶來的價值,
簡單說就如標題所敘,消費行為勝過投資行為的獲利?
你的每一分錢花享受現今社會上生產之goods所帶來的價值,
可能勝過拿去投資所帶來的價值?
也就是說以每分錢的機會成本來說消費行為產生的價值勝過投資行為?
(極端點說你沒買螢幕(消費)反而是沒享受到資本所帶來的最大部位價值?)
這段論述當然也是有前提不是那種入不敷出的狀況,
綠角想用另一個角度去跟大家闡述的是不要為了投資而犧牲生活。
但我實在是很好奇他的這套說法是否成立?
不成立。
推動被動投資沒什麼不好
但這個角度切入實在自我矛盾
消費能帶動投資需求,投資亦能促進消費,消費和投資同樣能促進經濟發展,增進人類福祉,沒有犧牲生活問題。
頂多你能說,有些投資是無效投資,但那部份也是進了有效投資者的口袋,總合投資效益是不變的。
被動投資也是投資,只是投資的一種選項,隨人選擇,歡喜做甘願受。
樓主或是有人可以解釋一下嗎?
怎麼從這裡:
>>那資金透過生產所帶來的價值跑到哪去了?
>>簡單來說就是跑到對消費者身上了(隨著逐年競爭消費者可以享受更大更便宜的螢幕),
轉到這個:
>>綠角想用另一個角度去跟大家闡述的是不要為了投資而犧牲生活。
"不要為了投資而犧牲生活"
+1 是對的 (除了專業投資人以外)
但是:
>>"隨著逐年競爭消費者可以享受更大更便宜的螢幕"
本來3萬電視變成2萬 ==> 便宜一萬是競爭的結果 ==> 跟"為了投資而犧牲生活" 有什麼關系?
=====
退休後 以股息或賣股票來支應生活 (無腦式的賣 永遠不看財報/財經新聞也ok的) 是比較偏理財活動
退休後 股票買進賣出 但不是靠這個生活 是比較像是個人興趣
一定要股票買進賣出 否則生活無法過的 (不管是多久 幾年/幾月買賣一次 or 不看財報不追踪 風險會很大/會睡不著的)
==> 應該還算是專業投資人 ==> 因為還在工作中 (就算是"樂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