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型ETF三代到底差在哪裡?0050,006208、00692、00850、00923

a281393 wrote:
一般提到市值型ETF,版上通常最直接聯想到0050
0050基本就是抓台股市值前五十大當成分股,指數追蹤台灣50
從2003年發行至今也20年,目前台股規模最大的ETF
後來出的006208也純粹按照市值,內扣更低
這兩個基本上就是一樣,一般來說可能會比較費用率
真的有研究的人應該會覺得006208是更好的選擇


第一代是 單因子型,
「權值」因子,0050、0051
「高股息」因子,0056 ,
「單一產業型」,0053、0055
只考慮單一因子,不考慮個股獲利能力,長期表現。

第二代是 複合因子型,大多是二種因子,大多會考慮個股的獲利能力。
ESG 低碳=> 品質因子+ 低碳
低波高息 => 低波動 + 高股息
大型股成長 => 權值因子 + 成長因子

第三代是多因子型,同時考慮 3~5 種因子
例如:FT臺灣Smart ETF(00905)
▲價值因子(30%):營業現金流量對股價比、EBITDA 對企業價值比、益本比、股東收益率(「股息殖利率」與「庫藏股回購率」之總和)
▲品質因子(40%):股東權益報酬率、收益變動率、現金流量對資產比、資產報酬率、毛利對資產比、槓桿度(以「市場槓桿」、「帳面價值槓桿」、「負債比率」之平均值取負值)
▲動能因子(30%):股價動能、盈利動能
目前還是覺得可能以0050 006208持有就好
最後台灣50指數還是會汰弱換強
我自己是買006208主要跟0050相比管理費用比較低
剛上市的感覺還是先觀察吧
zzaa20528 wrote:
目前還是覺得可能以0050 006208持有就好
最後台灣50指數還是會汰弱換強
我自己是買006208主要跟0050相比管理費用比較低
剛上市的感覺還是先觀察吧


策略型 ETF 一樣都會汰弱換強,
而 0050 的「汰弱換強」是依據 「市值權重」
可是權重高的個股就是「強」嗎?
zzaa20528
當然!指數都有他的汰弱換強機制,不過目前還是少有主動策略的選股因子,拉長至10年以上是有勝過大盤的,完全不否認策略ETF有機會打敗大盤,待時間驗證
boshun
zzaa20528 十年以上勝過大盤的很多,光 費半和那斯達克就勝過 S&P500好幾倍了,市值型只是保障最基本的市場報酬,其實績效一般般。
zzaa20528 wrote:
目前還是覺得可能以0...(恕刪)

這也是我一直想問的,所謂的汰弱換強
航運的市值規模也大,到底何時會被汰換掉?
zzaa20528
台灣50指數是被動投資 簡單來說沒有人為策略去干預市場與其問何時被汰掉,應該思考的是有沒有黑馬企業能越做越好而被納入吧?
boshun wrote:
而 0050 的「汰弱換強」是依據 「市值權重」

大多數傳產的市值規模都不小
很多都長期待在台灣50的排行很久了
等到整體的大環境市場都變化了,但這些傳產因為市值大還是而留下

我自己的看法,0050這已經不是所謂的汰弱換強
zzaa20528
所以也蠻多人提到說0050+0051(或006208+0051)的組合這樣傳產也能在投資組合裡。
boshun
0050 + 0051 的話績效會更差吧,只會納入更多表現平庸的個股
a281393 wrote:
大多數傳產的市值規模都不小
很多都長期待在台灣50的排行很久了
等到整體的大環境市場都變化了,但這些傳產因為市值大還是而留下

我自己的看法,0050這已經不是所謂的汰弱換強

是「強」沒錯,不過是它的策略所定義的「強」,也就是規模大。
雖然說獲利能力好的,總有一天也是會變成規模大的企業,
獲利能力差的,總有一天也是會掉出名單之外,
但是反應速度總是慢了一些。

比較看看幾個因子
SPY (規模因子)
XMMO (動能因子)
VUG (成長因子)
IGV (科技股成長型)

10 年多長期下來可以發現績效差蠻多的。
不過還是有不少投資人已經被洗腦,
認定 市值型 ETF 才是最佳投資。

sgxm3
一定能找到贏市場的標的,但未來能持續下去嗎?因子投資歷史很短,我很懷疑等規模更大後是否依然能維持勝過市場的績效。
boshun
一個只用規模選股,一個會根據獲利能力、公司治理能力選股,就像常態編班和資優班的差異一樣,不必等學測也可以告訴你說資優班的升學率會比較高
十年大家似乎都覺得太短,
那麼再往前拉到 2005 年,
18 年的時間夠長了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