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幣貶值跟國民所得的關係

ukey783 wrote:
簡單來說,匯率貶值-...(恕刪)


南韓物價最起碼七八年前都已經超過台灣了

我不知道你講的那些財團到日本借錢回來再炒高物價跟這個有什麼關係?

因為日本0利率的時候全世界一大堆人都是這麼做

又豈只南韓人而以?

感覺不太懂你所指的物價跟國民所得的關係!!
kh5 wrote:
大少大大, 這裡有...(恕刪)


又來實質所得了 =.=

日本物價這麼高 那日本人的實際所得也就沒有那麼高

但是問題是當你買舶來品跟出國的時候

你就是要拿你的名目所得換美金阿

這也就是日本人在國內不一定是有錢人 但是到其他國家通常就覺得自己很有錢

台灣人到大陸東南亞也是一樣 大家都會覺得通常來說自己感覺更有錢了

所以拿實際所得安慰自己的人 我看就少出國吧

sunkd wrote:
又來實質所得了 =.=
要比較本來就是要用實質所得, 它是衡量購買力的概念. 若是薪水增加3%, 但物價增加5%, 請問你的購買力有增加嗎? 生活水準有提高嗎?
sunkd wrote:
南韓物價最起碼七八年前都已經超過台灣了
所以說大大可能還是要去看一下IMF的資料, 比較經濟成長率是要用基期的概念來比較, 上面講的物價上漲率是指相對於基期而言, 韓國的物價上漲率高於台灣的物價上漲率...
sunkd wrote:
但是問題是當你買舶來品跟出國的時候
你就是要拿你的名目所得換美金阿
還是要強調一次, 匯率調整是整體考量的, 不是為了國人買舶來品或出國旅遊, 而一昧的讓匯率升值, 若導致出口降低反而對國民所得有害, 特別台灣是海島型國家, 出口是很重要的經濟支柱.
sunkd wrote:
感覺不太懂你所指的物價跟國民所得的關係!!
物價與匯率都對以美元計價的國民所得有很大的影響, 大大再次建議您去看看IMF的資料,網頁:http://www.imf.org, 在IMF比較國民所得文章裡, 除了比較名目所得外, 都一定會把物價跟匯率平準後的實質所得再拿出來比較...
sunkd wrote:
所以拿實際所得安慰自己的人 我看就少出國吧
至於用名目所得或實質所得來呼嚨或安慰自己, 就交給個人去判斷了, 小弟尊重您的看法...
倒是之前用韓國的名目所得來呼嚨台灣人的媒體, 最近反而比較少看到他們把韓國再拿出來比較了...
kh5 wrote:


要比較本來就是要用實質所得, 它是衡量購買力的概念. 若是薪水增加3%, 但物價增加5%, 請問你的購買力有增加嗎? 生活水準有提高嗎?


所以說大大可能還是要去看一下IMF的資料, 比較經濟成長率是要用基期的概念來比較, 上面講的物價上漲率是指相對於基期而言, 韓國的物價上漲率高於台灣的物價上漲率...



還是要強調一次, 匯率調整是整體考量的, 不是為了國人買舶來品或出國旅遊, 而一昧的讓匯率升值, 若導致出口降低反而對國民所得有害, 特別台灣是海島型國家, 出口是很重要的經濟支柱.



物價與匯率都對以美元計價的國民所得有很大的影響, 大大再次建議您去看看IMF的資料,網頁:http://www.imf.org, 在IMF比較國民所得文章裡, 除了比較名目所得外, 都一定會把物價跟匯率平準後的實質所得再拿出來比較...


至於用名目所得或實質所得來呼嚨或安慰自己, 就交給個人去判斷了, 小弟尊重您的看法...
倒是之前用韓國的名目所得來呼嚨台灣人的媒體, 最近反而比較少看到他們把韓國再拿出來比較了...)



1.要比較當然是很多種指標要比較 名目所得有他的缺陷 所以才有實際所得的指標
但是這並不代表實際所得就比名目所得更具有比較的意義 名目所得在我們購買國外產品的時候就比實際所得更有意義

2.我不注意韓國的物價上漲率 那是他們的事 發文的人不是在討論國民所得嗎 我也是回文說不要拿實際所得來安慰欺騙自己

3. 我有說匯率調整是為了去買國外產品嗎 我只是說名目所得在你買國外產品的時候印象會特別深刻
mobile 01高畫質視界的眾多網友去買日本液晶電視的人應該可以感覺到我說得吧

4.那些媒體並沒有呼隴台灣人阿 是你一直只想拿實際所得這個觀點來看罷了
再說一次 全球化的年代中 本來國家之間東西就是賣來賣去 你一直拿實際所得也是摸著一條象腿揣摩大象的樣子
莫非你從來不出國從來不購買國外產品 就算你不買 台灣其他人也會買阿 難道拿實際所得買嗎 當然是名目所得啦


sunkd wrote:
1.要比較當然是很多種指標要比較 名目所得有他的缺陷 所以才有實際所得的指標
但是這並不代表實際所得就比名目所得更具有比較的意義 名目所得在我們購買國外產品的時候就比實際所得更有意義
「實質所得」是經濟學上的定義, 老實說小弟找了半天還是找不到「實際所得」的定義, 請先給個定義吧. 小弟還是想問您:假如說薪資水準增加2%, 物價水準增加5%, 他的購買力有增加嗎?
sunkd wrote:
2.我不注意韓國的物價上漲率 那是他們的事 發文的人不是在討論國民所得嗎 我也是回文說不要拿實際所得來安慰欺騙自己
要討論美元計價的名目所得除了匯率外, 還是要看物價上漲率. 大大要拿名目所得來討論人民(國外產品的)購買力, 但是卻又忽略物價上漲率. 2000年-2006年韓國的物價上漲率是20.48%, 台灣是4.07%.
sunkd wrote:
3. 我有說匯率調整是為了去買國外產品嗎 我只是說名目所得在你買國外產品的時候印象會特別深刻
mobile 01高畫質視界的眾多網友去買日本液晶電視的人應該可以感覺到我說得吧
您是說:「但是問題在於韓國企業能夠承受好幾年的韓幣大幅升值(升值則不利出口)
這就是他們的實力所在
也是以前阿扁政府刻意忽略的一點 因為說出來不好聽嘛」
小弟想說的是, 匯率升貶與各國的實際經濟狀況有關, 而維持一個穩定的匯率水準, 是各國央行的重要任務, 這一點台灣的表現比韓國好太多了. 至於以匯率升值來說韓國的實力比台灣強, 這是小弟認為值得被討論的地方.
sunkd wrote:
4.那些媒體並沒有呼隴台灣人阿 是你一直只想拿實際所得這個觀點來看罷了
再說一次 全球化的年代中 本來國家之間東西就是賣來賣去 你一直拿實際所得也是摸著一條象腿揣摩大象的樣子
莫非你從來不出國從來不購買國外產品 就算你不買 台灣其他人也會買阿 難道拿實際所得買嗎 當然是名目所得啦
小弟沒有一直拿「實際所得」來摸象腿, 小弟是用「實質所得」. 雖然小弟試著去找實際所得的定義, 無奈駑鈍找不到, 是否請大大先給個定義吧.
看來狠有趣,拉張凳子坐。
別人錯了,不等於你就對了。
kh5 wrote:
「實質所得」是經濟...(恕刪)


我曾經發文說 我是工科畢業的 這些觀念也是我看書得來的

我用我的角度來解釋下列這些事情

1.實質所得的概念不就是你所說的名目所得扣掉通貨膨脹的就是實質所得的東西 應該不需要問我吧

2.如果要討論物價跟所得的關係這就是平價購買力(很簡單的平價購買力就是大麥克指數)
而樓上幾位網友以及我所說的應該改成是否可以用平價購買力來看韓國 而不僅只是看韓國的名目所得

我的意見是 當然不可以

因為如果看平價購買力那要看你買的是哪一籃子物品 香蕉 水果 漢堡 蔬菜 房子

但是問題在於較貴的物品跟奢侈品一定有他的理由才會貴

難道BMW是因為有bmw的牌子才貴 ? sony的電視是因為sony的牌子才貴?

歐洲的生活費貴 難道只是因為歐洲物價高? 所以生活費貴!那物價高的源頭又是因為什麼?

答案是當然不是 這世界通常都是以價制量 貴通常有他的道理(品質牌子等)

碰到貴的東西 你是沒有辦法用平價購買力來判斷的 因為平價購買力會拿較為奢侈品來當目標嗎?

你要換成美金 也不會有人問你漢堡在台灣跟美國差多少錢按照比率補償你

所以這幾年韓國的經濟表現超越台灣根本就是不爭的事實

何來媒體胡說之有? 我年薪比你高 但是我吃王品牛排 但是你也有吃我家牛排 所以我們的生活水準一樣?

韓國國民所得兩萬美金跟我們一萬七美金

韓國人跟台灣人一起到了銀行拿一年的工作換成美金去觀光

韓國人走出門口身上就是兩萬美金 我們就是一萬七美金

少了三千美金 兩個人同樣到美國去玩

誰能買的東西多? 誰身上比較有錢 這道理簡單之至啊

我前面就說過了 日本人為什麼有錢 這就是以他們的所得讓他們容忍奢侈品的程度比我們高

這就是有錢的最好證明 去扯物價有什麼用 人家物價高一般來說也可能意味著他使用的物品水準也高 或者生活水準或者環境水準高造成的物價上揚 否則好地方好東西卻很便宜 大家不就一窩風的衝去了嗎?

至於你說的什麼匯率 如果人家能大幅度上揚 那就是人家有那個實力(常常也是美國逼著其他國家要升值嘛 不然做生意老是輸你這怎麼行 把你弄升值你的出口商品就變貴啦)

我們沒那個實力 當然就是要平抑匯率波動了

中國大陸為什麼這幾年大幅升值 人家的央行不懂要平抑匯率嗎?你想想這個問題吧

所以名目所得拿來看有錢沒錢是非常好 平價購買力是來輔佐名目所得讓我們看各地區實際的生活情形的

這樣子你就不會說日本人比我們有錢2.5倍 但是他還是比我們有錢
sunkd wrote:
我曾經發文說 我...(恕刪)

很想問一下您是看哪本書

去國外觀光和買奢侈品是特例
一般來說經濟學說的
實質所得是指國內的消費
畢竟以上兩項占一般的民眾消費是比較小的

老實說只是因為匯率的影響造成國民所得的增加
那增加的所得意義不大
你管我是美金一萬還是兩萬
我只知道一年30萬的台幣我是活得下去還是活不下去

如果去國外觀光和買外國奢侈品占您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別誤會,台灣的社會還是有一部分人是這樣,不稀奇)
或許您還可以沾到好處
如果不是,控治通貨膨脹就變得比較重要

很怕為了兌現支票
不要管經濟硬升值然後
美元計算的國民所得是增加的
可能一點好處都沒有

以韓國來說升值後國民所得的增加
人民卻比以前更過的更痛苦
不然一連串的大型示威代表些甚麼
sunkd wrote:
我是工科畢業的 這些觀念也是我看書得來的
經濟學的東西並不那麼艱深, 能充實知識, 即便是工科的背景, 也可以學得很好. 只是哪本書是講「實際所得」?小弟也想多了解一下?
sunkd wrote:
1.實質所得的概念不就是你所說的名目所得扣掉通貨膨脹的就是實質所得的東西 應該不需要問我吧
OK, 那就用實質所得的定義繼續討論下去, 等大大把實際所得的定義找出來, 再來討論實際所得.
不過實質所得不只是名目所得平準掉通貨膨脹的影響, 也要將匯率波動的因素扣掉, 這樣才算是實質所得.
sunkd wrote:
2.如果要討論物價跟所得的關係這就是平價購買力(很簡單的平價購買力就是大麥克指數)
而樓上幾位網友以及我所說的應該改成是否可以用平價購買力來看韓國 而不僅只是看韓國的名目所得
我的意見是 當然不可以
好吧, 就用你舉例的大麥克指數的觀念來看, 此為UBS對全球70個城市的調查之一「調查以速食巨擘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為評估指標,發現東京人只要工作10分鐘就買得起一個大麥克,香港人需17分鐘(第15名),台北人需20分鐘(第26名),新加坡22分鐘(第32),南韓首爾29分鐘(第40),上海與北京分別要38分鐘(第46)與44分鐘(第51),波哥大則要97分鐘。」換算成這樣的單位, 每個國家才有比較的基準. 光看各個國家大麥克漢堡賣多少當地貨幣或多少美元是沒有比較基礎的...
sunkd wrote:
但是問題在於較貴的物品跟奢侈品一定有他的理由才會貴
難道BMW是因為有bmw的牌子才貴 ? sony的電視是因為sony的牌子才貴?
汽車與電視售價在消費者物價指數裡面也有計算, 權重分別佔2.02%與0.28%, 實質所得將物價指數平準後, 才能了解各國的購買力夠不夠, 這才是比較基礎...
sunkd wrote:
所以這幾年韓國的經濟表現超越台灣根本就是不爭的事實
何來媒體胡說之有?
名目所得的確韓國比台灣高, 同樣要說的是名目所得受到匯率與物價的影響, 所以用2006年的實質所得來比較台灣仍然以30,687高於韓國的24,084, 單位是CID, Current International Dollar).
若台灣以與韓國相同的物價上漲來增加名目所得, 2006年的數字是18,449美元與韓國的18,392美元略同, 只是大大能接受20.48%的物價上漲率嗎?
sunkd wrote:
我年薪比你高 但是我吃王品牛排 但是你也有吃我家牛排 所以我們的生活水準一樣
大大這樣比較小弟可以接受, 因為我們在同一個國家, 面臨相同的匯率波動與物價水準, 所以不去平準匯率與物價還是有相同的比較基礎. 但這樣的比較並無法用在台灣與韓國, 因為台灣與韓國的匯率波動與物價水準不同.
sunkd wrote:
誰能買的東西多? 誰身上比較有錢 這道理簡單之至啊
我前面就說過了 日本人為什麼有錢 這就是以他們的所得讓他們容忍奢侈品的程度比我們高
這不是用名目所得來看的, 這要用可支配所得來比較, 是所得扣除日常生活中的固定支出,例如房租、貨款、保費等,也就是扣除不得不支出的費用後的所得淨額。假如所得的增加被生活固定支出的物價上漲給吃掉了, 您認為還有能力出國旅遊嗎? (台灣正在發生這種事...)
sunkd wrote:
我們沒那個實力 當然就是要平抑匯率波動了
小弟想說的是, 匯率升貶與各國的實際經濟狀況有關, 而維持一個穩定的匯率水準, 是各國央行的重要任務, 這一點台灣的表現比韓國好太多了.
sunkd wrote:
這樣子你就不會說日本人比我們有錢2.5倍 但是他還是比我們有錢
小弟沒說過這句話, 別戴帽子啊, 小弟想說的是過去幾年台灣的表現並不比韓國差而已...
果然討論到經濟,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都跑出來了

很多經濟的觀念不是你認為如何就是如何

眾多在平時生活中你所認為應該.....的事情,其實都犯了邏輯上的問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