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 ! 阿川當選 , A股下屎了 ! 是A股嚇死了 !

vspebrian wrote:
前面說過了, 毛利低...(恕刪)

錢在大陸投資下去變土地、廠房和設備,怎麼錢還會留國外,

賺的錢得支付在大陸的營運等成本,電子業毛利才3、4%,利潤可匯出境外。
Erichuangtw1980 wrote:
錢在大陸投資下去變土地、廠房和設備,怎麼錢還會留國外,...(恕刪)


就說你是外行人. 你露餡了.... 因為利潤先進中國再匯出會收所得稅25%, 就會變成雙重課稅. 台灣中國都課稅..

台灣接單, 中國出貨, 不會把利潤折舊留給中國子公司. 你不知道為什麼富士康, 富智康虧錢越來越大, 而鴻海年年大賺錢嗎? 不知道鴻海發股利, 購併夏普東芝諾基亞, 都幾百億, 幾千億的花也不手軟是為什麼嗎?

他們只會留給中國生產必要的成本資金; 毛利, 折舊的現金, 都是留在台灣. 這件事, 跟你幻想的狀態是完全不一樣. 知道嗎? 阿呆.

不過中國一直想透過股票上市, 把台灣代工業的子公司變成獨立公司, 產生與台灣總公司切割. 但是成效不大就是了,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因為中國的股市在美中貿易戰中, 表現世界最差. 沒有聰明人要去上市. 只有少數被中國掐中脖子的阿呆去上市.
Erichuangtw1980 wrote:
你已經顯露出為了替蔡...(恕刪)


你太low了啦,

以鴻海來說, 又不是只有一家子公司, 一張蘋果訂單, 透過數百家子公司供應零配件與開發技術, 互相掩蓋與重複計算, 最後代工毛利說只有3, 4%, 那是作帳做出來的, 並不代表那張美國來的訂單, 全部毛利只有3%, 搞不好25%都還不只.

"台灣接單, 中國出貨", 報價主控權在台灣手上, 錢也在台灣總部手上. 你聽不懂是你智商太低. 不是代工廠整體利潤這麼低. 你真的太low了. 不配談財經.
vspebrian wrote:
你太low了啦, 以...(恕刪)

鴻海宣佈毛利是10%,不是茅山道士,部分利潤會流回台灣,但是投資的資產在大陸,不是在台灣,營收也得留在大陸支付營運成本。





這個議題再談下去,你說的扯,我不想重複回,事實是如經濟部說得,台商的資本沒有流回台灣。



談談為什麼美國經濟好為什麼要負利率?

Erichuangtw1980 wrote:
鴻海宣佈毛利是10%...(恕刪)


就說你是不懂裝懂..... 鴻海的營收是重複計算的. 實際上訂單沒這麼大,

例如美商向鴻海下單, 鴻海又下單給富士康, 接著富士康又跟自己的子公司下單載板, 螢幕, 機殼, 觸控, 指紋.... 那些零組件廠商為了供應產品給富士康, 又下單給鴻海自己的設備商. 而金流卻不是跟著訂單走, 子公司有各自的銀行額度可以運用, 鴻海總部統一撥款最後差額. 只要內控精細安全, 毛利的金流就能鎖在總部的帳下, 不會數百家子公司的錢到處轉來轉去而看不清楚誰賺錢誰虧錢.

鴻海結算母子公司的合併營收, 營收長大兩三倍, 但是這不違法, 而且非常合法. 因為合併報表有其必要性. 分母大了數倍後, 毛利10%, 那原始的獲利可就不只10%.
vspebrian wrote:
你太low了啦, 以...(恕刪)


多角貿易大概全球玩的境界最高的當屬台商.
為了在各地上市掛牌,財務操作與多角貿易就順應集團的策略與佈署,把接單主體放在要上市的地區,至於金流則透過暨是買方亦為賣方,沖抵應付與應收帳款,金流量就會大幅降低,不過,接單源頭與出貨廠區的金流還是會明顯呈現,只是,聯屬公司的階層多到外人也弄不清楚,多角貿易的角數讓人眼花撩亂,最終合併報表沒幾個人看得懂看得清看得出端倪.
今天工作比較忙沒時間上來,一來心想一定又是廢話文500字 cut/paste
果然又是連n篇的cut/paste, 腦子裡難道生不出自已的話嗎?
我身處的被動元件產業,都是台灣接單在下給蘇州的工廠
基本上給蘇州的訂單都是成本價下單,單子的利潤都是台灣總公司的
我是受不了這麼有人笨到以為台商在中國賺的錢匯不回來......
因為一開始利潤根本沒進中國阿,很多中小台商中國廠早就向中國銀行借好底押滿
反正倒店就倒就全送給中國銀行不黑皮咬我阿......
至於把本金匯出去方法百百種,把台灣廠的廢料高價賣給中國子公司把現金套回來,套完錢就連夜溜回台
這些文科的五毛到底想幹嗎阿?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硬吵~~真是一群XXX
我講的這些都是很粗淺五毛都聽不懂,你們這些讀文科的五毛到底想幹嗎阿?
現在化零為整已越來越明顯了,明年搞不好很多台商蘇州廠就停工~~化零為整BYE BYE
所以到中國大陸投資到底對不對?
以前西進被批的一無昰處,
現在講的穩賺不賠,
令人甘拜下風啊。
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argo12 wrote:
所以到中國大陸投資到底對不對?
以前西進被批的一無昰處,
現在講的穩賺不賠,...(恕刪)


錯~~

我們是說"台灣接單, 中國出貨"這種模式, 這個金額一年大約是1400億美元成交額. 可是這1400億美元, 並非全部台灣提供全部零件產值, 因為中國那邊也有加值. 中國害怕為了收稅而掉了一大塊外銷訂單與投資, 因此目前沒有什麼在管這個事情.

但是做中國內銷的, 或是交貨給中國自有的下游工廠的, 那就很慘. 因為中國實施不公平貿易, 集中採購, 政府補貼, 壓榨勞力, 仿冒偷竊, 這種工廠現在很辛苦的.

"台灣接單, 中國出貨" 因為美中貿易戰, 造成輸美產品無利可圖. 因此這批公司急著離開中國建新廠, 以免美國大客戶跑掉, 畢竟美國不只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而且是自由無障礙的地方, 非搬不可. 差別只是搬得多或搬得少.
ratking7 wrote:
今天工作比較忙沒時間...(恕刪)


呵呵, 五毛 Erichuangtw1980, 昨天照樣也是又是重複貼一大堆搜尋結果與影片, 被網管刪掉很多篇, R大錯過昨天的好戲...

"台灣接單, 中國出貨" 對台商是很重要的一塊. 台商不敢把大錢放在中國, 因為中國只要看到他有錢, 就會來找碴. 台灣這邊只有支付變動成本與設備款去大陸, 但是會把折舊, 利潤, 匯差放在台灣. 早已行之有年. 會這樣做也是避免遭到雙重課稅. Erichuangtw1980是個草包五毛, 還誑稱自己在中國待多久, 讀什麼商業科系畢業. 連這個都不懂, 也敢出來混....

而且, 他居然還問我, "如果折舊10年, 台商不就分10年就把投資中國的錢都收到台灣了嗎?", 這種廢話他也問得出口, 我笑到快要肚子痛. 他真是個草包...... 只要沒有虧錢賣貨, 全世界哪一家工廠不是折舊攤提結束之時, 累積折舊的現金=當年投資工廠成本回收了. 這他還要問我, 我真該勸他回去他讀的爛學校重修會計. 看看換個老師能不能把他教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3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