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爺爺2020年就提醒投資人:「不要買債券啦!股優於債呀!」(他的精確用語我忘了,但是是這個意思。)富邦人壽聽進去了。
有些保險公司基於「股債資產配置」的傳統觀念(買進債券,讓妳的投資組合波動變小),買了太多債券。而富邦勇士們卻是把債券賣掉,趁股價大跌時逢低買進台股股票,一來一往,富邦帳面上的獲利節節升高。
新聞說:「債券殖利率反彈。」意思就是債券的市價大跌。
weber2654 wrote:
壽險業者分析,就是「時勢造英雄」,只要台股持續多頭、新台幣獨強、債券殖利率又反彈的情況下,大型壽險公司因為資金成本重、匯兌壓力大、可實現利得相對較少,就很難與富邦人壽匹敵。
富邦人壽即便今年第一季全球疫情再起時,亦沒有大量實現台股,反而先賣債券,所以台股在衝破1萬7千點時,富壽亦有壽險業最多的股票未實現獲利,到8月底,富壽淨值下未實現獲利還逾1,700億元,依舊是壽險公司中「身價」最高者。
優質配息ETF抱緊處理,當股市包租公。
                            ***「經濟」
瑞信證券預測,半導體供不應求的狀況將到2022下半年,帶動半導體重鎮的台股再度吸引國際關注,加上台股已經被「超賣」,極具投資吸引力,上調台股評級為「加碼」,與滙豐、高盛、瑞銀並列為四大挺台外資。
滙豐和高盛上半年時,已相繼翻多推薦加碼台股。瑞信這次是在全球股市策略中,基於半導體後市樂觀,同步升評台、韓股為「加碼」。
瑞信全球股票策略主管Andrew Garthwaite指出,台股有三大優勢吸引瑞信喊買,首先是瑞信亞洲科技股團隊看好半導體前景。近期亞洲半導體股走強,帶動亞洲科技股表現領先,而從獲利增幅相對於今年來的漲幅看,未來一年亞洲科技股還會漲兩成,才跟得上獲利表現。
其次是台灣科技股向來有跟漲蘋果的趨勢,但過去一季蘋果從低檔反彈大漲,台灣科技股漲幅落後。第三是台股今年漲幅一度領先多個國際股市,最大原因是獲利強勁,這個趨勢到今年中才明朗,下半年資金輪動回科技股,會更加凸顯台股利基。
以華爾街分析師目前對台灣科技股的財測,台股本益比竟低於過去15年均值,出現被超賣、相當值得投資的吸引力。
vul34622 wrote:
我自己在想,哪天中信金與開發金獲利數字很接近的話,是中信金要跌還是開發金要漲?或中信金跌開發金也跌。
這二家不適合放一起比較
以資本額概略計算,數字沒詳查是否為實收資本額,看比例趨勢即可
中信金2000億,台灣人壽319億,中信銀1500億,中信證65億
開發金1500億,中壽470億,凱基銀460億,凱基證355億
元大金1214億,元大壽237億,元大銀739億,元大證578億
富邦金1150億,富邦壽830億,富邦銀1225億,富邦證106億(併日盛金仍會有變化)
國泰金1470億,國泰壽543億,國泰銀1069億,國泰證55億
新光金1331億,新光壽666億,新光銀475億,新光證15億
兆豐金1360億,兆豐產30億,兆豐銀854億,兆豐證116億
第一金1284億,第一壽23億,第一銀909億,第一證62億
合庫金1333億,合庫壽68億,合庫銀900億,合庫證50億
華南金1285億,華南產20億,華南銀800億,華南證65億
台新金1171億,台新壽45億,台新銀870億,台新證69億
玉山金1257億,無自有保險公司,玉山銀952億,玉山證40億
永豐金1128億,無自有保險公司,永豐銀861億,永豐證162億
各家都還有一些創投、資產管理等子公司,也貢獻不少EPS。
獲利引擎組成比例不同,就不太好比較,差不多組成的,就較容易有比價效應。
銀行為主的,手收、利息等獲利相似,較易互相比價拉抬。人壽為主的,因獲利能力天差地遠,很難拉近比價。證券為主的,現在全民瘋股市,這二年大概都手續費賺的滿盆滿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