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長期投資交流園地

weber2654 wrote:
期待國泰操盤團隊某幾個月獲利可以超越富邦。


如果2882的投資股票佔比不若2881的比率,恐怕一個月都超越不了,除非有某些股票漲幅特大.
台股去年有資金行情,今年有景氣行情支撐,欲小不易,大盤已經從去年3悅長到如今超過一倍,那時投資台股至今者,當然是獲利豐碩.
我覺得富邦人壽對債券的操作,我們散戶投資人也可以當作教材來參考。用一個簡化的方式講,就是「股優於債」。

巴菲特爺爺2020年就提醒投資人:「不要買債券啦!股優於債呀!」(他的精確用語我忘了,但是是這個意思。)富邦人壽聽進去了。

有些保險公司基於「股債資產配置」的傳統觀念(買進債券,讓妳的投資組合波動變小),買了太多債券。而富邦勇士們卻是把債券賣掉,趁股價大跌時逢低買進台股股票,一來一往,富邦帳面上的獲利節節升高。

新聞說:「債券殖利率反彈。」意思就是債券的市價大跌。

weber2654 wrote:
壽險業者分析,就是「時勢造英雄」,只要台股持續多頭、新台幣獨強、債券殖利率又反彈的情況下,大型壽險公司因為資金成本重、匯兌壓力大、可實現利得相對較少,就很難與富邦人壽匹敵。

富邦人壽即便今年第一季全球疫情再起時,亦沒有大量實現台股,反而先賣債券,所以台股在衝破1萬7千點時,富壽亦有壽險業最多的股票未實現獲利,到8月底,富壽淨值下未實現獲利還逾1,700億元,依舊是壽險公司中「身價」最高者。
優質配息ETF抱緊處理,當股市包租公。
長榮(2603) 主力進出明細

109年 7月 1日 ~ 110年 9月10日
賣超券商
國泰證券 135,130張 0.17%
富邦證券 106,853張 0.13%

航海熱 壽險雙雄 庫存賣翻 賺到暴

.........................
散戶 持有 股 與 債 比 達人都說看年齡 來配比 又債券 年期 也要分散 避險
當 盤大跌時 債轉股 壽險雙雄 股災時 應都會大量進場掃貨

壽險操盤人文章 投資思維 因部位大 持有績優股 是10年長投的概念 分散 但市值 500億 以下股票不碰 會助漲助跌

散戶 或可用 電 金比 不願輕易停損者 金融比重較高為宜
自刪
weber2654
中信開發即使獲利相同,但中信銀的價值難取代。
富邦人壽
光台積電和富邦媒、聯發科
就賺翻了

去年砸500多億買
皇朝大酒店和南港七千多坪土地
看樣子房地產漲勢可期

國內外股票合計
富邦人壽截至6月底為止,若加計國外股票投資部位2,231億元,則其股票部位共達新台幣8,532億元,占可運用資金18.5%,可望創下史上最高。其中台股部位高達6,301億元,相較去年底增加高達996億元。其中台股報酬率高達18.4%,亦是史上新高。
經濟日報 記者葉憶如/台北即時報導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5741443?from=ednappsharing
從資料看來,官股四金控中,合庫金感覺有台灣牛的特徵,任勞任怨的工作著,不搶風采,實有內函。
九月底值得關心的事。

***「自由」花旗銀行消金部門要出售,檯面上煙硝滾滾,有多家金融業者似志在必得,市場傳言底價600億元,也沒有嚇退各路有意投標者,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實地核(D.D.),約有4至5家業者,可進入第二階段出價與議價,預計9月底就可揭曉「花落誰家」。

目前傳言進入第二階段的買家,有富邦金、國泰金、星展銀行、渣打銀行,但國內還有金控正在作最後努力,希望能擠上議價列車。

據了解,花旗銀這次出售台灣消金業務,包括1400億元左右的房貸、近500億元小額信貸,財富管理規模近2000億元,約50萬名財管客戶,還有270萬張左右有效信用卡,存款則有3000多億元及3300名員工。
滙豐、高盛、瑞銀及瑞信為四大挺台外資。台灣上市公司獲利極強是事實,股價就是多數人的意見為意見。

***「經濟」
瑞信證券預測,半導體供不應求的狀況將到2022下半年,帶動半導體重鎮的台股再度吸引國際關注,加上台股已經被「超賣」,極具投資吸引力,上調台股評級為「加碼」,與滙豐、高盛、瑞銀並列為四大挺台外資。

滙豐和高盛上半年時,已相繼翻多推薦加碼台股。瑞信這次是在全球股市策略中,基於半導體後市樂觀,同步升評台、韓股為「加碼」。

瑞信全球股票策略主管Andrew Garthwaite指出,台股有三大優勢吸引瑞信喊買,首先是瑞信亞洲科技股團隊看好半導體前景。近期亞洲半導體股走強,帶動亞洲科技股表現領先,而從獲利增幅相對於今年來的漲幅看,未來一年亞洲科技股還會漲兩成,才跟得上獲利表現。

其次是台灣科技股向來有跟漲蘋果的趨勢,但過去一季蘋果從低檔反彈大漲,台灣科技股漲幅落後。第三是台股今年漲幅一度領先多個國際股市,最大原因是獲利強勁,這個趨勢到今年中才明朗,下半年資金輪動回科技股,會更加凸顯台股利基。

以華爾街分析師目前對台灣科技股的財測,台股本益比竟低於過去15年均值,出現被超賣、相當值得投資的吸引力。
vul34622 wrote:
我自己在想,哪天中信金與開發金獲利數字很接近的話,是中信金要跌還是開發金要漲?或中信金跌開發金也跌。


這二家不適合放一起比較

以資本額概略計算,數字沒詳查是否為實收資本額,看比例趨勢即可
中信金2000億,台灣人壽319億,中信銀1500億,中信證65億

開發金1500億,中壽470億,凱基銀460億,凱基證355億

元大金1214億,元大壽237億,元大銀739億,元大證578億

富邦金1150億,富邦壽830億,富邦銀1225億,富邦證106億(併日盛金仍會有變化)

國泰金1470億,國泰壽543億,國泰銀1069億,國泰證55億

新光金1331億,新光壽666億,新光銀475億,新光證15億

兆豐金1360億,兆豐產30億,兆豐銀854億,兆豐證116億

第一金1284億,第一壽23億,第一銀909億,第一證62億

合庫金1333億,合庫壽68億,合庫銀900億,合庫證50億

華南金1285億,華南產20億,華南銀800億,華南證65億

台新金1171億,台新壽45億,台新銀870億,台新證69億

玉山金1257億,無自有保險公司,玉山銀952億,玉山證40億

永豐金1128億,無自有保險公司,永豐銀861億,永豐證162億

各家都還有一些創投、資產管理等子公司,也貢獻不少EPS。

獲利引擎組成比例不同,就不太好比較,差不多組成的,就較容易有比價效應。
銀行為主的,手收、利息等獲利相似,較易互相比價拉抬。人壽為主的,因獲利能力天差地遠,很難拉近比價。證券為主的,現在全民瘋股市,這二年大概都手續費賺的滿盆滿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