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房價一坪只值20萬,以經濟學角度衡量

"這就是流量決定存量的原理,在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也是如此

只要1%的空頭倉位就能夠打穿止損線,然後引起連鎖反應

在房地產泡沫之前會出現一個價高但是量縮的現象就可以提前觀察到這個趨勢"


呵呵呵....原來這道理還有專有名詞理論喔....真是長知識了.

個人只知簡單的話語...多殺多...斷頭...

在一堆人採用 30 年房貸 + 近十年未真正碰到金融危機的七八年級生

將會將此效應發酵成更大傷害
房價是根據行情,行情是根據:資金、利率、租金、稅...等等綜合因素;由各種不同的因素,才能決定房價...
tiger588 wrote:
資金

說到資金行情就是很假,
大多是向未來借出來的,
禍遺下一代.

要是取消寬限期,
貸款成數降到五成以下,
就能看到還會有甚麼資金行情?
這段話的第一句就有問題~~

人類本就是依附土地而生活, 怎能說土地不能創造價值?

遠古時代, 就算你不耕種, 土地也會自動長食物出來給你吃,

農業時代, 人民靠土地種植作物過活,

隨著農耕技術越來越發達, 人們除了自足還有多餘可以外售,

因此使得部分人得以無須務農, 而可以從事其他行業維生,

所以隨著各行各業越來越發達,

人口朝向工商業密集的地區集中,

土地的用途就從創造農業價值轉移至創造其他價值,

需要工業生產的就租或買廠房, 需要辦公交易的就租或買辦公室,

同樣的需要生活居住的就租或買住宅,

無論何種活動, 都是在創造價值的供應鏈中循環,

沒有土地如何創造價值, 又如何提高生產力??

拿房地出租過活甚至養三代又如何??許多農家不也是這樣傳家,

文中的羅馬自由農民難道不會把自耕的農地一代一代傳下去??

"就是因為土地能創造價值, 所以它才會有價值, 才會這麼多人想要擁有"

把土地從經濟活動中抽離就是一個根本性的謬誤.....




abc003 wrote:
7.房地產和土地本...(恕刪)

abc003 wrote:
1.其實歐洲中世紀...(恕刪)
tzechiny wrote:
這段話的第一句就有問題~~
人類本就是依附土地而生活, 怎能說土地不能創造價值?
遠古時代, 就算你不耕種, 土地也會自動長食物出來給你吃,
農業時代, 人民靠土地種植作物過活,
隨著農耕技術越來越發達, 人們除了自足還有多餘可以外售,
因此使得部分人得以無須務農, 而可以從事其他行業維生,
所以隨著各行各業越來越發達,
人口朝向工商業密集的地區集中,
土地的用途就從創造農業價值轉移至創造其他價值,
需要工業生產的就租或買廠房, 需要辦公交易的就租或買辦公室,
同樣的需要生活居住的就租或買住宅,
無論何種活動, 都是在創造價值的供應鏈中循環,
沒有土地如何創造價值, 又如何提高生產力??
拿房地出租過活甚至養三代又如何??許多農家不也是這樣傳家,
文中的羅馬自由農民難道不會把自耕的農地一代一代傳下去??
"就是因為土地能創造價值, 所以它才會有價值, 才會這麼多人想要擁有"
把土地從經濟活動中抽離就是一個根本性的謬誤.............(恕刪)


雖然樓主的標題與觀念我不認同, 但至少樓主的許多觀念還是正確的

你的論點應該認為土地的價格皆合理, ""沒有泡沫""(有泡沫才有不合理的漲價成分)

才會這樣講

樓主並未把土地從經濟活動中抽離


只是認為土地(尤其是精華區的土地)的價格,遠超過實質生產力或應該有的所有能享受到的商業活動價值, 很大部份是泡沫

這很合理

你認為土地價格的飆漲都是合理反應其所有能享受到的商業活動價值,""沒有泡沫"", 那就大有問題!

因為籌碼少的時候, 就可玩鎖碼亂飆的金融遊戲

有追逐預期漲價的行為,泡沫沒破時,都被視為理性, 泡沫視而不見
等到破時才被視為非理性,才知道泡沫吹很大

""精華區的土地""跟""鎖碼飆股"",有何不同?

本質是相同的

同樣是金融商品

哪有永遠泡沫不破的道理?
經濟活動中, 會爆的才叫泡沫, 並不是誰說了算,

就像感情世界中, 不被愛的那個才叫第三者,

土地如果是價值鏈的一環, 就會有其價值,

至於它的合理價值為何, 市場自有定價,

如果他真的是泡沫, 那他就一定會爆, 就像次貸風暴一樣,

但如果他不是泡沫, 那你就算喊一百年他也不會爆,

大家喜歡拿德國當例子, 但是有沒有人敢寫德國這兩年房價漲多少??

如果土地價值衝過頭, 政府當然可以出手去抑制它,

但抑制的結果比較好, 還是讓它爆比較好??大家可以去思考,

一次爆就像次貸風暴那樣, 房價一次打七折, 有些地方甚至腰斬沒人要,

資產馬上重分配, 原本買不起房的人在那個短短的時點忽然買得起了!!

政府管制就像現在台灣一樣, 泡泡沒吹大前就壓制它, 跌的不痛不癢,

賣的人不想賣, 買的人不想買, 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

我是一個對政府能力極度沒有信心的人,

所以我完全不贊成政府出手, 無論是打房還是救市~

更不用說去為土地訂定一個人為的"合理價值"或"邊際價格",

看看台灣的公告現值就知道這種制度會多失敗了~~

用邊際價格就更搞笑了, 當年如果我的車庫租給賈伯斯創立蘋果,

後來蘋果發達了邊際效益暴增, 難道我也可以漲地租一千萬倍??


elfwong wrote:
雖然樓主的標題與觀...(恕刪)

ot.tseng wrote:
發這文有什麼用,房...(恕刪)
tzechiny wrote:
經濟活動中, 會爆的才叫泡沫, 並不是誰說了算,

就像感情世界中, 不被愛的那個才叫第三者,

土地如果是價值鏈的一環, 就會有其價值,

至於它的合理價值為何, 市場自有定價,

如果他真的是泡沫, 那他就一定會爆, 就像次貸風暴一樣,

但如果他不是泡沫, 那你就算喊一百年他也不會爆,
...(恕刪)


你對泡沫的觀念大有問題

認為台北房價皆很合理,毫無泡沫

爆了才算有泡沫,

那大安區房價已經稍微下跌,算泡沫爆?

若你說不算,再請問若大安區平均房價100萬/坪

跌到90萬/坪,算不算泡沫爆? 算不算有泡沫? 跌到80萬/坪,算不算泡沫爆? 算不算有泡沫?

那70萬/坪,算不算泡沫爆?算不算有泡沫? 那60萬/坪,算不算泡沫爆?算不算有泡沫?

以上不算泡沫爆,或有泡沫, 那要怎稱呼該跌價現象?

先請你說明一下

""跌多少趴,才算如次貸風暴的下跌,才能定義為泡沫爆? 才能定義有泡沫?""

若平均一年跌掉前一年的5%,每年下跌劇烈程度遠不如次貸風爆, 每年都很溫和下跌, 政府也沒抑制房價

你認為不算泡沫爆,沒有泡沫存在

那20年下來平均跌64%(1-0.95^20=0.64), 算不算泡沫爆? 算不算有泡沫?

若20年後才承認泡沫爆,""才承認有泡沫存在"",20年後一次認列爆的事實,
問題是20年間一直在發生跌價(泡沫存在,且在變小)

你要如何辯你不承認台北房價泡沫存在? 20年後才願意打臉20年來的自己!

另外一點就是
房價合不合理, 不需要扯政府管制, 因為政府只是打壓投機亂漲價罷了

因為照你的邏輯, 管制管不住房價, 一樣照漲, 打也打不下
反正管制的成本,未來會靠漲價來補回來
因為土地只會越來越稀有, 那你擔心什麼?

""你邏輯大有問題!""
你要不要先定義何為泡沫?

泡沫沒有爆之前你如何確定它是泡沫?

用你問我的方式反問你:漲五萬算不算泡沫?漲十萬呢?還是十五萬?

像張金鶚一樣每年喊?喊十年總有一天喊中?

我沒那個本事去定義,所以我只說市場自會尋找平衡,

價格下跌有另外一個名詞叫修正不知道您有沒有聽過?

市場經濟裡面任何商品的漲跌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漲過頭了就會修正,再更過頭了就變泡沫,然後爆掉大跌,

反之跌過頭了一樣會反漲,

所以你說我擔心,我實在不知道要擔心什麼?

一個政府如果會打房那它就也會救市,

君不見次貸風暴時政府端出多少牛肉,最近的還正在發生,

難道沒聽到林全說政府不打房了?

20年後再回頭來看現在的房價會不會覺得現在房價高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現在以前無論從任何一個時間點回推二十年,

都會覺得當時的價格好便宜,

台灣房市空頭最長時間應該是股市萬點崩盤後那段期間,大約十年,

所以你如果問我十年後那還真說不準!

同時照我的邏輯,政府的干預並不會沒有效果,

次貸風暴如果沒有各國政府干預,不可能一年內就恢復,

大家現在也就不用這麼辛苦的喊一折了,你現在也不用那麼義憤填膺了,

要知道把房價搞成需要打房才能止漲的也是這些大有為的政府!

所以打房也同樣會有效果,我只是說要思考政府干預的適當性

政府的角色在很多經濟學的理論中都有討論,各有擁護者,

我只不過是屬於政府應減少干預那一派罷了~


elfwong wrote:
你對泡沫的觀念大有...(恕刪)

ot.tseng wrote:
發這文有什麼用,房...(恕刪)
台北薪水也許不高可是公共建設和人口密集行成(消費)支撐地價和租金是夠的……只能說建設和人口不平均使的台灣失去平衡……地價也跟著差距太大不是好事……因該平均建設人口均衡發展
tzechiny wrote:
這段話的第一句就有問題~~
人類本就是依附土地而生活, 怎能說土地不能創造價值?
遠古時代, 就算你不耕種, 土地也會自動長食物出來給你吃,
農業時代, 人民靠土地種植作物過活,
隨著農耕技術越來越發達, 人們除了自足還有多餘可以外售,
因此使得部分人得以無須務農, 而可以從事其他行業維生,
所以隨著各行各業越來越發達,
人口朝向工商業密集的地區集中,
土地的用途就從創造農業價值轉移至創造其他價值,
需要工業生產的就租或買廠房, 需要辦公交易的就租或買辦公室,
同樣的需要生活居住的就租或買住宅,
無論何種活動, 都是在創造價值的供應鏈中循環,
沒有土地如何創造價值, 又如何提高生產力??
拿房地出租過活甚至養三代又如何??許多農家不也是這樣傳家,
文中的羅馬自由農民難道不會把自耕的農地一代一代傳下去??
"就是因為土地能創造價值, 所以它才會有價值, 才會這麼多人想要擁有"
把土地從經濟活動中抽離就是一個根本性的謬誤.....


土地自己本身不能"主動的"創造價值

土地的價值是必須有居住在其上的農民付出勞動力才能產生價值或產品

土地的價值是被動的->依賴勞動力主動的創造出,不論這個價值是薪水的還是農產品或是商品或產品

就像一間空的店鋪自己本身不能"主動的"創造價值


店鋪必須要"被動的"依賴於租這間店鋪的店員努力的工作才能產生價值


店鋪本身只是被動的吸收了這個店員勞動力產生的價值,租金這是一種不需要勞動力就能獲得的收入

農地也是一樣、是依靠住在其上的農民工作、土地才能產生現金流

,一塊沒有人種的地是不可能主動產生價值的

而房地產是依靠住在房子裡的人去工作賺錢,房東才能被動的獲得他工資收入的一部分做為租金

這一部分就是一種勞動的剩餘價值,

勞動者並不能完全獲得他創造出來的全部價值,有一部份剩餘的勞動價值是被剝削成為資本利得或是現金流收入

效率最高的社會就是勞動者越高的能和自己創造出來的價值相匹配,剝削就是最少的

就像20世紀初在亨利福特生產T型車的工人,工資能購買得起T型車一樣,這也是美國經濟崛起成功的秘訣

如果生產T型車的工人,工資買不起T型車,那麼市場需求和生產能力不匹配,就不可能有後來的發展


假設在一個社會 勞動者的收入有30%要做為租金 和另一個社會90%的收入要做為租金無條見奉獻給地主階級

那麼90%得這個結果會跟封建時代一樣,土地的勞動生產力和勞動熱情不會有什麼本質的提高

因為農民只是佃農,其中一大部分是給地主和貴族階級的

這個社會結構就是中世紀的農奴和封建社會

但是黑死病導致中世紀歐洲將近30~60%的7500萬人口死亡,地理大發現更是讓無數平窮的農民到了美洲解脫出來

這時候每單位的農民得到了比較多的土地,那時候歐洲就往一個提高土地的勞動生產力的方向演化

而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圈地運動、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等等也是在這時代才出現

也就是說沒有中世紀的黑死病+地理大發現 這種病態的剝削農奴的中世紀封建結構不會被打破

也不會有工業革命和單位面積土地的勞動生產力的提高

就像我樓上舉出的那個例子,在古典金本位制時代

荷蘭的房地產350年沒有漲價

而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世界上第一個責任有限公司

資本去往投資生產力的方向走了,船隻的航行效率、載貨量生產力都不斷在提高

如果一個國家把資金都拿去炒土地,那麼那國家一定是衰退的

就向西班牙房地產泡沫 ,日本在1980年代和德國的平均國民生產毛額差距不大

但是一個選升息把掉房地產,另一個降息 另一個房地產泡沫化之後經濟成長率就變慢了

現在日本只有3萬多人均GDP經濟發展停滯了20多年 德國已經成長到4萬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