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堅持買個股不買大盤?

Biggest King wrote:
之前已經説明了,在87F...(恕刪)


我説的太複雜了。
舉個例子,有個班級考試平均60分,
如果有人告訴你,全班80%學生分數低於50分,
你覺得對的可能性有多大?
Mavs41Forever
有可能 隨便找一個剛好在邊界的全班5人 1人得100分 4人得49.99分 ==> 平均=60 80%小於50 (這個例子跟討論議題是有什麼關係?)
sgxm3
是長尾效應沒錯,這現象比八二還極端。在股市是極少數公司拉高股市報酬,在投資人績效是極少數高手拉高投資平均績效。不過現在問題是散戶的報酬分佈只有間接證據,所以不能說服更多人也是沒辦法的事。
灰狼01 wrote:
我強調的是個人選擇的自由,不是結果論,用結果論做決策,會出大問題...

在個體的層次來說,當然沒問題,其實任何人的投資都是主動的。像P大的所謂被動投資,其實也包含了配置上的主動。我一直都盧他去 All-In大盤,不過他也是堅持股六債三現金一。

主動投資能長期贏過大盤的人,還搞什麼被動投資,定期定額大盤?最多是保留一點大盤指數ETF之類的當資金水庫,至少我是這樣幹的。

身為主動投資人,我對大盤指數基金的心態,就像「以核養綠」。我們只能先推定期定額大盤指數基金,因為能贏大盤指數基金的人,以現有的資料來看,顯然是少數人。在面對不認識的網友(甚至是親朋好友也一樣),推薦定期定額大盤指數基金+用少量資金開始學習/測試主動投資,是唯一合理的解方。

===================================================


Biggest King wrote:
同樣的,長期要被大盤打敗到顯著差距,也是非常難。
所以,90%個人資金及80%機構資金都被大盤打敗,幾乎不可能。

請看203樓。市場上所有基金依10年績效排名,大盤指數基金可以排到前3%

如果是比生涯長期績效,我以 「基金+ETF」 再加上過去十年被清算的基金及ETF來看,其中大家都買得到的大盤指數基金VOO,可以在8832中可以排到608名,大概是前6.8%(PR93):

在這裡VOO 的生涯長期績效是11.25%,個人以為,長期差上1%,就夠可怕了,如果是長期差上2%,基本上就算不同等級的了。

如果以10.25%(差1%)來看,大概是排1178名,約前13.3%。

而9.25%(差2%)的績效,可以排到1979名,約前22.4%

這2%的小小差距,如果放大到30年,那就是24.5倍和14.2倍績效的差距。
如果放大到40年,那就是71倍和34倍了:

https://fundresearch.fidelity.com/fund-screener/results/table/overview/averageAnnualReturnsLife/desc/7?inceptionDate=10%2CGT&indexFundOnly=All&investmentTypeCode=MFN%2CETF&openToNewInvestors=Y&order=inceptionDate%2CindexFundOnly%2CinvestmentTypeCode%2CopenToNewInvestors


這些數據說都是指數勝過主動“基金”,然而主動投資者並不在主動基金裡面。

於是,又有種假設出來了,專業的基金經理人都贏不過指數了,你散戶算個蔥,去旁邊涼吧,他們稱這個為“客觀”的事實,不證自明。這有點像,A補習班用數據說他的贏過市面上9成的補習班,所以大家都要去A補習班補習,因為有補的都輸了,沒補的更別想贏。

我太太喜歡吃營養品,我不喜歡,她就問我為什麼不吃?我說吃了誰知道有沒有用,她說人家都有報告證明有效,怎會沒用?我說他們要賣產品啊,當然會給你一份“有效”的報告啊,難道給你一份“沒效”的報告來說服你買?你說報告造假?沒,報告是真的,內容也沒造假,但內容都是統計資料,樣本不同,結果也不同,他沒說他只做了一份,他給你看的就是對他有利的那份而已。

8成散戶績效都輸大盤,這是事實?是統計資料?還是胡謅的?

其實這句話一點討論意義都沒有,因為根本沒有答案,更不用說散戶投資人績效不如專業經理人這種說法了,也是不會有答案。

這有點像,你家蟑螂比我家多,因為你家看起來比較髒,我連我家蟑螂有幾隻都不知道了,你這樣就有答案了?我當然知道,因為根據英國研究顯示...

要討論這個蟑螂問題當然ok,就學術探討一下,可一直要人家買清潔用品就讓人不太舒服了,我不能說我家沒蟑螂,但你一直說我家會有很多蟑螂,只是我沒看到而已,現在沒有,以後也會有,所以清潔用品還是要先買...
Biggest King wrote:
舉個例子,有個班級考試平均60分,
如果有人告訴你,全班80%學生分數低於50分,
你覺得對的可能性有多大?



大盤論的來源是說有少數積效很好的股票會拉高整個大盤。但這些股票在事前是哪幾支很難選。這在台股是很明顯的。在這十年內0050持股裡面打敗大盤的股票沒有幾檔,因為台積電一支股票就把整個大盤拉起來了。美股的話S&P500裡面有尖牙股。

大盤論是在說散戶裡面會有少數的人積效很高。比方說有百分之十的人賺5倍以上導致大部分的人都是平均值以下。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請看203樓。市場上所有基金依10年績效排名,大盤指數基金可以排到前3%


投資成本影響很大,綠角財經一直强調降低投資成本(含稅費及佣金)的重要性,有很多計算的數據。
ejan1969 wrote:
這些數據說都是指數勝...(恕刪)

大家這樣討論下來,大致上有初步共識了:一般主動基金要贏過指數,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得知這些主動基金佔市場的比重,那就不難算出輸給指數的資金比重。這些基金的受益人(受害人?)絕大部分是散戶,大家同意吧?
ejan1969
要有數據才能講,基金裡面機構投資人的資金也是很多的,譬如勞退。
灰狼01
刪....刪...刪...刪...刪....刪...刪...刪
刪....刪...刪...刪...刪....刪...刪...刪
Biggest King wrote:

之前已經説明了,在87F,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6612384&p=9

假設市場只有臺積電一檔股票,共100張,年初價格100元,縂市值1000萬元
被動投資者若干人,擁有10張,成本100萬,
主動投資者若干人,共有90張,成本900萬。

對大哥的算法有點疑問

我的重點有二:
1. 市場上若干人是動態
2. 我比的是那個方法好/資金效率好 小資族大法人可一起比 不是比本金多盈利大 (若有更好的方式 請建議)

若在你的例子之外 另外有若干人 短線進出 輸贏從市值是看不到的
臺積電 95 - 96 上下100次:
- 某神人抓到高低點99次 每次進出10張得手1W 99次 賺99W
- 某100W淨值基金抓到高低點1次 進出10張得手1W 總報酬率1%
- 某群散戶1000人 上下100次 每人一次買賣1張虧1千
總金額 盈=虧
“盈”人數(2) 不等於 “虧”人數(1000)

這群人中 只有基金有公開的總投資金額 才可得報酬率
單由交易資料 只能知每戶盈虧 但看不出報酬率

就 87F 市場報酬率 10%看
只有神人報酬率 可能贏大盤 (若神人有可投資金1E 還是輸大盤報酬率)
某100W淨值基金及散戶1000人 輸大盤效率


===
回到原來的問題
230F:

不算交易成本的話,不管統計任何區間,都有一半的主動資金打敗大盤,
一半主動資金被大盤打敗,緊盯指數的被動資金就等於大盤


這些有什麼成立條件嗎?可以解釋 為什麼有一半的主動資金打敗大盤 嗎?
ejan1969 wrote:
這些數據說都是指數勝過主動“基金”,然而主動投資者並不在主動基金裡面。

8成散戶績效都輸大盤,這是事實?是統計資料?還是胡謅的?

這是合理的懷疑
個人戶的研究確實比較少


8成?不確定
但這裡有數據 超過半數


===
我不是念財經的 Google散戶的研究報告不多 希望有念財經幫忙找
Mavs41Forever wrote:
這是合理的懷疑個人戶(恕刪)

你用的數據是從 large discount broker 的使用者來的。
large discount broker 的交易園地,你把他看成新手村準沒錯。
新手習慣挑最便宜的交易所入園練習。
這些新手,去野外打怪,被打死應該是比例比較高的。

我聽我兒子說,國泰証券把費用降到 28折後,使用者是大增了,但處理違約交割也是很忙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