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2021-12-27
工商時報 朱漢崙
以兆豐銀為首的七家英穩達債權銀行團成員,已在24日全部收到法院來函詢問對英穩達破產的意見,對此兆豐銀已凝聚七家銀行共識,全體銀行都反對英穩達宣告破產,這將對法院是否同意英穩達破產,具有重大影響力。而這七家銀行同時也是英穩達大股東英業達的主要授信往來銀行,換言之,在「利率制裁」上大有空間。
兆豐銀並已在24日收到委任萬國法律事務所出具的律師意見書,並準備在元旦過後召集首場英穩達的債權銀行團會議,同時也會找身為大股東的英業達一起與會。
支持函(Letter of Support)效力問題在金融圈被垢病已久,甚至被銀行稱為「安慰函」,而這次隨著英穩達宣告破產,也讓銀行不滿的情緒升高;知情人士指出,債權銀行委任律師研究的結果顯示,儘管英業達開立的LOS並沒有實質法律效力,但基於大股東開立LOS是為該授信案護航,銀行仍有提出「詐欺罪」的刑事告訴空間。
除了法律訴訟,兆豐銀也準備在正式的債權銀行團會議前,先整合銀行間的意見,主要的方向在於律師出具的訴訟建議,以及英業達授信部位的利率調整。
據銀行團清查,英業達除華銀5億美元的聯貸案明年就要到期,正在談續貸,另外還有超過150億元部位和自貸案有關,其中有不少到期的時間更早,同時,英穩達的七家債權銀行,其中包括了華銀、兆豐、土銀、台銀、彰銀,全部都是英業達的主要授信往來銀行,換言之,在「利率制裁」上大有空間。
知情金融圈人士則指出,銀行公會方面已評估,由銀行公會來著力恐有疑慮,屆時恐怕還會有違法公平交易法的「聯合定價攏斷」問題,因此比起寄望銀行公會,反而手上有英業達授信部位的這些債權銀行,更有透過調高利率「自力救濟」的空間,尤其是目前英穩達的七家債權銀行,手握英業達一半以上的銀行授信部位,「銀行手中並非沒有武器」。
在銀行團發出存證信函後,英業達遲未向銀行團回覆願意出面協商時間,如今法院已來函詢問全體債權銀行對英穩達破產意見,銀行團表示,將在本周最後通牒英業達,同時會趕在法院明年1月期限前作出正式的反對破產法律意見回覆。
...................
英業達甩鍋 行庫提3因應:母公司不做保證就一律不做
2021/12/27 20:18:26
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即時報導
英業達(2356)子公司英穩達破產,但英業達卻甩鍋,債權銀行團已提出三大因應,一是擬聯手對英業達和英穩達提出民事求償,二是重新檢視所有母公司出具支持函的舊授信案,不排除「慢慢收回貸款」,三是,未來只要母公司不做保證的授信案,一律不做了。
英穩達破產共有七家銀行踩雷,包括兆豐銀、華南銀、北富銀、台銀、中信、彰銀(2801)及土銀合計債權共18.7億元,其中公股行庫就佔了5家,公股內部已有共識,將採取一致性行動。
.......................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工商」國泰金控27日舉辦2021年第四季台灣「經濟氣候」暨「金融情勢」展望發表會,國泰台大產學合作經研團隊主持人徐之強表示,得益於內需消費明顯改善,以及外需出口有撐,2022年整體景氣將呈現「外溫內熱」的局面,國泰金台大團隊預測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由3.5%上調至3.9%,若要四字定調則為「生龍活虎」。
徐之強表示,隨著疫苗覆蓋率持續提高,整體景氣有望穩定擴張。研判2022年1至3月台灣經濟氣候將由「朗」(穩定)轉「晴」(擴張),出現機率將在40%以上。受累於疫情擔憂及政策趨緊,主要地區金融情勢指數寬鬆程度大幅縮減。
該團隊研判,美國聯準會調整2022年升息預估後,台灣央行釋放更清楚的升息意向,明年調升政策利率的可能性提高。第一季台灣金融情勢指數將落在「趨向寬鬆」與「穩定」區間,呈現穩中略緊的局面。
針對2022年股市,徐之強表示,就變動率來看,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實質GDP成長6%,但股市從年初漲至萬八,漲幅逾20%,股市是經濟領先指標,明年經濟成長率也很好,但明年預測只有4%,假設台股漲至2萬點,成長幅度就顯下滑,只有10%。
徐之強表示,台灣央行2022年可能升息,第一季金融情勢將穩中略緊,預期最快明年6月升息;匯率方面,料新台幣不會大幅升值。過去三個月,Omicron變種病毒現世、通膨壓力上升與部份央行政策轉鷹,使得國際股市波動加劇,主要地區金融情勢指數寬鬆程度大幅縮減。
徐之強指出,台灣央行前一次升息是2011年,十多年來台灣利率只有下調,明年因為美國升息,台灣勢必跟著聯準會腳步,但台灣升息步伐通常呈現「降息較快、升息較慢」,預估美國明年6、9、12月將會各升息1碼,以此進程來看,台灣央行可能最快明年6月升息,每次升息以半碼可能性較大,除非通貨膨脹率很高,才會加大力道。
2021-12-08 15:14
今年六月十日,彰銀的盤後出現一筆二十萬張的巨額交易,金額三十一億元,平均每股單價十五.五八元。這是十六年之後,台新金控終於開出第一槍,啟動彰銀股票的出售,代表這條漫長的隧道,終於,走到了盡頭,見到了光!
十六年前,台新金以總價三六五億元,買下二十三.四億股的彰銀特別股,占彰銀二二.五%股權,成為彰銀第一大股東;原本一場歡天喜地的喜事,殊不知,竟是一場長達十六年的煉獄,不僅讓台新金陷入與財政部之間糾纏不清的官司,也就此拖住了台新金往前挺進的步伐。
十六年的時間,足以讓嗷嗷待哺的嬰孩長大成人,讓小樹長成大樹,讓當時正值壯年、五十五歲的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如今成了兩鬢斑白、年過七旬的長者,十六年的牽絆,其中有太多牽扯不清、難以計算的恩怨,有人甚至形容,「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大概都不知道這筆交易了!」
但再漫長的隧道,終有盡頭,今年五月底,金管會通過台新金控併購保德信人壽,同一時間,台新金控總經理林維俊也宣布,「與金管會達成協議,將分六年的時間,出售彰銀股票,一張都不留!」
原來等在隧道出口的,就是陽光!
台新金將以出售彰銀的資金,作為併購保德信人壽的財務規畫,不僅一舉脫離彰銀的泥沼,而且同時補足長期缺乏壽險的缺憾,十六年跨不出去的一步,一次就到位。
走出泥沼後,台新金展現全新氣象,不一樣了!日前的法說會上,台新金正式宣布,明年上半年將發行連結彰銀股票的「可交換特別股、可交換債」,預計最多可籌資將近三百億元。
這個動作頗有一石二鳥之意,一方面可以「安撫」來自財政部,希望盡快賣完彰銀股票的「期望」,另方面,時值花旗銀行消費金融業務的出售案,進入最後緊鑼密鼓的放榜階段,台新金大動作宣告銀彈充沛,被解讀為是「公開示愛」。
在攻下保德信後,吳東亮有無可能連續得分、再買下花旗?儘管外界評估機率不大,但據了解,吳東亮對併購展現高度興趣,也展現在出價上,誰都不敢低估台新金這匹黑馬。況且即使眼下買不到花旗,台新金控也會保持最好狀態,持續為任何併購做好準備。
吳東亮顯然沒有沉浸在走出隧道的喜悅裡,歷經十六年的延宕,現在的他一秒鐘都不想浪費,不斷設想演練各種併購的可能,台新金在法說會上直白地說,「銀行、證券(的併購)都有可能。」來年,台新金控會不會出現「轉骨」的發展,誰都不敢說。
歲末前,台新金控的市值已經悄悄飛越二千億元大關,似乎提前在呼應一場累積十六年能量後的一次爆發,...........
..................
COVID 19 美大跌時 台新金 跌到票面10元 還原權值 也漲一倍多了
關閉廣告
顯示廣告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