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hirombhakdi wrote:
石油大漲,我也不認為這會摧毀北美鐵路業。


石油漲對所有的運輸產業都有相同的影想,除非,企業以太陽能或非石油能源才不受影響.
鐵路有獨佔性(或寡佔),一個區域內大致也只能有一家(頂多二家)營運,畢竟投入的基礎建設金額龐大,非有足夠資金者進不了門檻,而且可能有先進者優勢.
只是,鐵路(運輸業)也是景氣循環型,景氣好跟著好,各行各業需要輸送產品,景氣差,需求會減少,運輸跟著減少,但,鐵路可能比航空業好,因為航空業競爭者多.
guest2000 wrote:
石油漲對所有的運輸產(恕刪)


倘若某些地方非得需要鐵路
那漲價不就可以了?不然有種別過啊!

這種邪惡的事很少行業可以做呢...
通常能做這種事的都是很好的行業。
Bhirombhakdi wrote:
我可以再跟你說一個目前各行各業的真相。

各行各業如果是中上的行業,不需要到太好,中上就可以了
基本上十年至二十年的年複稅後淨利成長率是相當的。
意思就是對於一個長期投資者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是找到對長期投資者而言
最好的行業中最好的那幾間公司,用很不錯的價格買了它,遲早會漲上去。
同樣的,我不期待CNR未來十年可以再漲那麼多,因為這十年可能已經成長太多了。
不代表未來不會成長,它未來稅後淨利再更高的可能性太高了
但不太可能成長性比過去十年還要好,過去十年有一點點意想不到的原因才會突然那麼厲害。
儘管如此,復甦後的整個周期我覺得表現應該還是不差,畢竟要運資源。

基本上好的行業中的好公司,通常年複稅後淨利成長率最終都是落在8~13%。
目前我比較相信每個景氣循環週期表現最好的資產總是不一樣
8~13%的障礙是很大的原因之一,這個我記得40幾年前就有人提過了
好似還有人為了這個寫論文,可以找找看,但我很少見有人將這個放到股市上。
到目前為止,這好似是一個挺明確的障礙。

中上的行業其實也差不多是8~13%左右,不過中上跟好是很模糊的界線構成的
那不如就搞明確知道是頂上好的行業就可以了,還比較好睡又少了麻煩。

倘若這是個可靠的障礙,可想而知資本大會很難維持20%的報酬。
同時也代表很可能不存在什麼股票值得某些誇張價格。

也就是說,也許CNR這十年真的很厲害,未來十年也不差,但應該再過更久
頂多落在8~13%左右而已(稅後淨利年複成長)。
勿忘,台積電其實稅後淨利成長並沒有真的很厲害,所以不懂台積電其實不是壞事喔!
本益比的成長導致的超高漲幅並不是科技業的專利。

然而台積電跟鐵路相比下來,如果台積電能夠保持其目前的優勢且能維持十年
那很可能未來十年的稅後淨利成長率是比鐵路更好的
假設維持的前提是成立的,我倒不否認台積電成長性可能更高
因為台積電稅後淨利並無成長到太誇張。
我真的覺得鐵路過去十年可能把二十年成長幅度的很大一部份都漲完了。
即使復甦後可能表現也不差,只是就我對鐵路業務的了解,要複製這十年的績效並不容易。

拿CAT跟TSM比的話,也許很難說,我依稀記得一件事情
上一次最大的經濟成長期是二戰後,通常經濟停滯越久,復甦會越厲害,堪稱常識。
70年代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完結後的復甦並沒有比二戰還要厲害。
通常CAT這種行業遇到這種狀況會是前幾名厲害的。

但CAT現在不太便宜,這也是事實。

其實也不是只有科技業才能有超人的報酬率,科技業沒什麼不同
它們只是現在是公司歷史早期,成長性比較高,再往後一定也是在8~13%之間。
別忘了,過去麥當勞與迪士尼這些公司成長性完全不輸目前的科技股
這些公司都曾經本益比近百或破百且大家還瘋搶過。

在我看來,顧問業一樣很會成長,它們甚至比GOOGLE跟FB估值更昂貴。
我也不曉得英國的Experian為何很多人搶著要,我也不懂,但科技股真的不特別。

然而,早期不應該學後期的巴菲特,明明巴菲特早期也不是這樣玩
應該要搞類似Michael Steinhardt這種風格,或許台灣很少人知道他的存在吧。

"TSM有沒有可能在科技業中落敗?較有可能。CAT有沒有可能在工程界中落敗?較不可能。但科技股和工業股賽道不同,你可以同時持有這兩家公司,也可以在科技股中選擇數家標的,但不管怎麼做,看五年後的投報率,科技股大於工業股是機率較高的,因為時代趨勢,因為何者能給人們更多的美好生活(太抽象了?),講白了叫(時代)成長性。"
我不會這樣解讀股票市場,我的理由是上面陳述的那樣。
股市最麻煩的是,也許最後是你想見到的結果,但不見得背後產生的理由自己所想的這樣喔!
然後我會選擇持有我很知道的公司,盡可能買在好價格買更多的股份,理由是上述那樣。
要我投機,我會選其他方式。

研究這部分的事情是很有趣且不直觀的,研究到最後應該會跟自己很多原本所想的不同。
我對這部分的看法是不是正確的我目前不夠確定,但世界的確有一小群人是這樣看股票的。
我自己也在用生命驗證這部分的看法是否錯誤,我有點信心覺得這是接近正確的。

然而,我也認同一件事情,不論是投機抓漏洞或者資本大後當投資者
我都認為並不是兼職可以做到的,這背後要付出的努力比很多人想像的大很多。
其實如果是邊工作還想靠股票有超額收益,我倒挺肯定近乎不可能,除非把這個當主業。
當主業要有好成果還得建立在方向是正確的,我就不懂為何很多人覺得股票容易。

我非常不認同很多被動投資者主張的金融市場論點,那絕對是錯誤。
就是因為是錯誤,我反而希望他們繼續宣揚,他們的論點可以有效降低市場效率。
但我真的認同主動買股票是很困難的事情,我不認為有人可以兼差且做得很好。


被動投資能夠跟上大盤的漲幅,主動投資能夠超越大盤的漲幅,但統計幾十年來的數據顯示,主動投資大多數績效都落後大盤,可能主因在主動投資的交易成本高出被動投資很多吧?
數據顯示(指共同基金),能長期(在約30年的期間)打敗大盤的主動型投資,比率只有6趴附近,其餘約94趴績效輸給大盤.
以2330過去25年(1995~2019)的營收統計趨勢分析,幾乎呈指數型態成長(但最接近一元二次多項式),模型預測其今年的營收超過1兆2千億NTD,一個標準差的上限值約為1兆5千億,其第二季法說估今年成長超過20趴,換算約達1兆3千億,模型估計稅後超過4700億,一個標準差的上限值約為5300億.
2330後勢如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Bhirombhakdi wrote:
倘若某些地方非得需要鐵路
那漲價不就可以了?不然有種別過啊!

這種邪惡的事很少行業可以做呢...
通常能做這種事的都是很好的行業。


但如果鐵路屬公眾事業,政府有個價格審核委員會,鐵路說要漲價也不見得能通過委員會吧.
guest2000 wrote:
但如果鐵路屬公眾事業(恕刪)


比較紅的國家這是較有可能的
比如江蘇寧滬高速公路就被禁止收費了。

但是高度資本主義的國家就不一樣了,要說這個是缺點我也不反對。
過去很多岌岌可危的公用事業,比較多的是電力事業,是漲價解決問題的。
的確最後問題都有解決,抗議是一定有的,但通常改變不了這局面。
Bhirombhakdi wrote:
我自己長期會看高達二十年的狀況來評估。
其實有個東西可以自行研究,就是每個十年最高市值的前幾名是誰。

這對長期投資絕對有幫助。

但其實我覺得會玩長期的一定也很會玩投機套利,因為價格的衡量不懂的話也不能玩長期。
懂的話才能玩長期,但是懂的話又怎可能不會玩投機套利?

這絕對是有相關的,我保證。

但是因為玩套利的空間並不大,一般來說一兩億元台幣已經很多了。
也就是說投機也是有極限的,事實也十分相符,很少破十億美元的最後靠投機,初期幾乎也都是投機。
後期還很多進入董事會鬧人的呢!

我可以說句實話,能搞股票的應該很年輕就知道自己可不可以了,而且應該不太怕出身低。
我有衡量過,出身低會晚十年,老了依舊很不錯的。

其實小資本翻成大錢可能找市值極高的股票就不太對了,這些股票一般都太過有市場效率。
而且小資本其實可以把兩倍的股票玩成三至四倍,還不用靠融資,這只有小資本做得到。
莫忘2的五次方是32,1.5的平方是2.25,但是大股票要漲那麼多很困難。

股票我倒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動腦想往哪個方向努力才是對的,這可能是最需要思考的。

最後,我還可以跟你們說一個目前可能的事實。
一個人就算他真的很會抄底,只要資金一大,很可能他的績效拉長到十至二十年
並不會贏永遠都重押自己了解且沒什麼大問題、具強烈壟斷性的好公司的投資者
我跟我幾個夥伴大概比對過了近60年的資料,幾乎都是後者贏喔!
所以抄底那個可能需要很聰明,但是聰明也不見得有好處,有時不做空不抄底不是笨。


從您這篇就可以看出您是個成功的投資人了,令人佩服,也謝謝您的分享.
guest2000 wrote:
從您這篇就可以看出您(恕刪)


其實我跟幾個夥伴都不認為自己是投資者呢
然而並不否認我們希望模式會比較接近投資。

但其實有特別想過要怎麼詮釋這件事比較好
大概是,我們在玩一場金錢為基礎的生存遊戲。
儘量把這場生存為主的遊戲玩好,這樣。
然後對手是大盤,不但要活著,還要贏對手。

可是其實玩到現在有個感覺很強烈
我懷疑只需要研究防守策略就夠了,甚至永遠都防守可能是件更好的事情。
我一直在懷疑進攻的必要性,其實好像沒那麼必要。

然而我對防守的定義可能也跟很多人不一樣
開拓重工是被我認知為防守的,但它的確跟景氣很相關,波動也很大。
Bhirombhakdi wrote:
我幾個夥伴大概比對過了近60年的資料,幾乎都是後者贏喔!
所以抄底那個可能需要很聰明,但是聰明也不見得有好處,有時不做空不抄底不是笨。

說實話,我不太懂你想表達的意思~
byname wrote:
說實話,我不太懂你想(恕刪)


抄底自己早就想持有的公司一定是對的
但是抄底遇到困境的公司即使表面上會有暴利,長期下來可能白費力氣。

我不否認現在的市場效率往往不低,真正好的落難資產抄底機會的確少很多。
麥當勞大家都知道很好,JACK大家也知道沒麥當勞那麼厲害,但是JACK要抄底到好價格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即使是知道怎麼抄底的也很難再像以前賺那麼多錢。

以前美國股市的確比較多低風險高報酬的抄底機會,現在仍然有,但少太多了
高風險高報酬的比例比以前高很多。

不過也可能是美國股市效率那麼高而已,我看法國英國股市或加拿大股市
其實效率還是偏低,沒到很低,但夠低了是真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