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長期投資交流園地

以新光金的股東結構當然只會向台新、玉山及永豐拋媚眼。永豐玉山的可能性實在不大,以此逼台新金成禮的可能性大些。這三家與新光金聯姻的話,新光金的大股東可能仍較有影響力。

想理的人不多。
saya
吳東進2020年被金管會勒令停職至2023年,今年又被爆出停職還插手控制公司,現在炒一波股價,明年恢復職務就又是另一回事。
新光金與台新金合併會是最好選擇?從星展吃下花旗台灣消金的企圖心說起....

邱宏仁
2022年6月6日 週一 上午9:01



土味重的新光金與洋味重的台新金最近釋出雙方有合併的意願,驅動兩者合併的中多因素中,有著擠身國內前三大金控的誘因存在,不過這些誘因遠不及透過跨國併購,開拓新興市場的財富管理/法金業務/投資銀行業務更具國際性及效益性。

當花旗集團(Citigroup)退出台灣的消費金融(Consumer Banking)市場後,台灣以消金為主的金控,在本地及海外新興市場的戰略地位,恐怕將會江河日下,這是本人在此發文的核心論述的基礎。

新光、台新雖系出同源,不過企業文化偏向美式風格的台新金,不見得可以融入相對本土化程度深的新光金,以企業的淨資產而言,壽險為主的金控,在進行海外業務擴張時,較銀行為主的金控有更多的籌資彈性。

2021台灣金控獲利超優,卻多半不是本業

雖同受母國主管機關對資金運用的監管,全球行之多年的「巴塞爾銀行協定」(Basel Accord), 對於商業銀行的「8%資本適足率」(Capital Adequency Ratio, CAR)的規範,令以銀行為主體的金控為了做好「業務風險管理」(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受限更嚴,加上若不能以「分行」進入海外市場,其CAR不足就夠令其「一槍斃命」!

台灣消費金融市場獲利能力的快速惡化,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以發行量大的白金卡、金卡為例,除了「好市多聯名卡」還能收得到年費外,還有哪些敢說持卡人願意長期繳年費?所以以銀行為主體的金控,為了衝刺優於同業的EPS,根本和壽險公司一樣在股海舔血。

星展443億吃下花旗台灣消金,富邦、國泰做不到?

2021台灣金控普遍獲利超優,但有幾家是本業做好而來?但不同於壽險公司可運用的資金龐大,商業銀行可動用的資金相對有限,獲利也沒那麼亮眼。

花旗的台灣消金業務, 已由新加坡星展金融集團(DBS), 以443億台幣購併,這應不是台灣得富邦或是國泰等龍頭金控業者, 出不起花旗開出的價格;而是星國金融業者, 對整合東亞區域業務 有更強的企圖心。

台灣消金市場將是更為擁擠,且出現重量級的外資DBS金融集團,分食原本就失去獲利亮點的信用卡、房貸/車貸等消費性借貸 等「快速雞肋化」的金融市場區隔。但DBS會笨到去啃雞肋嗎?

花旗留下法金,瞄準超級富豪

應是其發展成東亞區域型金融集團的策略考量,畢竟新加坡長年穩居亞洲金融中心(Asian Financial Center),當東盟經濟整合的程度越高,DBS延伸其商業銀行的觸角,更何況是在花旗長年經營有成的消金領域,應是具有高度的業務整合綜效!

然而,花旗集團卻保留法金業務(Institutional Banking),這是因為現任執行長Jane Fraser相信:透過深耕法金業務,才有機會比肩摩根大通、美國銀行(BoA)、瑞士信貸、瑞銀...等擁有高佔比「超高淨值」(Ultra-Rich)客戶的金融同業,而這些超級富豪對銀行獲利的貢獻是驚人的。

此外,花旗將亞洲的財富管理業務集中在香港 ,以中國「好野人」為目標市場,以及新加坡,亞洲其他地區的富豪:特別是後者,因為有超低遺產稅及其他稅賦的優惠,光是台灣就吸引了聯電前董座曹興誠、日月光現任董座張虔生,以及一大票企業家夫人、第二代...等,所以國內金控的財富管理業務,長年來吸引不到區域性富豪,也留不住台灣的「好野人」。

成為前三大資產的金控,策略意義不大

新光金以壽險為主體,旗下透過併購而得的銀行並不具份量 ,這是因為金控法規定壽險為主的金控公司,不能新設成立商業銀行事業,但可成立證券期貨等相關新事業。

因此,新光金以系出同源的台新金為合併對象,因後者已退出彰銀來獲取金管會同意其保德信人壽的收購,故需要新光金的互補性業務,以達成經營綜效的策略意義不大。

最後,在台灣成為前三大資產的金控,個人認為這個策略意義不大,因為獲利才是王道,而股價要稱王稱后,那要靠對於現金流量的創造。那麼,新的成長動能與獲利源頭從何而來?

若新光金透過併購當地壽險公司,來延伸其資源能力到海外市場,困難度很高,除非是在低投保率的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故可行的策略,應是併購海外新興市場的財富管理/法金業務/投資銀行,一如花旗在新興市場策略的重新聚焦!

總結,台新金是個優質的民營,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控,但規模經濟不夠大,金融創新能力也被央行、金管會管得死死的,加上因彰銀股權投資僵局,而陷入長達近二十年的成長停頓期,失去在台灣逐鹿中原的先機。如果台新金及新光金為了其股東利益的打算,兩家公司合併應不是最佳的選擇,有志者,還不如放眼亞洲及其他新興市場的金融併購標的,開啟新的成長動能與獲利來源。
.............................
信用卡 用戶 難啃 法說會 聽到 法人對一個排名前5的績優銀行 營業費用有問題 公司答覆 似搶了一個排名前8的百貨公司聯名卡約花2億 我家辦2張卡 換卡拿了2個瑞士國鐵登機箱 1個價值約3-4000元
vul34622 wrote:
吳東亮董事落馬...(恕刪)

1.新光金普通股除息:每壹股配發現金(股利) 0.40031978 元,(即每壹股盈餘分配 0.40031978 元,每壹股法定盈餘公積、資本公積發放 0.00000000 元),現金配發總額 6,200,000,000 元
2.新光金甲特除息(代碼: 2888A):每壹股配發現金股利 1.71000000 元,現金股利總額 128,250,000 元
3.新光金乙特除息(代碼: 2888B):每壹股配發現金股利 1.80000000 元,現金股利總額 399,600,000 元
以上除息交易日: 111年06月28日 現金股利發放日: 111年07月20日
fostery
KELLY8116 [拇指向上]
楊過
好久不見
聯邦銀公布獲利
前五月 EPS 0.17元
kdg
衰退好多啊,慘
0056本月將換股,成分股將新增聯發科、聯電、陽明、東鋼及文曄,並刪除兆豐金、興富發、群創、裕民。

果然。0056刪除兆豐金。
aliang388 wrote:
0056本月將換股,(恕刪)


十萬多張的賣壓,不知這次股價會壓回到多少價位? 若是比對前一陣子壽險賣壓十萬多張股價從高點打了近八折,這次股價還會打八折嗎? 有就進場撿一些來放.....
KELLY8116
好像很多人都在等
金融股》擴充規模 永豐金調高資本額至1800億元
2022年6月7日 週二 下午2:25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永豐金(2890)今舉行法說會,永豐金控總經理朱士廷表示,受惠於手續費淨收益的強勁成長,以及生息資產持續擴張,今年第一季淨收益125.1億元、稅前淨利52.58億元,雙創單季歷史新高。累計今年1~4月稅後淨利56.43億元,為唯一一家跟去年同期相比,獲利持續成長的金控。

永豐金今年股東會將額定資本額由1500億元提高到1800億元,朱士廷表示,提高額定資本額,目的是為未來資產規模擴充作準備。

對於下周央行理監事會的利率調整預期,朱士廷表示,美國FED在6月應會升息2碼,而台灣央行在6月或9月將會升息1碼。控制通膨目前為FED的唯一目標,除非是非金融環境惡化,或國際油價下跌,否則FED持續調高利率的步調不會調整。

永豐金控第一季稅後淨利44.1億元,較上季成長29.0%,與去年同期持平,每股盈餘0.39元,年化ROE 10.96%,每股淨值14.49元,總資產規模已達2.42兆元。

永豐銀行2022年第一季淨收益94.5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6.4%,稅後淨利36.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5.5%。永豐銀行總經理莊銘福表示,在財富管理及放款業務的帶動下,手續費淨收益較去年同期成長18.4%,明顯優於同業。資產品質保持穩定,第一季逾放比率0.15%,備抵呆帳覆蓋率869.12%。資本水準強健,第一季底合併資本適足率15.11%,第一類資本適足率12.16%,普通股權益資本適足率10.22%。

永豐金證券2022年第一季淨收益27.7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4.3%,稅後淨利7.9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4%。永豐金證券總經理江偉源表示,主要是因台股日均量下滑,致手續費淨收益減少。然而證券的經紀業務市占率較去年同期提升0.27%,平均融資餘額年成長28%。各項業務指標持續成長,充分展現公司近年拓展多元收入與精進數位經營的營運韌性。

展望2022年,朱士廷表示,永豐金控獲利的持續推升,主因就是策略執行成效顯現,永豐金控今年再提出2022~2024年三年中長期策略,聚焦數位、跨境、整合及永續四大主軸來迎接挑戰,持續深化營運策略,因應疫情帶來充滿挑戰的環境。
.............
配息6成-6成3 殖利率如是6% 股價似就是 18元上下整理

增資 如果是發特別股 談不上爆發力 不如學玉山 股息個半 配9成 經營超出色 現在股價應是28元 起跳
3年多前我就是聽到玉山法說 說 股息個半 配9成 打亞洲盃 20元附近 重壓 雖然最近不太順 疫情後 希望理財及信用卡手收 能維穩
weber2654 wrote:
以新光金的股東結構當...(恕刪)


台新金併不起來的。壽險才成立,彰銀還沒賣完。
台新金併新光金,台新金一沒錢,二沒意願。
新光金併台新金,新光金股價太吃虧,換股比例不利。
三年內無望的事,現在有人在講,大概是想炒高股價解套出貨吧?
peter liu
@KELLY 厲害喔
weber2654
新光金大股東已有數次「合併題材」的記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