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味噌、人造奶油、仿肉⋯⋯」,黃豆無處不在!中美貿易大戰傳出煙硝味,中國9千萬噸黃豆進口量立即遭受挑戰,為何會有9千多萬噸如此大的需求量?從它的製品多樣性,會發現黃豆真的無所不在!從黃豆營養成分拆解,其蛋白質約占30~40%、油脂20%。拜副產品的多元性質與低價大宗生產所賜,大豆沙拉油及再製人造奶油,加總為全世界使用量第二大的食品用油。
黃豆可以依據有無破碎豆、夾雜物而分成4個等級,第3至4級的黃豆經過脫油後能產出「脫脂大豆片」,再磨粉就可以製成飼料用黃豆粉;屬於1級的脫脂大豆片則能發酵釀製成醬油。
黃豆加水製漿後,再以「石膏、鹽滷」凝固,就是美味的傳統豆腐,另以「葡萄糖醛酸內酯」凝固則變身口感滑嫩的盒裝嫩豆腐!將傳統豆腐打碎成為豆花,可再壓製成板豆腐,若將大豆粉用於麵粉,可具有麵粉漂白的效果,若用不同的微生物與發酵工藝,黃豆還能發酵製成天貝、味噌、納豆等營養食材。
近期環保議題受重視,素肉、仿肉技術也受國際注目,灃食智庫-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蘇南維即指出,台灣仿肉的技術放眼全球數一數二。
蘇南維說,脫脂大豆片磨成蛋白質含量50%的「蛋白粉、大豆粉」;進一步去除水溶性等成分,即取得蛋白質含量70%的「大豆濃縮蛋白」;用熱或酸的處理法特別取出蛋白質,則成為蛋白質含量90%的「大豆分離蛋白」,上述3者混合豆漿中的乳清,搭配早期從日本研習而來的精良擠壓技術,造就口感、形狀、風味都令衆人讚嘆的豐富素肉品項。台灣人玩轉黃豆的巧思,也從此締造出素肉外銷世界第一名的殊榮!
7月6日,美中貿易戰開打,中共向34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其中包括大豆。美國大豆也由此成為國際媒體話題。那麼中共這張「大豆牌」是否會有成效?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也是外界關注的議題。
中國是美國大豆的最大買家,但在與美國貿易戰中,中共利用向美國大豆徵收關稅,企圖挑起美國總統川普支持者農民的憤怒,從而迫使川普收手。
目前,中國大豆年需求量超過1億噸,但產量卻只有1,000多萬噸,大豆產需缺口高達9,000萬噸左右,需要依靠進口補充;而美國近年對中國大豆出口約3,000萬噸以上。中共對美國大豆徵稅真能達到其目的嗎?
1. 巴西等南美大豆可以補充中國產需缺口?
在目前中美貿易戰壓力下,中國必須進口大豆,同時又不從美國購進,何處能填補3000萬噸缺口?中共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表示,很多國家有意願,也完全有能力取代美國在華農產品市場份額。
中共官媒引用巴西農業部長的話說,巴西有能力將大豆種植面積翻倍。
不過,巴西大豆和美國大豆的上市時間不同;巴西即使再翻倍種植,也得等明年才有收成。
據agprofessional.com網站8月14日報導,雖然巴西計劃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但分析師預測實際上並不能增加產量。除了基礎設施問題之外,潛在的草甘膦禁令可能對巴西農民構成挑戰。巴西法官開始禁止草甘膦,直到更多毒理學研究完成。草甘膦是一種關鍵的燃燒除草劑,沒有它會影響產量。
該國最近卡車司機罷工導致肥料輸送延遲。玉米和大豆諮詢(Corn and Soybean Advisory)總裁Michael Cordonnier說:「因此,一些農民將用較少的肥料種植大豆,或根本不用肥料。」這是對大豆產量造成阻礙,而草甘膦禁令導致雜草壓力增加的可能性,可能意味著種植面積增加3%至4%可能只相當於總產量增加1%或2%。
另據IEG-FNP分析師Aedson Pereira和其他分析師也表示,拉丁美洲的大豆產量不足以完全替代美國產量。
另外,德國油籽分析機構《油世界》(Oil World)8月7日表示,南美洲的大豆出口供應量未來六個月將明顯少於去年同期,中國國內大豆供給會極度吃緊,除非大舉採購美國大豆。
中國進口大豆主要用作畜禽養殖產業、水產業飼料的豆粕。《油世界》的研究顯示,就算中國加大購買阿根廷豆粕,因阿根廷本地大豆產量不足,仍需購買美國大豆壓榨,才能滿足中國的需求;因此即便向阿根廷採購,也避不開美國大豆,只是換了一條路,仍得間接進口美國大豆。
2. 「飛馬峰號」卸貨 中儲糧繳600萬美元關稅
因貿易戰,運載美國大豆的「飛馬峰號(Peak Pegasus)」引發全球關注。在中共向大豆等34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徵關稅前夕,載著7萬噸美國大豆、擬駛往中國的「飛馬峰號」極速狂奔,希望在關稅措施生效前,趕抵中國港口,但最終未能趕上。
「飛馬峰號」在海上漂流五週後,於上週末進入大連港卸貨。路透追蹤數據顯示,這意味著進入船塢的「飛馬峰」號卸下船上價值超過2,000萬美元的大豆,成為第一批中美貿易戰升級後進入中國的美國大豆。
買家是中共國企中儲糧油脂,中儲糧為這批美國大豆繳納高達600萬美元的關稅。
目前尚不知這批美國大豆價格如何,如若未降價,加上中儲糧支付25%關稅,意味最終承擔關稅主要損失的一方是中企。
「中儲糧不是國企嗎?誰在這種關稅中受到傷害?最終,我們支付了關稅,這是我們受到制裁!」一名微博用戶說。
3. 向俄羅斯租種土地種大豆?
《南華早報》8月14日報導,俄羅斯已經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100萬公頃(250萬英畝)耕地,北京或許可以用來種植大豆,但分析師們對其土地質量感到擔憂。
非盈利組織遠東投資和出口局投資總監杜布羅夫斯基(Valery Dubrovskiy)週二(8月14日)表示,已有幾家中國公司表達了對該交易的興趣。
但俄羅斯農業市場研究諮詢研究所總經理米里德里爾科(mitri Rylko)表示,儘管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簽署了租約和其它臨時協議,但遠東地區大部分肥沃土地已經被占用。
「最好的土地被占用,並被國內農民大量開發,所以如果他們(中企)想要更多,它將主要在偏遠和低生產力地區。」他說。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周嘉義(音譯)表示:「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都很差。與市場聯繫更緊密的城郊土地可能對開發商更具吸引力,但可用性較低。」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專家張欣表示,在遠東地區租用土地有障礙要克服,包括當地居民在內的政治抵制,以及對中國工人大量湧入和中國農業方法的不滿……
此外,上述三件事件均透出一個重要訊息,中國對美國大豆有龐大剛性需求,一旦阻擋其進口,其它國家貨源難彌補國內需求缺口。中共不得不為此大費周章。
4. 真能打擊美國農民對川普信心?
CNBC財經網站8月8日報導,隨著美國大豆等作物的收穫季節來臨,農產品或因貿易戰價格下跌,美國農業部的利潤也可能會下降。
但是,各州暫時受到貿易戰連累的選民們仍然高度評價川普。與此同時,美國農業部正準備撥出120億美元來緩解這一打擊。
在Morning Consult調查的19個農業大州中,從1月1日到7月22日期間,10個州對川普的支持率在上升,還有7個州的支持率堅挺不降。
Morning Consult的數據顯示,儘管大豆價格下跌,但是盛產大豆的愛荷華州農民對川普的支持卻不斷上升,1月到5月,48%的愛荷華人支持川普貿易政策;隨著貿易戰的升溫,6月和7月愛荷華農民對川普的支持分別提高到50%和51%。
印第安納州也有類似趨勢,1月到5月期間大約56%的農村選民支持川普,在7月22日,這個數字達到了60%。
美國農業部長珀杜(Sonny Perdue)說,農民對川普的支持,來源於他們享有共同的價值觀。
川普則說,中共非常不厚道,「它們打擊美國農民,因為他們認為這會打擊到我」。「我不認為這樣做是厚道的。但是我告訴你們,我們的農民是偉大的愛國者。他們理解他們做的這一切是為了國家。我們將補償他們。」
5. 中共對美豆徵稅 砸自己腳?
事實上,需求缺口如不能填補,隨時會引起中國糧食價格上升、通脹加壓、宏觀經濟政策靈活性遭壓縮等連鎖副作用,不利經濟大局。
根據中共農業農村部週五發布的8月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預估,進口大豆成本保持高位,預計進口大豆到岸稅後均價中間價區間每噸3,250—3,450元人民幣。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中方一面制裁美國大豆,一面卻又不惜代價,用盡直接或間接手段買入美大豆的詭異局面,令中方的關稅措施仿如「搬石砸自己腳」。
微博帳戶「好煩orz」則寫道,「之前聽說中美貿易戰我國制裁了美國大豆,然而今年巴西大豆欠收,其它國家的大豆加起來都滿足不了我國的大豆需求,這下看來真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Andy740512 wrot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8%E5%B9%B4%E4%B8%AD%E7%BE%8E%E8%B4%B8%E6%98%93%E4%BA%89%E7%AB%AF
轉貼
我覺得重點是這個,最先受傷的是臺灣,美國加價賣你還要吞更多下去~TMD
2018年9月26日,台灣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與美方簽署採購意向書[192]。台灣方面承諾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以每噸400美元的價格向美國採購約合390萬噸的大豆,價值約15.6億美元,較去年承諾的採購金額增加30%[192]。此次大豆採購的價格較同期美國大豆市場價每噸高出約79美元[192]。
兩國大打貿易戰,身處其中的小國若不是兩邊討好,就是都不討好…
原本台灣的確應該是要站在中國一方的,畢竟不去論政治,至少地緣、經濟都貼近許多
但偏偏就是中國為了懲罰台獨,而由政治起頭的全面性打壓台灣人民,造成了有部分人甚至『只要看到中國落水,就非常開心』
雖然這部分也是中國自找的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