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8 06:00 經濟日報/ 記者
陳美君
/台北報導
富邦金控(2881)總經理韓蔚廷昨(17)日指出,截至今年第3季底帳上還有2,000億元未分配盈餘,明年股利發放不成問題、也不用動用老本配息;韓蔚廷昨天不忘對近42萬名富邦金股東信心喊話:「若今年獲利狀況優於去年,明年配息可能高於今年水準。」
富邦金昨日舉行第3季法人說明會,對於外界關注的股利政策,韓蔚廷表示,配息會綜合考量業務發展、子公司上繳盈餘等情況,不過今年獲利若較去年提升,配息確實可能比今年高。
身為金控獲利王,富邦金今年前三季稅後純益678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4.94元。富邦金今年普通股現金股利每股配發1.5元、股票股利0.5元,合計2元,法人預估,富邦金明年有能力發放2元以上現金。
富邦金指出,因富邦人壽進行資產重分類,需增提特別盈餘公積,截至今年第3季底,稅後影響數為900億元;韓蔚廷強調,到9月底扣掉特別盈餘公積提存,帳上仍有2,000億元未分配盈餘,不會影響明年股利發放,富邦金也沒有要動用資本公積配股的計畫。
投資策略方面,今年第3季底,富邦人壽因應市場波動,調節股票部位實現資本利得,並保持較高現金水位,未來將持續觀察市場變化,動態調整資產配置,第4季將視市場情況,適時加碼國外債券與國內外股票部位。
數據顯示,今年第3季底,富邦人壽投資部位4兆8,804億元,現金部位高達2,717億元,占比5.6%,主要是調節股票部位實現資本利得;據悉,現金部位占比為2022年第2季以來的一年半新高。
今年第3季底,富邦人壽台股部位由去年底的4,058億減至3,849億元,減少209億元,占比由8.8%下滑至7.9%,投資報酬率由去年底的14.02%略為降至12.97%,富邦人壽主管指出,主要是實現資本利得並進行部位調節。
在債券方面,國外債券占比從57.2%上升至58%,目前金額高達2兆8,403億元,投資報酬率3.88%,國內債券則是持平在約12%、金額5,827億元,其中包含新台幣計價ETF,配置比重約5%。
富邦人壽指出,第4季仍將視市場情況,適時加碼國外債券與國內外股票部位。
........
今天上報了 龍頭動 銀行股 才有追價買盤
2023-11-19 01:03 經濟日報/ 記者
夏淑賢
/台北報導

圖/經濟日報提供
上市銀行股前三季獲利普遍較去年大幅成長,整體上市銀行股淨值上升逾530億元,且其他權益減損數也大幅改善,較去年底可望回沖160.4億元,在第4季市場可望回穩,有利銀行投資評價利益使其他權益減損持續改善,明年股利配發加碼補給股東可樂觀期待。
去年因美國鷹派升息、資本市場激烈震盪,各銀行去年股債未實現評價損失嚴重,衝擊淨值項下其他權益項目高額減損,在分派去年盈餘時必須先提列特別盈餘公積不分配,大幅壓縮股利空間。
今年來整體市場相對回穩,雖然第3季再度波動導致過半銀行股未實現損失較上半年擴大,但相對去年底改善不少,從第3季季報來看,十檔銀行股中有九檔在明年配發股利時可有回沖挹注發放,合計可回沖挹注股利有160.4億元,第4季若持續好轉,明年股利將吃大補丸。
統計上市銀行股第3季季報,儘管美債殖利率飆升使多數金融業債券部位未實現評價損失擴大,十家上市銀行中仍有四家未受衝擊,包括遠東銀、王道銀與上海銀的其他權益減損均持續縮小,彰銀更在上半年其他權益數翻正後繼續增加,去年底其他權益減損43.7億元可望全數迴轉可分配。
股債投資操作見長的京城銀,因債券衝擊較大,因此第3季其他權益又從正數1.7億元翻轉為減損7.35億元,台中銀、聯邦銀則是其他權益為正數但下滑。
除了其他權益減損改善,獲利成長也使上市銀行股淨值續增,彰銀、台中銀、聯邦銀、京城銀前十月獲利均已賺贏去年,前三季季報來看,銀行股整體總淨值也較去年底上揚530.8億元。
銀行高層主管指出,去年財報其他權益減損在分配盈餘時已扣除,今年即使其他權益仍處負數,但只要較去年底改善,差額即可轉到未分配盈餘用於股利分派,讓股東今年縮水的股利,明年可望得到彌補。
上市銀行股前三季獲利普遍較去年大幅成長,整體上市銀行股淨值上升逾530億元,且其他權益減損數也大幅改善,較去年底可望回沖160.4億元,在第4季市場可望回穩,有利銀行投資評價利益使其他權益減損持續改善,明年股利配發加碼補給股東可樂觀期待。
去年因美國鷹派升息、資本市場激烈震盪,各銀行去年股債未實現評價損失嚴重,衝擊淨值項下其他權益項目高額減損,在分派去年盈餘時必須先提列特別盈餘公積不分配,大幅壓縮股利空間。
今年來整體市場相對回穩,雖然第3季再度波動導致過半銀行股未實現損失較上半年擴大,但相對去年底改善不少,從第3季季報來看,十檔銀行股中有九檔在明年配發股利時可有回沖挹注發放,合計可回沖挹注股利有160.4億元,第4季若持續好轉,明年股利將吃大補丸。
統計上市銀行股第3季季報,儘管美債殖利率飆升使多數金融業債券部位未實現評價損失擴大,十家上市銀行中仍有四家未受衝擊,包括遠東銀、王道銀與上海銀的其他權益減損均持續縮小,彰銀更在上半年其他權益數翻正後繼續增加,去年底其他權益減損43.7億元可望全數迴轉可分配。
股債投資操作見長的京城銀,因債券衝擊較大,因此第3季其他權益又從正數1.7億元翻轉為減損7.35億元,台中銀、聯邦銀則是其他權益為正數但下滑。
除了其他權益減損改善,獲利成長也使上市銀行股淨值續增,彰銀、台中銀、聯邦銀、京城銀前十月獲利均已賺贏去年,前三季季報來看,銀行股整體總淨值也較去年底上揚530.8億元。
銀行高層主管指出,去年財報其他權益減損在分配盈餘時已扣除,今年即使其他權益仍處負數,但只要較去年底改善,差額即可轉到未分配盈餘用於股利分派,讓股東今年縮水的股利,明年可望得到彌補。
————————
第四季金融股配置是為明年領息作準備。希望除權息前即已填息。
04:102023/11/21
APEC歷史性的習拜高峰會讓中美關係重回安全的軌道,不過,一個令全球經濟學家與市場分析師疑惑的統計,卻同時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根據美國財政部在11月16日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中國政府持有美國政府債券的餘額,在今年9月底正式跌破8,000億美元大關,較8月底降低了273億美元,與2022年9月相較更減持超過1,000億美元,僅剩下7,781億美元,續創14年來的新低紀錄。
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外匯存底逐步減持美國公債,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3年上任至今持續超過十年的趨勢,雖然每個月由美國財政部定期公布的餘額起起伏伏,不過十年下來,中國政府持有美國公債的餘額已從2013年的高點1.3兆美元,一路跌至9月底的7,781億美元,累計減持金額超過5,000億美元、減持幅度更逼近40%。
中國減持美國公債的金額與速度在新冠之後顯著加大,2013年有1.3兆美元,2015年至16年的外匯交易改革時期,持有美債金額一度降至1兆美元,但是外匯市場穩定之後,又回升到接近1.2兆美元。去年4月再度跌破1兆美元後減幅顯著加速,去年9月曾單月大減400億美元,今年4月至今更連續五個月減持,市場估計在9月創下單月減少273億美元之後,10月的減幅可能更大。由於餘額不斷下降,同樣的減持金額在比例上還會不斷放大。
為何中國政府要持續減持美國公債?北京政府從未對此公開作出解釋,僅在中美貿易、科技戰的煙硝雲霧中,會有愛國人士高喊大賣美債作為大國對決的武器。不過,拋售美債作為政治對決的武器並不實際,除了美債原本就是全球流動性最高的市場,即使是1兆美元的淨賣壓也有足夠的市場深度來承受,而快速拋售反而會造成中國自身承受虧損,此外,賣出美國公債後也難以找到足夠規模與品質的替代資產。
由於人民銀行並未公布關於外匯存底持有各國公債餘額的官方統計,外界只能間接推敲箇中因素,最被市場接受的是來自經濟活動減緩所引發的資金外流,高盛證券持續追蹤中國資本外流,最新的估算是在今年9月出現金額750億美元的資本外流,高盛的統計當然也沒有官方數據支持,只是側面的推估,但是9月資本外流金額是2016年至今、七年來的最高金額,高盛的統計與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減持金額有一定比例的關聯性。
持續的資本外流自然伴隨著匯率貶值,人民銀行每天會公布匯率中間價作為市場交易的參照,允許市場在中間價上下2%之間交易。值得觀察的是,過去兩年的每日收盤價與中間價雖然大多相符,但是去年9、10月曾經有一個月出現市場價低於中間價、顯示貶值壓力較大,而去年9月減持美債400億元、10月減持250億美元也是近年最大金額。今年從8月之後又出現市場價低於央行中間價的情況,當然這也是11月中之前亞洲貨幣集體貶值賣壓的市場效應所致,卻也同時伴隨減持美債金額擴大的現象。人民銀行減持美債用在穩定外匯市場,似乎是合理的解釋。11月中之後,美元翻轉向下,人民幣在內的亞幣才出現集體反彈的走勢。
不過,雖然中國已從高點減持了5,000億美元的美國公債,中國的外匯存底餘額卻沒有同步下降,因此也有分析師猜測,減持美債的同時,可能增持了美國公司債或是其他國家的公債,甚至猜測只是藉著代管或是基金形式,隱藏了所有權。
中國的資本流動是值得各界探討的謎題,中國長期享有龐大的外貿順差,去年8,776億美元、21年6,767億美元、20年5,239億美元、2019年4,210億美元,往前推到2013年,累計十年共有高達5兆978億美元的外貿順差,但是鉅額的順差不僅沒有出現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效應,更沒有反映在外匯存底之上。中國在2015年底爆發資金外逃,人民銀行隨即進行外匯交易制度改革,2016年外匯存底則從4兆美元突然跌至3兆美元,之後就長期維持在3.1兆美元上下,至今已長達六年。
中國政府持續賣出美國公債超過5,000億美元,但是外匯存底文風不動,賣出的美債到底都買了甚麼,拿去做甚麼用途?中國龐大的貿易順差,過去四年累計2.5兆美元、十年累計超過5兆美元,為何完全沒有反映在央行的外匯存底帳上?由於人民銀行並沒有公布外匯存底持有資產的項目,也從未對美國財政部公布的統計作出解釋、更未曾公開解釋外匯存底操作與波動的原因,這些攸關中國金融安全、影響全球金融穩定的變數,只能留給經濟學家與市場分析師各自解釋,難有真實答案。
依金管會規定,2025年1月1日新制上路之後,未來證券投資所適用的信用轉換係數將從現行的100%至少提高至250%(上市櫃公司),非上市櫃股票更加提高至400%,不論是財務投資或策略性投資,都必須以該新規定來計算風險係數,金管會允許銀行業可分5年進行調整。
金管會風險資產計算新制上路 企業債信不佳恐更難獲銀行放款
金管會今日發布最新的銀行風險性資產計算辦法,其中對於銀行逾放認定的部分,過去企業未按期繳款3個月將被認定逾放,但未來將再增列8個條件任一符合都會入列逾放,影響所及,債信偏弱、財務欠佳的企業,恐更難獲銀行貸款。
對於新增8大項可認定逾放的條件,官員說明,包括銀行已轉入催收款、企業申請破產、銀行將相關債權轉銷呆帳、發生重大信用減弱事件、借款人對銀行其中一筆放款逾期超過90天,也可因此認定其他債權也會逾放、已出售借款人債權、已同意債務重組、借款人已尋求破產保護,或是違約清償。
——————————
台新金真是幸運,持有股數彰銀快清完了。
另外,最近金管會更新銀行風險性資產計算辦法,放寬逾放條件。這樣臺企銀今年下半年拉高提存金額,未雨綢繆的準備是很不錯的。
目前看起來開發金明年有能力配息?
希望對財報專精的股友能不吝批評指正
#謝謝

Q3資產負債表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