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給你一些資訊
首先工具機衛星體系早就在對岸成熟了
除了控制器還要用日本和德國以外
其他沒有甚麼一定必須要國內供應的
現在常用型CNC
組裝到出貨 如果不滿單塞車 也不零組件缺貨
只要一個半月不到
最長也不超過三個月
要組裝一年?
我想這種競爭力可能會接不到任何訂單
而現在中國大陸大力推動機械自主化
整個產能規模
早就比台灣大很多了
中國大陸的海天 號稱月產能1000台
瀋陽機床 號稱年產能4000台
台資企業最大的友佳年產能3600台
對比國內這些工具機廠
產能和出貨量是國內的十倍 二十倍
雖然拼的都是量產型
但對岸進步的速度相當快
你沒來的及切入中國市場
這個唯一在全球衰退 仍然呈現高度成長的市場
國內業者都坦承 優勢可能剩不到三年了
為何ECFA沒開放 每家沒有在當地市場設廠生產的都在跳腳
因為來不及了
開放的車床部分 中國大陸競爭力比你還強
你可以查查 國內這些工具機的營收和出貨數量
2009年友佳一家出貨金額=國內所有上市櫃CNC的出貨金額總和
數字擺在眼前
這個是無法改變的
國內還剩下龍門型的切銷機台 可以有利基
可是這部分 中國廠商也快速在追上中
上有德日競爭 下有大陸廠商夾擊
來不及切進中國市場的廠商
接下來 業績會慢慢的衰退
你可以看到 在國內同業等待歐美訂單回來之際
友佳業績已經是歷史新高的兩倍多
可以想想這樣的差距怎麼來的
企業多備有零件庫存
並不是訂單式生產的
只有特殊的規格才需要等
(當然現在是接單是滿到年底當然要排隊)
如果你的訂單台數 沒有到達規模經濟
還有公司的資金不夠雄厚
你當然只有接到單才敢去備庫存
這就是規模經濟的差別
BASE夠大
連组立的直接人工小時 進料的鑄件控制器成本
還有零組件進貨和產品交貨的交期 供料的優先順序
都會比你規模小的來的低和快
這就是規模經濟的優勢
還有
全世界的生產中心都移往中國大陸
生產中心在這
當然工具機需求也在這
你沒有綁到這裡的訂單
沒有抓住市場需求
產能也沒隨之成長
成本也沒有因規模經濟下降
那長期業務只好慢慢的萎縮
台灣目前在CNC加工機上仍有優勢
還有幾年呢? 業界說是三年
這不就跟車床一樣
現在車床部分 中國大陸哪裡怕你進口
你說 我要做高精密的機械
不拼大量市場
當然可以
但那是利基市場
有日本和德國也在競爭
營收想要不斷成長 自有極限
而且沒有大量產品來分攤你的製造費用
成本就是拼不過你的對手
等你的對手也做到和你技術相近
就壓力非常大
從16元買進就一直抱到現在
這家老闆的一言一行都是經得起驗證的 是一個很可靠的老闆
布局非常的厲害 走在所有工具機產業的最前頭
只能說跟鴻海的經營策略布局有很多雷同
在很多台灣同業在斤斤計較ECFA之際 早在十幾年就已經布局中國大陸
在2008金融風暴 多家機械同業營收爆減 虧損連連 友佳依然逆勢成長
2009到現在 機械業終於見到復甦跡象 友佳更是強勁成長
最令人驚嘆的是是同業才剛從加護病房出來
友佳已經在併購了義大利知名品牌藍寶地--航太 風電 大型模具
這幾天吃下台灣車床廠勝傑58%股權 勝傑也是個好公司
歐債風暴加上最近ECFA綜合加工中心機..未納入早收清單議題影響 及大陸車市有降溫跡象
但友佳的接單跟營收有受到影響嗎??? 根本看不到 我只看到強勁成長
友嘉老闆朱志洋真的讚 在2009到2010中國大陸最嚴重的缺工問題
在友佳並沒有看到 友嘉有成立友嘉機電學院與高職合作
機械業的員工需要長時間培養 不是一蹴可幾的 但友佳真的做得很好
買股票同時也要買老闆 友嘉老闆的商業操守在業界是非常有名的
近期也許受美股波動性大 加上題材有歇息現象
但港股友佳已漸回穩並創波段新高 我是看長線 是家很好的公司




























































































